《崛起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在大明-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自成露出失望之色,也就放弃了前往苏州府的打算。

    “对了,过儿,见秀,各个起义军相继离去,你们不仅要密切留意他们的动向,还要时刻保持对山西各个州府官军的警惕。尤其是曹文诏叔侄俩,这两个人平定了太原府的起义军之后,隐隐有南下之意。”

    “嗯,老大,我们知道了。”

    李过与田见秀对视了一眼,两人都听出了李自成话语里的重视之意。当然,两人也有同样的感觉。

    转念间,回想起这些日子得到的消息,田见秀略微沉吟了一下,随即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大,从山西巡抚许鼎臣对张应昌和曹文诏两人的安排来看,两人呈现东西掎角之势,彻底堵住了起义军从太原府返回陕西或者再次进入畿南的可能。”

    “而且,两人这次的用兵很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哪里告急,就立即发兵救援,解除危机。”

    “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李自成默念了这两句,转而看向田见秀,询问道:“见秀,这话怎么讲?”

    “老大,是这样的,张应昌与曹文诏两人不仅是驻扎在汾州和平定州,看他们那架势,还有稳步南下的意思,从北往南,配合许鼎臣和张宗衡,一步一步围剿起义军,直至将所有的剩余起义军赶到黄河以北,河南与山西交界之地。”

    田见秀刚说完,李过紧接着补充道:“而且,根据咱们在京城的探子来报,飞鸽传书,崇祯皇帝不仅给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和邓玘四大总兵分别派了一个太监当监军,更是给曹文诏以军事大权,可以辖制诸将,听他指挥。如此一来,山西的官军的团结将会超过以往,战力飙升,配合的将会更加默契。”

    “不仅如此,自从卢象升会合了朝廷派给他的两千通州兵和两千,加上保定总兵梁甫的兵力,手下就有了上万人的兵力,将真定府和顺德府打造的固若金汤。即便是高首领和老回回、混天王他们也只能望之兴叹,不得不撤回河南卫辉府,再次准备合力攻打辉县潞王府。”

    李自成的神情再次凝重起来,越来越难看。

    此刻,李自成的心里很清楚,形势之所以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对各路起义军不利,原因是在于,京师虽然遭遇皇太极之围,又有陕西、陕西等各地的叛乱,但并未重创大明的筋骨,朝廷的实力依在,远不是自己这些造反之人能够对抗的。

    所以,李自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那种看法,在陕西、山西和河南还未普及根据地、根据地还未完全发展、壮大与成熟之前,绝不会轻易扯起发明的大旗。

    韬光养晦,蓄积实力,才是上上之策,聪明之举,一改历史上李自成的最终结局,改变历史的走向。

    李自成清醒的知道,如今的种种,随同各路起义军纵横于各地,不过是小打小闹,一点一点啃食与动摇朝廷的根基,让更多的人清醒过来,加入起义军的队伍。

    一念及此,李自成刚想要说什么,却见田见秀叹息一声,幽幽地说道:“哎,老大,那些首领真的是有一些短视了,没有看到山西的大势所趋,聚集了这么多的官军,怎么可能还是起义军的乐土,发展壮大之地?”

    李过眉头一皱,神色愈发的凝重,紧接着附和道:“叔叔,如果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你之前的预想和打算,想要全部的起义军进入河南腹地发展壮大,可就无法实现了。而且,依旧停留在山西的起义军很有可能被剿灭,或者遭到重创。一旦官军宛若泰山般的压下来,到时候,即便各路起义军再想南渡黄河,也几乎没有可能。”

    李自成露出一个苦笑之色,连连摇头,无奈地回道:“这能有什办法?总不能将咱们探听而来的消息全部告诉其他起义军首领,说明其中的缘由吧?”

    无奈之色消失不见,李自成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如此一来,就等于将咱们李家军的情报系统完全暴露出来,不仅引得起义军内部恐慌,忌惮与疏远李家军。在李家军被孤立之时,还有可能沦为朝廷重点围剿的对象,我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哪怕。。。。。。”

    李自成的话语戛然而止,李过与田见秀却已听出了后面的内容,哪怕是各路起义军全部覆灭,老大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冒险。

    毕竟,之所以会出现那种结果,完全是那些首领自找的,李家军已经是仁至义尽,无愧于心。

第二百四十八章 韩段两人的焦虑() 
最终,李自成不再犹豫,决绝的说道:“不管了,事已至此,说得再多也无用,反正大部分的起义军已经离开。而且,我不能冒着将李家军置于危险的境地,而去帮那些无关之人。”

    紧接着,李自成漆黑的眸子光芒闪烁,晶莹流转,极为的坚毅。

    “就这样吧,过儿,见秀,这段时间里,将咱们所有的探子全部启动,密切注意各方的动向,并予以汇总,只有如此,即便是将来形势不妙,咱们也能从容面对。”

    “是,老大。”

    。。。。。。

    在李自成交代田见秀与李过之时,同在绛州城的段袞与韩云二人还在密室里商议,密室里的气氛已经变得轻松愉快的许多。

    “韩兄,经你这么一说,咱们这一步还真是走对了,不管是谁夺得了天下,亦或是崇祯守住了江山,咱们韩段两家都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能财源滚滚。”

    说完之后,段袞满脸红光,双眼放光,整个人激动不已。

    “哎。。。段兄,高兴的过早了。”韩云的神色敛了敛,转而郑重地说道:“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与三方势力做买卖,游走在他们之间,不仅考验着咱们做买卖的实力,还要保持足够的谨慎和小心,不能让他们彼此之间察觉到对方的存在。尤其是后金与乱军,咱们的行动更要小心,不能出现丝毫的纰漏。”

    “段兄,尽管放心,这个我明白,咱们每次与后金和乱军买卖粮食,从来都不正面接触,都是通过其他渠道成交的。就算是朝廷追查起来,也发现不了任何痕迹。”

    “何况,咱们每次收购的粮食都很隐秘,无人知道咱们究竟囤积了多少粮食。而且,中间采购粮食的人员,要么全是生面孔,要么就是咱们的心腹伪装而成,即便是锦衣卫想要查询,也无迹可寻,无从查起。就算是咱们的内部人员,也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

    听到这些,韩云郑重的神色也是轻轻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段兄,我并不担心有人会从粮食的源头上查到咱们。毕竟,你我合作了将近二十年,粮食采购的手段早已成熟到完美程度,没有任何破绽。每一单的粮食采购,都是单线联系。除了你我二人和各自的长辈之外,谁也不清楚其中的细节,更不可能知道如何运转和囤积那些粮食的。不要说整个山西的粮食生意,就是陕西与河南的粮食,咱们两家也有所涉猎,每一笔都是秘密进行。”

    然而,韩段两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李自成凭着猜测,怀疑两人很有可能与皇太极暗中往来,买卖粮食,再加上与起义军的生意,就将两家的庞大家底以及囤积的粮食摸清了大概。

    毕竟,既要维持明面上的粮食买卖,又要私下卖给后金与起义军粮食,囤积的粮食要是没有一定量,怎么可能办得到?

    逆向推理,要想获得如此庞大数量的粮食,肯定有惊人的采购粮食手段,不仅要有足够的银两,购买粮食的手段还要非常隐秘。

    否则,在天启年间,韩段两家做这样的勾当,早就被魏忠贤两大爪牙东厂和锦衣卫发现。毕竟,如此惊人数量的粮食买卖,想不惹人主意,都不可能!

    “那。。。韩兄,你刚才还担心什么?”一想起韩云刚才的神情,段袞就不解的问道。

    “段兄,咱们选择与起义军合作,确切的说是和李家军合作,虽然多了一份未来安全保障和财源,无论是谁坐稳江山,咱们都算出了一份力,算是开国功臣。可是,如此一来,咱们也就多了一份危险。将与官军买卖粮食的消息透露给乱军,如果操作不当,就很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抄家灭族。所以,我担心的是在这里。”

    段袞露出恍然之色,随即眉头紧锁,深以为然地轻轻点头,若有所思地紧接着说道:“不错,如果官军每次购买的粮食都被劫的话,朝廷不怀疑才怪。如此一来,一旦查起来,问题只会出在买卖粮食的当时双方,而其中又以咱们被怀疑的可能性最大。”

    “所以啊,段兄,咱们必须好好想想,在透露买卖粮食的消息之时,怎样将咱们摘出去?就算是无法摘清,但也要做到无迹可寻。毕竟,怀疑只能是怀疑,朝廷不能因为怀疑而查办咱们。”

    “韩兄,你说的不错,三方势力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动咱们。毕竟,他们的粮草军需,都要仰仗咱们两大家族。如果没有铁证,绝不敢查抄咱们韩段两家。”

    话虽然这样说,但作为精明的两个商人,韩段二人心里很清楚,必须想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法,确保透露给起义军的消息不会泄露,无人知道是他们将买卖粮食的消息卖给乱军。

    最终,似乎想到了什么,段袞眼前一亮,随即趴在韩云的耳边嘀咕起来,后者的神情为之一松,随着时间的一分一秒过去,段袞说的越多,韩云的神色愈发缓和,直至眉宇完全舒展开来,忍不住的夸赞道:“好,段兄,就这么做!”

    几天之后,崇祯皇帝正在御书房里批阅着奏章,高起潜联袂曹化淳、王德化等三大内侍太监走了进来,三人全部是崇祯所倚重之人。

    “哦。。。三位爱卿,你们怎么来了?”崇祯收起了毛笔,看向了三人,询问道。

    作为内侍,以知兵著称,高起潜格外受到崇祯的重视。

    三人施礼过后,高起潜上前一步,当即答道:“启禀皇上,奴才与二位公公商量一番,查阅以往围剿山西、陕西的乱军实例之后,总结了一下,奴才三人觉得,王嘉胤死后,乱军之所以这么猖狂,屡剿不尽,关键在于紫金梁,只要此人一死,余下的乱军就不成气候,轻易就能将其剿灭。”

    “哦。。。起潜,这话怎么讲?”崇祯心中一动,忍不住的问了一句,虽然心里很是激动,但还是强装镇定之色。

    “皇上,您不妨回想一下,曹文诏总兵和洪承畴总督之所以顺利剿灭陕西的乱贼,原因就是在于王嘉胤突然被杀死,乱军内部混乱,曹总兵和洪总督才能趁此时机,一举将陕西的乱贼荡灭!”

    “不错,确实如此。”崇祯轻轻点头,心里已经信了七八分,进一步地说道:“乱军变得猖狂之时,就是在紫金梁当上那个各路乱贼总首领之际。”

    与此同时,高起潜、曹化淳与王德化三人对视了一眼,嘴角闪过一丝狡黠的笑意,转瞬即逝,随即就恢复了正常,恭敬地垂首素手而立,一副十分恭敬的样子,三人心里都是在感谢那一份奏折,使得他们再次露了一下脸。

第二百四十九章 遗言?() 
三月份,河南怀庆府河内,沁阳城内,一处大宅之中,李自成与王自用等人其乐融融的交谈之时,聊着天下大势,起义军的未来走向,气氛好不轻松而愉快。

    “王盟主,自成以为,咱们各路起义军的优势在于流动性大,过于分散,使得官军分散乏力,无力集中全部的兵力围剿,疲于奔命的四处救火。所以,自成觉得,如果可以的话,各路起义军应该尽量不要聚在一起。即便是不得不驰援解救,也要使用其他方法,比如围魏救赵,攻打朝廷的一些军事重镇,使得官军不得不回援。”

    不得不说,自从离开了山西,远离了漩涡之地,王自用的心情好了许多,即便是一脸的病容也有所变淡,听着李自成之言,更是深以为然地频频点头。

    “李兄弟,你说的太对了,咱们起义军的优势在于流动性强和过于分散,如此才能愈演愈烈,发展壮大。”

    王自用的话语突然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面露伤感之色,叹息的同时,就连语气也变得沉重了许多。

    “哎。。。试想王嘉胤首领还在这时,就是因为起义军的发展壮大,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所在,虽然一时聚集了二十万人的兵力,却也丧失了起义军的优势,使得官军有了围剿的目标。”

    “是啊,王盟主,咱们起义军的战力本就不行,无法正面对抗官军。一旦丧失了流动性和分散性的优势,总兵力再大,也不够朝廷调集重兵围剿的。”李自成轻轻一点头,淡淡地说道,语气蕴含感慨的味道。

    这时,坐在一旁的八金刚突然插话道:“盟主,不如咱们就按照李兄弟所讲的,趁着朝廷还未调集重兵进入河南,立即南渡黄河,进入河南腹地,继续发挥咱们起义军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优势。”

    然而,听到八金刚的劝说之言,王自用却流露出了无奈之色,连连的摇头。

    “八金刚,我何曾不知李兄弟的好意?怎么会不明白那是大势所趋?唯有南渡黄河,进入河南的腹地,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作为总盟主,我怎么只顾一己之私,一个人逃走?”

    “咳咳咳。。。”

    王自用的话语被一阵轻咳打断,随即就恢复了正常,挥手制止了紧张的众人,示意他们坐回去,同时继续说道:“如今这个时候,虽然咱们到了一个相对安全之地,但大部分的起义军还留在山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危险。”

    “而且,经过曹文诏、许鼎臣、张宗衡等人的追杀,已有不少起义军覆灭,现在各路起义军整体式微,更应该抱团取暖,相互帮助,才能幸存下来。”

    “可是,盟主,那些首领都是自找的,谁让他们不听劝了,非要留在山西?”八金刚义愤填膺地说了一句,眉宇间弥漫着一丝对王自用的担心,深怕对方的病情复发。

    听着两人的对话,李自成的脑海里闪过一丝明悟,似乎想通了什么,看向了李自成,不确定地问道:“王盟主,你之所以等在这里,不仅是以备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