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苏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苏联-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属),还有一些生产过剩的机器(例如拖拉机、收割机、还有工业生产设备)就已经可以了,并不会对财政构成太大的压力。

    而且,在这次援助计划中,苏联对于德国、北意大利等战败国的“援助”也是只赚不赔,这些前轴心国的“战争援助”完全能够抵消苏联对他们的原材料和财政补助。

    而苏联给予战胜国的援助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业品和原材料是从前轴心国那里获得的,苏联本身提供的援助虽然占了大头,但对苏联日益充裕的国库而言,其实并不算多。

    总的来说,苏联的援助计划实际上其实是苏联与德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前轴心国之间的“经济互助(物资交易)”,而苏联对希腊、挪威、丹麦、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战胜国的援助对于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来说其实并不算多,都是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等各个“社会主义兄弟”发展起来后,他们也能够生产更多的原材料和工农业产品,变相能为苏联提供更多的物资供应,而经济能力和购买力也增强了的他们更能够发展为苏联工农业产品和原材料的输出市场,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有利无害。

    不过,这个对苏联有利的计划居然遭到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反对,而为了增强反对声势,沃兹涅先斯基甚至还邀请一些所谓的“经济学权威”写联名信反对。

    在苏联,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是主导苏联经济发展的政府机构,沃兹涅先斯基作为这个委员会的主席,经济学教授,在苏联的经济领域里享有很大的话语权,几乎所有关于经济的政策和问题都要由他来拍板。

    幸好,苏联经济政策的最高决策权还没落入沃兹涅先斯基的手里,在国家计委上面的,还有一个叫“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权利机构。

    只要取得政治局和最高领导人的支持,无论沃兹涅先斯基怎么折腾都没法阻挠援助计划的进行。

376 战争补偿() 
对于曼图洛夫来说,要取得政治局的支持,其实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

    自从加里宁(前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去世以来,苏共中央政治局的人员编制就从12位减少到了11位,从此长时期维持这种单数编制,以确保在所有的投票中都不会出现正反票数相同的局面。

    而在政治局里,光是“西伯利亚派”的人就已经有了3个,其中包括了曼图洛夫本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安德烈耶夫,还有替补赫鲁晓夫位置的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前白俄罗斯党委第一书记潘特雷蒙·波诺马连科。

    不过,只有这3票当然是不足够的,要让曼图洛夫的援助计划得到政治局会议的通过,至少还得有6票才行,所以曼图洛夫还得争取多至少3票才行。

    当时,除了“西伯利亚派”的3人以外,苏共中央政治局里还有斯大林、贝利亚、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沃兹涅先斯基和日丹诺夫,加上西伯利亚派的人总共就有11位。

    在此之前,沃兹涅先斯基就已经表明了反对苏联援助计划的立场,而他的“老板”,也就是“列宁格勒派”的大佬——苏共中央第二书记日丹诺夫也极有可能会投下反对的一票。这两个人基本上已经没有可能站在曼图洛夫的一边,根本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则不同,这两个人已经基本上可以肯定会站在曼图洛夫的一边。

    伏罗希洛夫虽然在政治立场上并不算坚定,但因为他是曼图洛夫的岳父,所以他那票也几乎可以肯定会投给曼图洛夫的。

    至于莫洛托夫,他和曼图洛夫一样,其实也是这次援助计划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如无意外的话,他也是会投下赞成一票的。

    不过,苏联克里姆林宫权力场上的变数实在是太多,莫洛托夫会否改变立场仍然是一个未知之数,幸好这样的可能性很小,至少在现在看来,莫洛托夫站在曼图洛夫那边才是最符合他个人政治利益的选择。

    但就算曼图洛夫得到了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的支持,也还需要再得多1票才能取得政治局决议中的过半数,使他的议案得到通过。

    那这一票靠谁呢?其实剩下的政治局委员当中,还真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

    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就算了,他们俩算得上是曼图洛夫的政敌,根本没可能指望他们会站在曼图洛夫的一边。

    贝利亚也不用说了,他的人品和节操在整个政治局里面可是出了名的差,也跟曼图洛夫不太对路,所以他投反对票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至于米高扬和卡冈诺维奇,这两个人虽然与曼图洛夫之间的关系不错,但却不是能够靠得住的人。

    自从米高扬进入苏共核心层以来,他见风使舵,善于投机的作风就已经广为苏共高层所知了。一直以来,他其实并没有参与过什么政治斗争,无论是之前卡冈诺维奇和叶若夫之间的斗争,还是现在西伯利亚派和列宁格勒派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以米高扬这么多年的作风来看,他这次恐怕不是投弃权票就是会找个理由缺席会议了,因为他既不想得罪曼图洛夫,也不想得罪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所以他不希望在任何一次涉及到两派角力的投票中投下关键性的一票,除非斯大林叫他这么做。

    那斯大林呢?他会怎么选择?这个还真的不太好说。

    对斯大林而言,任何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加强苏联对于其他社会主义政权控制力度的政策他都是会支持的。但相对于国家利益而言,他更加关心的,还是苏联国内的政治形势。

    但无论斯大林想法如何,曼图洛夫都总要在事先取得他的支持才行。一来,斯大林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把重要事情交给他拍板是尊重他和忠诚于他的表现。

    二来,如果斯大林在政治局会议上投下了反对票,就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波诺马连科和安德烈耶夫跟曼图洛夫之间的关系有多铁,他们都有可能会因为斯大林的关系而投下反对票或者选择弃权,使他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曼图洛夫不得不叫上莫洛托夫,一起去克里姆林宫找斯大林说明他们的想法。

    “你们的计划书我都看过了,无论是从苏联的国家利益上还是国际主义精神道义上考虑,我们都是必须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援助,建立经济互助体系的。”听到斯大林的话语,曼图洛夫和莫洛托夫的心里都定了下来。

    “但问题是,”斯大林继续说道:“我们该投入多少资源进行援助,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比例应该如何制定呢?”

    “斯大林同志,”曼图洛夫说道:“我认为这次援助计划的分配比例应该以各国的经济情况作为划分的准则。经济情况越差的国家往往需要得到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所以希腊、保加利亚等经济情况较差的国家还是应该得到更多援助的。

    对于工业基础较差的国家(例如希腊、保加利亚),我们应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业设备和工业技术进行他们的工业化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向他们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机械,帮助他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这些国家的粮食产量,协助农民增收。

    至于工业基础较强的国家(例如德国、北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们对于工业设备的需求其实并不大,我们只需要向他们提供石油、铁矿石等工业原材料就已经足够帮助他们发展起来了。”

    斯大林点了点头,说:“那对于德国、北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战败国,应该在援助计划中获得怎样的处理呢?”

    在援助计划中,这些战败国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他们一方面要向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战胜国交纳巨额的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又会接受苏联的援助,实际上只是一场等价交易。

    但这是不是代表德国和北意大利就不会从这次援助计划中受益呢?那可不一定。

    “斯大林同志,正如我刚才所说,对于德国、北意大利这种工业基础较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需要向他们提供一些工业原材料就足够了。只要他们获得足够的原材料进行工业生产,他们的工业生产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增强。

    当这些战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就能够筹到更多的资金和工业品,作为战争赔款偿还给我们。

    至于罗马尼亚等工业生产能力较差的战败国,我们也应该向他们提供工业品和工业生产设备帮助他们进行工业化发展,但同时,他们也需要向我们提供资金和原材料作为战争补偿。”

377 军事力量() 
在苏联的援助下,欧洲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了复苏阶段。

    在德国、北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间又一间曾经遭到战争破坏的工厂已经完成了修复,并且恢复了生产。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工业基础较差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得到苏联援助的机器设备后,也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不过,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相比,苏联的“曼图洛夫计划”的援助力度和援助效果都不算太大。

    再加上苏联要援助的国家比美国还要多,而且不少国家的基础更加落后,战争期间受破坏的程度较大,使苏联拿出来的援助资源被多个国家分薄开来,最后能到各个国家手上的资源并不算太多。

    但即便如此,苏联依然通过这次援助计划得到了欧洲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支持,在帮助他们发展之余,也让苏联自身的影响力还有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得到壮大。

    而苏联从德国、北意大利手中得到的消费品和工业设备,让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令苏联一些人民用上了莱卡相机、辉柏嘉文具等高质量产品,丰富了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

    在拿出资源援助外国的同时,苏联本国的工业经济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在1947年,苏联的钢铁产量已经突破了三千五百万吨的大关,而1948年上半年的钢产量也达到了两千万吨,预计全年钢产量将会突破四千万吨的大关。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钢铁产量仍然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国家的工业生产还是建设发展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钢材,国家的钢铁产量越多就意味着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越强,发展建设的脚步越快。

    相反,当这个国家的钢铁产量迅速下降的时候(比如说美国大萧条期间),就意味着国家的建设发展要陷入停滞,各种工业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其工业经济也要开始倒退。

    从数据上看,苏联战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颇为可观的。虽然斯大林依然秉持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则,但苏联的轻工业发展速度其实一点也不慢,至少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各种消费品的供应量也变得充足起来。

    而苏联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就更加恐怖了,那些战争期间生产数上万辆坦克的军工企业(比如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工厂、新西伯利亚179厂)在战争结束后也生产了大量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当中有不少出口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援助计划的一部分。

    军事工业方面,苏联也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的缘故而把它放下来,相反,还一直在给哈尔科夫520设计局、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格拉宾设计局等研发机构提供大量研发资源,并把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人才都送到那里去。

    到了1948年,苏联的军事工业水平基本上已经在各个方面达到了领先世界的程度,其T…54坦克、AK…47自动步枪、RPG…2,还有米格…15战斗机等装备都已经成为了苏联军力强大的标志。

    苏联的武器,不仅在技术上领先西方国家,更在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上达到了碾压群雄的标志。

    强大的军队,成为了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力量,而斯大林上台以来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也是出于捍卫革命成果的考虑。

    虽然苏联发展多年来,在海军力量上依然没能取得世界第一流的地位,但其强大的空中和陆上力量已经足以捍卫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及其在欧洲和亚洲的强大影响力了。

    当苏联军事力量领先世界的时候,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利坚帝国自然也不会毫无作为,财大气粗的他们也投入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研发足以与苏联相抗衡的武器。

    虽然美国在海军力量上比苏联强大得多,而空军技术也比苏联先进,但却无法拉近与苏联在陆上力量上之间的庞大差距。

    而且,苏联在陆军技术上的进步也并不比美国小,当美国人开始研制M26翻整工程的时候,苏联的研发部门已经从曼图洛夫口中得到了不少的研发灵感,找对了未来的研发方向,开始研制滑膛炮、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复合装甲等下一代坦克所用的技术。

    当这些技术完成研制的时候,T…62、T…64,甚至是T…72等超越世界水平的坦克就能够提前在苏联军队里服役!有望在1950年代就见到这些划时代坦克的踪影。

    在空军技术方面,美国虽然在一些飞机技术上领先苏联,但美国空军的主力——F…86战斗机却仍然不是苏联米格…15战斗机的对手,再加上苏联的米格…17提前服役,而米格…19相关前置技术的研发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使美国要超越苏联的目标变得遥遥无期。

    不过,苏联虽然在陆军和空军技术上领先美国,但在海军技术上却连美国的小弟英国也不如,而海军造舰速度也并不占优势,至少苏联暂时还不能像美国那样,能做到一星期就能下水一艘驱逐舰的水平。

    但即便如此,苏联在吸收德国和意大利海军技术后,其技术水平也出现了飞跃性的突破。在战争结束后还开始启动了“72工程”计划,建造了4艘3万吨级的航母,都在1946…1947年这段时间下水。

    而苏联第二个航母计划也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