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翻译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啊这些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
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讲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来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刘备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对诸葛亮放心还是不放心呢?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里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荀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荀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
第三百七十八章 星光熠熠()
在决赛的比赛场地,可谓是星光熠熠,众星云集。
所有的参赛选手们也都是在舞台后方,紧张地做着准备。
既然是决赛,那也就是决出二分之一的,晋级选手。
而且,这个季度的总冠军,也将会从何翔,余雁,苏晨,林春波这四个人中诞生。
&雁,余雁,天籁女神,i&&
&翔,何翔,和你一起飞翔,是我毕生的愿望,永远支持你,男神!”
&波,ap之神,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晨,苏晨,星光闪耀,加油!”
现场,众星云集。
很多明星,都是受到了灿星娱乐,或者是浙江电视台的邀请,来到了比赛的现场,为比赛的选手,和节目的主办方,打气助威。
并且,在关键的时刻,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有可能左右战局的变化。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得陇不望蜀,半途而废,其原因呢?刘备的二号谋士法正认为是他“内有忧逼”。那么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曹操他不是自立门户,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利用大汉王朝的现成的政权来做他自己的事情。这个东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里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来这个大汉王朝的官员。所以曹操这边,大后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朝廷里面蔑视、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话的,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情况也很复杂,战前战后不一样,我说的战是指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而且曹操这个时候对皇帝、对百官应该说态度也比较好。大家还觉得他是一个要匡复汉室、平定天下、统一国家的这么一个英雄。所以虽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还比较客气,攻击他的人不太多。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大家发现曹操这个人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一些本来就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做文章了。
而曹操怎么样呢?赤壁之战以后。他的功劳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绩比以前少,态度倒比以前坏。这当然引起大家的不满意了,攻击他的人就多起来了。那么攻击他的人当中也是有两拨人:一拨我们姑且称之为小人。就是本来就是看到谁红了他就对谁不满意的,他就是要整谁、挑谁毛病、找谁茬的,有这么一拨;还有一拨呢,确实是忠于大汉王朝的,就觉得曹操是不是要篡汉啊。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曹操的大后方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曹操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点曹操心里非常地清楚,所以他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一年多两年以后,发了一条教令,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
第二点,如果曹操是诚心诚意地要让县,是谦让,他应该给皇帝上一封表章,他应该打报告给皇帝。他没有,他下一道命令给下面。他不是表章,是教令;他不是奏上,是临下。什么意思呢?就是借这个事,说他想说的话。就像现在的公众人物、影视明星,他制造一个事件,然后趁机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去,一个道理。——所以有些人根据曹操让县是假,推论说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的也是假话,这是不通的。因为曹操这个借让县来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借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借壳上市”,他本来就是借这个事儿来说事儿的。所以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说的,基本上是真话,大部分是真话。比方说他明确表示,权力我是不让的,军权我是不交的,我要交出去了以后你们要害我的,我的老婆孩子不得安宁的,这些话都是真话啊,怎么是假话呢?所以让县是假,说话是真。假戏真做,真戏假做,半真半假,半虚半实,这就是曹操的高明的地方。
而且,曹操的这个让县自明本志令他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个教令呢?就是想让天下人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他的原话叫做“欲人言尽”。我自己把话说完了,我这个小时候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野心?我也有野心的,我野心是一点一点大的,现在我的野心就是要做齐桓公、晋文公,你们要我退下去那我是不干的。让你没话说。
结果是大家继续在说,并没有因为他发布了这样一道让县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