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狩宋- 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渤海兵锋能够到达的地方才做得到。因为渤海的军队会让旧有的势力很难生存。出了兵锋所指的范围就不灵了。所以“真理”只存在于大炮范围内,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而这一范围也是从渤海溜出来的兽群活动范围。经过几年的修生养息,渤海境内的环境和生物种群数量增加很快,这与外界正好相反。

    黄河下游,因为大面积的垦殖,今年的雨季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大唐以来,原本黄河已经有了很稳定的河道,但是到了大唐的晚期,黄河流域人口增加,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人口集中地,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固。所以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正因为这一点,唐朝灭亡之后,这里成为了战争必争之地。攻城略地都需要看法大量的森林和树木,在加上契丹人曾经一段时间要把天下都变成草场,黄河流域的森林和植被没大量破坏。到现在黄河已经不再是一条温顺的河流,而是经常决口和泛滥成灾。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在产量不高的情况下,就是广种薄收。原本孙睿永利用良种可以改变农业结构,但是利益驱使下,不仅没有进行产业调整,反而继续扩大了垦殖编辑。种植的单一化,让土地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处于裸露的状态。也是这一年,治理黄河的官员发现河水的泥沙剧增,下游河床被抬高,原本就脆弱的河防被淤积的泥沙给抵消了。如果不是李谷刚刚维护了黄河河防。今年就是非常困难的一年。

    黄河道渤海的入海口,泥沙给近海湿地带来了灭顶之灾。

    与黄河相反是辽河,辽河的雨季来的时间比黄河流域要早,持续的时间要长。但是河水依然清澈。两岸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还是有些区别,寒潮从西北部过来的时候被大山阻挡,强度和风速已经大大降低,到了渤海范围,被森林消减。已经十分缓和。当然山峦和森林是没有办法阻挡寒潮的。”

    陈陶除了堪舆和建设规划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气候(风和水)的研究。当然实际上这些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森林会截留雨水,但是它也会让空气中的水分增加。所以渤海地区的水汽通量要高于其它地区。单单森林形成水汽其实还不足以带来降水,顶多就是雾和露水罢了,可是我们这里还好渤海和东海带来的水汽。所以寒潮到来,雨水就开始了。而森林减缓风速,滞缓了气候变化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夏季雨季时间延长,冬季的雨雪时间也有多。可是夏季不在那么炎热,而冬季也不那么寒冷的原因。”

    陈陶笑道:“带来这些变化和现象的是水还是植被。也是我们在河流、湖泊设立保护区,而不是在两岸进行开垦。特别是低洼区。我们也不修河防,就是为了把水留在陆地上。万物无水不活啊。”

    陈陶是从信州回来,听说高继冲被降水留在了崇信,所以特意跑来闲聊的。他与其它人不同,很享受生活,带了一些徒弟之后,也和高继冲一样各地乱跑。

    高继冲点头:“其实辽河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植树时间并不长,在短时间取得这些效果还是很难得。我看见道路和沟渠两侧的林带还不成气候,再过几年也许还会好些。”

    这些地方的树木都是人工栽种起来的,四五年的时间,能指望长到什么程度?

    陈陶笑着说:“这其实还在于一个生和死的问题。与天道暗合。”

    高继冲对这个说法感到了兴趣。

    “万物有生就有死。生者吸收阳光雨露。死后变成营养,滋养下一代和其它物种。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在森林之中,如果没有人工干预,死去的树木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腐化。在腐化之前,它占用了生物生存的空间。这样我们上述的森林的机能就会降低。我们经常看到森林自从树木密密麻麻,都长不大,都长不高,有些因为得不到阳光而枯死,也站在那里。可是有了人的加入。这些枯死的树木会被砍伐掉,也会把过分密集的树木进行间伐。砍伐下来的树木要么我们用掉了,要么锯成短木,放在地面上,成为菌类生长根基。靠近地面,加上各种菌类的生长,树木的腐化速度加快。而让活着的树木长得更加好。整个森林始终处于最好的状态。这就是生和死的奥妙之处。没有死就没有生。”

    “不错。”高继冲和王婉容都点头。

    “生要长,死要短。这是林业管理的要诀。树木的生命要比人的寿命也长多了,我们曾经发现了数千年的死树,而有些或者的树木比这些死树要高大得多,照样活得好好的。”

    一个学生问:“这种树木占地面积一定非常大,那不是生物种群数量减少?”

    陈陶笑道:“你是看到城镇里面的古树的生长情况吧?”

    那个学生脸红了。

    陈陶赞许地说:“你说的正是一个未来城市古树如何保护和城镇环境如何进化的问题。能想到这一点很不错。不过如果你真的到了森林就知道,情况可能和你想的不同。一株古树覆盖范围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多了,密集的树林里面,一些藤萝和一些耐阴的树种生长不了,它们的整体高度不够,对树木下面的生物的承载力和庇护度都不够。可是在这些庞大的古树下面却决然相反。一些寄生在树干上的植物,在五六十米上依然生长的很好,各种昆虫,动物、鸟类在上面也生活的很好。这些大树下面,气温也比其它地方要高一些,所以往往一些南方的物种也会在北方出现。比如魔芋。失去了古树的庇护,它们几乎无法在北方生存。”

    高继冲和王婉容都鼓掌表示精彩。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语说得没有错,大家应该更加接触实际。多走多看才不至于狭隘。”

    同来的都是学生,而且镇里的人似乎都知道在这个时候,渤海王的院子里都有一些有学问的人过来拜访,而渤海王不阻拦旁听的时候,那就是福利到了。

    有时候甚至工厂会停工,放工人过来听。

    崇信镇,也算是古城了,县衙,也就是现在的中学里面的最古老的一株桂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保留下来的庭院树木中,最少也有五六十年。很多院子已经拆掉,在城市里留下了以古树为主的绿地,下面多半都是老百姓的菜地。

    有好处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栖息在树上的鸟类给老百姓带来不少的困扰。以至于即便是不下雨,也需要打着雨伞。

    “打着雨伞就打着雨伞,不然你们怎么一个个从黑不溜秋变白了。雨伞不就是这个功能吗。不是从一对苍鹰留在了城里之后,鸟类的数量就得到了控制吗?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陈陶嘲笑。

    高继冲也笑:“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会想办法适应环境。”(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章 渤海报() 
因为在崇信镇滞留时间过长,高凤和高钰也找了过来,两个人在新物种到达渤海之后,就从调查森林生物种群的调查组退出来,改为新物种的推广和研究。

    高凤带来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原本是退伍士兵,被高继冲安排到了严重缺人的生物所。因为时常担负着调查组的保卫的任务,救了高凤好几次。所以两个人就这么好上了。

    这次是专门带过来“见家长”的。高钰是挑花了眼,现在还没有挑中谁,反正她的年纪也还有挑人的本钱,随她去吧。

    高凤专门有一篇论文,上面就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树形成的植物群落到底有多少种,答案是算上苔藓类,一共是七百多种,这还不包括真菌和微生物,昆虫和蚂蚁。

    这幅原图被被陈陶当做艺术品给取走了。留下的知只有一张张分开的植物详图,厚厚的一本,蔚为壮观。

    而这次引进的东土植物种类有两百多种,也算不少了。

    而从窟悦和虾夷带回来的植物,单单是苔藓和地衣,就有四十多种之多。

    “我觉得这些近地面的植物,耐阴耐湿耐寒的植物,虽然矮小不起眼,但是它们才是整个生物种群的基础,数量比草本和木本的植物还要多。在一些条件恶劣的地方,只有它们才能够成活。而只要它们活下来,就会慢慢积累,组建演变成一个小环境。所以继冲说得对,环境是可以进化的。”

    高凤的相貌只能算是普通,甚至普通还要偏下。但是她身材保持得很完美,加上成熟,稳重,沉静大气的气质还是很吸引人。

    “丰富的植物种群对于农业所需的肥料和水能够与很好的保持作用。当生物种群呈现一个循环和进化趋势的时候,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因为它可以带动整个种群的进化。农业的有些观念还是需要改。”高凤笑道。

    “这是一定的。”高继冲点头。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对生物资源的利用,而不是追究单一粮食作物的丰收。整个生物种群发展。都能为我所用,才是科学的。否则就不是科学的。我认为现在在黄河流域和江淮一代的农业变革是极端错误的。”高凤给出了这样的警告。

    “这些可以写入明年的农历上面。只不过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很难说。”王婉容笑道。

    “为什么?”高凤是一个学者思维,她还想不到其它的方面。

    高继冲叹了口气道:“因为利益,世家需要把利益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且把它放到最大化,他们需要大量的玉米,并用它来控制粮食市场,酿酒市场,赚更加多的钱。用最简单的方法赚最多的钱。而姑姑刚才说的。就以为这需要非常多的技术和工具,需要非常大的投资,才能获得种植单一玉米的收益。所以我不认为世家们会听你的。”

    高凤笑了:“别人不听,你不能不听,你要不辨是非,你就是昏君。”

    高继冲连忙道:“姑姑,你骂我什么都好,蠢货,笨猪,蛮牛什么的。不能骂我昏君。昏君是骂皇上的。”

    众人都大笑。

    高继冲道:“这些道理,不能光我们知道,还需要传给学生。让学生们都清楚,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农业和其它地方的农业不同。不然老百姓不理解,就不会得到执行。所以各位先生,辛苦你们了。”

    高继冲给在场的老师们作揖。

    高继冲的这些言论,一般都会出现在渤海报上,不久就在乡镇的图书馆和书店出现。

    唐时的邸报是朝廷专门抄写文告的报纸,不过也有一些非官方编辑的“杂报”。唐到五代,因为纸张并不便宜,所以邸报和杂报都是抄写在布帛上的。就连杂报。也是在文人和官员中传递,老百姓那是很少见的。只能在城门口看抄写的文告。

    渤海从占领金德开始,地盘大了。所以就出现了纸张印刷的报纸。本来也应该叫做杂报,但是为了避嫌,既没有写邸报,也没有写杂报,干脆就叫做《渤海报》。报纸是总理府亲自编印,主编就是吴夏。

    除了《渤海报》,济州还有一个《济州商报》。这两份报纸一个主内,一个专门接受渤海以外的事情,以海外的见闻和奇事奇物为主。为了保持中立,济州商报没有认可政治议题。

    一份报纸在渤海境内不算贵,只有一个渤海币。但是因为汇率和渤海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关系,一份报纸在渤海以外的地区,要七百文到一贯钱之多。寻常百姓是看不起的。这到也和大周一些地方编辑的杂报价格相当。

    至于真正的邸报,那是有钱你也看不到,那就等于官府文书。

    如此奇葩的汇率和物价,让渤海除了极少数奢侈品出口,现在是一个纯进口的地方了。商司自从奚常去世后,已经快要变为运输部和外贸部了。想与渤海做生意,需要与外贸做艰苦的谈判,那就是用渤海需要的原材料去换取渤海的货物,问题就在于,渤海需要的原材料经常变来变去,没有一个定数。

    最近是矿产品和猛火油一直挂在采购榜上,商人们倒是想弄这些原料,可是这很难,都是“违禁品”啊。

    柴荣接到了范质送来的渤海的这几分报纸。虽然已经是快一个月前的,但是还是让他心情好了很多。

    “这继冲自己铸造钱币,把物价弄得这么高,老百姓没有闹事?”柴荣也病着,身体消瘦了很多。小符氏像一个宫女一样守在一边,不过自从符皇后去世后,柴荣身边连一个宫女都不要了。

    按照太祖的陵墓的规格再降一个等级,符皇后的陵墓其实没有什么修头,位置选好了,只等着下葬。可是柴荣一直不发话,符皇后现在还在冰窖里面。柴荣倒是没去守着。可是守着在勤政殿里面不动,吃睡都在,已经两个月了。谁也不敢劝,刚开始还有人劝,但是柴荣只是不吭气,不发火,但是谁的话也不听。

    “这个物价是渤海王故意弄出来的,渤海境内,物价一高都高了。渤海的粮食是要用银子买的,所以对渤海本地人倒是没有什么影响。”范质答道。

    柴荣问范质身后的孙睿永:“孙侍郎是管银行的,这一份报纸就要一贯银子,合理吗?”

    孙睿永上前道:“我朝也有杂报,也要半两银子,有些还要多,所以不能说渤海的报纸贵了。至于渤海币的汇率,可能是渤海要保住自己的技术优势,增加进口而特意设置的。不过这对于我们的贸易还是有些好处。因为渤海的交易不用渤海币,而是需要原材料,而原材料价格都非常高。所以我们一般用原材料换取渤海的货物和渤海币,然后用渤海币在其它国家购买原料,收获颇丰。”

    柴荣指了指《济州商报》道:“报纸上说的这些蛮夷小国,地处偏边,蛮荒之地,又处于海外,渤海王这么看重,是为了什么?”

    孙睿永道:“其实国家的数目没有那么多,虾夷窟悦和奢比尸,都没有多少人,也没有多少物产。剩下的这二十多个小国,其实都属于日本,日本关东王势微,渤海王介入,就分裂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渤海王现在没有能力吃掉日本,而我朝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