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话还要从王安石说起,王安石曾经掰着指头数天下英才,对蔡京的弟弟蔡卞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又自言自语说“我儿子王元泽算一个,贤兄(蔡京)算一个,吕惠卿也算一个吧”,然后颓然而坐,道“没了”。蔡京能被王安石列为安天下的三大宰相之才,其才能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如果说王安石说话偏激的话,我们再来看看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的好朋友吕公著的说法。

    北宋变法时的旧党元老吕公著当政时,曾把蔡京请到自己府中,让自己的子孙站成一排,对蔡京说“我阅人无数,我的后世子孙没有一个比你强”,又用手摸着自己的椅子说“你以后一定会坐上这个位置,我的子孙都托付给你了。”

    吕公著和司马光都是当时的群臣领袖,他们对蔡京才能的高度认可足以说明蔡京的才能在当时已经超越了党争,成为公认的治国人才。一个当时人们眼中公认的治国奇才,为何最终成了一个人人愤恨的奸相,蔡京究竟干了什么?

    说起来,蔡京主政时的经济财政政策其实就是聚敛“聚敛”和“苛政”,首先他主持了对茶、盐、酒等专卖领域的经济改革,在华夏古代专卖制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注重运用商业规则对商品销售、流通和分配领域各环节进行管理,发挥商人的作用让商品在全国大范围内流通,增加财政收入。蔡京的专卖制度改革不但减少了政府的经营成本,更促进了商品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他的这套制度成为后世元明清各朝专卖制度的范本,一直沿用至今,谁敢说他没有才能。

    蔡京还独创了独步帝制时代的社会慈善和救助制度,宋代不但有专门收养“鳏寡孤独者”的居养院,还有专门负责收治无钱治病的病人的叫“安济坊”。

    病人进安济坊后,予以免费治疗。

    更难得的是,北宋的这类救济制度至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州县连成网络,形成一整套以成文法形式规定的制度。蔡京虽然为人奸诈、为官贪腐、为相误国,但是这套制度因为他的败落而被破坏却是华夏历史的一大损失。

    蔡京主政时是北宋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成就最高的时期,也是华夏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巅峰。徽宗朝时人口户数突破2000万,总人口突破一亿!当时人们说“中外靖绥,年谷登稳”,“天下赋入之数悉倍于前”,当时人们炫耀:“承平既久,帑庾盈溢。”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有蔡京顺应现实的经济财政政策,进行改革的功劳。

    从少年入仕到靖康元年遭贬,蔡京在北宋政坛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蔡京一直以改革变法者自居,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前代的王安石。在整个政治生涯中,蔡京都不断实践自己的经济理念,改革北宋困难的财政局面。其实北宋的财政一直都不好,庞大低效的军费开支,还有无数的冗官和冗员及让财政危机日益显露。

    可以说,蔡京的改革客观来讲是有好处的,起码让朝廷在收入方面有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嘛,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好,但也没有明显的变差,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蔡京还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宰相。但很可惜的是,他在为自己和朝廷敛财的同时,也让宋徽宗有了大肆挥霍的机会,这个爱好踢球、写字的皇帝仅“花石纲”之役,就花费难以估算。

    蔡京曾经被几度贬官,可是没多久就又被官复原职,为什么?因为皇帝离不开他。

    蔡京四度拜相,几起几落的最大原因是他一直在紧跟皇权,掌握皇帝意图后迎合取悦,这在封建社会是必须要做的事,否则什么也干不成。作为奸臣的蔡京自然深谙此道。

    他深知,只要能“摆平”宋徽宗,什么事都干的成。

    他最擅长取悦和迷惑皇帝,宋徽宗刚上台时想改革,他就打出了“变法”的旗号,实际上是说的多,干的少。反而趁机大兴党禁,打击或消灭反对派。蔡京身为宰相听任皇帝沉湎于各种爱好,徽宗喜欢石头,蔡京就安排心腹到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一带搜刮奇花异石;用大船组队编成“花石纲”运到开封,一路上运到运河狭窄就不断开挖运河,拆除民房,耗费国家税收,给沿岸居民带来沉重负担,造成民怨沸腾。

    蔡京的财政改革说到底,也是为了皇帝能增加收入,有更多的机会去玩乐。心术不正使他的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歧路。作为利己主义者,蔡京所关心和追求的是个人的权势和私利,只要获得权势和私利,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一切。天才一旦走上歧路,对国家的危害更大。

    宋徽宗除了玩艺术,也是有“理想”的一个皇帝。他一心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这次蔡京却不同意,这让他与另一个奸臣童贯发生了矛盾。童贯主张联金灭辽,蔡京对此并不积极。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除了与童贯争权的需要,他身为宰相要负责后勤粮草等问题,长期进行经济改革的蔡京知道北宋的财政和军队无法支撑这样的战争。

    但是这次蔡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没想到宋徽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热情如此高涨,面对辽朝衰亡带来的绝好机会,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君臣收复燕云失地的渴望被激发出来,本来宋徽宗是打算单干的,但是看到宋军的军备后信心大跌,不得不退一步和金联盟,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得比单干还蠢,而这也预示着北宋最终的失败。

    至于说蔡京的下场,那自然是被贬官罢职,发配边缘。

    而此时的蔡京已经八十多岁,那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结果在路过长沙的时候,死在了发配的路上。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蔡京是被饿死的,说是当时蔡京路过长沙的街道,整个长沙城都无人卖给他们食物,硬是把这位曾经的宰相大人给活活饿死了。这个故事说起来还挺带感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虽然南宋人王明清笔记挥麈后录中提到:“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但只讲人家不肯卖,并未说到蔡京因此“饿死”。而挥麈录作者王明清是曾布的外孙,曾布虽然也是变法派,但宋徽宗即位初与蔡京有较大矛盾,曾布下台,蔡京上台,两家是有怨恨的。挥麈录写作时离靖康已有六七十年,王明清收入蔡京流放途中人们不卖吃的给他的传说,不仅与一些社会常识有矛盾,也与其他史料记载有矛盾。

    毕竟开饭店卖吃的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不是专靠政治来谋生的,蔡京一行包含监送人和随行照看人,少说也有十五六个,一顿饭吃下来,店家也能赚不少铜钱,这生意就忍心不做了?就算对蔡京一人有“义愤”,对同行其他人难道也不做这生意了吗?蔡京被活生生地饿死了,同行几个怎么不饿死呢?一路上开饭店的是很多的,一二家有“义愤”不卖货还能理解,一路上所有的店铺都有这一致的“义愤”,这就不大可能了。

    而且当时朝中对蔡京被贬事件也有不同的声音,朝中有许多大臣如兵部侍郎李纲、宰相吴敏、国子监祭酒杨时等领导人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有失公允,蔡京在拱州时一度写了辩护书寄给李纲递交皇帝,要求入京面君,李纲向朝廷转交了这份奏牍,后来被批是“立场有问题”。可见,连朝廷的干部们都还有许多“不觉悟、受蒙蔽”的,民间老百姓能那么快就有一致的“义愤”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以蔡京饿死,不存在这种可能,倒是南宋著名史家徐梦辛所说的“八十一岁老人蔡京是长途跋涉,严重中暑,吃不进饭衰竭而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但不管怎么说,蔡京本身是个奸臣无疑,如今他还正当朝,地位比高俅要高,权势比高俅还大,而他的女婿梁中书也算是一个小奸臣了,比如说之前的生辰纲,名气就很大,所以当曹岩一说要会一会这个蔡京女婿的时候,“蔡京”,“女婿”,“奸臣”等字眼,立刻就把各位好汉的情绪给调动了起来。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245。不一样的梁中书() 
至于说蔡京的女婿梁中书,大名府府尹,当朝太师蔡京的乘龙快婿。照这个关系,梁中书到朝廷上做一个大员也未尝不可,但他却没有,而是老老实实地坐镇大名府,管理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当然,这个人最大的污点就是给老丈人祝寿弄的生辰纲,结果被晁盖等人智取了,由此而生的便是水泊梁山初聚义。宋朝官场的腐败,熟读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庞大的官僚机制肯定会生出许多猫腻的,这一点不用细说。

    只说梁中书的用人和对待百姓的态度,其实还是可以的。

    比如说那青面兽杨志,不仅是名门之后,而且还身怀绝技,但却处处碰壁,找不到买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梁中书却慧眼识珠,一下子便看上了落魄的杨志,多方提携,且委以重任,让他全权负责生辰纲的押送任务。应该说,杨志不是梁中书的亲信,但却得到了只有亲信才能得到的礼遇和信任。这等胸怀,应该是一个决策者用人的最高境界了。对于杨志来说,这简直就是知遇之恩啊!

    所以在押送生辰纲的路上,杨志才会谨慎有加。如果没有晁盖等人的智取生辰纲,那么杨志极有可能就成为梁中书的左膀右臂,从此平步青云,实现自己的仕途理想。

    还有对待董超薛霸这两个犯了错误的小人物,梁中书也没有戴上有色眼镜。这两个倒霉蛋,因为在押解林冲去沧州的过程中,没有完成高俅交代的任务,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被高俅找茬发配到了北京。对梁中书来说,收拾这两个人可是讨好当朝太尉的一个绝佳时机啊:用两个无名小卒的性命换来当朝一品的好感,何乐而不为!但是,梁中书没有这样做,没有为了自己的前程对董超薛霸无情打击、残酷迫害,相反,仅仅是因为两人“能干”,便不计前嫌,依然让他们继续做之前的工作。即使在后世,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者更高的领导厌弃的人,又有多少官员会顶着压力、冒着危险重用呢?由此一点,即可看出梁中书用人的胸襟和胆识了。

    再说梁中书对待百姓的态度,也颇有让人称道的地方。

    在卢俊义要被问斩之时,拼命三郎石秀劫法场,杀死许多官兵。

    事后,梁中书首先问的是百姓的伤亡情况,并立即开始抚恤死伤者的家属。

    及至梁山众好汉血洗大名府,梁中书险些丧命,但回来后,仍然没有忘记百姓的伤亡情况。而这一次,不是死伤七八十人,而是5000多人。对此,梁中书并没有隐瞒,而是如实上报朝廷,请求派兵剿匪。

    请注意,类似这样的事情,往后数百年事件里,有多少政府官员敢于冒着乌纱帽被摘掉的危险向上级如实汇报情况呢?来百姓听到、见到更多的是隐瞒死亡情况、欺上瞒下的行径啊!

    可见,百姓在梁中书心里不是草芥,而是具体可感的生命。

    虽然梁中书的抚恤不会让死者复生,但起码可以给死者的家属一点点道义上的安慰。在这一点上,梁中书比原著中那些打着“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却滥杀无辜的梁山好汉们更受人尊敬。试想,梁山泊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火烧大名府,所到之处,不分男女老幼,一律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哪里还顾及什么良善不良善!而屠杀过后,便是把财物装上大车,齐唱凯歌还。在梁中书处理善后之事的时候,那些英雄们正在大摆庆功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呢!

    歌舞笙箫之时,酒酣耳热之际,谁还会想到那些无辜掉脑袋的冤魂,谁还会想到那些死难者的家属正在悲痛欲绝?在这些嗜血成性的绿林好汉心里,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在这个时空,曹岩要求梁山之人,所行之事一定要顾忌百姓,可以杀贪官,可以杀奸臣,但绝对不能残杀百姓,更不能趁火打劫趁机劫掠,好在目前看来梁山做的还是不错的,起码几次破城,都几乎没有对老百姓造成什么伤害,这一点上,曹岩做的还是不错的。

    所以,在整个水浒的故事里,梁中书绝对算是一个悲剧人物。

    即使是原著中引起梁山聚义的生辰纲,在书中也看不出梁中书具体怎样搜刮百姓。

    可是,他提拔了杨志和索超后,全城百姓倒是非常兴奋地夹道欢迎。更让人感兴趣的是,梁中书没有像想像中贪官酷吏一样目中无人,而是非常随意地和一个老人攀谈,这样的低姿态让人感到亲切异常。

    人他治下的大名府,亦没有出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惨状,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元宵节安居乐业、物阜民丰。

    当然了,搜刮之举肯定是有的,但搜刮和搜刮还不同,如果说老百姓家里有些余钱,梁中书为了讨好自己的岳丈,把这些余钱都给搜刮走,那确实也是挺过分的。但起码不会让老百姓家破人亡,华夏的老百姓,只要能活下去,就不会轻易闹事而。而有些贪官就不同了,搜刮起来,那真的是掘地三尺断骨炼油,是要把老百姓往死里逼的。所以搜刮和搜刮之间是不一样的,而梁中书,显然属于前者。

    当然了,或许有人会说梁中书制造过冤假错案,比如在卢俊义的问题上,就是偏听偏信;在没有做调查研究,没有充足的证据下,就把卢俊义打入死牢,这决不是清官所为。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当今朝野上下,水泊梁山几乎就和反政府反国家的罪是一样的,人人谈之色变,对待有嫌疑的分子,是宁信其有也不信其无的。因为稍有不慎,自己便可能被打倒,甚至会株连九族。这一点,梁中书其实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实上,如果不是大宋王朝自上而下的腐败,那么梁中书极有可能就是一个礼贤下士且士人愿效死力、体恤百姓又得百姓拥戴的好官。

    可惜这个时代就是这样,他如果不上行下效,就会成为观察的异数。不仅自己的仕途无望,甚至还会遭到同僚的排挤,他能做到不把老百姓逼死,已经是殊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