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消息,匆匆自东三省营口商埠那边赶回来的大侄子李诚有,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李大成没好气的给了他一个白眼,这算什么?
“既然你提到了,就说说这批货吧!怎么在营口、牛庄、旅大一线上岸,你有数儿了吗?”
货买到了,但并不一定是你的,莱恩带来的军资太多,弄不好就要在东三省引起波澜,怎么卸货,里面的问题不小,学问也不小。
“叔,您上次让俺想的事儿,还没想明白呢!这事儿俺真没主意!”
“那个你要慢慢想,干一辈子想一辈子!
这次卸的货物,让太古船行帮忙,老毛子跑了,营口旅大一带的内河……
就走营口一带的内河吧!旅大,离着有些远,用内河船,悄悄的将这些货物卸下,具体怎么卸货,怎么储存,听英国人的!
这段时间,你也多筹备一批发往东三省的货物,让船只混杂在一起卸货,告诉那边的振威军,若漏了消息,老子先杀主官!
大憨那边有消息吗?”
这次英国人送来的军资进东三省,李大成这边也没什么好谋划的,先存起来再说,之前运过去的军械,已经差不多够用了,这段时间以练兵为主,马提尼这样的枪械够用。
“大憨叔已经回京了。”
“嗯!发个电报,让他去营口吧!快马加鞭!
到了之后让他发电报!
这段时间,胶州府积存的货物不少,你船上有不少掌柜吧?今天你下去跟他们商量商量,明天给我个法子。”
别人给的东西再多,也是别人的,这次与英国人交易,在钱财上英国人是占了便宜,但真正占便宜的还是振威军,若没有英国人的支持。三百多门炮,哪买去?
这次交易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成是一场施舍,英国人是高高在上的。为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将大批军资施舍给了振威军。
一旦将来英国人停止了种施舍,子弹、炮弹、损坏枪支的维修,都不知道找谁去?找天津机器局亦或是老袁新建的德州机器局?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地方,哪有这么多的方便呢?
东三省即将进行的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涉及国家存亡的战争,几十万枪械,几百门火炮,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振威军一步步深入,对军械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没有自己的修造厂,战争的胜败,就交到了别人手中!
战争只是手段而已,为什么要战争?李大成现在可以说是为了富国强民。战争能富国强民吗?强民或许有些作用,但战争与富国却是不搭边的,无休止的战争,只会损耗国力,想要富国,只有发展!
发展什么呢?为战争计,发展工业!怎么才能发展工业呢?人口、人才、土地、资源、技术,说到这些怎么也绕不过经济两个字的,经济是什么经济就是做买卖!
如今胶州府有一场大买卖要做,货场上囤积的几十万吨货物。就是这个大买卖,从买卖开始到自己制造,有些路需要一步步的来走,有些市场需要一步步的拓展。但在这之前,李大成要有一个自己的网络。
如今他手下的势力,祛瘟堂算是一张网,振威军也算是一张网,除了这两张网,就再也没有别的网络了。
让李诚有去问计。李大成就是在谋划这样的网络,一张可以覆盖整个经济领域的大网。
一夜过后,李诚有带着他手下的十几个掌柜,以及李大成的账房王茂斋,来到了老码头货场,看着除李诚有、王茂斋之外,一个个四五十岁往上的老掌柜,李大成就有些气馁,缺人呐!
“都来了,说说吧,各自都有什么看法?”
众人坐好之后,李大成也不客气,直接开口发问。
“二爷,如今胶州府积存的货物,以粮食为大宗,咱们要开粮栈、盐栈、货栈了!
胶州府辐射鲁东、鲁北、鲁西、鲁中,山东一带没有盐货管制,咱们开了粮栈,不仅能卖钱还能换盐,河南陕山乃至更北的蒙古,都是缺盐的,听闻运河要修整,有了山东的低价盐,咱们就能沟通北方财货!”
一个看起来最老的掌柜,用带着南腔的口音,说出了货栈的构思,这法子在大清很普遍,大多数人发家,也是这么干的,无论是卖粮还是卖盐亦或是卖日用杂货,都是货栈。
“二爷,陆路运粮靡费不小,咱们的粮食太多,单靠山东的粮栈,不足以卖掉大批的粮食,粮食不耐久藏,咱们要想将这些粮食尽快卖完,海路是捷径!
都说南粮北运,北粮就不能南运吗?咱们现在的粮食,以麦子、玉米、高粱、豆子为主,南人吃米不吃面,米麦的价格差不多,麦子只能在北方卖掉,但玉米、高粱价格低廉,南人还能不吃?
以粮食换南货,再经胶州府贩卖南货,这买卖做的!”
这位的话说的也有道理,用廉价粮打开销路的法子也是不错,大清的买卖,主要就是一个南货北卖、北货南卖,这位的谋划比第一位大了一些。
“嗯!说的都不错,老六,你现在主持大局,你是什么看法?”
南货北卖北货南卖,这事儿不止在座的人清楚,许多人也清楚,这么说下去,只能是废话越来越多,有了两个抛砖引玉的,李大成也不想再听千篇一律的东西了,直接就将话头抛给了大侄子李诚有。
“二爷,我以为还是当以山东为主,北方诸省,山东最缺粮食。
运河繁忙之时,山东聚集南北七省粮食,粮食的缺口自然不大,可如今运河要修整,整条运河修整通航,恐怕得三两年的时间吧?
这次拳乱,正是因为山东粮食不足。胶州府积存的粮食,过千万石,多吗?于山东人口而言,不多!
山东一省。登记在册的百姓三千三百多万,一个百姓一年一石粮食怕是不够,三千三百多万百姓,一年需要多少粮食?至少三千三百万石,现在胶州府积存的粮食怕是不足三千三百万石吧?
我以为。此时将胶州府积存之粮,以人力运往山东各州府,以旧粮换新粮,这么转下去,山东的粮栈,非咱们莫属了!”
大侄子李诚有的这个说法,还算合乎李大成的心意,这个法子好,有了如今胶州府的粮食做底儿,山东的粮市就能运转起来了。以旧粮换新粮,一年的时间,就能独霸山东粮市了。
“嗯!算不错!诸位还有什么说法?”
法子虽说不错,但对李大成而言不够,不够仔细!扫了一眼堂下之人,见有些人想要说话,李大成就将自己的东西憋了回去,听听别人的高见,不是什么坏事儿。
“二爷,六爷的说法固然不错。但咱们是商家,商家就要快进快出快些回本,六爷的法子慢是一点,人力运粮却是最大的破绽!
人力运粮。路程越远耗费越大,从胶州府到鲁中鲁西,千里之遥,耗费不可计数,做粮食买卖,还得靠钱。以粮养粮的法子,固然可行,但咱们手里的这一大批粮食,就没什么赚头了。”
这话站在商人的角度上看,无比的正确,但李大成想要的是整个山东的粮市,亏上一些无所谓的。
“不错!咱们是商人,还是要以利益为重的,但也不能忘本呐!
咱们商人的衣食父母是谁?百姓!
山东近几年肯定要大批的缺粮,一旦缺粮,必然要有饥荒,饥荒太大,这山东就不安稳了,山东不安稳了,咱们就没钱可赚喽……
老六的这个法子,虽说初期不怎么挣钱,但却可以稳定山东粮市,山东三千三百万人的买卖,比粮市更大!
如今人力运粮耗费大是关隘,诸位说说,要怎么过这一关吧!”
李诚有的路子是不错的,但买卖要挣钱也是天经地义的,如何降低消耗,赚取更多的利益就成了问题。
“二爷,咱们手里的货物,不独是粮食,棉布棉纱,在直隶、河南、山西、陕西都有销路,直隶多驴马,陕山近蒙古,马匹骆驼的数量不少。
冬春少雨,货场上的粮食还能再存两三个月,咱们一边建仓一边从直隶、河南、陕西、山西一带用其他货物换取驴骡牛马骆驼,并在胶州府建造大车,等大牲畜多了,再开始转运粮食也不迟,有了大牲口,这粮食的转运费用就少多了。
人力转运粮食,路难行是关隘,在此期间,咱们也可以用手中粮食来修路,商路于我们商家而言最是关键,山东的路好了,咱们转运货物也方便!
出粮修路,还能跟山东官府谈一谈厘金的比例,咱们出粮为山东修路,这段时间的厘金,也不该收取。”
这个说法高明,看了看说话之人,四十多岁,很精壮的样子,李大成点了点头,人才啊!
“叫什么?现在在做什么?”
“回二爷,我叫高丹桂,跟着六爷打理祛瘟堂的事务!”
“哦……你以后就做这山东粮栈的大掌柜吧!
诸位,还有别的说法没有?”
一句话,就让高丹桂做了粮栈的大掌柜,下面的掌柜们,脸上也露出了希冀,这才是抛砖引玉。
“二爷,咱们办粮栈,势必要与山东的地主们冲突,我以为,咱们的粮栈,要跟祛瘟堂的货栈一样,跟当地的地主一起来做。”
做粮食,就少不了跟地主大户打交道,地主大户们的一大财源,就是在青黄不接时高价卖粮,这位的说法虽说不差,但忽略了这个主要矛盾,有这个矛盾在,李大成的粮栈很难与地主大户们走成一路的。
“这话说的不对!
二爷口中的粮栈,与别的粮栈不同,咱们要占下山东粮市的,地主大户也是靠粮市发财的,咱们与他们走不到一路。
这粮栈,只能咱们自己开,开了粮栈之后,一定要打压当地的地主大户,咱们手里的粮多,可以使个法子让他们囤粮,咱们再低价卖粮,亏尽了他们的家财之后,再并他们的土地。”
说话的这位是个狠角色,开口就有些刀枪剑戟的味道,这人合李大成的心意,打压地主大户的法子也不错。
“嗯!不错,就是这个说法,你来做高丹桂的副手。”
又许了一个位子之后,下面的人依旧踊跃,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该说规模了。
“二爷,咱们打压了当地的地主大户,会引起纷争,为了平息纷争,我以为下面粮栈的伙计掌柜,应该在当地选人,有了当地人协助,咱们的事情就好办了。”
这个说法也不错,李大成又将这位给了高丹桂做副手,几句话的功夫李大成安排了三个职位,那边李诚有的脸色就不怎么好看了,这几位都是他手下的能人,这下可好,都被大成叔给挖走了,他这边就没人可用了。(。)
第二百四十五章 济民粮铺(下)()
“二爷,您可不能这么拉人,这些都是我从南边带来的,个个都有大用,您都拉走了,我就无人可用喽……”
李诚有一番话,既说出了自己的郁闷,也缓解了一下各位掌柜脸上的紧张之色,没被二爷选中,这些人心里多少也是有些忐忑的,李诚有这话说完,堂下的气氛也好了很多,李大成也暗叹了一声这小子最近的眼色不错。
“好!粮栈之事我就不再拉人了,这粮栈总要有个字号的,说说吧!咱该起个什么字号?”
二爷顺了六爷的心意,下面的掌柜们多少有些意犹未尽,听到李二爷要字号之后,众人也开始了冥思苦想。
“此事当由二爷做主!”
“别!我读书少,你们来说我来选!”
起字号的事儿,李大成还真不拿手,一句话打发了拍马屁的,他抿了口茶,就等人下面出字号了。
“此次在山东开设粮栈,二爷有普济民生的意思,而山东巡抚衙门设在了济南府,称山东人为济民也不算谬误,二爷,不如咱们的粮栈就叫做济民堂吧?”
这第二位开口的人,肚子里的东西不少,看了他一眼,再看了李诚有一眼,李大成做事没什么掩饰,这位以后也有前程了。
起个字号名都能让二爷另眼相看,底下人就有些跃跃欲试了,不等他们开口,李大成就伸手压住了下面的声响,济民这字号不错,不必再多费唇舌了。
“好!那咱们就在山东开济民粮铺!”
刚刚那位说的是济民堂,到了李二爷的嘴里反而变成了济民粮铺,对底下这些常年做买卖的掌柜们来说,买卖自然是越大越好,怎么到了李二爷这边,说话的功夫就把一个堂号变成了杂货铺?
底下的这些掌柜也算是心有九窍的人,李二爷这么说了必有深意,多半人都听出了李二爷的深意何在。但他们都没开口,而是齐齐看向了未来济民粮铺的大掌柜高丹桂。
“二爷,可是要将这济民粮铺建的跟祛瘟堂一样,将字号铺到乡镇?”
被众人盯着的高丹桂也不怯场。顺着李大成话里的意思就说了下去。
“差不多!
铺到乡镇还不够,一个乡镇多大?怎么不得方圆几百里?一个乡镇至少要有一个粮铺,我的想法是东西南北各一个!”
粮食是什么?粮食是百姓生计,大清皇权不下县,这么大的权力空洞。李大成可不想让那些劳什子地主大户、土豪乡绅在下面说了算,无论是乡村城镇,谁抓着粮食谁的话语权就大。
济民粮铺身后的是振威军,振威军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大量的兵员,这济民粮铺,在李大成的眼里,可不仅仅是一个卖粮食的地方,也是一个征兵站,除了征兵站的作用之外。它还要起到收购当地土产杂货、销售外来货物的作用,这些李大成没有给高丹桂点明,话说了一半,他要的是高丹桂补充下面的东西。
“二爷的意思是用济民粮铺控制乡村城镇的粮食跟杂货买卖?”
有了李大成起头,高丹桂这个资深掌柜自然能结尾,只是说到了杂货买卖,他的心里有些激动,想想一个辐射整个山东的城乡的杂货铺,一年得有多大得收益啊?
“你说呢?难道让我再另起堂口吗?一锅烩,省时省力!”
“二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