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成都回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成都回三国-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佳当然对此表示非常赞同,古代的文人可不是那么好惹的,哪怕刘鑫当了皇帝,想要推广唐诗宋词这样新颖的文学形式,也得要得到一些文人的认可与支持才行,所以刘鑫想要推广唐诗宋词,任重而道远啊。

    因此,苏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主人,你也知道大汉文人的性格,他们极端推崇歌赋这种形式的文学,如果贸然推广唐诗宋词,势必会遭到大汉文人的反击,所以此事急不得,我们必须循序渐进,一步步的来;首先我们必须寻求支持者,最好是像蔡邕,孔融,马日磾这样大汉名气最盛的文人,只要有他们其中一人为主人撑场面,那寻常的普通文人就不敢造次了,在这其中我最推荐的便是孔融了。“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最著名的典故便是孔融让梨,曾先后任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等职,最后因为曹操所忌,而遭杀害,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三国志》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苏佳之所以推荐孔融,便是因为作为孔子的后人,在大汉的名声极佳,并且最重要是孔融出生于公元153年,如今虽然才28岁而已,但是年少成名的孔融已经成为了东汉末年不折不扣的儒家代表人物,在东汉文人的圈子里颇有名气,而且因为古人重视的是辈分而不是年龄,因此辈分极高的孔融自然又多了一层光环,成为了当今最著名的文士之一。

    因此,岁数相仿的刘鑫应该能与孔融进行良好的交流,而且现在还不过而立之年的孔融,应该比其他年龄较大的大汉名士要更容易接受唐诗宋词这样新的文学形式才是。

    所以,苏佳对于推广唐诗宋词的第一个建议,便是让刘鑫找机会搭上孔融这条线,如果能有孔融为刘鑫撑场面,那么对于唐诗宋词的非议,就能少上一大半了。

    刘鑫听到这里,不禁点了点头,但是还有些郁闷的说道:“苏佳,你的这个建议是很不错,但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孔融基本上都是在他老家曲阜为官,除了黄巾起义时被举荐为侍御史才进洛阳当了一段时间的官,然后就又跑回老家假装养病去了,然后才被征辟为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到了献帝初平元年,才因为忤逆董卓,被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没时间与孔融搭上关系吧。”

    ps:第二更晚上见,我去忙事了。。。(未完待续。)

第二九四章 传说级的乐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洛阳距离曲阜还是有着一段很长的距离,而且又不在刘鑫返回成都的路线上,刘鑫估摸着自己怕是在黄巾起义之前,是没有机会前往曲阜,或是见到孔融的。

    而且现在可没有什么电话视频,可以远距离实现通信,所以刘鑫才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和孔融进行交流啊。

    苏佳当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过苏佳之所以会提建议找孔融,那自然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主人你说的很对,按照历史的原定轨迹来说,孔融我们在黄巾起义之前可能是见不着面对的,但是主人你可别忘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大汉世界,和历史上的大汉世界可不一样了,十常侍都快被扩编成二十常侍了,曹操现在也没有被逼出洛阳,王允也有可能提前进入洛阳,甚至当上司徒了,连诸葛亮现在都能打酱油了,所以我觉得这孔融很有可能也会提前进入洛阳为官,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便是找机会与孔融取得联系,如果实在不行,孔融并没有在洛阳为官的话,那我们完全可以改换一个目标,将孔融换成蔡邕。首先蔡邕现在的名气也不小,是大汉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在大汉的文士圈子里算的上是领军人物;但是蔡邕这人并不在乎仕途,这也是因为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因此得罪了十常侍,所以现在应该是赋闲在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的第一建议并不是蔡邕而是孔融,毕竟蔡邕与十常侍出现了矛盾,而现在主人你明面上又算是十常侍势力中的一员,所以主人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两头不讨好,十常侍认为主人你有异心,而蔡邕也会觉得你有所图谋。“

    ”当然了,如果我们无法和孔融搭上线的话,蔡邕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虽然刚刚说了选择蔡邕可能会出现的麻烦,但是这些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算是一种优势,主人你可以向蔡邕直言自己是暂时委身于十常侍势力之中,这样就能取得蔡邕的好感与信任;而蔡邕这人的爱好是经学与书法,在这方面我们是很有优势的,毕竟在我的资料库中记载着大量的经学资料,而且后人的各种字体也是我们和蔡邕谈话的资本,比如颜体,柳体之类的书法字体,绝对能和蔡邕说上话,不过这就得需要主人你多加练习了。“

    听到最后,刘鑫不禁眉头一皱,从小到大刘鑫最讨厌的便是练习书法了,因为刘鑫的爷爷从小就教授刘鑫毛笔字,让刘鑫用毛笔字来默写各种汤药方子,中药的性味归经,总之那是一段刘鑫不堪回首的过去,不过也是因为从小练习书法的缘故,刘鑫的毛笔字功底非常不错,而且一通百通,刘鑫的钢笔字与粉笔字都很不错,学校里的黑板报基本上都被刘鑫给承包了(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从小学开始写到高中,所以我自认为我的毛笔字还算不错)。

    不过现在这也成为了刘鑫的优势,毕竟投其所好是拉近关系的不二法门,而颜体与柳体刘鑫也是有短暂的接触过,最近只要多加练习,应该还能忽悠到蔡邕这个没”见识“的汉代人。

    不过刘鑫其实还是很喜欢蔡邕这个人的,当然了,重点还是因为蔡邕有一个好女儿蔡琰。。。

    蔡邕出身于公元132年,算算如今也有四十八岁了,而蔡琰生卒年虽然不详,但是根据蔡琰的第一任丈夫卫仲道的死亡时间推算,以及相关资料推测,蔡琰应该是在公元174年到公元177年之间,也就是蔡邕四十岁之后才有了蔡琰,而且根据记载,蔡邕并没有蔡琰以外的子嗣,所以蔡琰应该是蔡邕唯一的子女。

    所以刘鑫觉得,只要”拐卖“了蔡琰,那就有机会将蔡邕也”打包“带回成都了。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城人,也算是曹操的半个老乡,而蔡邕在历史上也和曹操算是忘年之交,在曹操还没有展露头角之前,蔡邕利用自己在大汉士林的名气,就经常提携与举荐曹操,帮助曹操打开了自己的名气。

    正因为如此,曹操才会在统一北方之后,不惜花费重金将蔡琰从匈奴人手中赎了回来,这也算是曹操报答了当年蔡邕的提携之恩,让九泉之下的蔡邕得以安心。

    话说回来,刘鑫这才想起来蔡邕也算是东汉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为《述行赋》。

    所以现在大汉歌赋的代言人,便是蔡邕了,如果刘鑫能想办法让蔡邕认可唐诗宋词的话,那效果可比孔融还要大得多,毕竟蔡邕这为汉赋界的大佬都开口支持了,相信其他文士也不会开口自讨没趣了。

    不过按照历史上相关的记载,如今的蔡邕应该已经赋闲在家了,刘鑫想要去拜见蔡邕也不算什么麻烦事,而且说道蔡邕,就不得不提蔡邕的音乐天赋了,蔡邕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蔡邕还亲手制作出了两件华夏传说级别的乐器——焦尾琴与柯亭笛。

    而根据苏佳这两天打听到的情报,蔡邕在三年前因为十常侍的陷害,被迫离开了洛阳,到了去年才在洛阳众多大儒文士的帮助下回归洛阳,而在历史中,蔡邕正是在这几年里将焦尾琴与柯亭笛给制作出来了。

    焦尾琴的就不需要多说了,毕竟这算是世人皆知的故事了,而且版本众多,但是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蔡邕将一块被误当做烧火木头的梧桐木从火中抢救了出来,然后制作成了古琴,不过因为一端被烧焦了,所以才会被称为焦尾琴。

    而柯亭笛的名声就不如焦尾琴了,所以柯亭笛的故事就不如焦尾琴那么流传甚广了。

    却说有一日蔡邕全家到了会稽高迁,这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于是在一天午后,蔡邕独自到竹林里挑选制作笛子的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柯亭——一座小巧玲珑的竹亭子。

    就在柯亭,蔡邕发现了搭建柯亭的竹子中,有一节非常适合制作成笛子,于是蔡邕找人将这节竹子取了下来,并且亲自制成了笛子,果然音色不同凡响,由于笛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乃取名为“柯亭笛”。

    一想到自己有可能见识到传说中的焦尾琴与柯亭笛,刘鑫就有一种迷之激动了。(未完待续。)

第二九五章 一个严肃的问题() 
焦尾琴与柯亭笛这两件乐器,在华夏历史上是毫无疑问的传说级乐器,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三国时期到唐朝之前的连年战乱,焦尾琴与柯亭笛这两件乐器都已经失传了。

    当然了,除了焦尾琴与柯亭笛这两件乐器之外,三国时期的战乱导致了许多东汉末期的文物遗失或是被毁,所以像蔡邕与蔡琰的诗文与书法作品大都不复存在,今人也不再得见东汉末年最后的辉煌。

    刘鑫不禁叹了一口气,自己既然来到了大汉世界,就有义务将这些乐器也好,文物也好,都要尽量的保存下来。

    想到这里,刘鑫就开口说道:“那好吧,我这几天也抽点时间来学习书法好了,找个机会去和蔡邕见上一面吧。”

    苏佳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主人你训练是不错的,但是我个人建议,还是等主人你落实了王室身份后再去找蔡邕吧,毕竟文人傲骨,主人现在的身份恐怕不好见到蔡邕。”

    刘鑫听到苏佳这样说,不由得一拍脑袋,有些无奈的说道:“哎呦,这汉灵帝到底在搞什么鬼,都被我从成都叫道洛阳来好几天了,这汉灵帝现在还没有找我的意思,这汉灵帝是不是把我给忘了啊。”

    刘鑫满怀恶意的想到,这汉灵帝十有八九在后宫玩嗨了,早就把自己的事给忘记了。

    苏佳倒是在这一点上非常认同刘鑫的想法,忍不住开口说道:“在这方面上我还说非常支持主人你的想法,首先主人你之所以会从成都来到洛阳,表面上还是汉灵帝做的决定,但是前两天毕岚也说了,汉灵帝之所以下旨召见主人,实际上还是张让在背后推了一把,所以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汉灵帝多久会正式接见主人,十有八九还是要看张让多久之后再在汉灵帝面前提前这件事,所以我仔细想了想,张让才是这最重要的一环。”

    苏佳的话让刘鑫不禁点了点头,毕岚前两天说的话自己也都还是记得的,正如苏佳所言,张让才是这件事的幕后推手,汉灵帝很有可能就在下旨之后,就忘记了这回事。

    不过一想到张让,刘鑫还算有些头痛的,虽然还没有和张让真正接触过,但是通过毕岚的叙述,唐周那件事的猜测,刘鑫虽然嘲讽张让只知道安插卧底,但是刘鑫不得不承认,张让绝对是一个善于伪装的老奸巨猾之辈,而且还是那种舍得放手,善于计较,不贪图眼前利益的人。

    这种人其实是最可怕的,毕竟这种人看起来好像有些怂,甚至说是胆小怕事,但是这不过是他让你放松警惕的手段罢了,这种人会将暂时的利益舍弃掉,他们更愿意去计算未来的收益有多少,放长线钓大鱼,所以就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捅你一刀,以此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你则会因为对这些人的轻视,甚至是忽视,付出惨痛的代价。

    就像以后的张角会因为张让指示唐周告密而暴露黄巾起义的计划,导致黄巾起义被迫提前发起一样,而张让现在表面上是与张角藕断丝连,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上,张角也不知道张让已经拿捏住了他的罩门。

    因此,刘鑫不由的将张让与司马懿画上了等号,这两人都是善于蛰伏之辈,要不是张让出身不行当了宦官,否则刘鑫觉得只要给张让一个世家子弟的身份,说不定也能在三国乱世中混到一方诸侯的位置上。

    当然,这也是刘鑫的猜测而已,不过刘鑫实际上也已经想好了,在面对张让时要小心对待,谨防被张让给下了圈套。

    不知不觉中,刘鑫就和苏佳回到了客厅,客厅里的众人自然是先来打听了一下,车队成员们见到刘鑫设置的“机关”与“阵法”时的反应,毕竟今天早上客厅里的众人可都是被震惊了,所以抱着不能我一个人被吓到的想法,客厅里的众人也想看其他人的笑话。

    在刘鑫绘声绘色的将张伟等人震惊的样子给描绘出来后,就开始聊起了今天去周异府上的宴会。

    袁绍毕竟在洛阳呆过很长时间,对于周异还是很有了解的,甚至在袁绍小时候还远远的见过周异一面,毕竟周异的兄弟周忠官至太尉,袁家与周家也算是认识了,不过袁绍与周异的辈分与地位都差得太多,所以两人肯定是不认识的。

    但是袁绍也知道许多关于周异的传闻与故事,不过大致都是说周异在为官时多么正直无私,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好官。

    可惜在现在的大汉,好官是没有生存土壤的,要不是周异的出身还算不错,上面还有一个当太尉的兄弟顶着,所以才能一直稳坐洛阳令这个位置,否则换成其他人来,恐怕都坐不了几天。

    由此可见,想要在东汉末年这个朝政混乱的时代当一个好官,基本上都需要一个极好的出身,否则你还真没有办法在东汉末年当一个好官。

    而那些没有身份的好官,自然就被那些随大流的贪官,赃官给挤下去了,这也算是东汉末年官场之上的劣币驱逐良币!

    毕竟大时代的背景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如果你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