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的逆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秀才的逆袭- 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着战场上的一片狼藉,看着那遍地的尸体,刘良佐欲哭无泪,粗略的估计,这一战死伤的士兵当在万人之上!其中真正被明军杀死的士兵很少,大部分都是混乱时自相残杀,以及暴乱时被八旗兵和自己人杀死!

    可是刘良佐还未来得及悲伤,因为他现在首先要面对的是贝勒尼堪的怒火。

    “猪猡,混蛋,你是怎么统领军队的,竟然敢对八旗兵动起刀枪!”尼堪愤怒的指着刘良佐破口大骂,一串串粗口从他嘴里爆出,即使是刘良佐听不懂满洲话,也能猜出他在辱骂自己。

    挡着这么多手下的面被人责骂,刘良佐颜面无光,一股怒火也从他心里勃发。这一年来,他作为一镇军阀作威作福惯了,就连督师史可法也都对他和颜悦色,何曾受过如此辱骂!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既然选择了降清,那么受到的屈辱也只能忍着。

    刘良佐脸色铁青的听着尼堪的辱骂,可他身后的诸亲兵却一个个的都恼怒不已,手按刀柄怒视着发飙的尼堪。

    尼堪越骂越怒,这一仗下来,他手下的蒙古兵竟然死伤了五百多人,其中多半是绿营兵暴乱时死伤,往日打上一场大战都伤不了这么多,这让尼堪如何不怒!

    “唰”地一声,尼堪扬起手中的马鞭,向着刘良佐兜头打了下去。刘良佐慌忙一闪,马鞭没打中脑袋却打在了一边的胳膊上,布片乱飞,整条臂膀麻酥酥的。

    “嘡啷。。。”连续的拔刀声响起,刘良佐身后亲兵们纷纷拔出了腰中的武器。见状,尼堪身后的戈什哈们也纷纷拔刀,空气一下子凝固了。

    就在刚才无数的同袍惨死在八旗兵刀下,虽然那些人是因为作乱才被杀死,虽然习惯了听从刘良佐的命令也参加了镇压,可是很多绿营兵心中还是很不舒服。若在昨日,虽然心有怒火,他们也不敢暴露出来,反而还会陪着笑脸巴结着这些八旗大爷。

    可是今天,当看到连八旗兵都拿那支袭击的明军没办法时,八旗军无敌的战力在心中悄然降了个档次。当看到有同伙悍然而起暴击八旗军时,他们虽然不愿参加不敢参加,心中却为他们点赞。

    现在尼堪竟敢抽打刘良佐,那可是他们的主将,大多数绿营兵心中立刻勃发了怒火,特别是刘良佐的一众亲兵。

    抽了刘良佐一鞭子,尼堪的怒火消解了许多,可是接下来又陷入惊恐之中。

    对面的绿营兵一个个都目中冒火怒视着自己,刘良佐手下的军队依然有四万,这要是都反了可如何是好?

    “广昌伯,你要造反不成?”尼堪色厉内荏的质问道。

    刘良佐回首看了看诸手下,示意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既然已经选择了降清,就无法再回头,再多的屈辱也只能忍下。不过在忍下时也得告诉对方,我刘良佐不是谁都能欺辱的!

    “造反?贝勒爷你说的哪里话!我可是刚刚镇压了一部分暴乱的士兵,驱赶了袭击的明军。倒是贝勒爷你,随意残杀我军将士,这才引发士兵暴乱,现在又随意抽打我,应该你给我交代才是!”刘良佐阴恻恻的道。

    “你胡说八道!”见刘良佐竟然把绿营兵暴乱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尼堪勃然大怒,下意识的就要扬起马鞭,可是看着对面一双双喷火的眼睛,他再也不敢抽打下去。

    南面的情况很快引起了满清豫亲王多铎的注意,尼堪和刘良佐二人被叫到了清兵大营。

    对于二人的争执,多铎不置可否。他首先指着尼堪臭骂了一通,指责尼堪用兵不当致使军队损失惨重,剥夺了尼堪的领兵之权,他手下的蒙古兵由贝子多济代领。

    对刘良佐,多铎反而温言有加,大赞他识时务弃暗投明,并表示会上表摄政王,依然保留他广昌伯的爵位。然后以刘良佐多年宿将熟知军务的名义,留在身边听用,而刘良佐属下的部队还是由他属下的各将领统带。

    虽然地位还是原来的地位,可是刘良佐知道自己的统兵之权已被剥夺,手下的将领以后直接归多铎调遣不再听命自己,而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将会越来越低。

    快刀斩乱麻的处理了刘良佐和尼堪的争执后,多铎立刻部署攻击扬州。

    明军出城袭击极大的影响了清军的士气,多铎知道必须尽快攻城给城内的明军压力,如此才能振奋大军士气。

    鉴于明军控制着运河,动辄沿着运河袭击,多铎把攻城的目标放在了西城。根据城内细作送出的情报,西城的城墙最为薄弱,城头值守的也不是那支强悍的岱山军。红衣大炮很快就会运来,但是在运来前首先要把干涸的护城河填平!

    在清军积极筹划攻城之时,扬州城中却士气大振。

    此次以三千精锐出击,击溃了数万清军,并且在清军的围攻下安然撤回,顺便营救了数万百姓,可以说这是一场极为辉煌的胜利。

    虽然并没有杀掉多少清军,可是通过这一场胜利,使得扬州城内的军民知道,八旗兵并不是真的无敌,清军也绝非不可战胜。只要城内军民一心,守住扬州还是可能的。

    而原本心怀恐惧惶恐不安的其他军队,如总兵胡尚友的川兵,也都心安了下来。特别是川兵,他们就驻守在南城,亲眼见证了岱山军取得的胜利,这对他们触动很大。

    城外几十万大军都投降了满清,仅凭城内这一两万军队能守住扬州吗?城内的大多数军队开始的时候其实很没底,很多人对未来是很绝望的。也有很多人私下里打着趁机投降满清的主意。

    可是岱山军的连续胜利使得他们改变了想法,只要想守,城池是能守住的。八旗兵并非无敌,清军也绝非不可战胜!

    最后还有营救的数万百姓,因为扬州城内本来就人满为患,粮食短缺,这些人并未放入城中,而是护送过运河让他们自己逃命去了。

    一条运河把扬州地区隔为两半,河东如今还是大明的天下,逃过了运河他们怎么也能落个活命。而岱山军现在急于守城,根本分不出经历组织安置他们。因为根据城外清军的动向,他们会很快再次攻城,残酷的厮杀,残酷的守城战还在后面。(。)

第三百七十七章 崇明岛() 
在扬州战事愈演愈烈之时,位于长江口上的崇明岛却一副热火朝天模样。

    任思齐带步兵去增援扬州,茅十八受命带着不适合进入运河的大船以及两万多新兵来到了崇明,随同他们一起的还有从金陵城强掠的数百户工匠。

    岱山地狭,安置不了这么多人,任思齐便把目光瞄到了崇明这座沙岛。

    崇明岛乃是上千年来江水携裹的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面积逐渐由小变大,到明末时规模已经很大,南北宽二十里东西长四百里,面积足有岱山岛的十倍。和岱山岛多丘陵少平地不同,崇明岛上却都是平地,按理说应该人口密集才是,事实上到了崇祯末年岛上的人口仅有万余。

    因为崇明岛自然灾害同样的多,干旱,台风,潮汐,是主要的灾害。所以在明朝时,崇明基本是流放犯人之所,或者一些在陆地上活不下去的百姓逃到岛上做沙民,以煮盐开荒为生。

    不过既然有人居住,就是朝廷的领地,明朝朝廷在崇明设立县治,委派有官吏管辖岛上沙民。而沈廷扬就是崇明人,还是崇明岛大户,在岛上威望极高。

    而有了沈廷扬的引介,有了沈家的协助,岱山军很快就在岛上得以立足。崇明知县何彬爽快的答应了茅十八岱山军驻军崇明,其实他不答应也没有办法,两三万军队比崇明岛人口都多,根本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知县能抗衡。

    到了崇明之后,茅十八立刻派人往岱山送信,岱山巡检司副巡检沙福闻信后立刻带着一帮文吏来到了崇明。然后就是开挖砖窑,烧制砖瓦,建设营地,围垦良田。

    工曹主事梁九也跟着来到了崇明,在他的规划下,准备于位于崇明县城南十里的地方开建一座新城。然后还要修筑可允许大船往来的码头,崇明岛多暗沙、沙洲,尖底海船无法往来,岛上多是平底沙船,可大沙船也无法自由进出崇明。

    除了筑城修码头外,梁九还准备规划修建一条拦江堤坝,每日涨潮落潮之时,都会有潮水直冲岛上,对岛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而有了一条拦江堤坝,就可以把潮水拒之岛外。如此可以在岛上从容的生活屯田建设。

    崇明岛近乎一座荒岛,如此大的面积原岛民才万余,这让沙福梁九等人感觉不可思议。开发好了的话,足以开垦出数十万亩良田,迁移十多万百姓,这真是上天赐予的基业。若是太平年月,朝廷又岂能允许任何势力掌控这么大的岛?

    至于自然灾害,总有办法解决。潮汐的侵袭可以修筑拦江堤坝,干旱更容易,岛外就是滚滚长江之水,只要在岛内修好河渠,自然可以想办法把江水源源不断的引入岛内。而只要建起坚固的房屋城堡,也不怕台风的袭扰。

    开动这么大的工程当然需要庞大的人工钱粮,人工好说,现在岛上不是有两万多新招募的水兵吗,这些原本都是行船的船夫,在镇江时岱山军强夺附近江船,顺便也把船上的船夫接收了。可是跟了岱山军后,每日三顿不错的伙食、比当船夫要高得多的饷银,立刻征服了这些原来的船夫,让他们对自己新的身份有了认同感,现在很多人恐怕赶都赶不走了。

    这两万新军,除了在茅十八的带领下轮流操练,学习训练水上作战的本事之外,剩下的时间都是参与热火朝天的岛上建设。

    每日三顿管饱,伙食经常有鱼有肉,月底还有一两多的饷银,这样的日子着实不错。

    人力不缺,银钱岱山现在也还富裕,去年靠抢劫浙江海商抢了几十艘海船的货物,拉去倭国贸易赚了三百万两银子,虽然这半年多来采购军需供养军队花了许多,可是眼下岱山还有一百多万两的白银。而且去吕宋贸易的司马南船队很快就要回来,到时又是数十万两银子的进账。所以银子岱山是不缺的。

    银子不缺,粮食可就有些紧张了,岱山诸岛耕地面积有限,生产出的粮食根本无法自足,每年都需要从外地采购大量的粮食。现在又多了两万多军队,粮食的供应更加的紧张。没有办法,沙福只得派出大量的船只,往松江苏州常州等地采购粮食,引起了各地粮价上涨。

    现在每日都有船只来往于崇明松江苏州之间,运送来崇明岛建设需要的大量物质,各地的商人也乐于和岱山军做生意,因为他们把货物运送到崇明,往往能赚到比往昔高两三成的利润。

    一开始松江苏州地方官府对岱山军驻扎崇明很是不安,可是得知这是新封的肃虏伯的部队,并且肃虏伯已率大军往扬州抵挡满清之后,他们都本能的选择了闭嘴。大明正是动荡之际,像肃虏伯这样的国之重将正是朝廷的柱石,而岱山军只是在荒岛上折腾,并没有上岸扰民影响他们的利益。

    自从任思齐获封肃虏伯的消息传到了宁波,浙东一带的士绅们消停了许多,再也没人愿意出头与岱山军做对。

    当任思齐只是一个小小海防游击的时候,士绅们尽可以使尽手段把岱山势力消灭。可是现在任思齐已经封伯爵,这可是世袭贵族!自弘光朝廷成立以来,封出的爵位也就寥寥几个,可是刘良佐高杰黄得功那些获封爵位者哪个不是一方诸侯。

    现在任思齐获封肃虏伯,那意味着在朝廷心中他已经取得了和刘良佐等人同等的地位,这样的重将不是他们这些地方士绅可以招惹的。

    想杨家屠家这些都是延续数百年的江南士族,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智慧。当得知任思齐不是他们招惹的起后,很多人立马转变了立场改向岱山军示好。

    于是张蒹葭的父亲张敬贤立刻又变成了香饽饽,很多人主动向他示好,希望张敬贤能在任思齐面前美言,好修复双方糟糕的关系。

    于是,飘飘然的张敬贤再也没了女儿私奔时的那种羞辱感,数次主动上了岱山,去见自己的女儿。并策划着等任思齐一返回岱山就为他和张蒹葭举办婚事的事情。

    ps:发现三十多了依然不成熟,总是会因各种事困扰,情绪时不时的波动,还是修炼不到家啊!(。)

第三百七十八章 扬州城内() 
出击的三千士兵回城之后,立刻受到了满城军民的夹道欢迎。扬州城内的文武不约而同的聚集在水门外的广场上,迎接着得胜将士的归来。

    众文官武将人人都满面笑容,内心却都极为复杂。扬州的文官以淮扬总督卫胤文为首,扬州知府江都知县等文官站在卫胤文身后。自任思齐提督扬州以来,扬州的各级官府基本上被架空,凡扬州事务命令皆出自肃虏伯幕府,而府衙县衙的官吏差役皆成了幕府的跑腿。

    众文官虽然心中不忿,却无可奈何,一是现在是战争时期施行军管无可厚非,再是肃虏伯幕府众文吏雷厉风行办事效率极高,各种事务处理的妥妥帖帖,这让文官们想看笑话也无从看起。而且肃虏伯幕府出手大方,各个负责办事的府县差役拿的银子比往日高出许多,这也让这些差役乐于为肃虏伯效力。

    算了,做个只拿薪水不用做事的闲官混日子吧,这是大多数文官的心思。

    而扬州城内的各个武将则心思又有不同,其实任思齐刚入扬州时,各武将是不大看得起任思齐的,因为任思齐实在太过年轻。

    二十余岁就当上总兵,还被封伯爵,这让那些从军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老将如何服气?在这些武将的心中,任思齐不知道走通了什么关系才得到如今的地位。在芜湖打败了左良玉数万大军?拜托,那肯定是靖南侯黄得功打的胜仗,任思齐不过是跟着黄得功身后抢了些功绩罢了!

    可是随着任思齐带军入扬州,先是奔波二十里夜袭清军大营,斩获八旗兵三千首级,如此大的功劳自满鞑作乱以来前所未有。如果这还不能让人服气的话,那么今天,任思齐派出一员将领一支偏军出城袭击,击溃了城南六万清军,营救了多达数万的百姓,这可是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