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探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市井俗人喜爱治理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

    这句话好像是说,“治理之书”没人爱看,只有“适趣闲文”才受欢迎,所以它不是“治理之书”。其实不然,它是在强调“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就是说,为了迎合“市井俗人”的味口,石头不得不把“治理之书”包装成“适趣闲文”,如此才能混迹于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和他“幻形入世”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经过伪装之后出现在世人面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这副对联体现的正是这种务实精神,突出了“迎合”才是生存之道的理念。当然,迎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它还是要为目的服务。

    其次,他特别强调了自己的作品与野史不同,并非“假拟妄称”之作。不过他同样没有直说,而是使用了排除法,通过对三类野史的批判和否定,将自己作品排除在外。他说:

    历代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jianyin凶恶,不可胜数;

    此乃第一种。

    第二种: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yinhui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第三种:

    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傍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环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不难看出,上述三种野史他都很排斥,尤其是对第三种,其批判力度远远大于前两种,原因就是此书的外包装大都使用了这种材质,所以他必须在这里讲清楚,讲明白。通过对上述三种文学作品的批判,石头等于直接否定了《石头记》是它们中间的任何一种。也就是说,它不是野史,与野史毫不沾边。

    第三,在否定了上述三类野史之后,他的笔锋一转,以肯定的语气说道:

    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反失其真传者。

    对于这段话,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对于不善读者,此书是娱乐和消遣的读物,具有“消愁破闷”和“喷饭供酒”的功效。另一方面,对于善读者,它就是一部“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的真实历史,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段“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真事。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究竟是野史还是历史,它的区别并不在于书之本身,而是在于善读和不善读之间。对于善读者,它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对于不善读者,它就是一部虚构的故事。

    在这里,石头进一步把自己的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作了严格区分,特别肯定了其真实的一面,特别否定了其不真实的另一面;特别肯定了其具有历史价值的一面,特别否定了其娱乐大众的另一面。脂砚斋在这段文字后面批道: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这个批语不仅肯定了此书确有其事的事实,还强调了隐事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笔如游龙,变化莫测”是脂批常用的一句话,这也是对作者笔法灵活多变的一种暗示。(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9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6)() 
第四、说完了野史和历史的区别之后,石头又将话题转到了读者身上,他说: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总有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功夫看那治理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余饭饱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在这里“治理之书”再次被提起,而且还特别强调不爱看这种书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贫者,他们为生活所累,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关注这类书籍。另一种是富者,他们有时间,也有精力,但由于贪婪好色,终日沉醉于风花雪月之中,对“治理之书”不可能,也不会有兴趣。这两种人显然都不是石头想要“问世传奇”的对象。那么,除了上述两种人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人呢?或者说,有没有对“治理之书”怀有浓厚兴趣的人呢?当然有,他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空空道人。

    正因为空空道人“喜爱治理之书”才来到青埂峰下“访仙求道”;正因为他对“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没有丝毫兴趣,才会对石头所讲述的故事提出质疑。空空道人实际上是有识之士的代表,是智者的化身,是历史足迹的探寻者。这类人的特点是:胸怀大志,有报国之心,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唯有他们才是作者的知音,唯有他们才是这部作品想要问世传奇的对象,唯有他们才有可能读懂石头的故事。

    我们看到,关于书的性质,尽管石头的回答迂回曲折,但落脚点却毫不含糊,最终还是落在了“治理之书”上。也就是说,他变相承认了这是一本治理之书,一本政治书籍。当然,要读出“治理之书”的味道来,自然涉及到阅读的方法问题。石头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没有忘记向我们传授阅读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检读”和“把玩”。所谓“检读”,就是一边读,一边思考,不可像读小说那样一带而过;所谓“把玩”,就是慢慢品味,反复琢磨,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死板教条,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文字和内容,如此才能读出“治理之书”的味道来。这个方法是否灵验,在空空道人身上得到了验证。

    空空道人经过石头点化之后,顿时大彻大悟,来了个脱胎换骨的转变,不仅眼里不再空空,而且在表达上也有了技巧,学会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障眼法,能毫不犹豫的把是说成不是,把有说成没有,把重要的说成不重要的。不信你看,当他把“《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时,他的眼睛里“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子已然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指奸责佞贬恶诛邪”和“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他却采用了避重就轻的说法,刻意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淡化处理,他说:

    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定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这就是空空道人采取“检读”或“检阅”的方法取得的成果,谁都看得出,与之前的认识有了很大区别,已经完全读出了“治理之书”的味道来。他虽然强调其内容“非伤时骂世”,也“毫不干涉时世”,但我们还是看到了“指奸责佞贬恶诛邪”,甚至看到与朝廷,与君王有关的敏感话题。这些内容一般文学作品不敢涉及,《石头记》不但敢于涉及,而且涉及之深,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空空道人眼里,除了奸佞邪恶,君臣父子,大概也没有别的东西了。而且,他还特别强调,这些都是“实录其事”,非“假拟妄称”,与“一味淫邀艳约、私定偷盟”完全不同。这恰恰说明,《石头记》是一部微言大义的政治书籍,其内容不仅涉及“伤时骂世”,而且还有“干涉时世”,干涉朝廷的重大嫌疑。这就是空空道人顿悟之后带给我们的启示。

    空空道人顿悟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从色到空的过程。所谓“色”就是“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子的荒唐故事,所谓“空”就是与朝廷君臣有关的真实历史。“空”是对“色”冥思苦想后得出的结果,故而被称之为“自色悟空”。也就是说,“色”是浮光掠影的表象,“空”则是大彻大悟后的境界。一旦进入这个境界,人们眼里或痴或情的男女****从有变无,而与朝廷君臣有关的内容则从无变有。

    空空道人从一个腹内空空的道人,一下子变成了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僧人,作者把这个转变过程称之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虽然这个过程的两头——起点和终点——都是空,但两个“空”却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缘起,后者是归结,也就是说,主观上他因空而来,客观上又得空而去。由于在两个“空”之间还经历了“情”和“色”,使得后面的“空”与前面的“空”从内容到性质都发生了改变。第一个“空”是两眼空空的意思,第二个“空”则是相对于“色”而言,进入了一个禅悟的境界。就像苏轼的《庐山烟雨》所描绘的一样: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极富禅理,诗人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来形容未开悟之前的心况。它的意思是说:顿悟之前,人的妄念就如那变幻无常的烟雨和翻腾起伏的海潮,使人不能达到胜境。但顿悟之后,人的心境平静了,烟雨、海潮还是原来的烟雨和海潮,但感觉已经完全不同。(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20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7)() 
空空道人在访仙求道之前是两眼空空,见到《石头记》之后眼睛里就有了色,有了情,而这个色和情与贾瑞眼里的色和情并无两样。等到他顿悟之后,色和情又似有若无,全部归空,从而实现了从空到空的飞跃。这个飞跃让空空道人已经脱离了幻境,进入了涅槃境界,进入了自由自在的状态。确切的说,就是脱离了胡牵乱扯的野史,进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进入了与自己心灵契合的状态。所以,他干脆把《石头记》改为《情僧录》,以此表明他已修成正果,对石头之情了然在胸,达到了“访仙求道”的目的。

    这个书名把“情”和“僧”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使得宝玉的“情”有了“空”的味道,有了“佛”的属性,有了禅悟的境界。作者以此提醒我们,在色和空之间,你是见空还是见色,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悟性,取决于你能否做到“自色悟空”的转变,取决于你是否能够抛开俗念,进入一个四大皆空的境界。如果做到了,那么你就已经踏入空门,对“色”的诱惑具有了先天免疫力。

    如果说贾瑞正照《风月baojian》是因色见色,那么空空道人阅《石头记》则是因空见色,自色悟空。这二人也算是求仁得仁,各得其所,但贾瑞的因色见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空空道人的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则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正因为如此,他们各自的结局完全不同:空空道人顿悟之后,进入空门,立地成佛,变成了情僧。贾瑞则痴迷不悟,紧抱“色”不放,结果自陷地府,做了孽鬼。这就是:“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所谓入“空门”,就是进入“智通寺”的门,这个“门”只向智者敞开,只向有识之士敞开,愚者,色者皆不能入。

    清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一文中曾经说过:

    开卷第一回中,即明言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云云,可见铺叙之语无非假语,隐含之事自是真事。女儿风流,闺帷纤琐,大都皆假语之类;情节构造,人物升沈,大都皆其事之类。不求其翼,无以见是书包孕之大;不玩其假,无以见是书结构之精。

    这段文字点出了《红楼梦》真和假的关系是明和暗,里和表的关系。女儿闺帷非书之本意,人物升沉则确有其事,其“包孕之大”,其“结构之精”,不见其神,不见其妙,无以知之。这就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的智者思考。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智者,就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多向思维来破解《红楼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通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洞悉“色相”背后的真相,达到“空”的境界。到那时,你看到的就不是一部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是一部微言大义的醒世录。

    3、《********》:一面照彻古今的明镜

    既然《红楼梦》是一部以小说为载体的政治书籍,那么里面的真事肯定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否则作者没有必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去伪装它,去隐藏它。我们都知道,《红楼梦》诞生在乾隆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凡是“伤时骂世”的揭露文章,都有可能招来牢狱之灾,甚至于杀身之祸。《红楼梦》的作者“以文为戏”、“任意攥著”、“大肆妄诞”的艺术风格,应该说与这个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满纸荒唐言”来演绎一段真实历史,说出自己想说又不能直说的话,完成“以文载道”的心愿,当然不失为一个最稳妥,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中国文学历来就有托物言志的传统,作者不愿意明白说出自己的政治见解时,往往就会隐去真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红楼梦》作者所推崇的楚文就是以“讽喻政治”而著称,它的代表作《离骚》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屈原笔下的美人香草,寄托了他高尚情操和政治理想,成了他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代名词。在这个大气磅礴的诗篇中,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创造出了富于象征意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以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