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二是表达了作者的期盼。“枯木”虽然不是春天,但它蕴含着春天的希望。只要气候适宜,“枯木”就能开花结果,冰雪也会随之融化,“昭雪”不就指日可待了吗?这副配图,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真相大白于天下充满期待。很显然,这个判词不仅隐藏着主人公归隐的原因、动机和目的,更寄托了他对未来希望和期待。
主人公作为出家人的形象,不仅反映在跛足道人身上,还反映在“秋爽斋”的陈设、联对和挂画当中。“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这副对联就是其出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骨格不凡,丰神迥别”的出家人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他走在烟雨蒙蒙中的坚实脚步;仿佛看到了其面对未来,充满自信的豁达心态。其实,探春的结社贴,向我们直接展示了这一背景,她说:
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这些旁征博引的文字,并非是在故弄玄虚,而是在影射书的创作地点和背景。很显然,这是一个远离闹市的隐居之地,而且参与者人数众多,非一人所为,否则“竖词坛”、“开吟社”之说就毫无意义。不过,这个问题不是这一章的重点,笔者在后面的章节会专门讨论。
探春的画册和判词,同样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江湖生涯的一面。她的画册的内容是这样的:
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画中在海上迎风前行的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探春。看得出,她一面在行船,一面在哭泣,似乎有说不尽的哀伤,道不完的悲痛,但又不知向谁去倾诉,只好把一腔泪水洒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洒向高远辽阔的天空,洒向无法预测的未来。这是一个庙堂之人闯荡江湖的真实写照,她要把自己的情,把自己的痛,把自己的恨带向远方,带给后人,带给未来。与这副图相匹配的判词是这样写的:
才字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清明涕送”直接道出了其“掩面泣涕”的原因。“清明”就是“元春”,“东风”是“知音”。这句话说的是,她在江湖上为“元春”送行,其“泪”如一江春水,流淌不尽。“东风”与“元春”看似只有一梦之遥,但能否相遇,却要看缘分和时机。“一梦遥”中的“梦”,指的就是《红楼梦》。也就是说,主人公江湖行船,其“清明涕送”的目的能否实现,在于其“梦”是否能“通”,是否能被理解和被认识。
作者之所以要以“跛足道人”的形象示人,并不是因为其有“一足高来一足低”的生理缺陷,而是这个形象最能反映其无法释怀的悔恨之心,最能体现其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其实他的真相就是青埂峰下的那个“骨格不凡”的道士。他自称神仙是因为在他的眼里,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悲喜梦幻而已,他早已摆脱了妄念尘俗,以超然淡定的心态来看待曾经发生的一切和即将发生的一切。所以,他谈论石头的悲欢离合,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谈论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其实,石头就是他的前生,石头的经历和遭遇就是他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所谓“一把辛酸泪”,既来自作者,来自主人公,也来自于他,因为他们是同一个人,只不过身份不同罢了。
我们看到,他有时候“骨骼不凡,丰神迥别”,有时候“疯疯颠颠”、蓬头垢面。然而,不管怎么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真”,所以作者把代表书和作者的僧道称之为“双真”。其实,在跛足道人的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其藏而不露、大智若愚、韬光养晦、坚定不移的智慧和勇气。以“拙”示人是他的生存之道,也是这部作品的生存之道,但“拙”的背后是高深莫测,是不畏艰难,是勇往直前。这就是跛足道人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一章不仅揭示了主人公、作者和批书人是康熙皇子胤祯的真相,还考证出了主人公出家归隐的结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十四阿哥胤祯最终走上了一条出家归隐的路,在清贫中度过了他的余生。你可能会说:胤祯(允禵)的一生清史稿中有明确记载,其生平事迹都有据可考,哪来的出家归隐之说呢?这显然与官史的记载完全不符,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
的确,我们解读《红楼梦》必须尊重历史,不能有半点的想当然,更不能异想天开。但这并不等于说《红楼梦》说的不是事实,要知道,官史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可靠。胤祯的出家毕竟涉及到了皇家的声誉和脸面,涉及到如何对待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隐瞒也许是最佳选择。关于这个问题,后面的章节会专门探讨,这里不再展开。(第九卷完)
(本章完)
第84章 、秦可卿死亡之谜(2)()
谁都不能否认,秦可卿之死是件大事,这件事不仅惊动了贾府的上上下下,也惊动了朝廷的上上下下。虽说人们对此的反应各不相同,但感到震惊,感到意外,感到悲痛却是一致的。这就说明,秦可卿之死并不简单,其影响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远远超出贾府的范畴。我们先来看看,秦死后各方的反应。
作者对秦可卿死亡的描述很特别,并没有作直接的交代,而是通过阿凤的梦表现出来的。秦可卿向阿凤托梦,不仅预告了贾府即将迎来“一件非常喜事”,还交代了贾府后事两件,并一再嘱咐阿凤切记,否则“后悔无益”。之后,阿凤被“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的声音惊醒,只听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此时凤姐的反应是:“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宝玉的反应则不同,书上说:“(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宝玉和凤姐一样,都是从梦中听说,从梦中惊醒,所不同的是,凤姐只是“吓了一身冷汗”,而宝玉表现出来的却是撕心裂肺的痛,几乎要了命。
荣府众人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书上说:“此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作者描述荣府众人,用了“长一辈”、“平一辈”、“下一辈”、“仆从老小”,可以说把所有人都囊括其中。“莫不悲嚎痛哭”,说明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除了悲痛还是悲痛,这种“痛”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发自肺腑,与宝玉的痛是一致的。
说完荣府,自然要表宁府,毕竟秦可卿是宁府的人,他们的反应应该更受关注。宝玉来到宁府,“只见府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乱哄哄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此时宁府的当家人秦可卿的公公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对前来奔丧的众亲友说:“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灭绝无人了”。说着自己又哭了起来。众人忙劝道:“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商议如何料理要紧。”贾珍一听这话,便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看到没有,宁府的反应同样是悲痛,但这悲痛是否发自内心,发自肺腑,就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秦可卿的死,影响之大,波及之广实属罕见,让整个贾府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再有第二人。
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秦可卿的丧礼。我们看到,不仅贾府的代字辈、文字辈、王字辈、草字辈都在第一时间悉数到场,就连皇宫大内戴权也在首七第四日“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为了“丧礼上风光些”,贾珍通过戴权为贾蓉谋了个“龙禁尉”之职,让秦可卿有了宫廷头衔。从书中的描述来看,宁府为秦氏倾力打造的丧礼,花费之大,规格之高,仪式之隆重,参与的人数之众,简直可以与国丧相比,远不是一个“五品龙禁尉”可以享用的。不信你看,在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中,除了贾府的人以外,朝廷的王公大臣纷纷到场,不仅有镇国、理国、齐国、治国、修国、缮国六公的后人,还有各路王侯子孙,北静王就更不用说了,用了最高礼仪为秦送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皇亲国戚全部出动,作者用全套的十二生肖为他们冠名,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而这个意思所要体现的正是举国哀悼,普天同悲之意。
你可能会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作者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他希望读者通过他的描述自己去想,自己去体会。然而,脂砚斋的一个批语,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泄露了天机。他在关于秦可卿来历的文字后面这样写道:“如此写出,可见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很显然,“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正是作者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作者开篇提笔即将书之内容归之为“大旨谈情”,而秦可卿就是这个“情”的化身,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个角色本身。正因为如此,她是我们不得不说的一个重要人物。
秦可卿让人琢磨不透,她的生,她的死,她的经历以及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一不是谜。尤其是她的死因,疑点重重,颇为蹊跷,谁也说不清楚。畸笏叟在靖藏本中的一个批语,对她的死因作了这样的解释,他说: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的到者?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这个解释不但没有消除人们心中的疑问,反而更增加了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让人依然是云里雾里。畸笏叟大概是想说明,秦可卿的死因为什么从自缢变成了病亡,原因就是“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故而“赦之”。也就是说,故意隐去了“淫丧”这个颇为不雅的原因,而改为病故,以减少秦的负面影响。可是,这个说明能令人信服吗?显然不能,因为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书中还要保留其悬梁自尽的文字,不把它一并删除,结果“淫丧”依然可见,依然可知,使得秦依然无法摆脱“淫”之名声。(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85章 、秦可卿死亡之谜(3)()
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无可厚非,但在修改中如此顾此失彼,留下明显破绽的却非常少见。一般而言,出现这种情况,要莫是没有来得及完成,要莫是故意为之,不可能还有别的原因。这本书不存在没有完成的情况,而且作者的创作能力异乎寻常,思维缜密,布局严谨,前后照应到位,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要不是故意为之,就很难解释得通。
秦可卿在天香楼自缢身亡的结局,在她的图册和曲文中都有明确表示,可是正文的故事中,结局却不是这样,她是因病而亡。即便如畸笏叟所说,作者是根据他的要求对这一情节进行了修改,可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既然要修改,为什么又不修改彻底呢?为什么非要留下前后不一致的明显痕迹让人疑窦丛生呢?
对于这个现象,红学界的一致看法是:作者“经过删改又未删改彻底而形成的”。这个解释明显难以令人信服,为什么要删改又不删改彻底呢?对于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却没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总之,秦可卿的死因前后不一致,给人造成了太大的悬念和想象空间,让人不得不产生诸多联想。谁都知道,“淫丧”和病亡完全是两码事,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判断,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宁府属性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到主人公宝玉与秦可卿关系的定性。
我们对秦可卿的认知,可以说主要是来自她的画册、判词和曲文,而这些内容给我们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淫luan”。她与公公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与宝玉梦中缠绵媾和的情节,再加上畸笏叟“淫丧天香楼”的明确提示,让我们对此更加深信不疑。因此,“淫”成了她的标签,成了她的符号,成了她代名词。她的“淫”与李纨的“贞”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个形象在我们脑海里已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作者的本意与我们的认识恰恰相反。
其实,我们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判断,绝不能局限于她的画册、判词和曲文,她的卧室才是我们认识这个人物的关键。因为,她的卧室承载着宝玉的梦,承载着宝玉的情,承载着书的主旨,也承载着作者的爱恨情仇。所以,弄清秦可卿的寓意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理解主人公的梦,理解书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悲哀伤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宝玉的梦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为什么由她引导?为什么由她和宝玉共同完成?要想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宁府的寓意说起。
宁府居长,在贾府地位很高,这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宁”出自《诗经?大雅?板》里的“怀德维宁”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怀有美德,才能使国、使家得到安宁。这个“德”指的就是“明明德”,而怀德的人就是居统治地位的那个“王”。“宁”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女儿之家。过去人们把女儿回娘家称之为“归宁”,所以“宁府”其实是女儿的娘家。前面说过,女儿是“明明德”的象征,宁府自然就成了她们的立足之地,就是她们的最终归宿,而秦可卿就是这个“宁”的象征。
那么,秦可卿卧室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