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探秘-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只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力寻找,可是费尽周折也没有找到。情急之下,探春等人只好求人到外面去测字占卜,结果测出的就是这个“赏”字。测字的人说:“‘赏’字上头一个‘小’字,底下一个‘口’字,这件东西狠可嘴里放得,必是个珠子宝石”。

    那么“赏”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是欣赏的赏,更不是赏罚的赏,而是赏赐的赏,特指皇帝的恩赏。皇帝恩赏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宝座——皇位。也就是说,衔玉而诞代表皇帝的恩赏,这是皇嗣的重要标志。有此特征者为真宝玉,无此特征者为假宝玉,真和假的区别就这么简单。我们知道,整个贾府只有宝玉有这个特征,这就说明他是被皇帝钦定的接班人,而且有诏书为证。

    (2)、贾府的世袭之人来路不正

    尽管宝玉是合法继位者,但他却没有完成“补天”的使命,被别人捷足先登,自己落了个“半途而废”的下场。很显然,贾府的世袭之人不是宝玉,而是一个“冒牌货”。虽然他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一代君王,但这也无法改变其“假”的性质,“火”的属性,所以他的王朝被称之为“假府”,他的庙号被叫作“葫芦”。所谓“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里面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坐落于庙堂之上的“贾氏宗祠”,旁边赫然写着“衍圣公孔继宗”几个大字。“衍圣公”就是继承“圣人”事业者,“孔继宗”的名号也体现了这一点。但这里的“圣人”并不是指孔圣人,而是指皇帝。哪个皇帝呢?康熙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康熙的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二者可合称“圣仁”。“圣人”和“圣仁”谐音,作者便用它来代指康熙。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孔继宗”究竟是不是“圣人”之后?他的自我标榜可信吗?

    贾府的家庙就是皇家的宗庙,继位者在这里把自己称作“圣人”之后,但“贾氏宗祠”几个大字却给他贴上了“假”的标签。不仅如此,贾府长房的世袭之人名曰贾珍,而贾珍就是“假真”的意思,这个名字不仅彻底否定了其“真”的属性,也彻底否定了其继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此可见,作者不仅将其来路不正的事实醒目的贴在了家庙的大门上,也醒目的贴在了其脑门上,让天下人一看便知。所以,贾府实际上指的是篡位者的天下,篡位者的王国。那么这个“冒牌货”究竟是谁呢?

    (3)、宝玉的病症泄露天机

    宝玉有先天不足之症,所以贾母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呵护不周,酿成大错。要知道,宝玉的多灾多难,是其特殊地位和身份决定的,与生理疾病毫无关系。在理解上,我们一定要逃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与作者的创新思维接轨。在前八十回的抄本中,宝玉有过一次迷失本性的经历,这件事发生在“慧紫鹃情辞试宝玉”的情节中,而且后果十分严重。

    事情的经过是,紫鹃在宝玉面前谎称林黛玉要离他而去,宝玉信以为真,听完紫鹃的话后,先是“如头顶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继而又“一头热汗,满脸紫涨”,“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jinye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者;到了茶来,他便吃茶”。最后甚至到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痛了,已死了个大半了”。黛玉的离去为什么对宝玉的打击如此沉重,如此致命?原因很简单,黛玉是宝玉的灵魂,是宝玉的真性,没有黛玉的宝玉,就是一具骷髅,一个臭皮囊,一堆槁木死灰,一个名副其实的假宝玉。那么,失去灵魂的假宝玉究竟是谁呢?宝玉的病源向我们透露了这个至关重要的秘密。

    宝玉的病经王太医诊断后得出的结论是:“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如果我们把宝玉的病症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壅蔽之症”,如果用两个字概括的话,就是“壅症”。而“壅症”与“雍正”谐音,作者以此暗示没有灵魂的宝玉是假宝玉,而假宝玉不是别人,正是雍正。(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60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1)() 
(4)、元春判词的暗示

    可以说,关于“年纪”最直接、最明确的暗示莫过于元春的判词。元春是一代君王诞生的标志,她的命运必然与朝代更迭有关,而朝代更迭必然要涉及到“年纪”的问题。所以,作者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隐藏在了她的判词当中,隐藏在了她的命运当中。判词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谁都知道这是元春的判词,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元春并不是真元春,而是假元春。也就是说,她不是甄(真)妃,而是贾(假)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里面的信息没有一条与真元春的特点相符合,倒是与假元春的高度一致。那么真元春和假元春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年龄不同。真元春的年龄被称之为“芳龄”,所谓“芳龄永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芳龄”又该如何界定呢?“蘅芜苑”门上的一幅对联给出了明确答案,这副对联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醚梦亦香”。“豆蔻”和“酴醚”就是这个年龄段的重要标志。豆蔻年华一般用来比喻妙龄少女,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中就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可见,豆蔻一般指十三岁左右的女子。酴醚在春末开花,王琪《春暮游小园》诗说:“开到荼蘼花事了”,说的就是酴醚开花预示着春天将尽。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十六岁正是女子择偶的年龄,她们一般在这个时候嫁为人妇,叫做“出阁”。出阁的女子等于青春已过,被称作暮春,所以酴醚花代表十六岁。由此可见,元春的“芳龄”是有严格限定的,在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

    可是,判词里的元春已经是二十来岁,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与“芳龄”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她不是真元春。作者的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就把这个元春直接归为假的范畴,归为旁门左道之辈。

    第二、花季不同。在文人的笔下,妙龄少女也叫花季少女,他们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婀娜多姿,清纯美丽。初春是桃花和杏花盛开的季节,花季少女大都以此为比。比如探春是杏花,袭人是桃花,湘云是海棠花,毫无疑问,这些花都与春天有关。但是,判词里的元春既不是桃花,也不是杏花,更不是海棠花,而是石榴花。我们都知道,石榴在夏季才开花,与春天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石榴花就直接暴露了其假的性质。

    第三、属性不同。元春是瑞雪的象征,它来自天上,既高贵又纯洁,具有“水”的属性。但判词里的元春却是火,因为榴花在夏天开花,自然带有“火”的性质,所以用“照宫闱”来形容。正是这个“照”字暴露了其假的特征。尽管她有幸“争得初春景”,成为独占鳌头者,但其假的属性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上述三点足以说明判词里的元春不是真元春,而是假元春。那么真元春此时在哪里呢?真元春此时已踏入黄泉,梦归金陵,再也没有与“爹娘”相见的机会。《恨无常》的曲子说的就是她,曲子的内容是: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个曲子说明,造成真元春命归黄泉的是“无常”的到来。什么是“无常”?“无常”指的是阴谋篡位的悖逆之举。由于这种行为不按规矩出牌,不安法度行事,且来的十分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故被称作“无常”。“无常”的到来,让真元春没有了立足之地,不得不走上一条绝路。“家乡”指的是“宁”和“荣”,这本是元春的必然归宿,也是贾府的必然归宿,可是现在却是“一损俱损”,“宁”、“荣”不复存在,何来“家”呢?“爹娘”指的是王法,指的是规矩,指的是秩序,元春是它的产物,贾母和王夫人就是它的代表。“望家乡,路远山高”恰恰说明,真元春并没有出现,“宁”和“荣”并没有出现,“家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府”。

    那么,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虎兔相逢大梦归”给出了答案。“虎兔相逢”指的正是康熙和雍正交替的年份。“虎”指壬寅年,也就是1722年,这一年的十一月康熙驾崩。“兔”指癸卯年,也就是1723年,这一年是雍正元年。由此可见,虎兔代表了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交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正是假元春“三春争及初春景”,真元春梦归黄泉的时候。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年纪,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真元春死于“虎兔相逢”之年,假元春生于“虎兔相逢”之年,二者在同一时间发生,这就叫“你死我活”。《恨无常》的曲子说明,康熙的继位者没能到位,因为这个位置被人“捷足先登”,造成了主人公“半途而废”的千古奇冤。

    上述四点足以表明,《红楼梦》反映的是康熙遗诏之谜案,书中的真假指的正是康熙继位者的真假,书中的贾府指的正是雍正王朝。那么,书中的真元春是谁呢?或者说康熙指定的接班人是谁呢?这一定是大家现在最为关心的问题。要知道,这个谜团一旦揭开,主人公和作者的真实身份也就大白于天下了,不用说,这一定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但这个问题笔者在这里暂不讨论,留待下一章披露。

    笔者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想必读者对书的主题,故事的朝代年纪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红楼梦》和《石头记》是这本书常用的名字,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而这个名字更能体现书的主旨,更能反映作者在说什么的问题。这个名字就是《嗣书》。

    你可能觉得这两个字很有些耳熟,没错,它和《四书》读音相同。宝玉说过这样的话:“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他的意思是说,《红楼梦》的主旨就是“嗣书”,如果有其它的想法都该彻底摈弃。《四书》在书中多次被提到,表面上看,好像作者对《四书》情有独钟,推崇备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不是在宣扬儒家思想,崇尚孔孟之道,而是因为《四书》和《嗣书》谐音,正好用来影射书的主旨。所以,凡出现《四书》的地方,我们都要另眼看待,脑子里一定要多一个问号。(第七卷完)

    (本章完)

第61章 、暖香坞灯谜之谜(2)() 
《红楼梦》里的灯谜不少,且大都制作精巧,内容清新,形式多样。对于这些灯谜,作者有些交代了谜底,有些却没有。交代了谜底的一般没有太大异议,而没有交代谜底的,在理解上分歧就很大,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至今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有定论。然而,作者已经交待了的谜底,也未必就是最终答案,说不定谜底背后还另有玄机,贾政送给贾母的“砚台”灯谜就是如此。

    所以说,这些灯谜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里面几乎都有谜中之谜,而这些谜中之谜,才是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灯谜就像人体的穴位,只要找准了它,一点即通,否则就是“一窍不通”。要知道,灯谜就是书谜,把灯和书直接挂钩的是惜春,她把书比作“佛前海灯”,说它“性中自有大光明”。作者把“真事”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部分,隐藏在了灯谜当中,一旦揭开了灯谜,也就等于揭开了书谜,其意义非同小可。

    过去我们对这些灯谜不太重视,认为只是纨绔子弟“消遣解闷”的玩意儿,猜得对猜不对无关紧要,对书的理解并无大碍。其实这种认识过于片面,过于主观,殊不知,绕过了这些灯谜,就等于绕过了书的真相,绕过了通往终极目标的道路,也绕过了作者的真实意图。比如,我们最想知道的主人公的原型就隐藏在灯谜当中,一旦绕过去,其损失可想而知。

    暖香坞的灯谜困扰了红学界一百多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知道它在说什么,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古之谜。既然猜不中这些灯谜的谜底,又猜不透作者为什么不交代谜底的真实意图,也只好把它束之高阁起来,让它成为无用的摆设。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就像刻在崖壁上的天书,默默的注视着这个世界,不管岁月如何变化,光阴如何流转,它都一动不动的呆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被关注,被理解的那一天。这就是薛宝钗所说的:“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说的“好风”指的就是“遇知音”,她说的“上青云”,指的就是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天下闻。

    很显然,灯谜是以“隐”为目的的,所谓“隐”就是隐去不能明言的东西,但“隐”却不是最终的目,最终目的还是要昭示,还是要揭露,还是要广而告之。所以,惜春说:“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意思是说:虽然“灯”身处黑暗之中,但它却是光明的象征,它能照亮黑暗,能指点迷津。可见,灯谜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正因为如此,作者必须要卖这个关子,不直接说出谜底是什么,让读者自己去猜,自己去想,自己去悟。如果猜到了,悟透了,想通了,那么你就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歧途走向正路,从幻觉走向真实,实现了向彼岸的跨越。

    暖香坞是惜春的居所,惜春又是书的象征,暖香坞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暖香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凡到这里来的人,非“穿云”“度月”不能抵达。其超凡脱俗,神秘而又神圣的特点由此可见。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完全是为即将登场的灯谜量身打造的,如此方可彰显其非凡的品质,卓尔不群的才能,高深莫测的特性。那么,这些灯谜里究竟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