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可以办到。
“大郎,最近可有新作?朝云姨可催促的紧。”
本以为苏过会就此离去,谁知一向庄重的他竟突然微微一笑,目光直接朝吕璟瞟去。
“好你个小东坡,竟敢拿朝云姨的名头压我!”
吕璟笑骂一声,伸手将书案上一份厚厚的竹纸递给了他。
“妙!”苏过接过竹纸,大致翻看了一番,就直接告辞离去,他等这三国演义下篇许久,早就忍耐不住了。
“韩五,吩咐衙役准备下,我们去南街看看。”
面对苏过这等老实人的机心,吕璟很是无奈的笑了笑,开口朝外吩咐。
片刻之后,一身书童打扮的韩世忠迈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
这家伙不知得了谁的叮嘱,在东江湖书院一直很是低调,还是因为最近被鹤老看重收为弟子,这才同时在吕璟身边做些跑腿的活计。
乘上车架离开府衙,兜兜转绕过东街之后,吕璟来到了最近郴州新兴起的南街。
这里最早因为距离城外村落聚集区不远,所以大多是走私贩卒最爱之地,只是后来因为蛮人入侵被毁,一直到近几日,才算是又恢复了生气。
放眼望去,这段最早由岭南商会负责,后来接手到府衙手中的街道极为整齐,沿街市肆样貌也大同小异,看起来颇有几分后世步行街的观感。
在市肆之中,最受人瞩目的,毫无疑问是一间三层多高,门前扎了竹楼的所在。
四海茶庄!饮茶之法最早起源于茶圣陆羽,后来煎茶法盛行,到了宋代,泡茶法已经开始出现,只是尚未完全普及。
而吕璟主导下四海商会设立的这间茶楼,却是完全采取了泡茶法,并且特意请了苏轼来制定茶礼,宣扬饮茶之道。
郴州多山,日照也很充足,吕璟最初的本意是为了给百姓们谋取更多财路,只是没想到因为自己的无心之举,却将四海茶庄推向了繁荣。
“当阳桥下,张三爷横刀立马,身前自有千军万马,人喘马息,相隔不过十步,尔等猜那三爷如何作为?”
“惊天劈地一声巨吼!山川变色,晴空似有滚雷,丈八蛇矛直指,桥断人退,尔等谁可为敌!”
一声惊堂木响,老说书人神情严肃,下方的看客们却喜上了天,一个个开口吆喝,似乎将自己化身成了那喝断当阳桥的猛张飞。
“大郎,今日怎么有空过来?”说完一段,老说书人回身正好注意到了吕璟前来。
“给您老送书来了。”吕璟笑着上前,将手中一摞最新写就的文卷递了出来。
“好!小老儿正愁这当阳桥过去无事可讲呢,大郎你可要抓紧些,这都是下蛋的金母鸡啊。”
老说书人名叫武军,也是吕璟无意下遇到的流浪人,早已经忘了故乡何处。
“您老放心吧,小子都晓得。”笑着和武军又言语了几句,因为不清楚吕璟的身份,两人说起话来自然也没有什么顾忌。
四海茶庄和他们这些说书人签订了为其五年的雇佣文书,他们才能在这茶楼里说书谋生。
其余人若是想要讲这三国,就需要另交一笔费用给演义的作者,不要小瞧大宋朝的版权保护意识,在这个纸质印刷业尚且繁荣的年代,随着盗版的猖獗,各种保护法令也就应运而生。
宋人刻书,常在首尾或序后印上版权页,大多为作者姓名之类,后附已申上司,不得覆版。
意思就是这本书籍已经向府衙申请了保护,谁要是胡乱翻印,发现了就要被追究罪过。
国子监在宋朝承担了辖管全国图书刊行的任务,对于盗版者可以追人毁版,吕璟掌控郴州府衙之后,对这方面自然抓的更是严格。
武军毕竟年纪大了,言语了一番,就有些精力不济,告辞自去休息,吕璟的目光则落在茶楼边缘,一个正捧着话本翻看的年轻人身上。
第238章 苏门六君子…李廌()
“阿越,今日怎么又跑来茶楼厮混,不怕你爹爹打了?”
那少年人长得极为端正,约莫十四五岁的年纪,身材欣长,双眼正紧盯着话本浏览,吕璟叫了三次才反应过来。
“官人?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您,那三国演义下刊。。。。。。”
吕璟闻言不由无奈的笑了笑,这小子,还真是一个大宋版的老书虫。
“稍后会让人给你送到府上,倒是你爹爹,最近情况怎么样?”
说起自己父亲,李越表现出几分少年人独有的叛逆心性,冷冷哼了一声。
“还能怎样,苏师祖劝了他好几次,死活不肯再应试,说什么与官场不合,还不是胆小畏惧,某家怎么会有。。。。。。”
“阿越慎言!子可言父过?”
骤然看到吕璟发怒,李越不禁讪讪的笑了笑,虽然不敢反驳,却是也不肯再和他多说。
吕璟摇了摇头,带着韩世忠直接起身离开茶楼,向城外行去。
“韩五,你和李越同为书院子弟,有机会多和他接触下。”
车架之上,吕璟想起苏轼交给自己的任务,不禁一阵头大。
韩世忠点了点头,神色里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他自小就是个痴孝之人,自然瞧不上李越辱及生父的举动。
吕璟没有多言,吩咐车夫一路行到东江湖书院,直奔科研院的位置。
如今已经完成建设的科研院就在书院侧翼,三座连排的小楼很是醒目。
在科研院旁,则是吕璟参照后世教师公寓设置,修建给书院教谕们的住宿区,名曰东坡别院。
而吕璟此行准备拜访的人,就在这别院之中居住。
后世关于苏轼麾下弟子,被普遍认可的就是所谓的苏门四学士,也就是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四人。
至于另外在特殊地域流传的六弟子说法,因为最后两人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自然也就没有广泛流传。
陈师道和李廌,就是这剩下的两个苏门弟子。
吕璟此次要拜访的,就是仕途蹉跎之后选择闭门著书的李廌。
东坡别院建筑风格偏向南方园林,曲径通幽,吕璟一路穿廊过户,等来到李廌门前,有些藏在心里的话语却又难以开口。
一身布衣,虽然没有任何补丁,但那抹眼神里的萧索还是难以掩饰,刚刚接近四十岁的李廌,躬身扫地的样子却像一个六十岁的老翁。
“师兄,小子来看看您。”吕璟在门外行了一礼。
“大郎?进来吧。”李廌似乎对吕璟的到来并不意外,打开栅栏,将他迎到了屋舍内。
依旧是简朴的杂陈,整个屋舍吕璟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见到。
“苏师说这些东西都是书院赠给教谕,李某自作主张变卖,倒是让大郎见笑了。”
“师兄,你。。。。。。”吕璟感觉自己的声音有些哽咽,想要开口,却又不知该说什么。
说李廌变卖了公共财产?那些桌椅本来就是作为福利发放给教谕的,说他钻进了钱眼,吕璟很清楚,那些钱被他拿来干了什么。
李廌早孤,六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双亲,后来因为勤奋和文才被苏轼赏识,称他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可敌万人,自此为世人知晓。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万人敌,却始终没有办法将全部心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之中。
因为早孤的原因,李廌对于家族亲情看的分外沉重,可他的家族,却贫穷到足有三代人死后没有办法好好安置。
李廌是个极为孝顺的人,为了安置这些祖辈,他在攻读学业的同时,一直在想尽办法的赚取钱财,苏轼也对他多有资助,即使这样,等他完成这些,也已经从翩翩少年步入而立。
元祐三年,苏轼担当主考官,爱徒李廌正是万千应考人中的一员。
在所有人眼中,这个蹉跎了许多年的灿星即将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光芒,有恩师帮扶,难道还能落榜?
事实上,李廌果真落榜了,宰相吕大防事后得知哀叹朝廷失了人才,主考官黄庭坚也作诗咏叹,身为恩师的苏轼,自然也无比懊恼。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这是后来得知李廌落榜,苏轼亲笔写就的诗词,足见他的懊悔。
因为此事,李廌的声名一时间响彻大宋,错失此次科考,他有声名点缀,下一次就该高中了吧?
依旧是榜下无名,缘由如何吕璟也无法知晓,只是这一年随着高太后身体越来越差,新党开始抬头。
自此以后李廌就绝了科举的念头,回到家中专心著书立说,一直到受苏轼之邀前来东江湖书院成了教谕。
不同于陈师道的刻板,根据吕璟的了解,其实李廌在书院中很受同僚和学生的喜爱,他有大才,却又没有丝毫傲气。
如果说非要找寻李廌有什么问题,大概就是这爱钻牛角尖的性格,还有缺少实践,导致文章间难以言之有物罢了。
一盏清茶半刻,李廌微微一笑,终于率先开口。
“大郎,某早已经绝了仕宦道路,苏师是好意,请你来劝,还是不要多费口舌了。”
“师兄说的是,小子此次来,并非为此事。”
吕璟停顿了一会,将李越刚刚在茶楼和自己说的话一一相告。
韩世忠侍立在一旁,隐隐觉得官人的做法有些过分,这难道不会影响他们父子间的感情?
“多谢大郎了,某知晓了。”出乎韩世忠预料,得知李越行径之后,李廌并未愤怒,只是深深叹了口气。
“师兄不想知道为何如此吗?”眼看着李廌神色有些恍惚,吕璟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其实如果把某换做阿越,对师兄也同样会如此说吧,因为眼睁睁看着自己爹爹身具才华,却迟迟得不到彰显,这该是怎样的痛苦,只能到话本里找寻安慰?”
吕璟最开始言语的时候,李廌还只是神情哀伤,似乎对自己的失意早已经认命,到最后语音落下,一张沧桑面容,早已经被无尽泪水布满。。。。。。
就连韩世忠,这一刻也不禁心神触动,自己看不起李越话语里对父亲的讽刺,实则却是不懂他的痛苦啊!
“我曾听一个乡间老农说过这样的道理,做子孙的,不能嫌弃出身不好,家里贫穷,相对而言,父母也不能嫌弃子孙没有本事,在世间取不得功业。”
“师兄你明明能够以功名达于世,却因为几次挫折而放弃,那阿越挥霍他的才华,又有谁人可说?”
吕璟的神色这一刻格外肃穆,眼看着自己眼中一向刚毅的李廌满脸泪水,他心中却只有深深叹息。
他很理解李越的心情,因为这种无奈,真的比父母恨铁不成钢,还要痛苦太多。
“大郎,某这就动身前往汴梁,若此次秋闱未中,绝不还家!”
面对李廌的坚决,吕璟却摇了摇头,他这种钻牛角尖的性格,可能才是屡次落第的缘由。
“师兄,若论文章经义,你都已经烂熟于心,想要通过此次秋闱,就先跟小子去外面走走吧。”
“那书院这里?”李廌神色间有几分困惑。
“书院和省试小子自会托人安排,师兄和小子同去江浙一游,七月而返,必能高中。”
面对吕璟的信誓旦旦,李廌有心开口质疑,可是想想自己唯一的子嗣李越,终究还是重重的点了点头。
第239章 江浙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从隋唐时期开始,苏杭一带就成为了钟灵俊秀之地的别称,这里有号称天下第一大潮的钱塘,有浩渺太湖,滋润良田万顷。
大宋朝宽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市民经济的繁荣,而包含苏杭在内的两浙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仁宗曾经私下里谈起两浙路,称呼其为东南最富庶之地,京杭运河和大江带来的便利运输繁荣了这里的经济,纵观整个宋朝,两浙路在天下经济的地位里都首屈一指。
吕璟此次出行除了李廌随同外,只有孙寂然随同侍卫,轻车快马到达岳州之后改乘舟船,沿大江南下,一日千里,两岸的繁华比比可见。
尤其是当吕璟从江州一带正式进入两浙路,沿途随处可见阡陌纵横,农人们满脸笑容的在田垄间忙碌。
两浙路和荆湖南路同为大宋重要粮仓,但是这里的人口却足有三百万户,位居全国第一,人口密度远非荆湖可比。
而且来往客商众多,完善的驿传系统和便利道路将这里和整个大宋勾连,繁荣着每一处微小区域的经济。
苏颂在以扬州知州致仕之后,就选择了在杭州安置,除了喜爱这里的繁华,西子湖畔风光,和这里冠绝大宋朝的文化气息,无疑也深深吸引着他。
为了尽早相见,吕璟一行人并未在两浙路境内多做停留,沿河不断南行,一直到达江宁府才稍作停歇,沿运河继续向南,于两日之后,到达杭州境内的小镇安溪。
“官人,都安置妥当了,且去安歇吧。”孙寂然一身道袍,样貌看起来只是个清秀道士,身上的气机却充满冰寒。
自从走出鬼门关,他的性格里就多了一丝森寒,吕璟虽然有所察觉,却一直没有多言。
“不急,我等这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有了时间,师兄可有心思和我等品尝下的吴越美味?”
李廌这一路上本来就是抱着增涨见识的心思,闻言不禁点了点头,两浙路文风颇盛,既然来了,总要见识一番。
三人达成了共同意见,在驿馆简单收拾一番,朝小厮打听过后直接向安溪镇最繁闹的市肆行去。
此时正是夜色初显之时,离开驿馆,远远望去可见灯火璀璨,沿着街道如画卷般铺展,来往行人走动言语,小小城镇,却给吕璟一种来到画卷般的感受!
“这天下,也只有我大宋如斯繁华!”李廌看着来往人流川息,忍不住低声赞叹。
吕璟笑了笑,没有多言,带着二人穿街过巷,很快来到一处人流颇多的酒肆。
“客官里面请,咱们大河酒肆可是老字号了,一应时令都有供应。”
小厮招呼的很是热情,吕璟随意选了个临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