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宋锦绣-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正秀的级别,没办法直接投靠辽兴宗,级别不能够大踏步的前进,可是他投奔的是北院枢密使萧惠。

    这位出身于辽国后族的贵族,可以说是战功卓众,今年61岁的他,老当益壮,不但单人北院枢密使这样的要职,也是军中的宿将。

    辽国跟北宋不一样的是,宗族和部族制度,还是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没有宗族和部落作为后盾,根本没办法支撑他前进。

    周正秀本身就是出色的人才,不然整个辽国也不会小有名气,一些贵族拉拢,其中,就有萧惠的子侄一辈,借助着他们,投入到萧惠的麾下,以军略擅长,同时,也拿出了实质性的好处,价值30万贯的军械。

    一个小小的周家,拿出这么多,看起来有些可怕,但是周家也是根深蒂固的家族,同时,这是辽国的价格。

    以北宋一斤铁80文的价格来说,在辽国,一斤铁几乎超过了400文,是北宋的8倍,是目前定海军冶炼厂的100倍。

    为了取信,其中大部分都是武器,差不多,也就是相当于北宋这边,4万贯的武器,几百套精良的全身甲,还有一批精良的装备。

    换成平常,这样的大规模的军械,是根本没办法流入到辽国的,辽国和西夏在马匹上,对于北宋进行控制,相应的,北宋也在铁上面,对于他们进行控制,虽然有走私,却都是民品,性能指标上面差很远。

    周家拿出来的,实际上,是皇城司通过种种方法,弄到辽国去的,这么一批,足以装备1000精锐骑兵的装备,而且还是重骑兵,立刻得到了萧惠的看重,萧惠直接耀升周文秀为平章事,负责参赞军务。

    当整个辽国动员起来的时候,萧惠也受命为先锋军,他要携带本部人马7000人,出任先锋。

    不过,此时,由于周文秀的捐献,萧惠本部的人马已经有9000余人,其中,专门分出了一个千人队,让周文秀带领。

    周文秀也不愧是北宋精心培养的,不但文士精通,而且武力也同样精通,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个一半新兵千人队,训练的犹如精锐,同时,他也给萧惠提议,有目的的训练地形。

    赵信作为历史学家,对于北宋这段历史,相当的熟悉,这个决定了整个北宋的战争走势的战争,前期,是萧惠战胜了,让元昊御敌余外的方法落空,不得不退后坚壁清野,诱敌深入。

    就算如此,当时辽国也未必会败,当时元昊趁着求和偷袭的时候,萧惠依然抵挡的相当坚决。

    可是在关键时刻,大风忽然出现,向辽国吹来,因为相信鬼神的力量,辽国军阵大乱,最终才大败的。

    就算提供补给,让辽国跟西夏的战争之中,是全方位的发挥的话,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是白给。

    赵信特别提到的这个问题,周文秀也非常的重视,类似的风俗,他也知道,他专门调阅了一些东西,还有皇城司给,果然发现了大风的记载。

    在荷兰山区,因为大量平原和沙漠,气候条件变化巨大,是有各种各样的风的存在。

    周文秀当然无法影响到整个辽国的军队,但是萧惠手下,可以说,是除了东林军之外,战斗力最为强大的一只军队,这么一只军队,如果能够适合哪个气候,在辽国打乱的时候,主动的攻击之下,为重新整理,奠定了基础。

    萧惠不是听不进话的人,在得到周文秀的警告之后,也派人去找了一些情况,实际上,元昊的一些布置,在贺兰山的这些情况,根本就没有秘密,之前只是辽国没有注意到而已。

    光是在辽国境内,生活的这些羌族人来说,有很多都去过那里,稍稍打听一下,就知道,在贺兰山区,有这样的不明天气,而且非常平常,经常会出现。

    萧惠不得不重视,作为北院枢密使,他已经得到命令,他将作为先锋,首先出动,去给整个王师奠定基础,万一他遇到这种情况,全军覆没都是有可能。

    顾不得别的,他立刻决定,找一个类似的地方试验,果然,在辽国境内找到了这么一处地方,他的9000人,全部在这里训练,并且通知了辽兴宗。

    辽兴宗也相当重视,他却影响不了下面的大将,最终只有不到4万人,专门训练了一周左右,不能说在大风中作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面说,却可以在大风中,正常的,不会大惊失色了。

    时间慢慢的接近农历的九月中的,也就是阳历的10月多,几次最后通牒不果的前提下,辽兴宗终于忍受不了,开始出动大军,西夏的作为,让辽兴宗无法忍耐,那就打吧。

    大军开拨,10万人马,浩浩荡荡,这根本就瞒不过,历史上面,就是北宋没有注意到的,辽国,又没有掩饰,在他们看来,他是教训西夏的,西夏跟北宋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更不会影响到他们。

    可是此时此刻,整个枢密院,甚至是仁宗,都在关系这一件事情,经过了韩琦等人的努力,再加上现在的调查的,对于辽国和西夏的战争底蕴,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的前提下,他们知道,这一战,对于北宋非常重要。

    只要这一战,给辽国和西夏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的话,这一战对于北宋就非常重要。

    打残,灭亡西夏,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并且布置大量的棱堡,虽然无法让西北的军事投入,彻底的降低到零,却可以减少七八成,如果再加上对于北方的改变,逐步的裁撤的话,军事支出会减少大大的一块。

    这一块,跟铁料的减少,是相互重合的,但是折扣来说,也有千万贯左右,这么庞大的钱,只要是投入另外的区域,比如说农田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面,可以增加,整个北宋的底蕴,这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个大好事。

    农田水利建设,虽然无法避免全部的灾害,可是对于水,旱,蝗等对于农业生产有巨大的影响的灾害,有巨大作用的。

    大量的水利建设,修建一些的湖泊等调节的方法,可以避免水灾,调配旱灾,同时,大旱之后必有蝗灾,就算是在大旱之年,借助着水利设施之中储存的水分,也足以让粮食生产,这就能够减少蝗灾的产生的。

    蝗虫的产卵,需要水旱交替的环境,可是潮湿,并且的植物较多的,不适合蝗虫产卵,只要有一定的植被,不是万里寸草不生的话,蝗灾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赵信已经明确告诉叶清臣跟韩琦了,在未来,必须要重点做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对于水旱灾害的调配能力,增加水浇地的面积,这对于大宋是最大的好处。

    农田,本身就是王朝的根本,特别是水浇地,如果有可能的话,叶清臣也想投入,只不过之前,都是勉力的维持,现在,在铁料的帮助下,可以减少支出几百万贯,只要度过了这一年,就可以积累起足够的资金,用于到农田建设之中。

    辽兴宗终于出发了,通过皇城司的渠道,把消息穿到了北宋,并且通过军方渠道,传送到韩琦哪里,此时的,北宋是不会动手的,要等到辽和西夏之间明朗化再说。

    前期的准备,都已经完成了,是否能够成功,就要看周文秀的努力,还有韩琦的临场发挥了。

    韩琦在接到这个情报,脸上,并没有露出多少的表情,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按照赵信的提议,组建了15个军,差不多3。5万精锐部队,聚集了差不多2。6万长弓手,经过了训练和部分的野战,已经表现出非常出色战斗力了。

    对上任何一个军中,都有一定的优势,除非是超过他们数量的优势重骑兵的包围。

    西夏才有多少重骑兵,他们的15个军,恐怕整个西夏,倾巢而出,都未必能够大败到他们,除非他们贸然的进入到对方的伏击圈。

    这是韩琦对于这一战的杀手锏,所有的准备都已经完成,他甚至派出了大量的探马,去探听动静,当然不会去战区,可是这么数十万人的大战,哪怕是相隔很远,也能够听到动静,这一点,他从来都不担心,思绪不知道怎么的,就飘向了几百公里之外,哪里,会爆发一场怎么的战争。

第三百零七章 冒险的做法() 
韩琦抵达陇西的时候,已经是6月了,可是在此之前,他早在三四月份,就已经接了四路总管的职位,在铁料生意确定,三司预计可以节约一大笔的时候,叶清臣虽然无法在资金上面,给他巨大的支持,却可以方便的调动物资。

    实际上,加上直接从大名铁匠作坊获取的,还有叶清臣输送,韩琦能够调动的资源是大大的增加。

    接近2。5万的长弓手,还有的大量的训练用箭矢,这些消耗,三司都全包了,而且三司也用所有的能力,支持西北的这一战,就物资上面,韩琦非常的充足。

    长弓容易训练,陇西这边,本身就有弓箭手的基础,以弓箭为主,这不是说笑,在边军,厢军,甚至是禁军之中,大量集中有经验,却力量不足的弓箭手,本身只是的软弓的使用者,一跃成为真正的战兵,这个诱惑,可不是一般。

    陇西以作战立足,对于战功的奖励,非常之高,滕子京的问题,就是把边贸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士兵的赏赐上面,这本身就是一个潜规则,滕子京太不小心了,同时被政敌所利用,最终无奈贬谪。

    韩琦当然不会犯他的错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中,之前是没有达到标准,现在长弓的出现,彻底的降低了这个标准,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了。

    战兵,获得战功,更高的封赏,这才是吸引众多军士投入的关键,而充足的后勤物资,又给他们带来了足够的给养,用伙食来激励训练,是最好的方法。

    基础,容易掌握的长弓技巧,再加上严格的训练,最终长弓队已经成型,所有的攻城和野战的技术项目,都训练完成,只等战争开始。

    韩琦这边在厉兵秣马的时候,元昊却是满头是包,辽国真的来了,而且是辽兴宗率领10万大军,御驾亲征。

    他也没想到,一系列的事情,最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辽国已经出征了,他不可能退缩,作为一个一生都在战争之中度过的帝王,元昊有自己的骄傲,三战定北宋,赢下了立国战争,西夏在他的手上,也获得了扩张。

    辽国境内的党项族,是既定的路线,西夏狭小,党项立足,时间太短,人口并不多,大规模的掠夺汉人,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容易让国内出现问题,那么位于辽国境内的党项人,是天然的目标。

    同时,辽国境内的党项人,也是受到了巨大的欺压,一边是最底层的牧民,一边是主要种族,位列上层,谁都会选择。

    本身,元昊的方法是勾勾搭搭,慢慢的吞并,并且获得部族,可是最终引起了辽国的注意,在党项叛乱的时候,派遣大军,却被元昊杀掉了,这也是一切的根源。

    当然了,也有其他的事情,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元昊是一个君王,更是一个战士,他立身之战,就是在进攻甘州的一战,他的父亲打了六次,都没有打下来,他一战而成,以此奠定了继承人的位置,然后一生之中,转战南北,很少败绩,这也是这个时代,三国之中,战绩最为可怕的一个统帅,说是天然的将军,毫不为过。

    在将军的眼里,迎击是肯定的,一些必要的准备也是必要的,他很清楚,10万大军,并不是辽国的极限,作为三国之中,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辽国有动用50万,甚至是更高军队的实力。

    在这一点上面,他甚至的要感慨,如果不是北宋顶在前面,不是在河北一线,牵扯了几十万的大军,辽国稍稍动用更多的军力,就不是他能够阻挡的。

    河北,不但是北宋防御的重点,也同样是辽国防御的重点,双方在这里囤积了百万大军,长达百年的对持,在军事领域,是非常少见。

    强大的驻军,拖住了北宋和辽国的力量,也给了西夏发展的机会,否则的话,无论是辽国,还是北宋,在没有外部的影响,可以调动全部军队的话,西夏怎么可能存活。

    元昊是无双名将,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一点,克并不代表着他,可以以一敌十,实际上,无论是北宋跟西夏的战争,还是辽国跟西夏的战争,在军事力量上,占据优势的,反倒是西夏。

    一个只有五洲的小国,居然在军力上面,压倒了辽国和北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话,双方都在跟西夏的作战之中,充当了第三者的盟友的身份。

    哪怕是辽宋之中最弱的宋,能够调动20万以上的大军,还是最为精锐的中央禁军,那会是什么后果。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在漫长的对持之中,军费和人力都消耗在了河北前线,当经济环境逆转,灾害天气不断的情况下,又有了昏君,一切都无法挽回,强悍的,可以跟辽国和西夏的重骑兵争锋北宋禁军,真的就变成了仪仗队了。

    现在一切还来的及,仁宗不但拥有璀璨的文臣,也拥有一批能文能武的儒将,更有还没有彻底没落的将门,开国的将门,或许已经腐朽,可是新成长起来将门,却成为了中流砥柱,更别说,狄青这个不世的名将还在。

    这一点,元昊根本不知道,他还没有意识到,北宋准备向他下手。

    在立国三战之前,元昊或许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当时北宋是主攻的,当立国三战之后,伴随着军事上面的大量失利,伴随着重要军事的区域的占据,北宋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攻击西夏的能力,战略态势逆转。

    元昊是军事天才,也很注重于情报收集,可是,韩琦做的更好,他所在的陇西,距离西夏前线,最少有千里之遥,对于步兵为主的北宋而言,要调动,并不容易。

    前线的军力,自保有余,攻击不足,重要的兵力都是放在内线,准备随时支持,这是一个防守态势。

    在元昊看来,或许北宋并没有得到,西夏跟辽国大战的消息,或许,已经准备签订的合约,给了他信心,或许,是辽国的压力,总之,元昊在这里犯错误了。

    元昊忘了一点,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