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宋锦绣- 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了一片5000亩荒地。

    2。5万壮年劳力,加上赵信提供了一大批先进的工具,铁器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在工程上面,其他的东西,或许磨损不高,可是铁锹,锄头,这些东西,跟地面接触,如果没有足够的强度的话,很容易被复杂的环境和石块给磨损的。

    合适的工具,充足的伙食,还有不低于曾经厢军的月俸,这些都让他们可以安心下来。

    实际上,厢军除了少部分,剩下的大部分都在干各种各样的活,他们的薪水,其中一部分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在哪里干不是干。

    这些工作,远没有他们之前从事的工作那么辛苦,不过是挖开土方,平整土地,并且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的,开始港口和大型仓库的建设。

    他们只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劳力上面的工作,其他的,则会从定海军调动人员过来。

    未来,洪泽湖这里,会形成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首先就是河港,这个规模会更大,也就是说,比大名府的铁匠作坊更庞大的港口。

    湖泊这边,比起运河旁边,地盘更大,港口也可以建的更大,只不过,在之前,没有这个必要而已。

    除了港口,就是大量仓库和建筑物,顺带的,会建设一个庞大的市场,未来定海军向内陆发展的一个节点,一些不太方便在定海军举办的销售会,可以放在这里,交通什么还方便一些。

    在一片芦苇丛中,谁也不会知道,未来,北宋最大的一个商贸中心和中转仓库,就会在这里出现,这里峰值的交易额,甚至占据了定海军所有交易额60%,是定海军在外界,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基地。

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 
此时,在洪泽湖的旁边,依然是一片芦苇荡,不过,当2。5万壮年劳力,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快就产生了变化。

    葫芦吊,各种精钢制作的工具,还有一些适合挖掘和砌墙的工具,再加上从大名府和定海军过来的专业人员,最多3个月,这里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信,没有取管这里,跟大名府一样,他们都是附带的,真正的关键,是在定海军。

    这个寄托了赵信在这个时代的希望,甚至为了这个定海军的建设,不惜放弃皇位继承权。

    在这个时代的人的眼里,这个是不能放弃的,甚至在后世,在穿越者的眼里,同样如此的。

    有了这个名分,只要安安稳稳的待上十年,再稍稍的发展,埋下一些势力,就可以掌控整个北宋这么庞大一个国家,这种诱惑,绝对称得上的无以伦比的。

    哪怕充满了危险,哪怕充满了劫难,都有人愿意试一试的,这是一条捷径。

    可是种田,则是另外一条路,充满了艰险,也同样充满了各种考验,稍稍不慎,说不定就会被摘桃子。

    赵信却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其中,并且耗费巨资,开启了整个的建设,原因无他,他更有信心。

    一个可以让他随便书画的地方,一个充满了灵性,甚至会成为超越这个时代工业区。

    这么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方,远超过这个时代的工业区和城市,赵信怎么可能会放心。

    在大名府,铁匠作坊的存在,是关系未来的重点。

    更别说之后的一些列的事情,从政府订单,到民品销售,从拍卖会,到定海币,每一件事情,都是关系到未来的重要事情。

    铁匠作坊顺利生产,创造了一个可怕,充斥着无数生产力巨无霸,一年可能高达3000万贯的产值,2000万贯以上的利润,这个可以支撑起之后的任何事情。

    更别说,因为铁匠作坊而延伸出来的定海币,虽然现在定海币,还无法使用工业生产的办法。

    毕竟,在这个时代,直接出现信用货币,跨的步子实在是太大了,有些太超过这个时代,只有当定海币流通一段时间,再到定海军的势力和财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开始推行,到时候,这个定海币,就会直接从贵金属货币,直接进入到了信用货币的层次。

    百分之一的成本,如果还不称之为信用货币,那么什么才能够算是,赵信现在,不过是打一个时间差而已。

    一个新的工业区,一个跟目前北宋完全不一样,充满了科技气息的工业区,那时金山银山堆起来,别说是三五百万贯,未来的投资,可能会超过目前北宋整个的财富。

    甚至是数以十亿都有可能,只有庞大的资金,才能够堆起来可怕的生产怪兽,当这一个的火车真正开动起来,别说是普通人了,坦克也挡不住。

    正因为定海军太重要了的,赵信在安顿了厢军之后,就向着定海军去了,4个月没有在这里,当时只是留下了几个人,还有大量的钱,去了大名府之后,通过铁匠作坊赚到的钱,除了一部分放在铁匠作坊,用于扩大生产之外,其他的,都送到了定海军。

    可以说,从开始到现在,赵信在在定海军身上,最少砸下了500万贯资金。

    500万贯啊,听起来不多,整个北宋,一年的所有岁入,应该不会超过3000万贯。

    这个可以支撑整个宗室,勋贵,官员,还有整个政府的全部工作,甚至包括了一些水利,农田,工程的全部开销,不过是这一笔钱的6倍,现在,砸到了一个比一个县大不了多少的区域。

    这个区域不但小,还会孤悬于海外,整个岛屿也没有多少平地,是以山区为主,相当的险峻和崎岖。

    这一笔钱投下来,哪怕是在现在,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投下去之后,也会产生可怕的效果,最少说人力是不用愁了,还有大量的物资,这些都是定海军最缺乏。

    赵信选择了定海军,这里除了位置之外,其他一无是处,不但是一片靠近海边的荒地,也没有任何的资源。

    只有大量的钱,才能够购买到各种的材料,别的不说,一个海港,最重要的就是船,没有足够的船,海港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作用。

    当然了,赵信也不可能光给钱,就放任不管了,因为没办法直接监控,只能够远程控制。

    陆陆续续,也有一些消息传来,比如说,大型的水泥窑,砖窑,还有小型的铁匠作坊,都已经分别投产,在定海军附近,也发现了一些小型的铁矿和石灰窑,足以支撑建设的使用。

    之前,淮南东路,担心定海军的承受问题,后来在铁匠作坊步入正轨了之后,大量的钱粮抵达之后,他们也放心了,源源不断的把人员送来,现在,定海军已经有了超过25万人了,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

    听起来,是非常不错,发展也非常的好,可是不亲自看看,赵信还是不放心。

    铁匠作坊就是如此,很多问题,不是你说了命令,并且按照命令执行,就可以执行的很好。

    命令跟最后的结果,会出现偏差,这个偏差,说不定会有大的影响。

    赵信越晚抵达的定海军,可能最终的影响就会更大,特别是建设方面的。

    一个港口,适合成为码头的地方不多,这个定海军,已经算是天然的条件最好的地方了,扼守住整个中国海岸线的中心,从渤海一直到南海,这里算是一个中轴线的位置。

    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岭南之地,太过遥远,还远没有开发,现在最南边的是湖南和江苏,连云港这里的位置就更好了。

    赵信之前,已经相信的把位置给定下来了,三个港口,分别是初期,扩建和最终的状态。

    他不担心,手下的会随便定位置,可是二期和三期,还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有一些建筑或者是工程,占据了一点他们的地盘,到时候还需要拆掉,这不是浪费功夫么。

    洪泽湖这边,没什么事情,未来的定位不过是一个河港码头和仓库,容错率很高,沿着湖边,类似的港口不知道有多少,真的废了,大不了重新建,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有2。5的劳动力在这里,给他们工作,防止他们胡思乱想,这就可以了。

    当天,就骑马出发了,一天时间,赶路了200多里,在海州稍事休息一夜,然后第二天,就乘船前往定海军。

    只有几里的海面,却有些让人郁闷,赵信甚至在上船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远处,高耸的棱堡,那是来之前,就树立下来,一共有4个,护卫着岛屿最关键的所在。

    当时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建设了4个棱堡,并且留下了足够多的长弓队,防御上面,弱了点,可是除非是类似大宋这样规模的水军,倾城而攻,否则的话,一般的小海匪,根本拿定海军没办法。

    实际上,也不会有水匪,把目光放在定海军,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油水的荒岛,哪怕是定海军开始建设,也好不到那里去,都是一些原料,还有粮食之类,这对于海匪来说,是最不值钱。

    几个月的时间,风平浪静,赵信想的更多的,还是这个定海军的发展,对于别处来说,可能几个月的时间,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可是对于砸了最少的500万贯的定海军,一定是日新月异的。

    船很快就抵达了港口,这个被定位未来定海军三大港口之一,也是最初的港口,已经初具规模了。

    还是北宋港口的样子,却使用了大量的水泥和砖,显得特别的平整。

    借助着水泥,而不是巨石,在特定的区域,修建了巨大的防波提,如同一个强大手臂,把港口纳入到其中,就算是有台风经过,锚泊在这里的船,也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赵信满意的点点头,这跟他之前的计划,差不多,庞大的人力,财力,加上水泥和砖头的使用,共同实现了这个港口。

    新建港口,也没有什么交易,只有30多艘船,这些都是淮南东路,从各个地方调动过来3000料左右的超级大船。

    北宋的船舶制造,相当的发达,从唐代,甚至在往前的朝代,航海业就非常发达,甚至在秦汉时期,都有来自东南亚,甚至是阿拉伯的商人的记载,这些在海上而来的商人,数量很少,如同传说一般。

    可是唐宋是也一个节点,唐朝时期,船都是阿拉伯的,哪里的船的性能出众,海上船的性能就是最关键的,这是硬指标,不然的话,遭遇了风暴,沉了也没有人来救。

    宋朝之后,就一直使用着中国帆船,他不但载重很多,性能也非常的稳定,而且还越早越大,听说目前北宋,最大的船接近5000料,3000料以上的,也是少见的大海船。

    赵信没有想到,这些海船来的这么快,他还以为,淮南东路会稍稍推辞一下,没想到这么干脆,似乎,可以在船上做一点文章,让定海军,甚至是北宋的海军,发展的更快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 海上力量() 
大船的到来,让赵信有了更多的想法,他知道,在定海军,没有专门的招募属于海运的人员,走上去,简单的询问了一下负责船队的人员。

    很快的,一个身穿着北宋武官服饰的人,快步的跑了过来,不是全甲,可是看起来,却有些英武不凡的。

    这名军官是负责整个船队的军官,临时前来,属于海州巡防营的一位八品武官周志,一直都在船队上面工作,现在,暂时帮助定海军,组建水军。

    30艘大船,就算是淮南东路,也是好不容易才凑齐,来到了定海军之后,开始没有什么工作,临时执行了几次任务,主要是来往于的定海军和海州之间,负责把灾民送到了定海军。

    目前定海军的这个小岛,集中了差不多25万人,都是通过这个船队,慢慢的集中上来的,在人员密集的时候,他们起到的作用很大。

    不过现在,伴随着灾民的逐步减少,之前跟淮南东路商定的,可能是超过了30多万人,只不过,灾害减轻,并不是么一个人都愿意远离家乡,再加上洪泽湖的附近,还有海州,也安置了差不多几万人,25万已经是极限了。

    当灾民不在过来的时候,大船就没有什么作用了,现在,更多的是要执行海上运输。

    定海军有钱,确切的说,是赵信有钱,通过铁匠作坊,赚取了接近千万贯,钱粮上面都不缺,可是淮南东路刚刚遭灾,大肆的购买粮食,肯定要出问题。

    刚开始,因为没有赵信的提点,他们就是就近,在海州购买,可是大量的人员集中,再加上定海军有钱,海州的粮价开始上涨。

    粮价,是关系到民生,刚开始,一两成的涨幅,并不会惊动上层,可是在这个时节,粮食的价格上涨了差不多一倍,顿时让海州苦不堪言的,甚至也惊动了海州的官员。

    一番调查之后,知道是定海军的所为,没有动手,不过通过官面渠道,知会了这边。

    这时候,定海军才知道了这个结果,他们没有资格处理,赶快的通知了赵信。

    赵信在知道之后,当时的想法就是,一件事情没有通知到,就出问题了,粮食,还有哪里比江南更多,去江南买啊。

    就这样,定海军粮食的采购,就从海州转向了江南,顺便的,还采购了一批粮食,用于平抑海州的粮价。

    因为定海军的成立,造成的粮食危机,因为海船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只庞大的船队,得到了解决。

    30艘大大小小的船只,最大的有3000料的船,总计超过了,7。5万料,一次性,可以运输7。5万石的粮食,这是一格巨大的数字。

    这里距离江南产粮地,不算很远,哪怕一次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可是单纯一石粮食降低30%,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

    江南的粮食总量,也不存在,跟定海军一样,随便的购买都会上涨,别说是25万人,就算是250万人,也不可能的,那里是整个北宋的粮仓。

    周志在灾民大部分都送到了定海军之后,留下了4条中型福船,用于来往于海州和定海军之间,剩下的,都投入到了粮食购买和运输之间,这不,2天前,新一批的粮食,运送到了定海军,正在卸货,三四天之后,就会重新出发。

    在大船的附近,还有大量的人力,正在大船上面搬运,把装好的粮食送入到粮仓之中。

    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