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成为造假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先不说材料,就算是雕刻这一项上面,这一点没办法达到的话,肯定是假的,而且对于匠人是困难了,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却不困难,只要通过一定的角度,有字的就是真的,没有就是假的,甚至不用认字。
这可是极为可怕的事情,哪怕是用不入流的材料,单纯雕工的价格就超过了一贯,一个大师,再怎么也应该有5贯的收入吧,四分之一的时间,一贯不过分吧。
从一开始,赵信就杜绝了造假的可能性,在推出之后广而告之,在曹刿的推动之下,甚至有些声势浩大,不管认可不认可这个,大家都会去看一看,长长见识也好。
本身,赵信推出的这个定海币,还让整个钱庄行业有些略微的不满,甚至有可能介入进来,一些新入行的钱庄,如果不能够在飞票和银票上面,有些秘密东西,光是造假,就会让他破产。
铁匠作坊强势进入到钱庄领域,肯定要影响到其他人,单纯铁匠作坊的流水和存款,都影响了最少几十个钱庄,可是看到这样的大手笔,立刻偃旗息鼓。
他们都是明眼人,可以算出来这玩意的成本,从哪个方面,他都不能够作为的纸币和信用货币,他就是真正的贵金属货币。
甚至一定程度上,一部分的东家,还认为,这是定海钱庄在赔本赚吆喝和,一个新加入的钱庄,只有在这一点上面,推动了,才有可能介入到行业,只不过,他能够坚持多久。
钱庄的众人,在准备看笑话,升斗小民们,却很感慨,这么一个容易辨认,就算是辨别不出来的他的防伪,随便找一个刀具,划拉一下也可以,市面上,包括是曾经拍卖的神兵利器,都无法在他的上面留下痕迹。
这是曹刿亲自承认的,并且作为一个简单的方法。
这可是真的要了老命了,要想达到不被世面上的刀具划动,这个以前还做得到,老百姓们,升斗小民们,他们能够用得起铁就不错了,还是那种根本不入流的铁,稍稍的锻造一下,就比他们硬。
可是现在,伴随着民品的大规模流行,只要不是真的穷的家里都揭不开锅的那种,谁都买得起一把刀,一把2斤多的刀,才180文左右,还锋利耐用。
这就是铁匠作坊独创的包钢,用一节不算太长的部分,包住刃锋,以保证在投入较小的前提下,保证锋利程度。
这可要了老命了,一下子民间的刀具,硬度都大大的增加,锋利度也可怕,跟之前相比,真的有切金断玉的能力。
材料和雕工,良好的防伪,让定海币从一出现,就逐步走高,刚开始,还有一些劣质的造假,甚至闹到了定海钱庄,可是在真币的面前,别说是有一点相似,那是真的一丝都没有,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真币,就不会上当的,几个宣扬的防伪,任何一个假币都做不到。
除了在造假上面防御之外,定海钱庄,还推动使用定海币结算和日常使用,而不是如同银票那样,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到钱庄进行兑换。
金属货币,本身就容易使用,而且当100文这个名声传出之后,也相当的认可,以前沉甸甸的,可能快一斤,才100文,放在任何地方都不太方便,现在只有不到半两,差别之大,可见一斑。
最初的时候,这样的定海币,还不是每家都收,用起来不方便,好在定海钱庄遍布在大名府的各处,随便的找到就能够兑换,效率上面比之前的银票不知道好多少。
实际上,这也是标准币的好处,飞票和银票,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需要钱庄和储户共同的设置秘钥,有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或者说沟通不畅,就会让秘钥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兑换。
这方面,钱庄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储户的安全,往往使用者也就只能如此了,谁让钱重要呢?
可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定海币,本身就是金属货币,老百姓都能够判断出真假,钱庄的人员更是如此,甚至除了已经公开的,在定海币上面,还有另外的几个防伪,不过是因为要求较高,只有专业人员能够看出来。
钱庄的人员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甚至每个人,都经手过不下10万的定海币,几乎练到了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而且早已经准备好了一串串的铜钱,100个一串,一枚定海币,换1个,真的多了,可以直接给一贯,都是封好的。
这就大大加快了效率,拿着一个定海币,只要不是排队的情况下,最多100息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兑换,不用考虑什么签字画押,或者是别的,给钱就换了,这就更加加强了流通的,老百姓对于他的信心也足了。
在使用之后,方方面面的方便,带来了定海币的广泛流通,方便快捷,还容易辨认,这就成为了定海币代名词,甚至随着大名府,开始向外辐射。
流通的东西,当然会难以监控,特别是精铁这样的东西,在王松通过皇城司的渠道,有传言说,辽国和西夏的一些人,大幅度的在这边活动。
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赵信非常清楚,无外乎两样,铁和精铁。
民品生意生产的大量的铁,跟以前不一样,可以敞开了供应,给钱就能够买到,同时铁的价格大规模的降低。
80文的价格,是针对北宋之前的价格,北宋之前的冶炼水准,已经相当的高了,可是西夏和辽国,就差了很多,辽国的铁的价格,高达220文,几乎是北宋的三倍,西夏,就没有铁料出售,偶尔有卖过来的,高达500文以上。
铁料在北宋,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可是这是北宋严格禁止的,根本没办法带出去,因为目标太大了,这些间谍,或许能够小批量的,几百斤,上千斤弄去,再多就不太可能了。
几百斤上千斤,能够算的了什么,一副重甲,就超过50斤,1000斤才20套,这对于数万的重骑兵来说,是杯水车薪的,还有一定问题。
那就是大量的铁料出关,只要有一次,这一条线就废了,偶尔行之,还可以,长期的话,肯定要出问题的。
相反,精铁所制的定海币,成为了更好的选择,价格贵是贵了一点,可是精铁跟铁不一样,哪怕只有千斤,也足以起到作用,500个精铁打造兵器,甚至是长兵器的头,都可以让一只小规模的部队,脱胎换骨,实力大增。
皇城司的提点,也是通过王松,告知赵信,小心一点,监控的严密一点,可别让西夏和辽国弄过去了。
对于此,赵信是不置可否,如果把不锈钢制作成兵器,确实比之前的神兵利器更强,可是这有什么用,有了棱堡和长弓的组合,兵器的神兵利器作用减少很少,更别说,这玩意,没有一点的冶炼水准,就算是熔炼都不可能,更别说把他们打造起来了。
赵信甚至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打法王松,让他拜托曹刿上书,他相信曹刿已经检测过,只要把无法熔炼这一点告知,其他,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连北宋这样的水准,都很难熔炼的这个定海币,拿给的西夏和辽国,也只能够是货币,真的他们想要的话,他甚至乐意,多给他们一些。
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谈议和()
一 外流货币,对于北宋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北宋的铜钱影响力之大,整个东亚,甚至是东南亚,在公元十世纪,甚至之后,铜钱一直都是主要的使用货币。
就算是在日本,盛产金银,可是到日本被美国打开国门之前,他们的货币单位,一直都是贯,虽然有金属货币,金银,可是不作为主要货币,粮食和其他的价格,都是用贯来统一。
跟之前的有所不同的是,铜虽然不错,可是战略作用不强,无法做成其他的东西,应用到战争之中。
精铁不同,一批削铁如泥的兵器,很容易引发影响,最关键的是,这玩意携带方便,不会像是铁器那么的庞大,北宋跟辽国和西夏的边境,随便一些人,带上几斤,十几斤的钱币,花费是不少,可是却能够带出去。
零敲细打的带出去点铁料,这些没什么,哪怕是西夏和辽国,要发动战争,这些东西也不够啊。
可是流通的货币,就不能够强制制止,这会对北宋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
曹刿用事实证明,大名府没有办法,同时也送来了这个定海币。
叶清臣是财相,所有跟财务有关系,他都可以经手,这下子,更是很好奇,为什么赵信能够一次次创造奇迹。
从大名府送到汴梁的1万枚定海币,其中一半送入到了锻造司进行检查,测试他的性能,也看看,能不能熔炼。
另外的,就是送入到了的叶清臣这里和皇宫,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叶清臣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工艺品。
没错,雕工,防卫,整体效果,甚至是切入点的,一枚当100文,不太多,也不少,在定海钱庄的帮助下,这个东西效果非常好,可以大规模的流通。
700万贯,不过是二三十天弄出来的,如果到一年上面,有5000万贯以上的话,在大宋流通,应该就不成问题了。
叶清臣是财相,他还没有理解,铸币带来的收益,更不可能知道,赵信做出这个的货币,能够赚多少。
按照一斤25文来算,一枚大概就是1文钱,100倍的收益,最关键的是,钱,不存在什么销售的问题。
没错,只要北宋认可了,生产出来的,就是直接的收入,可以流通,可以换取任何一种的产品,更可以买到一切,唯一制约赵信的,就是生产力的问题,一天24万贯,这个不好,可是相对于北宋来说,还是有些太少了。
大名府跟汴梁之间,联络非常的密切,不过叶清臣又一次的来到了大名府。
钱荒造成的影响,他知道,挫伤老百姓交易的积极性,可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就不知道了。
之前没有办法解决,交子和皇交子的出现,另外一定程度上面,加重了一些经济问题,没有解决问题。
这个定海币,较为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价值上不错,老百姓比较的认可,定位也适中。
叶清臣决定了之后,迅速的坐最快的船前往,可是临上船的时候,他被拦住了。
原因非常简单,庆历和谈要签订了。
在庆历四年,一直都艰难的庆历合议,在西夏的推动之下,就要签署了,西夏的议和大臣,已经来到汴梁很不短的时间了。
按照平常,北宋还是期望,能够签署这个协议,但是这一次,在韩琦等枢密院的推动下,准备在西夏和辽国战争之中查手,所以,哪怕西夏急切的推动,他们也云山雾罩。
太极推手,对于北宋政坛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之前是他们追着西夏去说,在这样谈论的过程之中,被西夏占据了不少的便宜,现在一点点的还回来了。
如果说,之前,枢密院还担心,这个仗打不起来,可是现在,已经明白无误了,西夏已经确定要打这么一仗了,否则没有必要这么急匆匆的签订庆历和谈。
全方位监控西夏和辽国的关系,西夏和辽国的关系,逐步的恶化了起来的。
辽兴宗一直都警告西夏,不要招募在辽国境内的党项部落,可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实力,元昊一直都置若罔闻,一直都坚持不懈,特别是辽朝内党项族叛乱,辽朝派军前去镇压,元昊派兵救援,竟把辽朝的招讨使也杀掉。
到了这种程度,别说是辽国,就算是北宋,也不能忍受啊,西夏和辽国都开始了准备,一战在所难免。
历史上,在西夏干掉了辽国招讨使的同时,推动着这个合约的签订,当时,北宋没有想到,双方会大打出手,一直以来,朝野都在推动,跟西夏和谈,毕竟,长时间的西夏战争,对于北宋的消耗是绝大的,单纯越来越多的西北军费,都让他承受不起。
北宋资金充足,无论是给辽国的岁币,还是跟西夏的何谈,都是几十万贯而已,对于财大气粗的北宋来说,这些都没有问题,反倒是军费,在庆历年间,军费迅猛的增长,特别是西北,从几百万贯,到超过千万贯,北宋的破产,跟这个西北有直接关系。
西夏跟辽国大战开启,是在1044年的10月份,超过30万兵力,哪怕是在国外开战,你说北宋会不知道,那是骗人的。
只不过,因为合约已经签订了,一直以来的道德底线,让北宋在犹豫之中,错过了这个机会。
哪怕是再怎么好的机会,因为这样撕毁合约,不但会引来西夏的仇视,万一把两个国家,都打到一起了,那就是更加得不偿失了。
可是这一次的,不一样合约没有签订,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一战必然会进行的时候,再签署协定,那不是脑残么?
在枢密院,最少有成百的人员,在分析这一战,这也是赵信向韩琦建议的。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参谋这样的方式,对于北宋的战争,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可是两者都是敌人,不管怎么样,都可以随便的说说。
北宋对于西夏和辽国的了解也很深入,在越来越多的条件出现之后,从表面,走向了深入,越发的发现,辽国没有胜算。
辽国的准备,虽然不是以北宋的情况来准备的,可是辽国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就食于敌。
辽国,虽然拥有幽云十六州,这样盛产粮食的地方,可是辽国地处北方,有喝酒的习惯。
所以,辽国那边的烧酒,可是很流行的,本就粮食不怎么够用,还大量的的酿酒,这样够吃么,他们也是没办法做出的选择。
辽国自以为最为强大,在三国之中,所以在这方面也不在意,特别是元昊这边,一直都是跟着他的小弟,虽然准备教训了,却没有做出应有的布置,也就是说,整个的情报系统被穿的筛子一样,他的调动,他的兵力,甚至粮食状况,早就被西夏一清二楚了。
这点不但西夏知道,就连北宋,稍稍费点功夫,也就打听出来了。
粮食并不够,还是10万骑兵,还不采用坚壁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