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
知道韩琦想歪了之后,赵信立刻说道:“韩相,你想到哪里去了,我被封在一个岛屿上,只有一县之地那么的大,怎么可能让你支持,我说的是西夏,在哪里会有机会。”
西夏?韩琦愣了一下,他不知道,就算是他所在的保州,跟西夏都足够遥远了,赵信所在的地方,是距离这里还有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哪里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先知先觉的。
“韩相还记得富弼出是辽国吗。”
韩琦当然记得,如果他是从西夏战场上面,被提升到枢密院副使的职务上面,富弼实际上比他要早的多,在处使辽国回来之后,就被提升,富弼辞而不任,后来转为资政殿学士,后来在7月再次的任命,依然请辞,一个月之后,才就任。
可以说这一次出使,避免了北宋受到辽国和西夏两路进攻,这个功劳可不是一般,真的当时在西夏骚扰北宋的时候,辽国对北宋下手的话,北宋也相当的麻烦。
赵信说的这么的明确,还特别的提出了富弼出使辽国的事情,让韩琦有了另外的想法,有些略微试探的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辽国和西夏!”
“没错,韩相果然是聪明,当我们跟辽国之间没问题了,辽国跟西夏就有问题了。”赵信大笑的拍手说道。
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
在北宋所处的历史时空,恐怕是整个封建历史上面,最复杂一个历史时空,北宋成立的时候,辽国已经成立了很久,而且成了气候,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交给了辽国,最终成为了北宋永远的痛。
从太祖,太宗,真宗开始,北宋跟辽国的交战此起彼伏,不少还是北宋主动打的,为的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
在北宋初期,静塞军这个强悍的重骑兵之下,跟辽国之间是互有胜负的,可是伴随着辽国对于北宋的封锁,当静塞军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辽国就占据了上风。
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几乎打到了北宋的腹地,几乎是在城下签订的盟约。
从此,北宋对于辽国,采用了全面的战略防守,在河北和边关建立了庞大的防御工事,从此,辽宋之间较为稳定,除了偶尔辽国会趁机过来敲诈,就没有太大的战事。
西夏之患,最初只是地方祸患,开始的重视度也不够,可是在元昊的雄才大略之下,西夏打赢了立国的三战,成为了三国之中的搅屎棍,看起来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存在,甚至辽国和北宋,如果全力以赴的话,都可以干掉西夏,可是偏偏,它还存在,成为了北宋的心腹之患。
北宋本身就已经凸显的财务状况,在西夏的面前,彻底的被表露无疑,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获得足够多的钱,才是根本的原因。
正因为了解这一切,韩琦才会认为,解决西夏问题,才是最大的关键,如果西夏问题能够解决,或许新政可以放缓,或者是调整,赚钱就不是那么急切的。
在韩琦的眼里,辽国和西夏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辽国偶尔会敲诈一下西夏,可是最终,只要宋朝跟西夏之间产生战阵,辽国都会给宋朝施加压力,让北宋没有办法,倾国之力对西夏进行攻击,每一次,动用的都是西北的一小部分力量。
或许说,在西夏成立初期,这些力量已经足够用了,一万多训练有素的禁军士兵,就可以压住西夏来打,可是伴随着西夏的势力增强,特别是铁鹞子和一些新式武器的使用,北宋仅仅依靠着边疆智力,再也无法抵御西夏的攻击。
实际上,这是绝大部分人的眼光,或许就是这样的认识,让他们漏掉了在庆历四年爆发的战争,两个都有敌意,都是心腹大患,他们的战争,将会是北宋最好的机会。
赵信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西夏邀请辽国,辽国没有成行,反而把战利品揽入怀中,元昊有些气愤了,他鼓动了羌人造反,并且趁乱,收罗了一大批的力量。
韩琦因为情报和历史的局限,没有想到,辽西夏还会交恶,他毕竟是朝廷高官,赵信都点到了如此的程度了,他还有什么不了解,不就是辽国可能跟西夏开战么。
这可是好机会啊,韩琦眼前一亮,可接下来,又有些犹豫的问道:“可是,他们就不顾全大局么?”
赵信当然清楚,不是西夏和辽国短视,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体系决定的,简单的跟韩琦讲了一下辽国和西夏的构成,在北宋的地图上面,辽国和西夏都非常庞大,按照赵信的这么一番解释,他们还真的就是不大。
辽国的中枢区域,也就是原来由于十六州,还有上几个京畿的道,其他地方,就是大片大片的游牧民族,甚至后来取代辽国的金,还有取代金的蒙古,现在都属于是辽国下辖的游牧民族。
他们名义上,属于辽国的土地,可是实际上,除了每年上交的少部分贡品,有些干脆就是不给,剩下的,任何管辖权都没有。
相对于拥有了幽云十六州的辽国,西夏就更差了,也就是拥有了河套平原,才拥有这个底气立国,并且在立国初期,都是跟北宋在争抢之中,这才能够活下来。
在标准的地图上面,西夏只是5州之地,很狭小的一部分的,可是他们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愿意崇拜和归顺强者,他们借助着力量,压制着一大批中间的民族,投奔到他们的麾下,元昊哪怕再怎么的大胆,敢于在辽兴宗的手中虎口夺食,为的就是这些人口和财富,只有自身强大了,才是真的。
这可是跟西夏一样的羌族,他们总人口也非常众多,只要拿下了他们,元昊最少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军队。
元昊野心很大,依附什么的,不太靠谱,他更为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才能够在这个三国林立的环境之中立足。
在保持跟辽国的关系和提升自己势力,这两者出现矛盾的情况之下,元昊就毫不犹豫的就抢夺了。
当然了,他也不是明目张胆的,只是阴奉阳违,加上了一点点手段,他也没有自信,能够瞒过辽国,只要度过最初的阶段,到时候,再跟辽国一起攻击北宋,获得点好处,足以打消辽兴宗的怒火。
可惜事与愿违,他鼓动辽国攻宋的想法,在富弼的努力之下,最终化为了泡影,他没有足够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吃进嘴里的肉,元昊肯定不会放弃,在遭到了辽兴宗的训斥之后,他选择了对抗,让辽国公主失宠,不知道怎么的,就死了。
这下子,辽兴宗算是找到了机会了,再加上一些积年的恩怨,还有一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双方的一战,一触即发。
见到这里,韩琦哪能不明白,辽国跟西夏即将交恶,这可是北宋的大好机会。
作为执政,作为军人,韩琦从来都不是什么古板的,想法,他冲上的就是解决问题,只要能够解决问题,那就是好的,说的天花乱坠,解决不了问题,那也是白给。
韩琦饶有兴趣的询问细节,并且旁敲侧击询问,赵信是从哪里,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件事情的。
赵信当然不能告诉他,他是通过历史知道,实际上也恰恰是如此,北宋虽然有皇城司,可是他们的效率不高,更多的是去渗透高层,而不是从最低端开始分析,越是不容易被隐瞒。
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
讲到这里,韩琦问了这么多的问题,就已经证明,韩琦动心了,就怕他不动心。
没错,韩琦确实是动心的了,对长弓和棱堡这两者很动心,他是亲自看这两款武器的强大程度的,只要他能够大规模的普及,在西北建设西北就将会拥有一个永远攻不下来的城防海,投入还不大,这是最佳的选择,去了一定会立功的。
另外一方面,韩琦心中一直都想着西夏,甚至投身新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可是心中未尝没有,等到实力够了之后,去报仇的想法。
现在,赵信把机会送到了他的面前,他怎么可能不抓住,而且是可能性很大的。
从韩琦的表情之中,赵信明白,当时军方的主要将领,甚至是宰辅,对于削弱西夏和辽国,都是同样的态度的,只不过为什么没有参与到辽西之争中。
赵信心中一阵黯然,历史上,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对于境外作战,朝廷就没有认可过,也没有在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到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没有谋敌于前,反而是被动的等待对方打过来。
实际上,国与国之间,什么条约,什么信用,只要不被发现那就没有问题,哪怕是被发现了,只要没有铁证,推辞什么的的也可以做到,大不了付出一定代价。
实际上,辽国和西夏,在贺兰山的那一场大战,准备的时间相当的长,无论是辽兴宗,还是元昊,都知道,两者必然会有一战。
辽兴宗并不把西夏放在眼里,他是为了过去教训西夏的,西夏那边,却是在疯狂的准备,坚壁清野做的非常的彻底。
不过这一战,准备的很早,双方都心有灵犀的没有宣传,而且持续时间也不长,从辽国向西夏进军,到最终战败,不过是几个月时间,又是在遥远的贺兰山。
最开始,北宋不知道,后来,当北宋知道了,就已经晚了,战争已经逐步的结束了,双方已经和平的解决了。
这一场辽西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开始的快,结束的也相当的快,从战争局势上面,辽国是惨败,10万大军的,几乎全部都被辽国所歼灭,如果说,元昊不依不饶的话,双方的矛盾就会无法化解。
元昊在这里,没有一意孤行,反而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在占据了上风之后,俘虏都给送还了,并且主动向辽国称臣。
从此之后,几年的时间,辽国和西夏之间,就再也没有爆发战争,恭顺只是一个方面,西夏用真正的实力,证明了自己不是软柿子,反而辽国对于西夏进行了很多的支持,让西夏得以毫无顾忌的攻击北宋。
看起来,完全没有在北宋的境内,甚至距离陇西都有很远的距离,看似无法查手,实际上,北宋有很多应用的地方。
比如说,辽国大军是没有粮草而最终失败了得,比如说,西夏当时,几乎是倾国之力,坚壁清野,这才勉强取得了跟辽国战争的胜利,而且胜利的非常危险,一旦辽国在几个举措之中,有一两个作对了,他们就很容易翻盘。
没错,双方之中,强者是辽国,哪怕之后,西夏打赢了,他都不敢轻易的跳,老老实实的把俘虏什么的还给辽兴宗,否则,一旦辽国倾国之力前来,等待西夏的是灭顶之灾。
知道了结果,时间地点和原因,辽国的战争就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地方,如果,在这个时间,有少许的动作,或许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赵信跟韩琦将这个的原因,就是如此,韩琦心中一动,或许说,现在对于北宋来说,单独对于西夏开战,这有些太过了,没有人会同意,可是如果说辽国对西夏开战之后,那就不一样了的。
之前不知道这个情报,中枢方面没有准备,按照赵信的说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只要他到了陇西,并且拥有独立成军的权利,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趁机利用这个机会,对战局进行控制,不说让辽西打到死,趁机削弱西夏是可以做到的。
北宋更希望的是西夏被削弱,这一战之中,哪怕是西夏赢了,他也没有趁机削弱辽国,反倒是让辽国逃过一劫,成功的挽回了损失。
西夏在三国之中的,势力比较弱,可是相对于河北那边,比较完善的城防来说,西夏这边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历史上的北宋,错过了这个机会的,或许是因为信息不畅,或许是因为在争吵和犹豫之中贻误战机,可是现在,赵信既然来到这个时代,肯定不会就这么的放过了。
为了辽国,他愿意把一批步人甲,还有大量弓箭和粮草都弄过去的,在长弓投入了之后,军中的劲弩,是要逐步的裁撤的,未来,会在弓箭社和部分军队之中,保有一批精锐的狙击弩手,剩下的的,都会用长弓代替,这一部分,就可以给更换出来。
这部分的数量非常的可怕,保守的估计,整个北宋,各种劲弓的保有量,大概在150万到200万之间,当长弓取代这些弓箭之后,这些弓箭除了一小部分,因为再也没有使用价值,而必须要淘汰之外,其他的那一部分,必须要处理。
依照北宋原来的方法,换下来的武器,往往会就地销毁,因为这个会资敌,连普通的铁器,都很少的向辽国和西夏提供,这是贸易之中必须要禁止的,直接走私武器,是会超过底线的。
可是见惯了后世的军火交易,一款淘汰的武器,如何让他获得现金价值,才是关键。
美国就是这样的佼佼者,只要代差出现,即将淘汰,或者是说有了更新型的武器,他们的一些原来型号的武器,就必须要卖出去,寻找买家。
这样,在更换武器的时候,不但不会产生浪费,还会产生收益,这部分收益不能算很高,却比白白的浪费强很多。
可是这个理念,在这个时代不认可,哪怕是再差武器,也不能这么搞,连铁器都制作不出来,这会让宋军拥有很大的优势,给他们这些武器,不就是让他们的实力大增么?
实际上,武器出口,并不单单是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大量挤占对方的经济,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收入都购买了武器,就没办法购买别的东西。
当然了,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武器要足够先进,要足够强,比如说,美国在拥有F22的时候,开始大规模的销售F16和18,这是基于F22可以轻而易举的干掉的F16和18。
如果说,代差没有形成,你开着F14,还是那种的重载改装的,而老美用的F16和18,就是一个指挥和运用的问题。
北宋的所有武器,跟辽国和西夏之间,没有形成代差,或者说,有强弱之分但是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这种东西不能卖,因为本身就如狼似虎两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