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道- 第3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军南下的可能亦有五五之数。

    再来便是金军南下取道之可能,种师道和赵良嗣都认为金军会以稳步推进的方式大势掠夺财货和人口。种师道认为不论金军数量多寡,一旦推进至大宋腹地,只要金军放任士兵开抢,必然延误速度,三个月内能从白沟攻至大名府就已经算是神速。

    倒是赵良嗣对此预测有些忧心,他却是认为若是宋军防守得当,三个月内能阻金军攻至黄河北岸已是不错,种师道认为金军会被阻挡在大名府的想法实属托大了。

    叫黄杰看来,二人的观点所差之处,便是种师道虽然曾管制北伐宋军,但始终他都是坐镇在雄州,并未亲临辽金两军交锋的第一线。而赵良嗣虽然不通兵事,但他作为使者来往宋辽,沿途倒也经过不少被金军攻克的城池,甚至是辽金两军正面交锋的战场,所闻所见自然对金军的战斗力有着直观的认识。

    其实有一点黄杰还是很认可赵良嗣的,也不说他一路带着兀鲁和骨欲难逃的所见所闻,但说这碰上金军几乎是一触即溃的辽军,却能屡次击溃宋军,使得大宋想要自己收复燕云的梦想碎了一次又一次,也就能够看出这金军的战斗力到底是如何的强悍了。

    只可惜,便是如军神一般的种师道,并未能亲自见识到女真人在加持的狂暴和嗜血光环后的战斗力是如何的恐怖,因此盲目高估了宋军战力,认为宋军就算攻击力不行,防守能力还是不错的,还加上这一年多来黄杰弄出的新武器在无形中又为他注入了一股更为强大的信心,这才使得他得出了如此的结论。

    无论如何,这一夜的彻谈,不论观点有异与否,三人倒是敞开了心扉并结下了友谊。翌日一早,便由黄杰亲自送了赵良嗣返回龙山,待二人走后,种师道便也取来纸笔,将昨夜所论之事整理成两册,一册投与当今官家,算是尽了一份心力。

    另外一册,却是使人投去了西北秦州,交与了自己的弟弟种师中。

    然而,这世间之事,往往都是不尽如人意,到了二月末世,安插在金国的细作也终于发来了临潢府一战的始末,直看得大宋满朝文武都是不寒而栗。

    去岁的冬月十五,北辽天镇帝与镇州誓师伐金,点齐三军计有契丹铁骑一万五千、轻骑两万、漠北杂骑(游牧仆从军)四万和约有五千余骑的杂胡佣兵,直接横穿漠北草原(也即是内蒙大草原)往临潢府杀来。

    这镇州所在,就地图上来看,正是在后世的乌兰巴托附近,此来击可谓是千里奔袭。然而非常戏剧性的一幕却是,金军方面仅仅只是派出了完颜宗弼和银术哥两个将领,领军不过两万便将天镇帝的近十万大军击溃了。

    根据战报所称,天镇帝誓师发兵之事被金国侦知后,其时临潢府中只有守军不足万人,且女真极少,多是各族仆从。是以临潢守备急往会宁府发去急报,吴乞买接获后,急忙要求前不久刚刚征讨了张钰,正在大定府修整的完颜宗望前去援助。而因为大定府距离临潢府倒也不远,是以宗望也不急切,便以完颜宗弼和银术哥为先锋,各领一个万人队前去驰援,并要他们设法探察天镇帝的兵势究竟如何。

    二人领军出征之后,分走左右两路,只用三日便赶到临潢府城下,而后二人推算天镇帝此来必然沿着河道行军,便分头出击,探索前进。而天镇帝因为所领的十万大军人数众多,队伍蜿蜒,行军的速度自然不是很快,带至腊月初九这日,也才行至距离临潢府尚有五百余里的黑车子室韦所在的兴安岭山脉南麓。

    然而也在这时,倒也真是天不佑北辽,腊月初十这日突然天降暴风雪,一日一夜之间竟然冻毙数千人马,天镇帝无奈之下,只能点选军中精锐约三万人马脱离大队往临潢府急行。

    然而也在这时,完颜宗弼和银术哥两人却是瞅准了战机,先由银术哥在半道对天镇帝发动奇袭,刚刚遭受暴风雪并且仓猝之间还没回过神来的辽军瞬间就被冲得七零八落。

    而后完颜宗弼的一万人马又在天镇帝身后尾随而来,一个冲击就把压阵的后队歼灭大半,结果只用了半日不到的时间,两万金军便将三万多辽军吃得渣都不剩,待完颜宗弼和银术哥得胜回师时,天镇帝的主力部队依旧还在暴风雪中苦苦挣扎,待风雪终于停下时竟叫金军一击而溃,十万大军也在转眼之间灰飞烟灭!

    虽然天镇帝这厮运气太好竟然又叫他给逃了,但北辽这一家伙受到的伤害连元气大伤这个词都用不上了,应该算是直接打断了脊梁骨,怕是数年之内都难以恢复了。

    虽然这一战,天时地利还有运气占了很大的比重,但金军无疑又再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虽然比起当初金太祖阿骨打用三千七百破七千的出河店大捷来,完颜宗弼和银术哥的这场偷袭战胜得太过侥幸,但怎么说也是两万破十万的大捷,比起童贯的许多大捷而言,人家的这个大捷可是干巴巴的。

    所以,这等消息传回大宋国内,要是朝野在不震动一下,那可就说不过去了。

    也不知道是种师道之前上的书册起了作用,还是朝中当真还是有那么几位有着洞悉远见之能的高人,一时间朝野内外都是呼声惶急,不少军中将领和知些兵事的文臣开始私下串联,谋划起了请种师道出山的事。

    对此,赵官家倒也从善如流,很快便于四月初一下诏至黄州召回种师道,并诏任他为京畿河北制置使。

    然而,对于将他召回京师并任京畿河北制置使的旨意,他竟然封还了!(未完待续。)

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三十章 【荐召】() 
封还诏书这个事情,在大宋朝倒也不出奇,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种师道拿俏,毕竟当初将他致仕,或多或少也是有让他背了北伐不利之锅的意思,如今瞧着形势不对又想着他出山掌控大局,他有些小情绪也是正常的。

    然而,当种师道接连封还赵官家的三道诏书,并上书称实在是年老体衰,不堪战阵而伐的推辞之后,满朝文武也才明白过来,这次种师道是真要撂挑子了。

    其实谁都知道,这次北伐若不是种师道在中军运筹帷幄,不断的调整和维持宋军的防线,就以刘延庆打这几仗而言,他有什么资格来接种师道的班,坐镇北伐军的中枢。而童贯这厮得以封王,也不是靠他打仗打出来的,而是用赢钱卖来几座残垣断壁的城池换来。

    不过,种师道毕竟还是懂的官场之道,也明白想要完完全全撂挑子也是不太可能的,便也在封还诏书的同时上疏给出了解决方案。他提出荐召他弟弟种师中为京畿制置使,并召在江南因剿灭方腊而展露头角的折可适为副帅,在大名府一带设置第二道防线,并还建议提升一个名叫李纲的人为京师守备,构筑第三道防线。

    这种师道提点自己的弟弟和新近展露头角的军界新星折可适倒还情有可原,可当传出他竟然建议叫李纲来为京师守备之后,顿时朝野便炸了锅。

    说起李纲这人来,就眼下而言还名声不显,此人政和二年(1112年),登进士第。政和五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到了宣和元年,因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赵官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但以上只是官面的履历,对于不少京师中人而言,倒是知道他任部员外郎时,还担着一个翰林院侍讲的虚职,负责教导众皇子读书,与当今太子以及还有好几位皇子私交甚甚。而这也是他在宣和元年上疏之后,被赵官家迁怒,居然将一个堂堂前任监察御史贬谪去做什么税务的真正原因。

    据传说,赵官家对他发怒的真正原因,是他竟然在上疏里隐晦的表达了当今太子年岁已大,应该下放些权力去给太子施展这样的意思。

    所以,如今种师道居然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再次提起了李纲这个人来,自然再次造成了朝野震动,百官哗然。甚至于,一时之间朝野都忘记了去探寻为什么种师道不肯奉召而还,只是研究如今这般举荐李纲出来,并且还是出来任京师守备,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然而,种师道具体是怎么想的,他自然与赵官家是有交代的,只不过内容便是不能传之六耳了。很快,赵官家再次从善如流,下诏召种师中和折可适入朝,并也召李纲还朝,但在陛见之后,虽然如种师道之意将种师中任为京畿制置使,折可适为观察使,不过却并没任李纲为京师守备,而是升任太常寺少卿,兼职开封府少尹、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

    太常寺少卿自然是个虚职,实职的开封府少尹和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职权可就大了。这首先开封府的正职府尹从来都是虚职,多由亲王或者重臣兼任,实权往往多在实际管理实务的少尹手里。而少尹的职权范围又涵盖了京师的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也即是掌管了整个京师地区的行政运作。

    而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的职权则更为牛叉,理论上守御使除了不可以调动除御林军外,东京城内外所有的禁军(也即是御营)他都能调动,然后整个东京城内外城的城墙防务也归他管理,他甚至可以直接调动城墙上的守备力量。

    也就是说,虽然李纲没有得到京师守备的官职,但他却实际上得到了守备京师所需要的权利和力量,因此消息一出,朝野再次哗然。

    然而,也就在朝野哗然的时候,赵官家却再次抛出了一枚大炸弹,居然下诏召回如今在巴州任通判的宗泽为东京守备,使得很多因为李纲突然上位而感到莫名其妙长大了嘴的人们直接吓脱了臼。

    宗泽此人,生于嘉祐四年(1060年),如今已是六十余岁的高寿。元祐六年(1091年),因在殿试时,不顾字数限制的规定,洋洋洒洒写了万余言,力陈时弊,还批评朝廷轻信吴处厚的诬陷而放逐蔡确,认为“朋党之祸自此始”,后主考官“以其言直,恐忤旨”,将宗泽置于“末科”,给以“赐同进士出身”。

    后宗泽辗转各地为官,因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等等,虽然在民间声名日著,但也在官场上越混越惨。至宣和元年,年届六十的宗泽乞请告老还乡,获准授予主管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鸿庆寺的虚衔,遂退居家乡义乌邻县东阳,结庐山谷间,拟著书自适以度晚年。后被人诬告蔑视道教,宗泽被发配镇江“编管”,宗泽被编管期间,夫人陈氏病逝。

    直到靖康二年(1122年),大宋因收回燕云之地举行祭祀大典,赵官家实行大赦,宗泽才重获自由,先是重新启用他掌监镇江酒税,今年初才刚刚调任他为巴州通判。

    要说前面的种师中、折可适和李纲三人,都是各有来处,种师道将他们推上前台或也是情有可原。可这宗泽与种师道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三也不曾在朝中有所交集,怎么就把他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儿一把就从一个小小的通判给推到了京师守备的位置上去了呢?

    众人正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突然这汴梁城中的各家小报,在一夜之间纷纷发出号外,刊载了一首数百言的《古楠赋》,传是宗泽之作。

    赋曰:巴城之南山,有寺曰“南龛”。寺之外,有大木曰“楠”,其生甚久。唐刺史严武、御史史俊,皆有诗歌刻于岩腹。严曰:“临溪插石盘老根。”史曰:“结根幼滑幽壑不知岁。”自时迄今又数百年,邦人谓之古楠,宜矣。仆到官之三月,两至岩下,读史、严之清什,感是楠之老于岩谷而可怜也!

    因慷然操笔而赋之曰:楠之生兮层崖之中颠,询之人兮不知岁何年。

    (全文请自行搜索鉴赏)(未完待续。)

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三一章 【汴梁手札】() 
一月之间,种师中、折可适、李纲和宗泽先后奉召入朝。

    不过四人中,也就只有种师中对这事有所准备,其余三人自然都是一脸懵逼的状态,尤其是宗泽,当他抵达京师并偶然发现整个汴梁的小报圈子里都流传他的《古楠赋》,而酒店、学馆等各处百姓聚集之处也都在讨论着他这个人的时候,他自然是大吃一惊。

    这《古楠赋》倒也的确是宗泽所著,但自他著出也不过半年,且由于这《古楠赋》乃是他借景抒情,又如泣如诉地表述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并借汉末巴郡太守严颜隐喻自已,所以著成至今并未对外广传,仅是私下投与了几个至交老友相互鉴商斧正而已,怎么可能一夜之间便能在东京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呢?

    而且,在陛见之后,宗泽对赵官家没头没脑的就委任自己为东京守备也是大惑不解,忙也再三推辞,结果赵官家却言道:“卿之《古楠赋》甚得朕心,汴梁托之与卿,朕心可安!”

    得了赵官家此言,宗泽自然不能再却,只能接任了东京守备的差事,与李纲一道谋划起了如何加强东京城防的对策来。

    而这时,种师中却是拉着折可适联袂而至,拿出了一份由种师道亲手撰写的“汴梁手札”。

    但说宗泽与李纲二人在看罢“汴梁手札”之后,两人都是震惊得无以复加,两人对视良久之后,还是宗泽最先压下了心中震惊,指着“手札”对种师中道:“端孺,此书当真乃是汝兄所拟?”

    种师中苦笑一声,默默点头道:“当真!”

    宗泽表情吃惊的咂了咂嘴,刚想要说些什么,倒是李纲轻抚长须轻声道:“宗公,老彝叔此书,虽有些大逆直言,不过以兵家而论,言未过之。”

    老宗泽虽然是科举出身,但他一生辗转为官,也不是不知兵事的腐儒。大观三年(1109年)时,宗泽调任晋州赵城县令。因赵城地处西北,是抗击辽国、西夏入侵的战略要地,宗泽不但要操持一县的政务,还要兼顾边防建设。

    他在深入考察了赵城的山川地势之后,认为赵城“前有并河、汾阳之固,后当晋、绎、蒙坑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