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的狼群一样极力反扑,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贺人龙率领的陕西兵马已经战斗了整整三个时辰,这些强悍弑杀的秦兵们也感觉到了体力不支,由于大量的汗液蒸发掉了体内的大量水分,让他们嘴唇干裂,嗓子发痒,好像就要冒烟一般。
贺人龙,这位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的陕北汉子此刻也是疲惫不堪,绛色战袍破烂的如同披着百千碎布条一般,浑身的鲜血,早已经分不清那摊是流寇的,那些是自己的,有刚刚侵染的,还在点点滴滴的挥洒着,也有早已经干了的,如同婴儿的尿渍一样,就像丹青大家笔下的水墨画一般,天然的形成了各种图案。
外围的官军与流寇们在厮杀中,不断的你进我退,如果在空中鸟瞰,这近十万人马,恰似色彩不一的一张地毯,忽而变成了圆形图案,忽而又变成了不规则的图案,忽而变大,忽而变小,恰似风中摇摆的旗子,其形状,其大小变幻莫测,此消彼长,演化出无穷无尽的样子。
陕西兵马再也经受不住这如筛沙子一般的,又似炒豆子一样的冲击了,所以贺人龙咬着一嘴的钢牙,带着剩下的六七千将士,向正东方向,杀出了一条血路,与东夏国的人马汇合在了一起。
在这玛瑙山腹地的正东侧,一千东夏骑兵防守的趋于内,由于娴熟枪法,使得流寇们一一倒下,在清脆的燧石枪枪声之下,流寇们根本无法靠近东夏士兵,只能远远的逃避着,所以形成一大片空地。
一千东夏骑兵,此刻早已经从马背上下来,又一一散开,趴在草丛之中,不断的开枪,对与进入射程之内的流寇绝不放过,但对射程之外的流寇也不追击。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战法,是因为赵四海看着这些武器落后,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不揭竿而起的流民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所以采用了这样消极的战法。
贺人龙部来到东夏士兵稀疏的防线背面之后,做了片刻的休整,吃了几口管他罐头食品,大口大口的喝了山涧溪水,便又重新杀向了战场。
这些流寇在赵四海看来是可怜的难民,而在贺人龙看来,那确实白花花的赏银,升官的垫脚石,所以他岂能放过这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呢。
当杨嗣昌要求尽快剿灭玛瑙山残匪的军令传了之后,赵四海无动于衷,他看着冷冷清清的眼前情景,眺望着远处人潮涌动的战场,目光呆滞,在传令兵的再三劝说之下,这才下令让东夏士兵将防线往西边挪了三百丈,于是那些流寇们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燧石枪之内。
当不到一千杆燧石枪噼里啪啦的响起之后,还剩下不到两万的流寇们又倒下了一批,他们惨叫着向除东侧的方向上退去,熙熙攘攘的,互相拥挤着,又与各省官军厮杀在了一起,数万官军看到有些精疲力尽的流寇纷纷涌来之后,眼中没有丝毫的畏惧,一双双眼睛发出了贼亮的光芒,就像看到了金山银海一般的贪婪,因此那战斗便愈加的激烈了。
第382章 不得不杀()
赵四海看着尸横遍野的山中腹地,在心中宽慰自己道:“无论怎样,这都不是屠杀,因为流民们也拿着武器在反抗,这是战争,这是大明王朝吏治腐败的结果,也是东夏崛起途中,无法逃避的选择,为了在东夏有能力让两亿华夏儿女过上温饱日子之前,能有一个政权存在,管理这些中原地区,使神州尽量稳定一些,尽量少死一些人,也只能如此了。”
眼前的战争虽然残酷,但目下天下大汗,陕西,河南颗粒无收,而其余省份又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但东夏国也只能循序渐进,眼下还没有能力解决这种死局,无法解决数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而明王朝虽然腐朽没落,但却能凑合控制乱局,也不至于使中华陷入全面混战之中,而不像那个时空中,大顺,大西,大清,南明共存的局面那般混乱,那般残酷,让数千万人丢掉性命,经过数十年的战争,才使得四海归一,天下太平。
只要大明王朝继续维持上几年,尽量维持着艰难的局部稳定,待东夏经济社会有了全面的进步,有能力解决了全部流民们吃饭的问题,则这种局面便会解决,以最少的人员牺牲,换去尽可能多的人们能够活着。
赵四海正在胡思乱想,与此同时杨嗣昌也在神游太虚,他看着万千流寇一一倒下,一边很是高兴,一边又痛心不已。
杨嗣昌想着,如今流民四起,并非仅仅乃是天灾所致,而是朝廷吏治败坏,纲吉不明,贪官横行,鱼肉百姓,让张献忠之流有机可乘的原因。藩王遍地,士绅众多,他们坐拥万顷良田,但却从不纳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国库年年亏空,眼下陕西,河南,湖光尽皆糜烂,朝廷拿不出赈灾的巨额粮食,只能以所费较少的剿灭之法对待了。
杨嗣昌看着这玛瑙山腹地上得流寇们已经所剩无多,熟读经史的他当然知道,面对此情此景,盛世王朝便会招降纳叛,不会斩尽杀绝,但是如今的大明王朝不同,因为就是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全部投降朝廷,也不还是不能解决流寇们的生存问题,而生存问题不解决,他们最终还是要造反的,所以对于流寇,朝廷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他们全部斩杀殆尽,使得两京一十三省再无饥民,则天下才能承平哩!
相比之下,赈灾所需钱粮多而剿灭所需少一些,所以朝廷只能采用剿灭之法,但历年来国库亏空,剿灭所需钱粮也难以拨付,又只能加征加派,而要收取税赋又谈何容易,须知大明吏治腐败,朝廷收一文,则百官搜刮者将大数十文,如此以来,又增添多少流民。
所以这些年来,寇愈剿而愈多,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国事已经日趋不可为,而关外鞑子又频频破关南下,与流寇你来我往,朝廷连年征战,靡费天下,但仍然已经是腹背受敌,就似病入膏肓的老人一般,集众多的疑难杂症于一身,纵使华佗在世,也实男妙手回春。
杨嗣昌想着,国事艰难,但幸运的是,这几年以来,由于东夏崛起,向朝廷称臣纳贡,每年献出百万两白银,而又建议朝廷广开市舶司,又一举平定了东南倭寇作乱,使得海靖可开,而朝廷收取泊税万千,太仓渐渐又存银起来,国事渐渐好转。
如今形势日趋有利,自己得胜之后,凯旋以后,一定要上奏天子,训练新兵,不在将中原糜烂的局面放在首要任务,而要调整国策,一举解决关外东虏。然后再赈灾于中原,使得大明内忧外患消除弥尽,方可整饬吏治,再建永宣盛世,扬国威于海外,使得四夷来朝,皇明再此垂拱而治!
就在杨嗣昌与赵四海胡思乱想的时候,左良玉,秦翼明,贺人龙带领各部人马将流寇们团团包围,并派出精锐士卒,骑着战马,冲入流寇阵营,迅速冲杀,几个回合下来之后,流寇士气尽挫,而数万官军如饿虎扑食一般的蜂拥而上,将这些可怜之人,杀得是片甲不留而全军覆没!只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还有横七竖八的旗子。
战后,清点战场,询问伤亡人数,杨嗣昌得知湖广兵马损失了八九千之多,只剩下两万左右,而秦翼明带了的白杆兵由于加入战争的时间稍短,损失了三千多人,剩下不到七千;而贺人龙的兵马损失及其惨重,只剩下不到四千的样子。
纵使官军伤亡惨重,但是歼灭了大部分流寇,这令杨嗣昌很是高信,马上就给朝廷谢了捷报,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上报给了朝廷。
杨嗣昌给贺人龙记了头功,论功欣赏之际,贺人龙春风得意,看着左良玉的眼神满是不屑,这令左良玉恼羞成怒,在杨嗣昌前请命,要求追赶张献忠于广元一线。
杨嗣昌此时已经接到了四川巡抚邵捷春的奏报,得知张献忠部已经在向四川广元方向逃窜,而罗汝才则向西充方向逃窜,眼下嘉陵江一线吃紧,邵捷春言及流寇一旦横渡嘉陵江,则会进入沃野千里的巴蜀平原,就如龙归大海,巴蜀定遭糜烂,请求督师大人速速发来援兵,将流贼剿灭于嘉陵江一线。
形势危急,杨嗣昌恨不得马上发兵,但考虑到大战过后,士卒需要休息,不能以疲惫之师奔袭数百里,再去追剿张献忠,罗汝才等悍匪。但左良玉苦苦相求,杨嗣昌马上就同意了此事,让他休整半日,再星夜驰援嘉陵江上游的广元。
贺人龙见左良玉主动请缨,得到了杨嗣昌的首肯,岂能落于他人之后,已被杨嗣昌向天子谏言,准备册封为定西将军的他也请命,要求让他前去剿灭张献忠。
杨嗣昌听后,再三权衡,认为四川秦翼明麾下将士还有七千人,而逃往西充一线的罗汝才部兵马不会太多,而防守那里四川将领,此刻已经换成了秦翼明的姑姑秦良玉,因此派秦翼明前往那里正合适。
向广元方向逃窜的张献忠部人马定会多一点,因此让左良玉与贺人龙部前去剿杀正合适。听此杨嗣昌按照自己的意思下达了军令。最后让左良玉前往,贺人龙部星夜驰援广元,而秦翼明部驰援西充,又恩威并用,让大伙务必要将流寇们歼灭于嘉陵江一线。
第383章 伏牛苍苍()
杨嗣昌命令左良玉,贺人龙,秦翼明分别带着湖广,陕西,四川兵马前去追剿张献忠,罗汝才残部,唯独将赵四海留在了身边,想的是由他亲自指挥东夏兵马,作为机动部队,伺机驰援各地,作为奇兵,奔袭千里。
杨嗣昌算盘打得再好,也不能万事都按照他的意思发展,就在左良玉等率领本部兵马,朝着流寇们逃窜的方向上奔袭之后,赵四海却向杨嗣昌提出了要北上东夏的意思。
这天午夜,那轮明月仍然高高的挂在天际,白日举行了庆功宴的玛瑙山下,虽然大部分兵马全都西去嘉陵江一线,只剩下了杨嗣昌的三千亲兵,但场面也是喜气洋洋的,没有丝毫的冷清,就在杨嗣昌对赵四海说道,要在天子面前为其请功之时,赵四海却说道:“眼下已过仲秋,东夏国警察学院成立在即,此乃学生毕生心愿,不敢不去亲督亲办。
流寇十万大军已破,逆贼张献忠,罗汝才者正在疲于奔命,而平贼将军等皆知兵之士,学生料想,天兵一到,流贼唯有俯首待割焉!
是故,学生想就此辞别大人,北上东夏,创立警察学院。学生此去东夏,则与大人天各一方,唯愿苍天怜悯,让学生有幸再于大人一会,聆听大人之教诲!”
赵四海说的十分诚恳,语气也颇有不舍无奈之意,而且还夹杂着一丝歉意,诉说的同时还深深的拜了下去,对着一身大红官府的杨嗣昌长揖不起。
杨嗣昌听赵四海之言后,一时楞在了那里,片刻之后,这才拿出一副笑眯眯的神情,从太师椅上缓缓站起,又装作匆匆忙忙的将赵四海抚了起来,说道:“先生率精锐之士,解我朝张献忠之乱,而今依然立下赫赫战功,何不待流寇覆灭,圣上龙颜大悦,论功行赏之后,再由学生为先生饯行呢?”
赵四海表面上将要撤兵北返的愿意说的是冠冕堂皇,但其真实愿意乃是自己前来大明,无非是娶妻纳妾,而眼下目的早已达到,此刻恨不能愣神双翼,飞到太湖之中,三吴大地,与陈小莲,白媚儿深情厮守,哪是杨嗣昌能留的下的呢?再者这剿灭流寇,乃是大汉民族内部斗志,不同于与满清鞑子作战,赵四海着实不忍心继续厮杀,也要周全东夏国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形象,所以他去意已定,断无被杨嗣昌三言两语之劝说而改了初衷之理。
赵四海听杨嗣昌之言后,缓缓说道:“大人明鉴,东夏初立,凡事错综复杂,学生不敢朝令夕改。成立警察学院之事,乃是年初议定之结果,万万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者,学生此去东夏,处理了这手头要事,也好再来大明,在大人账下效命哩!”
杨嗣昌一面示意赵四海坐下,一面想着,如今张献忠手中的火器悉数剿获,此刻正在仓慌逃命,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而赵四海去意已定,也就没有继续挽留的意思,而是说道:“诚如先生所言,流寇大势已去,先生早就立下了不世之功,待战事完毕,陛下封赏自然不会少了先生的,但先生如今意欲半途而废,岂不可惜!让学生为先生感到惋惜呐!”
“大人不必替学生惋惜,学生此行,乃是受公主之命,前来襄助大明。皆因东夏乃是大明宗藩,大明有难,东夏当尽臣忠,学生岂敢贪功。
警察学院之事早已迫在眉睫,学生不敢久留,就此别过大人,学生这就离去,请大人保重!”
“什么!这就要走,学生何必这般匆忙。何不让学生为先生饯行一番呢?”杨嗣昌惊讶的问道。
“大人军务繁忙,学生不敢叨扰,就此离去,此去山高水长,大人保重呐!”赵四海说着转身就要走,杨嗣昌连忙起身相送。
二人出了大帐,来到东夏兵马的营地,杨嗣昌见东夏兵马早就骑在了高头大马上,在月光下闪烁着阵阵寒光,那是几百杆燧石枪上的刺刀。
赵四海看着前来相送的杨嗣昌,又难免寒暄了几句,这才跨上战马,往东而去,几百骑兵尾速其后。
看着军纪严明,排成长队的东夏骑兵陆陆续续的离开,消失在了山谷两侧黑隆隆的高山之后,杨嗣昌在心中感叹着说了一句“但愿东夏与大明宗藩之谊长存,东夏诸君永远不生不臣之心吧!”
玛瑙山一战,又四十八个东夏士兵阵亡了,此事令杨嗣昌,左良玉等人很是惊讶,他们认为东夏一千骑兵堵住了数万流寇而伤亡却是微乎其微,传闻东夏军队个个都是精锐之士,经此一战,那些穿着绿色军衣的男儿们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赵四海却很是心疼,这些大好儿郎们。本应该在三省一府为东夏效命,但却由于自己的私心,在这川陕湖三省交接之地丢掉了性命,为此赵四海在心中颇为不忍。
赵四海带着剩余的九百多人,沿着太平县的山谷,往东走了二十里之后,生怕杨嗣昌后悔,又前来劝阻,让他再去前线与农民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