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也多次相邀,说要与我二人签订什么合同,而再次笔耕。只因俗务缠身,数次欲往而不得成行。
这些日子方有所闲暇,故而来到了这金塘岛,不想竟与先生有缘一会。”
汪三江听凌濛初与冯梦龙之言后,方明白了此中曲折,赶紧说道:“三江也对二位先生神交久矣,只是无缘相见,今日偶遇,真乃平生之幸哉!”
姜敏见汪三江如此礼遇与这二位老者,便说道:“既然汪院长与二位老先生彼此仰慕,何不同往三江号一叙?”
第324章 衣冠北渡()
汪三江正有此意,听后说道:“吴总督之意正合我心,不知二位先生可否赏三江一个薄面,而去舟中闲谈一番?”
冯梦龙与凌濛初早就对那猛橦巨舟充满了浓浓的好奇,听汪三江与姜敏这般说来,自是不甚欣喜,而又对姜敏行了礼,这才说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汪三江性急,说着这便要走,而那两个书商看着五人这就要扬长而去,因此很是焦虑,还是那米兴文嘴快,他笑嘻嘻的说道:“汪院长日理万机,小人二人原不该麻烦于大人,无奈这订购书籍之事。。。之事。”
汪三江见这米兴文期期艾艾的样子,这才想起刚才答应他二人购书之事,便对袁小英吩咐了几句,便与姜敏,冯梦龙,凌濛初出了这古庙门口,沿着那条乡间小路而去。
袁小英带着那米兴文与吴大中重新回到订购书籍的帐篷之中,亮明了身份,并说明了二人已经调解了矛盾,那工作人员不敢怠慢,也不好让二人直接订购,故而又将他二人排在了队伍之中。
吴大中与米兴文也知十方集团规矩极大,那是万万没有通融之处,但听那工作人员之言,才知道,一定有书可订购,这才与袁小英作别,而规规矩矩的排在了队伍之中。
经过这一番的交涉,当袁小英回到三江号上之后,刚刚走到那观澜楼二楼汪三江的房间门口之时,就听汪三江说道:“东夏立国不过二三年,而我等创立十方集团,移民与奴儿干之地也不过四五载,然百万华夏百姓远渡重洋,在那黑龙江一带重建家园之际,不知有多少奇闻轶事发生,又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儿女情长一一上演。
三江斗胆请顾曲散人与初成先生前往东夏寓居数载,而将那北渡之人的喜怒哀乐一一写来,致使奇闻轶事,还有那搵不尽的英雄泪,流不尽的佳人怨诉诸于文字,而使天下斯文有所耳闻!”
汪三江说的极为恳切又十分认真,竟没有察觉袁小英的到来,而那凌濛初与冯梦龙也听得很是专心,只有那姜敏见袁小英轻手轻脚的走了进来,便向她挤了挤眼睛。
袁小英会意,刚刚在姜敏的身边坐下,就见那坐在上首的凌濛初说道:“学生平生虽有些许拙作见世,但不过乃为搜集前人之作,记载民间话本。听先生此言后,方知天下竟有如此大业,目下学生垂垂老矣而每日忙于俗物,为何不前往东夏游历一番呢?学生愿意前往一试!”
冯梦龙听后也很是激动,满是欣喜的说道:“百川兄明鉴,我二人早闻东夏有诸多新奇之处,如若前往一游,则可大慰平生。无奈此去东夏,远隔重洋大海,我等垂垂老朽,如何能到呢?”
汪三江见二人都有意前往,故而也是欣喜莫名,他激动的说道:“只要顾曲散人与初成先生有意前往,些许路程算的了什么。
十方集团已经成立了在这东洋大海之中的运输船队,从南洋旧港而途径香港,舟山,连岛,刘公岛直至永宁城的船队隔三差五便有,二位便可乘这些船队而北上东夏。”
凌濛初与冯梦龙听他此言后,很是高兴,便神往起了那东夏国的情景,又听汪三江说道:“顾曲散人与初成先生皆年事已高,此去东夏可由文化部出资,二位一路上的一切开销皆由东夏所承担,并奉上薪资每月一千两整。”
凌濛初与冯梦龙听汪三江此言后,更是高兴不已,一月一千两,一年下来那便是一万两千两白银了,那可真是一笔巨资呐!
二人正在幻想之际,又听汪三江说道:“待二位大作刊印以后,再与十方集团五五分成。”
汪三江此言说来,不但冯梦龙与凌濛初大骇,就连那袁小英与姜敏也是惊讶不已。袁小英惊愕过后,这才附和着汪三江说道:“届时,二位先生的大作,每售出一本,便会得上一笔银子,而二位先生乃是这话本小说界的泰山北斗,贵作定会使神州内外,东夏四地洛阳纸贵的。”
姜敏也附和着说道:“届时二位老先生润笔所得,定会超过两淮盐商数年之经营了。”
凌濛初与冯梦龙写那三言二拍,也都是为了在江南书商那里赚些润笔而已,听汪三江刚才言及此去东夏一切费用则由东夏文化部承担,而只是去游山玩水,听那市井传闻,每月便可得薪资一千两之事,就惊讶不已。如今有听汪三江三人解释了以后的润笔之后,更是惊愕不已。
二人惊动不已,正不知如何开口,又听汪三江说道:“二位邸临东夏之后,还可以在东夏三省一府自由择一地侨居,而由文化部送一套房子,衣食住行皆有专门经费拨付。”
俗话说,人越老越爱财惜命,这凌濛初与冯梦龙原本就曾为了那微薄的润笔而写出了三言二拍,听汪三江提出如此优厚的条件之后,那能拒绝得了呢,故而笑容满面地一口应承。
由于此事乃是汪三江临时决定的,没有先例,于是便趁热打铁,让袁小英为二人分别写了一封介绍信,并盖上了携带的一枚资政院的副印,让东夏个部门按照信中所言,给予冯梦龙与凌濛初方便。
此外汪三江送走二人之后,又立即向资政院周召南去了一份书信,就此事提了很多建议。
当汪三江将书信书写完毕,交给袁小英前去邮寄之事,袁小英好奇的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道:“
在永宁城的诸位兄弟钧鉴:
东夏立国不久,所幸运者,百业逐渐兴旺,唯有文化之事,为我等所短。
弟虽不才,然今日偶有所思,东夏何不在大明各地造访那些怀才不遇之人,譬如冯梦龙,凌濛初,宋应星,徐霞客等人,许以重金而礼遇有佳,使彼等北上东夏,而大展其才于三省一府哉?
。。。。。
汪三江
崇祯十二年六月十四日”
待袁小英将此封书信封装之后,再邮寄出去,重新来到三江号上的时候,已是金乌西坠之时。
按照汪三江的计划,明日便要前往那杭州古城,前往江南各地成立分公司而招商引资,故而汪三江,袁小英,姜敏三人匆匆吃罢了晚饭,又开始检查明日出行的物件准备情况。
按照汪三江所想,他们三人此去江南招商引资,还是低调些为好。
第325章 杭州()
因为如若以东夏资政院院长或是商务部,亦或是定海总督的名义前往,势必就会引起各地官员的猜忌,或者宴请之类的活动,那样便会拖慢行程,所以便要掩饰真实身份,因此这三江号便不能乘坐,故而准备了一条普通的盖伦船。
之所以不乘坐三江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汪三江准备从杭州开始招商,之后便沿大运河而走嘉兴,苏州,无锡,镇江而进入长江航道,之后在或许会西上南京,之后在走一走那扬州等地,最后后邸临上海。如此以来,行程多在运河之上,那三江号船只过于高大,怎能在江南运河上航行呢?
玉兔东升之后,那准备出行的盖伦船也准备停当,随行的三十个商务部随行人员,三百个伪装成水手的海军战士也都准备完成。
今夜无风,端的是月色可爱,如玉盘似的高高挂在天空之中,发出那么皎洁的月光,洒在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及波涛万顷的大海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朦胧而又清凉怡人。
汪三江于辗转悱恻之际,又将今日之事,做了梳理。他想这大明王朝,百弊丛生,税收取自最为穷困之人身上,反而要恩养数十万的宗室贵亲,虽设百官而如盗贼,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待其国力穷尽之事,神州板荡之际,这江南半壁之文化传承或有覆灭之危,东夏为何不向那些历史上留下大名的文化名人抛出橄榄枝呢,向各地文化名妓,画家,书法家,音乐戏剧家等人赐给三省一府或三岛的房屋,一些虚职,使其为东夏文化建设服务呢?
如此以来,待天下大乱之际,东夏一时难以估顾忌江南局面之时,这些文人墨客,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便会像北宋靖康年间衣冠南渡一样,悉数避难于东夏各地,这亦为保留汉家衣冠,使华夏文明能够一脉相承的要事呢。
汪三江越想,便越感觉到今日的临时决定很是正确,而兴奋的不能成眠。
翌日,朝阳初升之际,汪三江便与袁小英,姜敏三人轻装简从,十方集团定海公司的经理林月月也要同行,四人带着商务部三十随行人员及装扮成普通水手的三百军士收拾停当,与地产公司的三百人乘着二艘盖伦帆船向着那杭州湾出发了。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州乃是东南大镇,古称钱塘,又或余杭,乃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更兼者钱塘江及上游富春江两岸皆是丝茶之乡,鱼米之乡,其繁华非比寻常。
钱塘江古称浙江,从浙赣皖三省交汇之处孕育,之后向东一路奔流,自上古之时,便孵化出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早在八千年前便以鱼米之盛闻达天下,古称百越,及至春秋年间,又养育了吴国水师甲于天下,造就吴国霸业。
三国孙权建立吴国以来,亦是开发不少,始有江南大族林立。东晋为鞑掳所扰,而南渡江南,南朝兴衰在此间不知上演了多少离合悲欢。靖康年间,金人南侵,徽钦二帝北狩,康王赵构渡江南下,不知有多少汴京大户随行,又不知有多少工匠,迁客骚人尾速而至,直到绍兴年前,定都杭州,又称为临安。是时兴农桑之利,而通商贾之道,一百六十多年以来,便成为举世无双的大都市。
自两宋之时,那西出玉门关的丝绸之路便早已不复存在,而时人便寻找那海中商道,终于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舟楫往来,不知繁华了几处滨海重镇。
自蒙元定都幽燕以来,便大修运河,截曲取直,自余杭而至大都,半月便可邸临,遂大享漕运之利,而以东南半壁繁华养大都之百万王孙。
皇明自成祖迁都,天子守边关以来,更是侍江南日重,运河终成帝国命脉之所系,江南终成帝国膏腴之地而钱粮税赋之重地,时人曰,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而东南之富庶者,尤以杭州,苏州等太湖流域为最。
苏杭一带自上古之时,便开创了与炎黄部族为主体的中原文明不遑多让的灿烂文化,也皆赖其地利之特殊,气候之良好,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稻米三熟而尤以鱼盐之利闻于天下;人杰地灵,自元明以后,天下士子,为官者十中有九,更以此时为甚,是故商业繁荣,而手工业大力发展,又以丝绸,茶叶,布匹而富于天下,皇明于天下置七司而以江南三司为重。
这一带文化繁荣,故有东林,复社,几社成立。顾先成能以布衣之身而能左右庙堂者,皆因天下为官者多出自江南士林,而江南才子又多出于东林一党。
闽粤海商,两淮盐商,江浙吴越丝绸,茶叶之商贾云集,促使了勾栏瓦肆林立,艳词媚曲盛行于世,而说书卖唱及昆曲大兴,妓院青楼比比皆是,而江南多有蓄妓之家。一些商贾,官宦不远千里来此间一游,便有那专门前来娶妻卖妾者,或是江南人杰地灵,就连那女色上也强于他处不少。
汪三江一行自辰时出发,一路眼见碧海茫茫,苍穹覆于其上,目力所见无非白浪滔天,而湛蓝的天空之上云卷云舒。
杭州湾也是茫茫一片,而不见两侧山峦,及至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站在甲板上眺望的汪三江四人,才见南北二侧山峦隐隐可见,正西一侧晴岚之下,一座大城一片朦胧。
愈加靠近杭州古城,四人心情也愈加的激动,又过了大概一二十分钟,汪三江便看见宽阔的钱塘江两岸人影之多,恍如仓中之集粟,声音之嘈杂不亚于永宁钢铁厂之轧钢车间。
袁小英正在留恋三面青山起起伏伏的山峦秀峰之时,耳内便听得一声沉闷似雷声之音响了起来,这一响便越来越响而似乎没有停歇的可能,正在不解之际,就见汪三江一脸的兴奋,说道:“钱塘江大潮来了”,言毕便跑向船尾而去。
这钱塘江大潮闻名天下,自古便有观潮的风俗,成因乃是此地地理环境十分凑巧,形成了葫芦形状的出海口,江水难以出去,而海水容易涌入,每当八月中旬之事,地球,太阳,月亮处于了同一直线上,产生了极为强大的万有引力,而形成了潮汐现象。
此时虽非是八月中旬,而只是六月中旬,形成的潮汐现象非没有八月之中那般强大,但也比别处强了许多。
第326章 泊船拱宸桥()
袁小英,姜敏,林月月见汪三江向船尾而去,回头一看,只见远处水天交接之处,出现了一条白线,那白线越来越清晰,而那好似雷声的潮水声也越来越洪亮。
当袁小英四人走到船尾与汪三江并肩而立之时,只见那潮水蜂拥而至,而水手们早已撤掉了船帆,那一线潮水高有一丈多高,伴随着滔天巨响,重重的拍打在了盖伦船上,袁小英只感觉船只摇晃的厉害,脚下失稳,一头栽倒在了甲板上。
汪三江站在船尾紧紧抓着栏杆,只见两艘巨大的盖伦船在风口浪尖,便如一页扁舟一般的随波逐流,纵使早已扯下了几张软帆,那船只也随着大潮飞快的向西而去,就像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狂奔一般。
纵使汪三江久在海上漂泊,也是见过了不少狂风巨浪之人,此刻也不敢睁眼看那周围的光景,紧紧闭上了双眼,一任耳畔大风呼啸而过,听那大潮不一会儿便抛下了盖伦船,而飞快的向西而去,这才睁开眼睛寻觅,只见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