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有几次?
1。83 尚书来访()
醉心酿酒的郭芝新购了一处宗人宅院,落户楼桑。准备把家眷接来同住,似不打算返回南阳。
也是。只有设身处地,方知楼桑之便利。别的不说,汤池、公厕,此两项,就远超各地州郡,便是洛阳禁中也无出其右。
这日午后。一辆宽大的牛车,打西边官道缓缓驶入楼桑。
一路未受刁难,甚至连询问的人都没有,便畅通无阻的入了市中。刚刚在酒垆前停稳。便有仆从赶来,请客下车,将牛车牵往后院。牛车上的乘客,闻香而来。刚在垆前站定,就见一樵夫坐在廊前,脱去草鞋,将双足伸入廊下水道,在溪流中洗净双足,又赤足站起,换上一双公用的木屐,入了酒垆。
见廊下排满了供人换用的木屐,来客不禁暗自点头。
一路坐车而来,鞋上无泥。来客还是入乡随俗。除下鞋袜,依样坐在廊下,濯足穿屐,步入酒垆。
一楼皆通铺。矮几排成长列。两列之间以屏风相隔。酒客两两对坐,共用一案几。觥gong觚gu壶杯,皆用青瓷。除了饮酒,还有糕饼小食,各类下酒的小菜,以及爽口鱼脍(生鱼片)。酒客们或高谈或低笑,气氛热烈。
二楼是雅座。两张高背坐榻对面而放。与置在当中的矮桌围成一个雅致的空间。前后皆有棂花窗格,即通透明亮又能确保私密。雅座可坐四人。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四人饮酒,必有来由。当然,在楼桑找个正当的理由,实在是太简单。乔迁、受雇、娶亲、交友……信手拈来,不要太多。再者说,少君侯向来宽以待人,手下刺奸断不会因饮酒而罚人金。
三楼是包厢。偌大的厅堂,被隔成南北两排精致华丽的包房。房间前后开窗,中置歌舞乐台,上首设主位,左右各置食案数张。食案长三尺、宽两尺、高九寸。有拦水线,饰黑漆,朱绘几何形花边;案面红漆四组,黑漆一组,黑漆面上朱绘星云纹。红面上用金粉绘几何形纹样;用金粉和黑漆绘星云图案。案底黑漆,中部朱漆隶书“千秋”,下刻“楼桑”。案采用‘蹄状足’,精美牢固。
据说楼桑寿宴、婚宴,多在此处。
来客沿中间长廊,一路走到名叫‘长水’的包房,推门视之,旧友正在。
今日是恩师卢植宴客。刘备岂敢怠慢,命宗人好生服侍。
“子真兄!”恩师急忙起身相迎。
“子干贤弟。”崔寔笑着步入房间。来客正是因党祸免归的前尚书。若非刘备以磁垫解其寒痹痛症,去年便已辞世。正值夏末,暑热未消,崔寔一路舟车劳顿,赶来楼桑,只为劝说好友。
“不知兄长所为何来?”自坐东席的卢植其实已猜到。
“愚兄特来做说客。”崔寔坐于西首。
卢植苦笑摇头:“可是为州郡征辟?”
“然也。”崔寔是想说服卢植出仕为官。然而一心想把刘备育成才的卢植,却志不在此。
“兄长,出仕只我一人荣辱,而授业乃事关社稷。”卢植把刘备比作光武,此心可昭日月。
崔寔点头:“贤弟心思,愚兄岂能不知。然,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楚南有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天将变矣。光武若不举兵,翦灭群雄,今汉何以中兴?”
卢植沉默无语。
崔寔又道:“孟子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何为师?以身证道也。”
卢植长揖一礼:“弟已尽知。”
两人皆世之大儒,点到为止。卢植想通一切,这便释怀。美酒美食,就着窗外晚风稻浪,人生快意,莫过如此。
“难怪贤弟乐不思归。如此人间仙境,愚兄怕也不想归家了。”崔尚书手书的‘乐不思归’仍高悬西阙下。
卢植笑道:“兄长便留下又有何妨。”
“如此,愚兄便小住数日,看看这世人皆赞的楼桑。”
崔寔到访的消息,刘备隔天方知。这便急忙赶往校馆后院精舍,登门拜见。见崔尚书气色红润,精神矍铄。这才放下心来。诸如寒痹这样的慢性病,最是磨人。年迈气衰,经不起病痛折磨而一命呜呼者,大有人在。磁垫对寒痹有奇效。崔寔并无大疾,寒痹症消,身体自然康健。健步如飞还差点。举止如常,行动自如,却掺不得半点假。
前次有大儒刘宠小住,成了校馆的三师之一。如今崔寔又来,估计也不会走。
想到这里,刘备幡然醒悟。恩师卢植怕是要出仕了。
刘备心里,早有准备。
不然,后来恩师也不会去平定黄巾之乱。
果不其然,不久后,恩师被征为秩比六百石的博士,正式步入仕途。
然而,貌似还有一种状况叫:辟而不就。
恩师虽接受了博士的官职,却并不就任。仍在校馆教书育人。院中有四位鸿儒。三间馆舍显然不够。刘备再次扩建校馆,成了一栋别致的圆楼。类似后世的客家土楼。取名:学坛。又称楼桑学坛。
四位鸿儒同时开门授课,天下震动,一时无两。
按母亲的话说,此乃楼桑文胆。不容有失。
刘备这便加派人手,日夜换防。好在是圆楼,抱元守缺,进出只有一门。再加楼外有高墙望楼,门外立双阙。一般蟊贼插翅难飞。
崔寔善政论典籍。号称通儒。所授多是为政治民之术。深得游学士人推崇。所谓‘通儒’者,《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指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大儒。
从弟子的年龄上说,卢植门生最小,刘宠门生稍大,崔寔门生更大,陈寔门生最老。
所学也各有不同,楼桑老幼皆可就学。
北地豪强大族皆托人投帖刘备,想族中子弟前来楼桑就学。信中千恩万谢,并奉上足量学资。更有甚者,辽东田韶竟捐资数百万,以求其子能入学楼桑!
这,似乎是一门生意啊。
收钱收到手软的刘备,很是惭愧。
也无怪刘备惭愧。楼桑学坛所收学资,甚至超过了寝垫!一个豪门子弟的学资,以百万计。只需收十名,就是千万钱!楼桑最次的麻垫,不过千钱。需卖一万张,才能抵上十人学费!
问过恩师,如此是否不公平。
恩师反问道:千万钱能资助多少寒门庶子?
刘备恍然醒悟。
恩师又言:豪门寒门,皆是百姓。若豪门越豪,寒门越寒,乃政之失。寒门亦能出贵子,方是为君之道。
刘备字字铭记在心。
1。84 百工居肆()
诸如楼桑寝肆这样,雇佣大量人手的状况,其实在当下很普遍。
雇工普遍存在于大中型私坊主开设的商肆作坊之中。他们属于有技艺的工匠,与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的人身依附关系,以技艺来获取报酬,且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非私属徒、奴婢所能比拟。
小作坊主,使用的劳动者多是家庭成员,或雇佣一二名工匠进行生产。出于保密的考虑,技艺往往是父子相传,禁忌外人染指。
尽管工匠的身份是编户齐民,但必须接受‘市籍’的管理。向朝廷交纳重税。
楼桑邑的商肆作坊,多是刘备家所有。
比如耕种溪谷良田的宗人,便是雇佣的‘佃客’。家中专职绩、织、染等的女工,称为‘女红’。还有专管酿造和饮食品‘典馈’。专管养蚕的‘蚕妾’。专管缝拆浆洗的‘缝人’。为家中楼阁上色的‘漆工’。酒垆中招呼酒客的‘酒家保’等等。
治舍盖屋、伐薪作炭、种禾织垫、造船架桥、通渠铺路,各有人手。
所谓‘民工于市’,就是指但凡需要某个方面的工匠,便可到市场去雇佣。受雇之人称:客庸。
客庸一月千钱。一般雇工的报酬,一月当在千钱左右。但此为杂工的报酬。若是良匠,报酬更高。受雇于官府的工匠,由于其技术高超,故报酬当会高于‘卒践更’(一种徭役。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一月二千钱。)的工钱。
换句话说,不想被抽去徭役,可以出两千钱,雇人代替。
而官府良匠的庸钱,要超过两千。
寝肆雇工的平均收入,已经超越了‘卒践更’。许多熟练工的报酬,甚至超过了官府良匠。被称为:侯府良工。
且与一般的市籍庸工不同,楼桑雇工都有田产。
市楼建成后,市长耿雍的官舍便从赀库搬到了楼内三层。一层乃市中属吏公舍。二层为刺奸、贼捕。四层藏文书纪要。顶层阁中,置有钟鼓。开市鸣钟,闭市敲鼓。所以市楼又被称为钟鼓楼。
市楼门侧置一布告栏。栏内张贴有各家各户的雇佣告示。受雇者只需到楼内签订劵书,便可受雇。
十分方便。
布告栏是刘备的发明。类似‘扁书’。
所谓‘扁书’,就是将政令、法律,书写在木板之上,悬于高处的一种诏令、律法的公布形式。此或是匾额的正经起源。
原先,最基层的官吏,要把朝廷诏书,一字不错的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告知世人。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刘备不过是将这块用于书写诏令的木板,做成布告栏,固定在市楼前罢了。
之所以称‘布告’,是因各种告示,皆写在一块三指见方的布条上。所以称为‘布告’。
少君侯自是一等一的用工大户。虽多是一月一签。干好却可续签。续满一年,便可再续一年。如此便不用每月续约。
除了朝廷规定的赋税,少君侯不会另加盘剥。楼桑民众生活富足安逸,惹人艳羡。
事实上,只三十税一的田租,成人(十五以上到五十六岁)每年一百二十钱的算赋,未成人(七岁至十四岁)每年二十三钱的口赋,每户每年二百钱的户赋。
此四项相加,少君侯一年约有:四千石的田租,一百四十四万钱的算赋,十万钱的口赋,四十万钱的户赋。
谷一石两百二十钱。换算之后,少君侯年入两百八十二万钱。
除去向朝廷缴纳‘献费’等开支,刘备仍能盈余一百五十六万钱。
所谓‘献费’,是指诸王列侯的封地,田租、算赋和口赋由诸王列侯征收,但要交一部分给皇帝专享。称为:献费。‘人岁六十三钱’。
原本献费也是要另行收取的。刘备却选择代付。
实在是不好意思再抽税了……
正如前面所说,这个时代田租虽轻,赋税却重。以刘备家的租税收入来看,田租不过是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此是对编户齐民。市中商户,赋税非但数倍于齐民,还需另缴:市租。市租,乃是商业税。
林林种种加起来,不算自家百亩良田、寝肆、酒垆、汤池、客舍的收益,只税赋刘备便年入两百万钱。
他还只是一个亭侯。
当然,以楼桑邑两千余户的规模来说,他的收入已堪比乡候。
然,有辽东豪商田韶,为其幼子入学楼桑,一掷五百万钱!乃是刘备两年半的封邑收入。
这个时代,真心别比富。
收入颇丰,支出也大。治舍盖屋、伐薪作炭、种禾织垫、造船架桥、通渠铺路、都是刘备先行垫付。获利齐民逐岁返还,分期付款。总体来说,入能敷出,账面持平。
两万余口的聚落,人手也渐不够用。刘备这便书信县中,从涿县各地广招良匠。
旱地改水田,是重中之重。只可惜清溪水渠,芒种前未能完成。本季依旧种麦。按照进度,来年必不会误了农时。
耿雍忙于市中,置舍(驿站)中的置长(驿长)一职,便交由崔钧兼顾。虽说都是斗食(月谷十一斛)小吏,却可除一切徭役!切莫小看了楼桑邮驿。因挂着少君侯的名义,百姓的书信包裹往来,皆可使用邮传。不要太方便!当然,书信包裹都要经过邮书史、邮书令史、邮佐的层层勘验,才能寄出。规矩都懂。万一混入奸佞细作,用书信诬陷少君侯,岂非万死莫辞。
自崔钧一下,还有置丞、置掾、置尉、置啬夫、置佐,厩啬夫、厩佐、主办,厨啬夫、厨材、传舍啬夫、传舍佐,邮书史、邮书令史、邮佐,驿佐、驿令史,问通官(处理戍边书信往来)、外邮掾(处理涉外郡国书信往来)……
加上邮卒、马夫、庖厨、仆从,崔钧竟管理百人!
斗食是朝廷的俸禄,刘备还有一份封赏。十分优厚。
置舍建在楼桑正北。楼高五层,入双阙后可见。乃是一栋横跨官道的门楼状建筑。传舍邮驿,分列左右。后院还建有马厩,车房。十分雄壮。前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纂权,诸侯并起。传舍邮亭多遭焚毁,十不存一。刘备主动要建置舍,县中自然是满口同意。
然,与东西两处入口一样,也未增建邑门。
恩师卢植言道:此乃开门揖盗。
好在邻里和睦。部曲精卒守土有方。人员往来虽密,却不见贼寇。
立秋前后,楼桑白湖终于连成一片。桥楼已造过半。顺阳卫亲族半数迁入新居。桥楼归市,渐成气候。
水军部曲,也算初成。
潘鸿、朱盖二将,率领麾下部曲,乘舲舟来往于清溪沟渠,日夜巡逻。防止即将丰收的稻谷,被贼人纵火抢掠。
学坛的宿馆也扩建完毕。宿馆背靠前院左右侧墙而建,分三层。与酒垆类似。一层是通铺,隔成数间大屋。二层是精舍,四人一间。三层是别馆,供世家贵族子弟携婢女家仆起居。
寒门子弟的食宿学费,一概由刘备支付。世家贵族子弟的一切用度,则需自费。若愿住通铺,吃简餐,即便是贵族子弟也无需付费。除此之外并无不同。
同堂课业,因材施教。皆出自四位大儒,未有偏颇。
1。85 学而实习()
想要管理好一个两万余口的邑落,绝非易事。市长耿雍、置长崔钧,皆来相告说,缺少人手。
市中、邮驿,看似职位卑小,却非习文断字、颇通算术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