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备的日常- 第3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备答道:“处理羌胡杂处,西域都护府一众属吏,驾轻就熟。官吏自当从关外调入。若不足用,则从各郡招募。”

    “原来如此。”别驾苏奇亦可称干吏。这便了然于胸。

    当然,辅汉大将军此举,亦无可非议。辅汉大将军本就都护西域。且如刘备所言,西域都护府,处理羌胡杂处得心应手。于情于理,皆无可指摘。

    外人虽看不出门道。然作为西州宿吏,苏奇、程球等人,又岂能不知!

    陇右汉人渐少,而羌胡渐多。只需尽收羌胡之心,陇右遂成蓟王都护之地也。

    蓟国雄踞幽冀,都护陇右西域。

    东西夹击,大事成矣。

    转而一想。本就是天家之事。蓟王如何行事,又岂轮到他去操心。

    心念如此,这便处变不惊,淡然应对。

    天将变矣。

    倾覆之际,为自己谋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亦是人之常情。

    于是乎,罕见的一幕,很快在陇右上演。

    许多身穿汉式官服,却高鼻深目的胡人官吏,纷纷入关,入驻各城,掌羌人刑徒诸事。

    这些被称为“西人”的都护府属吏,面见刘备时五体投地,口呼“主公。”据说,多是域外奴隶。被蓟王高价贩来,安居在各处绿洲。如今已与汉人“大同小异”。故称“西人”。

    “西人”,春秋时,用以称周都镐京人。《诗·小雅·大东》:“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西人,京师人也。”

    《大东》为谭人所作,周都镐,谭为东国,故称周人为西人。一说“西人”亦指西周王朝贵族。

    古为今用,其意大有不同。

    此处“西人”,乃是指“帝国西方之人”。词意可比“北人”、“南人”。

    刘备曾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乃语出《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之句。

    《淮南子》成书于前汉。三百年后,“胡人”成“北人”。“越人”变“南人”。足见我大汉兼容并蓄,包罗万种。

    后世有个笑话,说自己出身,乃是“国内混”。言指自己乃是某省与某省之混血。其实,还真有其道理。

    上溯到战国七雄,燕赵、韩楚,自可称混血。再上溯到春秋百余国,诸国混血更加明显。至于万千部落的上古时期,我们也是从“炎黄混”为始。

    随着越来越多的绿洲属吏,入驻陇右。

    “西人东来”,遂成典故。

1。10 雕版印钞() 
洛阳,殖货里。

    辅汉大将军府。

    刚从金水小市返回府中,长史盖勋、从事郎中傅燮,便被请来与右丞贾诩见面。

    关东逆乱,各州粮秣无法送达。唯有蓟国粳米源源不断运来洛阳,解帝都缺粮之危。蓟国粳米更有取代五谷之势。

    黄巾一日未平,农人一日无法耕作。眼看入秋,关东八州,满地荒草。即便战胜,也早已误了农时。眼看饥荒不可避免,黄巾过后,必哀鸿遍野,饿殍遍地。

    那时群盗蜂起,国祚将尽。

    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

    万千黎民,又如何独善其身。三人皆心情沉重。

    “右丞。”入精舍,二人先执礼。

    贾诩起身相迎。

    三人落座,贾诩便将刘备手书,递给盖勋。盖勋细细看完,又转给傅燮。

    待傅燮看完交还。贾诩这才言道:“西人东来,羌人流徙。陇右一地,百废待兴。洛阳金水小市,日积斗金。所得五铢钱,皆将运往大震关,支付羌人庸金。而朝中之事,亦需人打理。我等三人,何人前往陇右,助主公平羌?”

    长史盖勋与从事郎中傅燮,互视一眼,异口同声:“卑下愿往。”

    起身后,盖勋进言道:“洛阳自当由右丞坐镇,不可轻动。卑下长于西州,陇右风土人情,羌胡习俗,皆略通。此去,当可一展所长,为主公分忧。”

    傅燮亦道:“卑下亦出身西凉,此去陇右,求之不得。右丞切莫与卑下相争。”

    “主公已与凉州刺史商定。流徙羌人事宜,皆归幕府所辖。城旦所出,亦归幕府所有。为期四年。四年之后,时局究竟如何,亦未可知也。”贾诩目视二人:“此去一别,数年不得相见,二位保重。”

    “右丞亦保重。”三人互拜。

    三人同守洛阳,相交莫逆。互相影响,皆有精进。盖勋的“强直不屈”,傅燮的“‘刚直高义”,亦让贾诩深受感染。所谓正奇相济,正如三人这般。

    大震关城。

    得知盖勋、傅燮双双西来。刘备终是放心。有二人坐镇陇右,统领流徙诸事。必不会有差池。

    “包吃包住,日薪二百”的前提,是完成量刑。大体来说,每月有十到十五日,皆是城旦之刑。余下时日,羌人劳作才能获得薪资。

    即便如此,以每月十五日计,单单十万羌人的月薪,便是笔巨资。约有三亿钱。如此多的铜钱,刘备虽出得起,羌人却不便携带。于是乎,第一家陇右赀库,即在大震关城内设立。

    很快便会遍及陇右各郡治、各县治,乃至各城。

    刘备与三十六部羌渠,也早已商定。为流徙羌人开始家庭账户。

    在蓟国时,先有“编户”,后有“账户”。

    而在陇右,刘备一切皆反客为主。先设“账户”,再行“编户”。编户,便是齐民之始。

    羌人自无法理解,赀库在平羌中的强大功效。却不妨体会到,赀库带来的极大便利。试想,作为囚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可能整日滞留营地。铜钱又重,如何能皆装上身。一月辛劳,万一被盗,悔之晚矣。

    三十六部拖家带口,混居大营。鱼龙混杂,不可不防。汉人亦有民谚,‘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便是自家兄弟,也不可尽信。大量钱财,存于赀库,可随支随用。即便远赴西域,亦可正常支取。

    实在是太方便。

    对刘备而言。赀库的存在,瞬间解决了现金流的压力。每月只需在户头上添加一笔数字,就等于支付了三亿钱的现金。实在是太轻松写意。

    料想,四年刑期之内,羌人多不会大量支取。

    待四年刑满。羌人为长久留居,所赚薪资,便会为购买宅院、良田等,尽数挥霍一空。账目瞬间持平。

    金融杠杆。就是这么神奇。

    道理很简单。以蓟王之“赫赫威名”为信用担保。赀库里,究竟存了多少铜钱,羌人又如何能知晓。

    何不抢劫赀库。

    如少时太平逆贼,又如年前泰山贼寇。无铜身轻。面前便有一座钱山,一人又能背动几何。且背满铜钱,又如何逃亡。再者说,赀库必建于坚城之内。贼人便有心亦无力。

    赀库的支取方式,因左伯皮纸风靡蓟国,亦随之改变。不同面值的“券钞”,先已在蓟国流行。有“十角”、“廿角”、“卅角”、“卌角”、“百角”、“皕(bi)角”。

    四出文钱,被称为“角钱”。“十角”,便是十文钱。券钞自比铜钱方便。可解铜重之苦。为防贼人仿制假钞,从皮纸、印文、油墨,蓟国将作馆皆耗费心机。

    雕版印刷术,始在“券钞”中首用。亦让刘备始料不及。

    手书初版“券钞”面额的蓟国少师蔡邕,看过雕版印刷后,福灵心至。冲一众匠人长揖及地。若将书籍雕刻在木板之上,再涂抹油墨印刷。岂非事半而功倍。

    功效远超《熹平石经》!

    蔡邕这便着手尝试印刷书籍。

    得知前后诸情,刘备欣然点头。

    所谓水到渠成。科技的进步,乃历史之必然。又岂是人力能够阻挡。

    羌人足月辛劳,只换来一把券钞,似于心不忍。刘备便没有在陇右强推纸钞。

    奈何丝路豪商纷纷进言,大量铜钱不便携带。刘备这才勉为其难。在陇右亦发行大额面值,可与马蹄金等值兑换的“代金券”。简称“金券”。引来沿线豪商,交口称赞。代金券,本不流通。只用于等额兑换马蹄金。奈何蓟王信用太高。金券一出,立刻风靡丝路。大宗交易,皆用金券来支付。

    左伯桑皮纸,拥有纯正的纤维构造及特殊香气。可防蛀虫叮咬。用来印制券钞,实在是极好。

    为防水渍。币值十万以上的大额金券,皆被密封在白琉璃中,琉璃乃天下至宝。“琉璃金券”,又称为“宝钞”。

    便是“平如铜镜,透如冰晶”的白琉璃,时下亦无人能仿照。更何况封印其内的金券。蓟国超越时代的防伪技术,加之蓟王冠盖天下的赫赫威名,成就了纸币的划时代诞生。

    正如史上由陛下铸造的四出文五铢,被称为“三大凶钱之首”。而由蓟国铸造的四出文五铢,却被称为蓟国上币类似。

    这便是信用的重要性。

1。11 反客为主() 
城旦舂,大略为三。

    城旦,负责筑城造楼,铺设下水管网、修造水暖水洗水淋等城市设施。工城旦负责锻造工具、烧造硬陶水管砖瓦诸材、修造机关诸器。农城旦负责通渠开荒、围堰造田、修造马邑草场,放牧牛羊。诸如此类。

    治舍盖屋、伐薪作炭、种禾放马、造船架桥、通渠铺路,各有人手。因战乱而荒废的城池,一时人头攒头,好不热闹。

    先将城内被羌人纵火焚毁的破旧建筑,统统拆除。所得建材皆用来圈建流徙大营,搭设帐篷令其安居。而后按蓟国将作馆最新城池规划,清理挖掘街道,只需硬陶水管烧造完毕,便可铺设地下管网。

    城外深挖沟渠,再深耕荒地。“度汧、陇,无蚕桑,八月乃麦,五月乃冻解。”距离麦种还又一月。此时耕田,当不误农时。

    对比各郡县编户集薄。能寻到主人的宅院,重造之后,皆还与旧主。家人离散,隐约知其所踪或时有消息传回,便做封存。消息全无,人踪皆灭,宅院则收归幕府所有。

    待无主宅院造成,便先租与羌人。租期与刑期等同。待刑期满后,再做计较。料想,习惯了舒适的汉家宅院,还有多少羌人愿意返回老寨。

    这便是文明的力量。

    到那时,一栋曲径通幽、重楼高阁、南北通透的日光吉宅。作价十万钱。还有城外每亩作价一万钱的良田一顷。羌人四年辛苦所得,也只够付个首付。非但无须蓟王贴钱,反倒欠蓟王一笔巨资。

    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欠钱万事皆短。便是羌人豪勇之辈,又岂能在蓟王当面抬起头来。

    先租后买。不怕不买。

    试想,自己辛苦筑造的宅院,亲手开辟的良田。且已耕种数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然留恋。何须等四年刑期将满,或二三年后,便开始心忧刑满之后,如何如何。

    诞生于蓟国的新式城池,便是西域五十五国,亦眼馋。不求回礼,只求造城。足见一般。更何况苦居深山老林之中,与风霜虎豹为伍的羌人。

    “反客为主,先尝后买”。便是此计之精妙。

    以羌人朴素的认知,如何能抵挡。

    还是那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待丰衣足食,再让宋枭去宣讲《孝经》。如此循序渐进,当可洗尽蛮荒,以成汉化。

    羌汉矛盾,说白了皆为生存。只需令汉羌二族衣食无忧,谁人愿起刀兵。提着全家人的脑袋,赚些许“要命的钱”,尤其在蓟王当面。何须智者出面,便是愚者也不敢为。

    仁政需强权。

    无强权而行仁政,那是宋襄之仁。

    以羌人为例。若非刘备计杀四贼酋,攻破陇关。赫赫凶名之下,羌人甘愿受罚。如何能轻离老寨,流徙三百里。

    五万西域联军,如今屯驻各城。与幕府五校,合兵一处。由二位义弟为首的蓟国上将,日日操练。当成虎贲。待返回西域,将不再各自归国,由西域都护府统辖。成为一支常备力量。至于驻军费用,自当由五十五国均摊。

    西域日渐繁华富庶。尤其是归于都护府治下的数城,八方来客,日进斗金。二十余万域外奴隶,今已渐渐洗去奴隶烙印,归属于大汉治下。成家立业,繁衍儿孙。不出数代,人口当破百万。那时,将西域五十五国纳入大汉版图,指日可待。

    “登陇山,东望秦川,墟舍桑梓,与云霞一色。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容十万户。上有悬溜(小瀑布),吐于山中,汇为澄潭,名万石漈,流溢散下,皆注于渭。”

    扩建后的大震关城,分上下城区。上城,便是关城。皆为军官驻守,并无居民。下城沿东坂迂回而建。直到山脚。设马邑、草场、驿站、列肆、民居等。无需容纳十万户。千余户足以。

    往来行商,可就近勘验通关文牒,进出雄关。

    下城亦设城墙。依山取石,与民宅一起,边修边造。不急。

    架设飞渠,引悬溜至关城。活水自来,倾泻而下,一切皆如楼桑这般。

    为筑雄关,韩遂曾发十万民夫。先前虽被羌人纵火焚毁,地基仍在。重筑自当事半功倍。刘备在此基础上,再加改造。亦非难事。

    幕府五校,皆屯驻要津。关城内只有高顺、韩浩率领的列城陷阵。史涣统领的绣衣吏,及亚马逊女王统帅的御卫。千人守关,足矣。

    关城,云霞殿。

    二楼寝宫。

    刘备早早起身,正在亚马逊女王,御卫长希雷娅等人的服侍下,梳洗穿衣。

    今日早起,乃因半月前,刘备广发名帖,诚邀陇右大族赴宴。

    宴期便定在今日。

    所谓“豪右”,皆指汉人豪强。

    前汉末,一些关东家族如阴、唐、张、索、氾、宋、曹、令狐等氏,由于犯罪、避祸或拓边、征战等原因,西徙陇右并世代定居于此。今汉初,经立功西域等途径,出任官职,抹去囚徒身份,渐为当地豪强。时至今日,各家文武并重,经学传世,通经致仕,种田经商,多管齐下已为世家豪右。

    如:敦煌六姓、陇西李氏、武威窦氏、安定曹氏、金城麴氏、汉阳姜氏……不一而足。

    豪右把持田地、商道,垄断仕途。趁火打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