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计六百零二户,五千四百三十余口。
郦城,计六千四百一十八户,八万一千七百九十余口。
督亢,计五千七百九十四户,六万九千八百八十余口。
临乡共计:一万五千一百九十二戸,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余口。
其中,约三成半为淮泗百姓。一成为丹阳百姓。四成为大别山蛮。半成为青冀流民。还有一成为临近乡民。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刘备治下,竟有十八万民众!
楼桑更是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变成繁华的城邑。而刘备也从一个家道中落的童子,摇身一变,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汉临乡侯。
人生际遇,当真神奇。
有了这十八万百姓。再大兴圩田。不出数年,三百万亩的水泽,便会种满。那时,可产新谷一千八百万石!
三十税一,少君侯年入田赋六十万石!
能存粮百万石的督亢城仓,只需两年便能装满。
到那时,方可称:兵精粮足。
与三郡乌桓以粮互市。待边郡荒田皆种上苜蓿。乌桓、匈奴,变游牧为农牧,北疆可定。
1。61 论功封爵()
午后,刘备又去学坛拜见恩师和几位大儒。皆问北上如何御敌。
刘备有问必答。
与三将表奏,并无差异。
恩师听闻,畅快一笑。言道,檀石槐必死,大汉数十年无忧矣。
三位大儒齐问:何以知之?
恩师笑答,一月之内,必见分晓。
刘备亦点头。大军开拔前,乌莲已将大阏氏平安送回高车部族。想必此时已见分晓。檀石槐的结局究竟如何,正如恩师所说,估计月内便有消息传来。
年关将近,关外大雪纷飞。若再无消息,只能等明年开春。
多亏少君侯将白檀城修缮一新,供三路汉军驻扎。通往卢龙塞的旧道亦可通车马。卢龙塞有乌桓突骑守备。汉军进可攻、退可守。恰逢鲜卑大败,草原无主。想必安全无虞。
出学坛,刘备又转去医馆。看望负伤兵士,以安其心。以前只有刘氏宗族,十里之地。如今辖地百里,人口十数万。一举一动,皆要持重以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的就是这个理。
众目睽睽。三人成虎,五人成章。众口铄金,积销毁骨。
即便是很小的一件坏事,被十数万人放大,便会成为一个洗不去的污迹。于是上行而下效,世风日下。
为君,更要谨慎持重。不可轻率,放浪形骸。
比如今日刘备赶往医馆看望伤兵。还没出医馆,消息便已传开。左右皆赞少君侯仁义,伤兵家眷亦倍感欣慰。
五里长街流水长席要摆。伤兵忠烈亦不能忘。
关于赏赐,刘备心中已有计较。
大汉朝郡国并行。列候次减。
刘备便想到了爵位。
秦时,商鞅规定,秦国兵士只要斩获敌人一个‘甲士’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故而为二十一等爵。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自一级至四级都是士卒。自五级至九级位比大夫,都是军吏,平民之爵不得过公乘,超过的要回授给同族之人。自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位比九卿,都是军将。十九级、二十级均为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
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到本朝,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余下等爵,皆名存实亡。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由于后世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几乎名存实亡。
却不知,诸侯能否自行封爵?
刘备这便召集家臣商议。
耿雍笑问,主公可知《推恩令》?
原来。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皆由嫡长子独自继承。其余庶子,便是尺寸之地亦不可得。乃至于“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诸侯国面积广大,自有军队,严重威胁汉庭集权。因此武帝纳主父偃之策,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景帝时,晁错颁《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余下庶子需在原封国内,再行裂土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原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仅相当于县。
正如刘备先祖,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被封到涿县陆城一样。便是推恩令的结果。
如此便导致封国越分越小。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即使诸侯王胆敢拥兵自重,汉庭也能很快平叛。
刘备这便了然:裂土分封,朝廷乐见其成?
耿雍点头:然也。
崔钧又道:圣上许主公‘便宜行事’之权。临乡百里辖地内,主公想把良宅、美田,分给谁,皆可自断。无需上报郡县。
刘备欣然点头,那就好。
于是,功爵封赏便被草拟出来。
首先要确定‘甲士首级’中,‘甲士’的含义。顾名思义,便是指披甲之士。参考鲜卑大军。辅兵、骑奴、胡杂,皆不算。只有鲜卑精骑和鲜卑王骑,才算是‘甲士’。故而,‘甲士’,乃是指正规军。或者干脆算做‘士官’。五人一伍,十人一什。最小的士官是伍长。
刘备规定:杀一名伍长,或杀五个士兵。可封一级爵位。
以此计算军功。白毦精卒多为‘公士’。
公士,乃大汉二十一等爵的第一级。即最低一级。有此爵之民,仍须服役,仅身份略优于无爵之人。“言有爵命,异于士卒,故称公士也”。可享有岁俸约五十石,另有田一顷(50市亩),宅一处,仆人一个。
宅地的标准,以三十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公士享一宅半。
邑中宅院,皆是九百方步。合计为三十宅。汉爵第九级,号为“大夫之尊”的五大夫,不过二十五宅。
看似赏赐无用,实则不然。
楼桑大建,皆是刘备垫付,分期赊卖给邑民。将宅院总价折成三十宅。成为公士后,便可扣除赏赐的一宅半,只需还余下二十八宅半便可。
田一顷等于五十亩,也按此办。若无地可分,便折成米粮,与岁俸一同发放。
仆人可自行去市中租聘。签订劵书后,每月庸金由赀库发放。仆人是雇佣关系的劳动者,不是家奴。这点务必清楚。
西乌铁骑、板楯黄弩手、盾弩手、刀盾手、长枪手、弓手,皆有赏赐。
可想而知。待二十一等爵一出,又将举城轰动。
1。62 赤麂皮尉()
正如本朝‘郡国并行’。除了二十一等爵,还有十一等武功爵。
武功爵,作为二十一等爵的辅助记功。比如那些不是‘甲士’的杂兵首级,便记入武功爵。
刘备又规定:斩敌十首,为一级造士。以此类推。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
如何与二十一等爵并行,也很简单。先计甲士首级,录入二十一等爵,再计杂兵首级,录入十一等武功爵。爵位高低,先较二十一等爵,再比十一等武功爵。
为防止诸如杀良冒功,互杀抢功。刘备又规定,军功计算,皆由绣衣吏和军司马录入,左右必有‘同伍者’为人证,且需上官作保。但凡有杀良冒功、夺他人之功者,皆杀无赦。证人、保人,亦坐最论处。军法处置。
录入军功的军司马和绣衣吏,以“鞫狱故不直”论罪。
草拟的爵位制度,刘备先遍传家臣。集思广益,再行发布不迟。
邑民皆翘首以盼。
少君侯行事,必不会空穴来风。军功爵和武功爵,显然已在计划之中。
最关键是。此风一开,编户齐民便有了出头之日。变“世卿世禄”为“论功封爵”。当然,所有的政策皆有正反两面。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便要刘备和麾下家臣们,在执行中需多加注意,不断改进完善。
刘备抽空又去了将作馆。
将为盾弩手配备手套的想法,说与夏馥、苏伯二人。
时人称手套为“尉”。尉,按《通俗文》:“火斗曰尉”。火斗就是熨斗,尉便是熨。手套取名为尉,显然与火斗取暖有很大关联。
此时的手套,多是连指手套。拇指分开,其余四指裹在一起。
如此显然不利于绞弦操弩。
刘备设计的便是分指手套。
五个手指,各自独立。还不能过于笨重,影响绞弦。
苏伯说,可用麂皮。
麂(ji),像鹿。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软可制革。
苏伯又说,大别山蛮上缴的虎皮衣盾中,就有不少赤麂皮。这便拿来缝制‘赤麂皮尉’。
找来几个身材各异的盾弩手,充作手模。赤麂皮尉很快缝制完毕。盾弩手们试了试,果然方便。为增强防御,刘备又在赤麂皮尉上覆了一层细密的钢丝锁环。锁环手套上的锁环,外径一黍有余(3。81毫米),内径只有四分之一黍(0。53毫米)。一环套四环,编织成锁环手套。
《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其中难点,除去拉丝,就是熔接。刘备本以为非人力可及。不料工匠竟很快试造完毕。并熟能生巧,发扬光大。时下的匠人,实在是太强悍。
物料齐备,良工众多。‘赤麂锁环尉’,可足量制造。盾弩手亲测,不仅可防绞盘磨伤、刀割剑刺,戴上赤麂锁环尉,竟能手抓白刃而无伤。
不就是后世的防刺手套吗?
效果甚好,上下皆交口称赞。刘备从善如流。将领所用长手套,亦在设计之中。
岁末,北地雪大如席。
除了毳裘卫衣和羊毛衫,时下还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绵衣亦作“緜衣”。内絮丝绵,多为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中原虽还无棉花可用,保暖却也足够了。
小岁这天要谢师。于是大摆筵席。恩师开春便要远赴洛阳,去东观校勘经籍。门下弟子除了出仕刘备,或转投另外三位大儒。便如公孙瓒这般,出仕郡县。据说,家中已为他讨了个县中小吏的差事。起步虽低,却也算是正式入了仕途。
刘备虽晚上受业,却与门内师弟相处融洽,走动颇多。如今劳燕分飞,各奔西东。颇多感怀。同门纷纷来敬,这便多喝了几杯。不觉已微醺。放下空杯,抬头却见公孙瓒不知何时竟泪流满面。
白马公孙,也是性情中人。
再后来。说什么已记不清了。见众人已忘形,几位大儒这便罢了酒宴。将众学子遣散。公孙瓒还吵着要去胡姬酒肆一醉方休。却被大兄和陈逸合力架回了宿馆。
公孙瓒走时,谁也没见。
只留书一封,让田骅投到了刘备府前。寥寥数句,却笔笔满含情意。数年前及冠,恩师为他取表字:伯圭。伯,乃排行。圭,古玉器也。刘备却从未称呼他表字。正如苏双还经常会直呼刘备其名一样。
少时好友,皆已长大。刘备不胜唏嘘。
恩师一家要等来年开春,雪化路开,才赶往洛阳。还有些时日。这便悉心安排诸事。一身所学,已倾囊相授。往后只能靠自己自行参悟。归来日久,刘备渐渐静下心来。复归到往日的平静生活。空闲时,亦会回想北伐诸事。那些没来及理顺的细枝末节,皆被他连成线。
尤其是关于檀石槐的诸事。
刘备觉得,‘城中缺箭’,从始至终,鲜卑大单于也未全信。故而他做了两全准备:攻和逃。
有道是战必胜,攻必取。为了督促麾下全力攻城。听事后被俘的部落大人言,大单于割腕起誓,攻入城中杀刘备者,便是下任大单于。于是三部大人同仇敌忾,不顾生死,搏命攻城。然,若能胜,三部鲜卑亦是惨胜。刘备麾下皆虎贲,又岂能引颈受戮。城破必是一场血战。乱战之中,谁又能独占其功?如楚霸王旧事。尸身必被争夺,众人各执残肢。那时,再行二桃杀三士诸如此类。鲜卑大单于之位,亦不会轮到三部大人。
若全力以赴,仍不能胜。便逃。
逃,自当狼奔豕突,远遁千里。
如何才能安稳脱逃?
三部鲜卑血战攻城时,自是最好时机。见事不可为,故而代之以替身端坐王座,真身则金蝉脱壳,远遁而走。血战之后,鲜卑三部皆损失惨重。便想争大单于之位,亦有心无力。唯有再次聚拢到檀石槐身边,抱团取暖,壮大声势。护檀石槐北上高车借兵。
无论战或逃。檀石槐皆稳如泰山。
逐草而居的部落,并无国家概念。麾下百姓,亦全靠抄掠。至于国土,更是无足轻重。草原大漠,广阔无垠。不过是牧场而已。
檀石槐看中的,唯有他自己。
正如他把大阏氏弃在城中。还有那句‘即是你抢去,我自当夺回。’
刘备如今才明白其深意。
鲜卑游牧,本就抢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