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时不刻的希望自己能早一点离开这里。
好景不长,原以为已经治好了瘟疫的他,又发了高烧,又一点一点的迷糊了起来。
但这次,整日对家人的思念,没有变成他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勇气。
因为清醒的时候,见到了太多离世的患者,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对家人的怀念和不舍,在此时成为了他对死亡恐惧的源头。。。。。。
太阳渐渐升起,光线透过破败的墙壁,照进了屋中,洒在守在锅边的渔娘和一对子女的身上,暖洋洋的。
渔娘一动不动,任由门缝中的光线洒在她的脸上,依旧是那样呆呆的望着房门的方向。
“咕咕!”比较小的妹妹肚子叫了起来,一脸无辜的看了眼锅中的面条,再回头看了看娘亲。
年纪大一点的哥哥,见到妹妹饿的肚子叫了,娘亲望着房门出神没有发现,就悄悄的拿着破碗,爬到灶台上,舀了碗面汤,递给了一旁饿着肚子的妹妹,还冲她做着噤声的手势。
时间过的越久,渔娘的心中就越是不安,她听隔壁的大婶说过,城外的山丘上,每日都有许多火化的白骨,堆在山头。
她害怕,害怕她的牛郎,她的丈夫,她孩子的爹,就这样一去不回,变成了山头上的一堆白骨。
渔娘出生在琼州地界,家里面世代都是打渔为生,她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从小也就没给渔娘取一个像样的名字,只是渔儿,渔儿的叫着,渐渐的渔儿就成了她的名字。
后来家里糟了难,他们一家就一路逃一路逃,等逃到了广州府,家里就剩下她一个还活着的人了。
无依无靠的渔儿,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好似水中的鱼儿,随波飘荡。
也是这个时候她认识了牛天篷,爱上了这个老实本分,还有些犟的汉子,嫁给了他,还生了一双儿女,变成了如今的渔娘。
因为目睹过亲人,一个一个从眼前离世,所以渔娘对这种无依无靠孤零零的感觉格外的害怕,她害怕牛天篷就这样离开她,让她又变回了那只水中的鱼儿。
不对她并不是一个人,她还有一对年幼的儿女,想到儿女,渔娘急忙回头看向两个孩子。
哥哥和妹妹正捧着一个破碗,碗中还有泛着一丝油光的面汤,两个孩子谦让的你一口,我一口的偷偷喝着面汤。
渔娘见到就剩下面汤的碗,还以为两个孩子偷偷把锅里,她特意给牛天篷煮的面条都吃了。
又急又气的一下子哭了出来,她想动手打两个不听话的孩子,但又狠不下心,只能抱着两个孩子哭道:
“这面条是给你们爹煮的啊,你们怎么这么不听话,要是面条没了你们爹再也不回来了可怎么办。。。。。”
两个孩子到底是年幼,被娘亲突如其来的哭声吓了一跳,再听到自己的爹爹再也回不来了,也哇哇的抱着娘亲哭了出来。。。。。
三人抱成团,蹲灶台边哭着,显得十分悲凉,和屋中的暖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砰!”门被人从外面粗暴的推开,来人还没进屋,就听他愤怒的喊到:
“怎么了?谁欺负你们了!”
原来这闯进门来的人,正是一家之主的牛天篷,他的手中还提着一个小布兜。
牛天篷和渔娘四目相对,眼中都闪着爱意,尤其是牛天篷,见到渔娘梨花带雨的模样,在看到两个愣住的孩子,房间里也没有旁人,挠了挠自己的后脑勺,憨笑道“渔娘这是怎么了?你怎么突然哭了?”
渔娘见到自己的丈夫,完好无缺的站在门前,惊喜坏了,之前的种种不安一扫而光,顾不上心中的羞涩,一下就跑到了牛天篷身旁,一下抱住了他,嘴中念叨着“牛郎、牛郎。。。。。”
两个孩子见到离家许久的爹爹也十分想念,又看到娘亲跑过去抱住了爹爹,也跟着有样学样,一路小跑的抱住了爹爹的大腿,正好一人一条。。。。。。
阳光顺着被推开的房门,宣泄似的洒进了屋内,把屋中照的明亮亮的。
一家四口的背影被映在了有些破旧的桌上、灶台上、经过了锅中飘荡的面汤热气,身影在有着缝隙的墙上不停舞动,虽然贫穷,却显得那样幸福。。。。。。
第101章 归家()
“咕噜!”渔娘的肚子叫出了声,她这才不好意思的放开牛天篷。
“相公饿了吧,渔娘给你盛碗面条。”
牛天篷听到她饿着肚子叫出了声,知道他离开的这些天,渔娘带着孩子生活不易。
嘴上忙说着“不饿不饿,离开的时候营中的主官葛大人,特意给我们举办了宴席,吃的很饱的。”
一边帮着妻儿盛着面条,把中间的一个荷包蛋,平均的分给了三人,然后惋惜的说道:“可惜,营中的东西怕沾上疫病,不允许带出来,不然我就把宴席上的菜给你们偷偷带回来点了。”
渔娘低头喝了口碗中的面汤,觉得从未有过的鲜美,听着相公说着这几日的见闻,看到儿女大口的吸着碗中的面条,她的心里暖洋洋的。
“对了!你看看我这身!出来的时候发的,据说是王爷从江南带来的上好的锦缎!摸摸多光滑。”牛天篷兴奋的说。
然后悄悄趴在渔娘耳边,了呵呵的说道:
“知道要发衣服出去的时候,我就留了个心眼,特意多报了一尺。等我一会儿找找旧衣服,把这身锦缎的给你改成件长裙,剩下的还能给大宝二宝缝两件小衣。”
他显得有些手舞足蹈,好像个考了好成绩,等着母亲夸奖的孩子。
接着他又打开了一直拎着的小布兜,从里面翻出来个小纸包。打开之后里面是几块,淡黄色的糖糕。
“这是离开的时候发放的糕点,我悄悄吃了一块,很甜!”牛天篷说着,拿出几块糖糕喂给了渔娘和一双儿女。
“爹爹,好甜!好吃!”两个孩子吃了之后,瞪大了眼睛叫到,显然是从来没吃过,这种朱由校命人用蔗糖和面糊随意加工的甜点。
渔娘含着糖糕,虽然糖很甜,但她的心中更甜,自从牛天篷平安的回来之后,她的脸上就一直挂着一副满足的笑容。
牛天篷把布兜中的米面,倒进家中的缸里,也是一副笑意的回头看着家人。只有真正的回到了家中,看到了一家老小的平安,他这颗悬着的心才放心了下来。
晚上孩子都睡了,牛天篷才偷偷的从腰间,拿出了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小银条,递给了渔娘,说这是他在营中帮着干活,得的赏赐。
虽然屋中漆黑一片,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但是渔娘不傻,哪里听不出来这是在撒谎?但她没有说破,手中攥着这几根银条,紧紧的抱着他趴在他的肩头,一动不动。
这几根银条来的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这是牛天篷在瘟疫营,自愿参加试药得到的赏赐。
容易就容易在,只要是瘟疫营中的人都可以自愿参加试药,无论有没有效果,人是死是活,只要参加了,留下了联系方式,即使人不在了,这份试药的钱也会如数的发到他们家人的手里。
但是难就难在,能够自己平安的把这份钱带回来。
因为疫情的紧急,试药可真是毫无顾忌的,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能吃,能喝的几乎都会试,好点一点被分到的是树皮黄泥,差一点的什么砒霜硝石都有,稍有不慎就是肠穿肚烂。
而最幸运的要数,牛天篷他选择的,正好是朱由校派人熬制的,含有治疗鼠疫成分的染料汁,他也因此侥幸的捡了一命回来。
第二天的一早,牛天篷就往府衙赶去,因为他听渔娘说,家里受灾房屋受损的,可以来这里申请去城外的临时安置区,他便一大早就往府衙这边赶,生怕自己来晚了。
作为一个在瘟疫营待过的老人,他自然是知道王爷治下是什么待遇,可比他们一家在城里好多了,不说别的,至少吃喝不用花钱了!米面可以剩下以备后患啊!
而且安置点那边还有王爷的亲军巡逻,治安状况也是有保障的,这么多天了,无论是在城中,还是他所在的瘟疫营,亲军们都是令行禁止的,对待平民百姓也是秋毫无犯的,从来没听说过有亲军伤民的情况发生。
他这一路上走来,越发感到了广州城灾后的破败。原本热闹的大街小巷,都是空荡荡的,死了那么多人,又搬出去那么多,也没剩下什么了。
平时一条街挤得满满的小店铺,也几乎都关上了们,只有一些支这棚子的小生意人还在营业,但也是门可罗雀。
这还不是广州城往日最繁华的街道,平日里商铺遍地,酒肆勾栏邻里的主街上,更是一家开门的商铺都没有,尤其是那些往日门面最大的粮铺,钱庄,一个一个都是门窗紧闭,用木栏拦的一层又一层。
等他到了府衙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想多了,并没有那么多人过来,他是第一个来的。
很快他就被差役带到了一间书房中,见到了自称是徐光启的老头。
他见到这老头挺和善的,也不是什么师爷主簿这类的“大人物”,也就放松了下来,不仅把一家搬到安置营的事情办妥了,还向这个和善的老头,问了许多以后拆迁,安置和补偿方面的细节,这都是他原本没打算问,也不敢问的。
直到几天之后,他远远的在安置营中见到了,跟在王爷身边的老头,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徐光启是王府的长史,是整个王府仅次于王爷最大的官!
送走了这个牛天篷之后,徐光启又陆陆续续的接见了几名想要搬到临时安置点的百姓。
他就这样隐藏自己的身份,装成一个无官无职的寻常小史,记下了不少百姓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一上午的时间,就总结了近四五十条民众关心的细节。其中很多细节是他们疏忽的,还有一些是他们考虑到,但是公布文书宣讲的时候,百姓们却听不懂的。
经过一番整理,徐光启发现,百姓们最关心的不是吃的怎样?住的怎样?而是城中土地的拆迁,和以后安置的情况,担心自己出城之后,还能不能再回来。
带着重新修改过的告示,徐光启回到了船上,请刚刚从科学家形态,转换回来的朱由校过目。
看着严谨详细的告示,朱由校连连点头,有善于处理政务的人才在身边就是好,不用他事事亲力亲为。
要是徐光启没回来,就这样一份安民告示,就够他和曲来福两人研究几天的了。
很快朱由校就在安民告示的原件上,盖上了自己的金印,宣布着这份告示正是生效。
他唯一补充的就是,不光要把告示贴在城墙上,贴在府衙的门前的告示板上。
还要派人到百姓中间去宣传,去讲述,去动员民众。。。。。。。
第102章 清明()
时间过得很快,匆匆又是两周,瘟疫营中还活着的患者,大多数已经分批回到了各自的家中。
运送物资的船队来来回回,又送了三趟的物资,还随船队带来了一名从京城赶来,传旨的天使。
因为交通的不便,从朱由校写信回京,到天使抵达整整过去了半个月,等圣旨到达广州的时候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
圣旨中任命朱由校的长史徐光启,临时监管广州政务,负责处理灾情,让他回到泉州等候,并且还下旨给泉州知府,让其从府库中调拨了大量的赈灾款项。
朱由校看到这封圣旨的时候,感叹圣旨上的处置方案,甚至比他们当时想的都要详尽,唯一可惜的就是太晚了。。。。。
一来一回,半个月的时间,已经错过了救灾的最佳时机。而这还是因为朱由校这个皇孙在,万历皇帝没经过朝堂上的争论,直接下达的指令。
收到这封圣旨的时候,泉州调拨的赈灾粮饷才刚刚出库,运到广州至少还要一周。要是朱由校什么也不做。等圣旨送到了,再来赈灾,估计这广州城就算没发生什么动乱,也是因为人死的差不多了。
朱由校连夜,把这次赈灾中所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都整理成册,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让天使带了回去。
信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到了灾后官府反映过慢的弊端,提到了灾后快速反应和处置的重要性。
还用广州城的真实事件举例,在灾后最关键的两天时间,官府的反映缓慢毫无作为,导致了大量的灾民死亡,无人救助,甚至爆发了瘟疫。
如果在灾难发生之后,官府部门就能立刻处置,开仓放粮,收纳民众,医治病患,不但能够极大的减低不必要的伤亡,甚至很大程度上能防止瘟疫的发生。
因为瘟疫得到了遏止,瘟疫营的外面的亲军和卫所的府军也都撤了回来,朱由校的安全方面,在众人看来也有了保证,他这才能够下船。
三月初八,正好是清明的日子,朱由校终于在护卫的护送下,乘着他的专用马车,下了船。
因为是清明节,广州又遭受了如此天灾,所以临行之前,朱由校就和曲来福徐光启等人商议了,在那个无名的小山丘上,举行个简单的仪式,祭祀这些在灾难中逝去的亡灵。
而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百姓们的耳中,因为很多他们的亲友也在这场灾难中去世,又因为瘟疫的原因,无法收敛尸骨,也都一同被葬在了山上。
在马车经过安置营周边的道路时,有无数的百姓走出来,跪拜在的道路两旁。
一路上马车没有停,但是朱由校的心中却不平静,即使坐在车中,他的耳边还能传来阵阵的百姓为他祈福的话语声。
他握紧拳头,他知道自己做对了,他尽了自己最大的所能,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换回了无数百姓的感恩,和爱戴。
百姓们沿街跪拜的情景,不止影响了车中的朱由校,还震撼了他身旁的其他人。
李忠义听到外面祷告声,偷偷从窗角向外面偷看,看着道路两旁跪得满满的人,他一瞬间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鼓舞,心里异常的兴奋。
虽然他只是帮着殿下,监督了粮食的发放,并没有为灾民做出什么特殊的贡献。
但是他记得殿下昨日晚宴的时候说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