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干爹的觉得自己真是对得住干女儿了,满满的都是爱。
当然,干爹在送出精神文明的同时,不忘展示了下自己土豪的身家。
他随手从怀中摸出个锦囊,看也不看就塞在了小张嫣的手中。
锦囊里是四颗品相上佳的东珠,是干爹特意选的,打算回京后哄巴巴开心的。
“这里面是什么?”
小张嫣买珠还椟,她没有意识到干爹送给她最尊贵的礼物,就是那本她看不懂一个字的小册子,而是兴奋的将那个锦囊解了开来。
张国纪和蒋方印同时看到了锦囊中的四颗大东珠,二者都是惊了下,东珠的价值他们还是知道的。
张国纪当时就失声道:“舍人,这如何使得,太贵重了!”
“就是因为贵重,才配得上我家的干女儿。国纪兄,我刚才可是说了,我这干女儿将来贵不可及呢…寻常的礼物哪配得上她!”
良臣轻声一笑,摆了摆手,云淡风轻,四颗珠子买个皇后娘娘,这买卖,再来一百个,他也不嫌多。
“哇!”
让干爹有些失望的是,干女儿随手将他的小像传塞到了父亲手中,两眼瞪的大大的只顾盯着那四颗珠子看了。
干爹撇了撇嘴,微微有些失落,转念一想,小囡囡还小,都不识字呢,自己何必急在一时呢。
良臣笑着让张国纪将女儿的礼物收好,张国纪推脱几次,实在是推辞不得,只好替女儿收下了。
到底是做父亲的,知道什么才重要。
见父亲把那本小册子当宝一样放入怀中,小张嫣依旧不以为然。不过看在四颗好玩的珠子份上,她给了莫名其妙就当她干爹的小哥哥一个虎牙似的笑脸。
千金难买娘娘一笑啊。
良臣心花怒放。
蒋方印则是大为苦恼,他想告诉舍人,小像传的初稿就这一册,你送给干女儿了,叫他拿什么去印刷刊书?
得,还是委屈自己,再熬几夜重新写吧。
“噢,对了,国纪兄打算在辽东做些什么买卖?”良臣示意张国纪和蒋方印到屋里坐。
张国纪边走边摇头道:“不瞒舍人,我刚到沈阳,暂时也不知做些什么买卖。”
良臣朝蒋方印看了眼,对方点了点头。
“这样啊,”
良臣眼珠子一转,笑道:“辽东贩到关内的货物,以人参、东珠、皮草三物最是珍贵,国纪兄不妨在这方面着手一二。”
第三百四十五章 挣点钱,好过年()
“这些东西在关内确是抢手,只是在下囊中羞涩,只能做些的这些,在下可不敢想。 x”
张国纪倒是老实,坦诚相告,他没那么多钱做这大买卖。以他现有的身家,也就是小打小闹。大买卖,他有那心,也没那力。
“既然来了,光看哪行,这钱也不能光叫别人挣去么。那帮人吃肉,总要分杯羹出来嘛。”良臣笑了笑,有蒋方印这位辽东巡抚的头号幕僚在,张国纪想不发财都难。
“舍人说的在理。”
蒋方印听出了良臣的话外之意,从前辽东的贸易大多被李家和矿监高淮把持着,每年利润惊人。这么一块肥肉,随着高淮倒台、李成梁归京,再保持从前的局面,就有点天理难容了。
恩主杨镐也流露过对这方面的不满,有心想分润这块肥肉,所以蒋方印才书信召故友张国纪来沈阳。
身为巡抚幕僚,蒋方印自身是不便直接经商的,张国纪便是他最好的手套了。二人乃是故交,知根知底的,用的放心。
但听魏舍人所言,莫非他也想从中分润一二?
蒋方印若有似思。
小张嫣听不懂大人们在说什么,见父亲不理她,那个小干爹也不管她,便独自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门边,搭着下巴懒洋洋的晒起太阳来了。
晒了会太阳,又觉无趣,小姑娘的眼神就直直的盯着父亲怀中看。
她可没兴趣跟父亲讨要那小册子,而是想要两颗珠子玩玩。
只是,最终小姑娘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她还是很害怕父亲责骂她的。
于是,目光落在了那个小干爹脸上。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话还真是大小通杀。
慢慢的,小姑娘倒觉得这小干爹看着有些顺眼了。
干爹这会可没注意小姑娘瞧他顺眼了,而是在寻思事情呢。
事实上,良臣确是想插手辽东贸易。
经商挣钱,可比万历搞的矿监税使有格调。
治国,实质就是理财。
治家,实质也是理财。
战争,实质也是理财。
大明朝为何陷入那个死循环,除了士绅阶层利益的无限扩大,皇权的无限收缩外,缺钱,是根本一环。
不过,大明朝有钱,上下下下都有钱,独国库没钱。
原因何在,低效的官员体系和无能的税收模式是根本。
要解决这个问题,以良臣现在的能力和地位,肯定是无法解决的。张居正复生,面对现在的党争复杂情况,只怕也无能为力。
除非,来一场从下到上的革新。
这,显然不可能,也不是当下的问题。
不能对症下药,可以走偏门。
这个偏门就是发财,发大财。
辽东贸易是有钱赚的,黑脸老汉都靠这弄钱呢,良臣凭啥不能挣?
左右这钱他不挣,别人也会挣,所以叫别人挣了还不如他来挣。
有杨镐这个辽东巡抚罩着,自家背后还站着万历和郑贵妃,不在辽东一展身手,弄个富家翁做做,未免可惜了。
良臣也清楚,他可以伸手,但却不能太贪。
高淮虽然倒了台,新任的辽东矿监张晔给高淮来了个全盘否定,但要他不插手辽东贸易却是异想天开了。
说一千道一万,张晔最主要的使命不是替高淮擦屁股,而是继续替万历的内库弄钱。如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张晔和东林党关系再好,这矿监税使的位置也坐不下去。
如此,便意味着,高淮弄的那个福阳店很可能会换个牌子继续营业。
因而,张晔那里,肯定要分块肉。
李成梁那边,也不可能全盘放手。就算他愿意,手下人也不愿意。都是捞惯了的,哪能说收手就收手呢。上上下下那么多张嘴,断人财路,无疑是杀人父母啊。
李成梁为何能轻易就能鼓动起关门军变,根子还不是因为高淮挡了那些大大小小军头的财路么。
你不让我过的好,我就让你过不好。
将心彼心,这事,搁哪都不稀奇。
两京十三省,最近闹出的矿监税使被杀、被逐的事件还少了么。
以杨镐的短暂巡抚经历,李家的势力固然会受到影响,但也仅仅是伤筋,不可能动骨。
要知道,就算十年后的萨尔浒之战,李如柏都是一路军的主将呢。
而且杨镐这个还算念旧,当年他和李如松关系很好,和李如梅也处的不错,就算打压李家,大抵也是点到为止。
只要李家不跳出来破坏他的攻打土蛮大计,良臣可以肯定,李家那块肉只是稍稍小些,断不会就此没了。
但即便如此,这块肉还是能漏出一块来的。
这块,杨镐够吃,也够良臣解馋。
有财,大家发嘛。
并且,这事还有个好处,就是能跟张国纪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等将来他成了国丈后,这关系必然更加紧密。
单是一个干爹还不行,这世间无论什么事,必须要长来长往才好。
远亲还不如近邻呢。
四颗珠子买一个皇后娘娘加一个国丈,舍人可不是白出血的,他可是坐等大盘上扬,牛市大吉。
另外,马上要过年了,弄点钱,也好过年嘛。
“国纪兄不妨趟趟路子,至于本钱么,我这倒是能出一些,如果国纪兄看得起,就算我入个伙如何?”
良臣开门见山,张国纪没钱,他可以帮衬一点。蒋方印那里肯定也会出钱,要不指着张国纪一人,能干出个什么来。
蒋方印一听,顿时大喜,魏良臣虽是杂流京官,但却是贵妃娘娘的人,自家恩主为了跟贵妃娘娘长期交道,都要收对方为学生。现在这人主动提出合伙做生意,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张国纪自是无意见,他人生地不熟,又没本钱,全指着蒋方印。蒋方印都说好,他当然更说好了。心里想着,做生意光有钱可不行,得有势。自家这闺女的干爹背景不小,有他帮忙,这生意可谓是没做就赚了。
“不过光有本钱,却无货源啊。”
张国纪进入角色很快,马上想到了货源问题。如果不能直接从当地人手中收购,利润肯定没有多少的。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过一道手,价钱立时就会高出来。商人,逐利。没有成为国丈之前,张国纪也不能免俗,他当然希望以最低的价格拿到货了。
辽东货物来源大半在女真那边,建州就是主要的货源地,这个货源地眼下的实际把控者是李家。所以想拿到一手货,对普通商人而言,基本上是没戏的。
不过这事对良臣而言,却有戏。
他不必跟李家抢建州的货源,他有自己的来路。
东哥的友情,
第三百四十六章 亲兄弟明算帐()
东哥眼下有求于良臣,并且双方关系很亲密,良臣自是能从叶赫收购到足够的货物。
价钱嘛,别人给什么价,他就给什么价。
你叶赫总不能不给舍人面子吧。
怎么看,东哥都不是那种穿上裤子就翻脸的人。
念及此处,良臣直接对蒋、张二人道:“货源的事,我有门路。叶赫部和我有些交情,届时国纪兄可直接去叶赫部收购。”
闻言,蒋方印和张国纪都是大喜,能够直接从叶赫部收货,那成本可是大大的降低了。
关内的达官贵人最是喜欢关外的人参东珠,只要把东西运进关,都不必直接卖,过手给那些珠宝药铺,就能狠狠赚上一大笔钱。
做上个一年半载,想不发都难。
“那这样一来,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蒋方印心中火热,本钱有了,货源有了,权势也有,这发财的买卖可以说马上就能干起来了。
张国纪欢喜之后却是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魏舍人又出本钱,又解决货源问题,那这桩买卖,到底是算他张国纪和蒋方印的,还是算魏舍人的呢?
这别弄到最后,他辛辛苦苦来关外是给别人打工的。
这少年看着亲切,还认了自己女儿做干女儿,可毕竟是个当官的,要是翻脸不认人,他还真是拿对方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年头,民不与官斗。
大庆兄是有个举人功名,也是巡抚大人的幕僚,可架不住人家是巡抚大人的学生啊。
一想到这里,张国纪面上不禁有些犯愁,蒋方印见了,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却不知如何开口问询。
良臣将他二人表情看在眼里,自是知道二人担心什么,想着这事情不解决,三方也都不安心。
索性说道:“亲兄弟明算账,既然我入了国纪兄的买卖,那这账我们便之前说好,免得将来闹出不快来。”
张国纪闻言,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那依舍人之见,这买卖如何算?”
蒋方印也不藏着咽着,他是想讨好这个少年得志的舍人,但事关自身利益,也不能无底线的退让。要是这魏舍人想独吞这买卖,那他就却之不恭了。
虽说恩主暂时还没向朝廷保举他,可凭他跟了恩主十年的情份,真要请恩主行个方便,买卖还是能做起来的。大不了,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做起,慢慢来就是。
良臣微一思虑,拿出方案,他道:“这样,这买卖我们算十股。我有官职在身,不便出面,大庆兄也要帮恩师做事,恐怕抽不得空,故而这具体做事的人肯定是国纪兄,所以国纪兄算三股如何?”
张国纪想了想,点头同意,他不用出钱,只要出力,在这发财的买卖中分三成,还奢求什么?
见张国纪不反对,良臣转而对蒋方印道:“大庆兄随恩师在关外,这官场上下打点也是件头疼烦心事,国纪兄生意做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少不了有人找麻烦,届时得要大庆兄忙前忙后,因而大庆兄也算三股如何?”
“可以,真要算起来,我这三股都多了。”蒋方印哈哈一笑,并无意见,听魏良臣的意思,似乎连本钱都不用他出,何乐而不为呢。
二人得了六成,余下的四成归谁,自是不用想了。
“本钱都由我来出吧,货源那里也归我解决,所以二位,我占四成不过份吧?”
“三三四”的方案,良臣认为很公平,他真要少拿,只怕这二人反而不踏实。真要算起来,他独占这个买卖也无可厚非,只是,他分身无术,这买卖真想做起来,还真离不开蒋方印和张国纪。
“大清贤弟就算占五成,我也没意见。”
蒋方印轻笑一声,同意良臣这个方案,他注意到,魏舍人对他的称呼可是改了,一口一个“大庆兄”,他自是也要改口,称兄道弟,双方关系显然更近一步。
张国纪更是没有意见,连声说好。
“那此事便说定,我回头便叫人将银子给国纪兄送来,大庆兄帮忙在城中物色间铺子,国纪兄招些人手,先把店铺办起来。”
良臣交待两句,叶赫那里他也得给东哥去封信,这都快过年了,年前把架子搭起来就成。
只是,良臣琢磨着这买卖还是得有个自家信得过的人看着才行,倒不是不放心未来国丈和蒋方印,而是他想给自己培养个信得过的助手。
他想到了宋献策那个神棍,但立即又给否定了,这家伙鬼精着,且手里还有个矿,所以还是别让他插手辽东的事。
可除了宋献策,良臣还真是无人可用。
郑铎那帮人打打杀杀还行,让他们改行做生意,有点强人所难了。并且,张虎一直希望给郑铎他们谋个内廷的编制,郑铎本人也几次流露对官军的向往,良臣也不便强迫人家弃武从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