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雄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马尼亚雄鹰-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254章 后续影响() 
看到大家都非常的沉闷,作为政府首脑的李沃夫开口讲到。“现在退出战争史不可能,不然我们没有还款的财力。现在我们只能将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才能维持政府的运作。”

    作为政府的首脑,李沃夫这样讲算是定了政府的基调,下面的其他人哪里会有意见。于是在2月15日,俄国临时政府照会英法两国,经过慎重的考虑,俄国临时政府任然会呆在协约国内,继续与同盟国作战。对于俄国临时政府的决定,英法两国当然大为放心。

    而已经看到俄国有摇摇欲坠迹象的德国政府,当然不会让其安定下来。尤其现在陆军掌控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两人对于东线的重视超过了以往德国总参谋长。看到现在俄国的情况不重点针对其打击一番,简直对不起他们对东线的重视,而且德国政府现在也看到结束东线作战的曙光,当然也会加大支持力度。

    在罗马尼亚一直等待消息的埃德尔也收到了这个消息。

    “看来红俄上台不可避免。”

    埃德尔看着圣彼得堡发来的消息,判断的自言自语道。不过可惜对于远在圣彼得堡的事,罗马尼亚也干预不了,只能等待事情的发展。

    不过现在管不到圣彼得堡,不代表以后没有机会。埃德尔叫来自己的两位情报主管。

    “对于俄国方面将是你们重点渗透的区域,尤其是那个布尔什维克政党将是你们的主要目标。我会专门批一千五百万列伊的经费给你们使用,都要将其花在这方面。同是从俄国收购物质的事也不要停下来,还要做大只要那些人敢卖,你们就要多多买进。”

    埃德尔想法是趁现在布尔什维克还没有做大之前,先派人进行潜伏。哪怕潜伏一百人,能成功一人也算赚大发了。因为埃德尔打算十年内不动用潜伏进布尔什维克党的这些人,他想要在关键时候才动用这些历经千辛万苦才存活下来的间谍。至于继续购买俄国物质,也是为了让局势更加利于罗马尼亚的变化。

    在说完针对俄国的情报工作要点之后,埃德尔说起了国内的安排。“从现在开始要密切关注那些左翼政党,尤其是那些有过宣传暴力倾向的政党是重点关注对象。”

    埃德尔知道现在罗马尼亚偏左翼政党一般都是社民党,最为和即将出世的红色帝国相仿的政党,就是恩格斯所创立的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事实上罗马尼亚也有社会民主党不过因为其比较弱小,才没有受到其他政党的关注,不过在卡鲁斯特这里也是有派人潜伏。

    不过对比于左翼政党的弱小无力,罗马尼亚右翼政党就强力多了。因为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让右翼政党的主张大为吃香。现在罗马尼亚政党真正让埃德尔头疼的反而是右翼政党,动不动就是对国外罗马尼亚族生存的担心,政府需要去解救这些受苦难的人。

    埃德尔目前还是用得上右翼政党,等到他心中大罗马尼亚初步完成后,这种狭义的民族主义观点就会被他抛弃。因为到那个时候罗马尼亚就是多民族国家,像现在这种民族政策必须得到改变,不然国内问题就能拖住社会发展的脚步。至于到时候是什么民族政策,这个埃德尔自己也没有想好。

    像自己前世那种政策,埃德尔是不会考虑的,最多就是在国内放弃民族成见,争取社会平等。到哪个时候,没本事的人就别说什么民族歧视,地区歧视什么的,自己没本事走到哪里都会被歧视。

    两位情报负责人在接到埃德尔的命令后就下去办了,至于该怎样做就需要他们两人自己考虑。

    在送走两人后,埃德尔再一次招来了首相。

    “最近协约国方面对我们的条件有没有松动?”

    面对埃德尔的询问,布勒蒂亚努首相回答道。“陛下,目前英法还是不松口。”

    “哪怕是俄国革命之后?”

    “是的,陛下。”

    埃德尔听到这里不由得想到,是什么会让英法在俄国革命后依然在不松口,难道他们不知道革命爆发的原因?

    俄国算是废了大半,国内一团糟,而且军队士气装备也很差,完全和之前是两个概念。这些情况英法两国一定知道,是什么倚仗让他们不愿意罗马尼亚获利太多呢?

    埃德尔听到首相的话后,来回走动起来。布勒蒂亚努首相看着国王来回走动,也不敢打扰。

    埃德尔在走动中灵光一现,想起还有一个列强国家没有参战,莫非是英法已经将其拉到自己阵营。在美洲唯一的列强,也是gdp总值世界最高的美国。一想起这个国家,埃德尔就可以从前世记忆中找出不少称号,人类的希望,文明的灯塔,自由的斗士等等。这些诸多称号用在一个国家身上,可以看出其的地位,在自己前世也就自己祖国有希望超越这个国家,不过直到是穿越前还只是很有可能。

    现在美国也没有那个时代的威风,现在欧洲提起美国都是一脸的不屑。除了少数新兴行业和各种资源以外,美国货就代表着劣质产品,这也是现在欧洲人的共识。只是这几年欧洲大战,让美国工业获得巨大的发展,将其从债务国一举变为债券国,而且英法为其供应大半的债务。

    为了不让自己债务变成废纸一堆,美国就不能让英法两国倒下。这些都是埃德尔在前世所有人都是达成共识的观点,至于那个墨西哥想入侵美国的笑话,估计连墨西哥人都不相信。因为墨西哥恨美国,是因为为什么美国不全部吞并墨西哥。

    埃德尔在理清思路后,知道肯定是美国决定入场,让英法两国不想拿出太多利益给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现在拿到的利益,完全让埃德尔觉得还不值得出手,因为俄国退出战争将是英法最为害怕的事情。这时候英法一定会让自己出手,这时候价码就一定会适合罗马尼亚的需求。

    埃德尔就在想,能不能在这件事上为罗马尼亚获得足够的利益。不过在思考一番后,埃德尔发现以罗马尼亚的体量对此完全没有办法。

    看来只能等美国的消息。

    ps:书友们,我是黄油烤馒头,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255章 美国宣战() 
果然没有出乎埃德尔的预料,在俄国革命爆发后的第十天,美国就对德国宣布断交。理由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到美国的航运和贸易自由。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1796年卸任时,曾对公众表白:“我们与外国交往的重大原则是:在扩大与他们的商业关系中尽可能少有政治联系……用一些人为的联系将我们自己卷入欧洲经常的政治兴衰或经常的敌友捭阖中去,肯定是不明智的。”约翰·亚当斯就直言不讳:“我们应该将其作为首要的原则而决不能忘记:在未来欧洲所有的战争中保持中立。”美国开国领袖们定下的外交基调被称为孤立主义。

    因此,1914年一战爆发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宣布美国中立,并要求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他在给驻交战国使节的电文中还谆谆嘱托:“不要表现出任何非中立的感情,语言文字都不行。”

    自美国独立以来,实际上处于欧洲强国英、法、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中,时刻要警惕外国势力的干涉,与所有的欧洲强国保持距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大西洋的天堑也帮助美国脱身于欧洲的纷争。保持中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国力相对弱小,需要韬光养晦,谋求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自身实力。

    1898年美西战争前夕,美国军队还不到3万人,放眼全世界,还不如保加利亚。考虑到美国陆地的面积,这个人数少得可怜,海军力量上更是微不足道。另外,美国是移民国家,欧洲移民占据重要地位,过度卷入欧战,还有可能会引发国内不同欧洲族裔因效忠自己的来源国而陷入分裂。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则可以从欧洲纷争中获利。

    战争会制造出大量的后勤需求,这都是美国企业的机会,所以美国不但自己中立,甚至还盼望别的国家“让子弹飞”。整个19世纪,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自东向西开疆拓土,拼命扩充自己的实力。

    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1819年迫使西班牙放弃佛罗里达,1845年兼并墨西哥北部成为得克萨斯州,1846年与英国签订条约而获得俄勒冈,1848年从墨西哥兼并领土成立新墨西哥州及上加利福尼亚,1867年从沙俄购得阿拉斯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社会正在进步的道路上狂飙突进。硬实力指标是,189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1330万吨,大约是英德两国之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为23。6,而英国为18。5。相对工业总潜力也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四分之一。

    美国的人口在1783年只有三百万人,1860年为3200万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人口迅速增加,主要是大量的东南欧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从1870年的3900万人增加到1890年的6300万人。

    从1898年起美国军队发展也异常迅速,到1900年增到十万人,其中一万人驻古巴,六万人在菲律宾作战。1884年美国海军也跃居世界第12。

    1914年美国人口9800万,13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是英国10亿美元的13倍多,人均收入377美元也远高于英国的244美元。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国民收入总和与美国旗鼓相当。美国海军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德两国。此时,旧世界即使最无知的人也能感受到美国肌肉的力量并努力适应,当然这也包括美国自己。

    如果说仅仅因为肌肉发达就判定美国必然会放弃孤立主义,并不客观。一项重大外交国策的转变必然包含着核心利益受到挑战。细究美国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是保持中立。

    它是“特指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不适用于世界的其他地区,同时特指政治、军事,而不包括经济与文化。”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美国只是不卷入欧洲的军政纷争,欧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则不见得要中立,特别是美洲。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表明了孤立主义的红线:“我们对欧洲国家将其制度扩张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所有企图,都视之为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我们不曾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国家的现存殖民地或属地,但是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为了压迫它们而进行的任何干涉,我们都将视之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也就是说列强在欧洲搞事美国不管,在美洲搞事就属于美国的核心利益了。第二层意思是,孤立主义只是军事、政治的不介入,但在经济、文化上却要求必须机会均等。即使在你们的殖民地也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在公海则要求海上航行自由,这个原则透着一股后进强国的蛮劲,与门罗主义有着相同的底气,都是在说美国的孤立主义是有条件、有底线的。总之,孤立主义是为经济服务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战爆发后,交战双方海量的、高价的军需订单塞满了美国商人的口袋。1914年8月,法国把大批黄金运到美国摩根公司的保险柜里,换来1亿美元的贷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贷给英法两国5亿美元,这些钱只能买美国货。供应俄国的贷款和军需也有4。7亿多。一战中,美国对德国等同盟国的贸易也来者不拒。

    但是英国的海上力量太强大,封锁了对德贸易。英军的海上优势使美国的中立贸易快速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向协约国输血的通道,英美海上贸易成为德国人的心头恨,美德矛盾开始加剧。

    1915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开启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诸岛划出封锁区,所有通行的水面船只,无论军民,都将在不经警告的情况下予以攻击。航运自由被限制,美国人没法做生意了。

    1915年3月28日,美国邮轮“法拉巴”号被击沉,一名美国人死亡。5周后,一艘英国大型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南爱尔兰海面被击沉,一千余人死亡,其中128名是美国人。卢西塔尼亚号事件造成平民伤亡,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当德国人欢呼“我们以欢乐的自豪,注视着我国海军的这一最近功绩”时,在美国公众中则形成了德国人穷凶极恶不尊重基本人权的舆论。

    威尔逊总统为此连发措辞极为强硬、语带威胁的外交照会。因不满这个可能导致外交走火酿成战争的照会,时任美国国务卿、和平主义者布赖恩愤然辞职。其实,威尔逊当时的最大政治目标是在1916年连任,在竞选中他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的口号,标榜自己使美国在不参战的情况下延续贸易。

    南方出身的威尔逊极需要在战争贸易中获益最大的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选票,让这些选民继续从战争中获利。不为战争买单是威尔逊能否连任的前提。好在这以后,德国的潜艇战有些收敛,但是1916年3月24日,又发生了“沙塞克斯号”事件。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无预警击沉了法国客轮“沙塞克斯号”,80名乘客重伤或溺死,其中有4个美国人。这件事虽然并不严重,但对本已恶化的美德关系无异于火上浇油。

    1916年美国的贸易顺差“由4。3亿多美元增至20余亿美元,即增加了3。7倍”。一战的战争财使美国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工农业特别是军工业发展极快,金融上也赢得了主动权,从债务国一跃变为债权国。对比美国分别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交易额就会发现,美国与协约国在经济上捆绑得更紧,美国输出到德国的资本仅占美国输出资本总额的2。而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巨额投资将化为乌有,这显然不是美国人愿意看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