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洪承畴尽管对于担任山西巡抚不太热心,但是仍然上奏朝廷,调集了麾下八千洪兵前往太原府赴任。
第九十三章春耕一()
王承恩西渡黄河之后,平阳府之内在没有一支精锐的明军。解州、蒲州、平陆、陕州、芮城五县也先后被刘宣攻克。到了三月份上旬,整个平阳府已经彻底被刘宣占据。
这时候,新任的山西巡抚洪承畴也平安度过了一次危机。他刚刚走马上任,恰巧遇到了山西局面的彻底败坏。再加上他让王承恩渡河退兵,被平阳籍贯的文官大肆攻喧。
在刚刚上任的一个月内,洪承畴已经遇到了最艰难的时日。如果他稍微有一点疏漏,只怕也会像耿如杞、宋统殷两位老兄一样进入诏狱吃几天牢饭。
众所周知,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缺乏耐心的皇帝。洪承畴走马上任,因为不能挽救山西恶略的局面,已经让崇祯皇帝有了很大的不满,换人的念头也越来越深。
这个时候,内阁大学士成基命起了极大地作用。因为在建奴入寇之际表现突出,成基命已经得到了崇祯皇帝极大地新任。在首辅韩爌致仕之后,成基命已经成为最受崇祯皇帝信任的阁臣。
正是因为成基命的大力支持,洪承畴这个山西巡抚也才勉强坐稳。
而洪承畴此人也是有些官运,这时恰巧王嘉胤余部紫金梁从太岳山南下辽州榆社城。
此时,因为紫金梁消息闭塞,并不知道洪承畴带领洪兵进入山西。他们在榆社县劫掠了几日。等洪承畴带兵而来时,紫金梁已经失去了退兵的战机。
一场大战之后,紫金梁所部大部分溃散。小部分从新逃回了太岳山中。至于紫金梁王自用本人,再一次成为洪承畴坐稳官位的战功。
靠着紫金梁的脑袋,洪承畴暂时总算是坐稳了巡抚之位。
此后他试探性的从太原府南下,攻打了几次清徐县城,但是都被李旭升率兵击退。洪承畴见占不了便宜,也不想让刘宣发疯带领大军北上攻打太原府。所以他并没有盲动,反而沉稳的控制着麾下的一万五千大军。与李旭升麾下的八千兵马对持在清徐、太谷几座县城。
趁着山西境内难得的平静,刘宣麾下的兵马也频频调动。李旭中所部还没有走到闻喜县。战事已经彻底结束。他只能调转马头,北上汾州,配合李旭升抵抗太原府官军。
杨四宝则带着麾下的兵马,暂时驻扎在安邑、曲沃附近。张虎成则带着第五旅全部兵马。绕过了中条山,驻扎在平陆、陕州、芮城三座县城。
而刘宣也带着麾下的中军,刘勇骑兵旅、李自成第四旅等上万兵马,沿着官道返回了平阳府的府城临汾县。
等刘宣回到临汾县后,马上将霍州老营的坛坛罐罐迁往了临汾县城。武备司、军法司、练兵司、后勤司等总部机关,也开始分批次的进驻临汾县城。
眼见已经进入三月,刘宣的治下已经开始大规模春耕。
因为最近几年的天灾*,整个平阳府的土地兼并已经越来越严重。而作为收税主体的自耕农,也越来越不堪重负。开始大规模抛荒,流落为四处流窜的流民。
面对这种情况,刘宣连续下达了劝民归乡令、开荒免税令、耕牛租售令等促进农业的法令。让地方上开始恢复生产。此外,他还下令各地的驻军清剿山匪、遣散流民。
在刘宣的各种法令下,平阳府较快的恢复了社会秩序。尤其是去年已经被刘宣攻占的二十座县城,现在已经趁着下了一场春雨的有利时机,完成了春耕。
而平阳府南部的二十多个县城,因为驻扎着杨四宝、张虎成二部主力上万人。也没弄出太大的风波。
春耕时节农家忙,田里田外话斜阳。喜盼天公降好雨。一年光景看粮仓。
春播时节,各地的百姓纷纷拿起了镰刀锄头走上田间地头,扶着耕牛开始了新的劳作。而刚刚分了田的五牛庄,更是一片繁忙。
郭坨子虽然担任了巡总,但是仍然要每日耕作。他疲惫的扶着牛犁,前面的一名大脚妇人牵着耕牛,正在努力的耕种。
郭坨子名下的土地共有五十亩,再加上三娃子名下的三十亩地。他一个人就需要耕种八十亩水田。这样的劳动量,哪怕是一个成年壮汉,也稍微有些吃不消,更何况是郭坨子这种年过四十,身子稍有残缺之人。
所幸今年二月,三娃子娶了一个能干的婆姨。这个婆姨不仅力气很大,还长着一双大脚,才能在春耕时帮上郭坨子不少忙。
春耕已经开始差不多十天,因为郭坨子两家壮劳力较少,所以直到今天,郭坨子才勉强完成了春耕。
这八十亩水田,郭坨子全部种植了高粱米。因为最近几年干旱少雨,所以哪怕是靠近汾河水的水田,郭坨子也没有种植更加高产的小麦,而是种植了耐寒的高粱。
等郭坨子忙碌了一天,在黄昏时赶回村庄时。只见三娃子早已经将草料准备好,正在墙角下等待着郭坨子二人。
这一段时间,不仅三娃子娶亲,就连郭坨子这个老光棍,也花了二十两银子娶了一个女人。
郭坨子的女人来自藩王府中,本是一名镇国将军的小妾。在刘宣攻破汾州城,这些藩王宗室也被大军一扫而空。至于宗室抢掠的妇女,也被刘宣发卖给下面的士兵。
本来按照郭坨子的资格,可以免费分一个女人。但是郭坨子偏偏看上了这个白白净净的漂亮小脚女人,所以才浪费了二十两纹银将她买下。
郭坨子家产丰厚,可以有条件挑选美人。至于三娃子,因为失去了左脚,所以只能选择一个能干活帮忙的大脚女人。
虽然没娶上自己喜欢的小脚美女,但是三娃子早已经心满意足。他虽然从此残疾,但是毕竟娶上了婆姨,每日还有足够的粮食吃。
比起在陕北饿死的爹娘,被官府老爷逼稅拷掠而死的哥哥,和因为战乱不知去向的大嫂、小妹,三娃子只觉得自己活在凌霄宝殿当中。
第九十四章春耕二()
三娃子打了几角烧酒,与一直照顾他的郭坨子喝了几杯,然后回家搂着新娶的婆姨昏沉沉的睡去。
第二日清早,三娃子早早起身,将铡好的草料喂饱了健壮的毛驴。等到了卯时三刻,太阳刚刚露出小脸儿,三娃子将这头花毛驴交给了同村的乡民。
在整个五牛庄中,除了郭坨子、三娃子这种立过战功的伤残兵,其他百姓家中根本没有一头大牲畜。他们的春耕也更加辛苦劳累,全靠人力拉犁。
租用三娃子毛驴的村民名叫朱慎銶,稍有文化的读书人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一个货真价实的宗室皇亲。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顾虑子孙太多,担心以后会有重复,所以从东宫亲王位以下,各自草拟了二十字的名字。
他严格规定日后自己的儿孙,一旦生下来,就要上报宗人府。而且必须取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下字俱用五行偏傍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
大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厚爱自己的儿孙,他给三子晋王朱棡定下了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这二十字的性命。
而租用三娃子耕牛的朱慎銶就是晋王朱棡第八辈儿孙。按照一般的情况,朱慎銶辈分如此之大,应该有爵位在身。但是朱慎銶投胎的运气太差,家中居然连续八代都是庶子出身。
按照明代庶子袭爵降一等的规矩。到了朱慎銶一辈。爵位已经到了最低的奉国中尉。
因为藩王带来的财政压力,底层的宗室待遇越来越差。朱慎銶虽然有二百石禄米的俸禄,但是超过六成发放的都是只能用来擦屁股的宝钞。真实的禄米只有八十石。
这八十石禄米也全部到不了他的手里,还要被高级宗室克扣一些。所以朱慎銶每年领到手中的禄米只有不到五十石。
如果按照崇祯年间一石米四两银子计算,朱慎銶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大富翁。可惜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朝廷给宗室的禄米大部分都是发放现银。
朱慎銶虽然有二百石禄米的俸禄,但是每年能领到手中的银子只有二十两。
而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宗室不得从事任何贱业,也不准读书做官,更不允许行商从军。就连当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夫。也是根本不可能。
所以尽管朱慎銶每年有二十两银子,但是因为衣食住行的花费。再加上藩王府中高级奴仆的欺骗盘剥,实际上也是生活在忍饥挨饿的水深火热之中。
刘宣攻克汾州后,庆成、永和两家藩王也被刘宣一扫而空。除了最低等的奉国中尉。其他宗室不是被刘宣斩杀,就是被刘宣抓到筑路营修路挖矿。而朱慎銶这时候因为爵位低微。终于有了一丝好运气,勉强逃了一命。
朱慎銶保住性命后,被当地的文官安排在午牛庄中定居,还分到了十亩农田。此外去年发放下去的二十两白银俸禄也还在他手中。
因为刘宣治下打击囤集居奇的不法商户,再加上他查抄了一批粮食维护物价。汾州城的粮价也下降了不少,现在一石粮食只有二两五分白银。
朱慎銶本人吃不了苦,根本拉不动犁。所以他只能用每天六十文的价格租用三娃子的毛驴。
“老皇爷,你可要好好伺候这头毛驴。如果这头驴出了问题,你可是赔不起。小心吃官司被抓到筑路营。”
朱慎銶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辈分却很高,算是来还是崇祯皇帝的祖父辈。所以才会被相邻戏称为老皇爷。
朱慎銶出身宗室,在刘宣治下天生就低人一等。面对三娃子这个残废伤兵的调揩,朱慎銶猥琐的低下了脑袋答道:“三哥放心,出了这院子,这头驴就是我的爷爷,我一定将它像祖宗那样供起来。”
送走了朱慎銶。三娃子拄着拐杖回到家中。这时候他的娘子已经起床做好了早饭。早饭非常简单,只有两个杂粮面窝窝。一小盆稀粥,粥里面几乎看不到多少米。
尽管早饭非常简单,但是三娃子与娘子还是吃的津津有味。像这样的早饭,对于五牛庄这个村子来说已经算是非常丰盛了。除了三娃子、郭坨子这种家底丰厚的伤残兵家庭,普通的百姓根本吃不上早饭。
大部分人家每日只吃一顿午饭,到了夜间更是只有清汤寡水的稀粥。
等吃罢了早饭,三娃子的婆娘收拾了碗筷,壮起胆子说道:“当家的,这几天,我准备让驿总捎一封口信,将我婆家的兄弟父母接到庄中。”
“这几天我跟着郭老叔去庄外犁田,发现村西高坝子上还有上百亩荒田。前些天听郭老叔说,何乡长已经颁布了开荒法令。只要开垦无主荒田,就能归自己所有。第一年还减免赋税,以后的农税也只收二成。”
三娃子听了自己婆娘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你能确定那是无主荒田?千万不要弄出争地官司。”
“我听郭老叔说过,高坝子本是汾州城牛财主的家产。因为最近几年缺少雨水,高坝子那里也打不了多少粮食,所以那里已经撂荒四五年了。”
“去年刘元帅打下了汾州,牛财主也被刘元帅砍了脑袋。现在牛家人也早已经落败,田契也不知道在不在手中。”三娃子的婆娘有些急切,毕竟他的娘家人还在太岳山上受苦。
“何拴虎我也算是认识,一两天我去求求他,看看这事能不能成。只要何拴虎点头,乡中就能发放田契,以后也不怕牛家人找后账。”三娃子失去了左腿,生活上也依靠婆娘照顾,所以面对婆娘的要求,他也不可能彻底硬气起来。
“我家还有兄弟两人,都算的上壮劳力。有了兄弟帮衬,也不必事事麻烦郭老叔。”三娃子的婆娘害怕丈夫不愿意,赶紧接着说道。
虽然三娃子与郭坨子仿佛骨肉至亲,两人之间的交情也是过命的战友。但是如今他与郭坨子都已经成家,也确实不能事事麻烦郭坨子。
三娃子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现在春耕时节已经过去了大半,要来就让他们早点来。等他们来了,也能借一借郭老叔的耕牛,尽快将粮食种下去。”
第九十五章科举一()
时间慢慢进入四月份,经过一个月的稳定,平阳府南部的二十多座县城已经彻底被平定下来。流窜的饥民被劝反归乡,拦路抢劫的强盗也被当地驻军清剿而空,只有很少的强匪退入深山老林之中。
就连各地叛乱的士绅,因为外部力量很难支持,也在刘宣的打击下销声匿迹,蛰伏下来。
临汾县城,西河王府。
这里以前的主人西河王已经被刘宣砍下了脑袋,西河王府现在已经变成了刘宣的行宫。
刘宣端坐在二堂之中,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账册。刘宣随意挑选了几本,仔细的翻看了一遍说道:“咱们现在一共占领了五十余座城池,治下的百姓也超过了四百万人。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就有洪洞、临汾、安邑三城。”
“良璧,我本来以为整个山西也不过四百万人口,而平阳府一府之内也不可能超过两百万人。没想到这山西的人口如此之多,咱们只是大致清查了一下户籍,治下的百姓就超过了四百万人。”
赵瑨脸上有几分敬佩的说道:“历朝历代,达官贵人家族中的隐户就多不胜数。如果到了吏治败坏,贪官横行的时候,百姓不堪逼迫,只能委身官绅豪右之家为奴为婢。”
“如今将军颁布了废奴令,征税令等新法令。规定官府概不承认以前的奴契,征税也放弃了以前的人丁税。改成了现在的田亩税,还一股脑废除了士绅之家的免税待遇。”
“这样连番手段下来,百姓纷纷从新登基户籍。人口在籍的百姓自然大增。”
眼见赵瑨还在滔滔不绝的恭维着自己,刘宣摆了摆手打断了赵瑨的话说道:“良璧,上个月我让你筹备科举,这个月期限已经快要到了,到底有多少人准备应举。”
听见刘宣马上转移了话题,赵瑨脸上带着一丝苦涩道:“将军苛待士绅,尤其是官绅一体纳粮的法令。更是彻底失去了士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