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还是懂李诚的,闻言微笑颔首:“如此,便依自成之请。”
李诚不愿意争功,也没必要争功。
这一战要说首功,李诚其实已经装进了口袋里。
子时将近,远远看着如巨兽一般卧着的城池,李世民难掩内心的激动。
雪还在下着,但是唐军上下却都做好进攻的准备。
火光一闪,“轰!”
的一声巨响,山崩地裂。
噼里啪啦的冰雹一样的声音结束后,无数的火把被点燃,照亮了夜空,喊杀声四起,唐军以三千精锐为前驱,潮水一般的涌向城池。
第五百八十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天色微明,摧枯拉朽的胜利并没有如预想那样来临,战斗还在持续。
这已经是距离爆破之后的两个时辰了。
高句丽人还在抵抗,他们的斗志还在,他们在每一个角落进行着抵抗。
两个时辰的观战下来,李世民没有露出疲倦,反倒是精神亢奋,红光满面的样子。
此刻的李世民,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爆破之后大约五十步宽的城墙缺口,问了一句:“自成,先有威力巨大的爆破,后有顺利的入城掩杀,为何高句丽人还在抵抗?”
正常情况下,敌人在遭遇到爆破这种“奇诡”且威力巨大的打击后,精神上应该崩溃才对。
这一点在安东城已经实践过了,但是为何在这里不行呢?
这个问题有点绕,但是并不难回答。
李诚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陛下,臣以为,高句丽残部还在抵抗,该因其精神领袖犹在。”
“乙支文德么?
到了这等关头,还不肯降么?”
李世民的语气里多了三分肃然,眼神看向城池的方向也多了一些尊敬。
“此君枭雄也,灭其肉身不难,使其降则……”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熟读史书的李世民,不难从历史上的人物里找到答案。
实际上在中华历史上,类似的豪杰之士不胜枚举。
说道乙支文德,李诚的心思实际上是在想另外一个时空的大x宇宙国。
历史上高宗灭高句丽后,获其民而迁徙至后来的皖北一代,就是出清朝造反的捻军那一代。
从理论上说,捻军这票人大概率的继承了高句丽人的血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毕竟唐朝以后的中原地区,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人口迁徙也很频繁,到底还剩下多少高句丽人的后裔在这一带生活,真的不好说。
只不过中华文明太过灿烂辉煌了,不屑于去牵强附会的给自己找一个名声显赫的祖宗。
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的原因是城内升腾起一道烟柱,看见这一幕的李诚悠悠的叹息一声:“唉!”
李世民见状认可的点点头:“随朕进城吧。”
乙支文德的结果,李诚和李世民都猜到了,那就是——自焚!“一代枭雄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之旅。”
李世民感慨了一声,李诚在一旁稍稍犹豫了一下,没有开口评价。
李世民察觉到他的反应,笑问:“自成可是另有话说?”
李诚摇摇头,心里还不确定。
百骑护卫着李世民往城门口去的路上,李诚策马稍稍落后,心头警惕的看着四周。
一种奇怪的感觉,让李诚提高警惕。
进城不久,便遭遇一伙唐军,每个人都笑呵呵的,扛着大包小包的从一处宅子里出来。
遭遇百骑,这些士兵顿时慌了,纷纷丢下手里的包袱,站在路边垂头不语。
李诚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城内不断有哭喊声夹着狞笑声,这是失控了啊。
长孙无忌策马上前,指着这群士兵怒喝:“李道宗、李绩何在?”
长孙无忌负责军纪这一块,按说这是本职工作,但是他上来就点李道宗和李绩的名字,这就意味深长了。
正常情况下,李诚自然是关我屁事的节奏,安心看戏就好了。
可惜,长孙无忌太聪明了,至少是李诚看来聪明的过头了。
战争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的跳出来,看似在为皇帝分忧,压制一下功臣们,免得尾大不掉。
也正因为他着急了,才有了李诚反击他的契机。
至于李诚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长孙无忌难看,需要理由么?
看看历史上的高宗和武则天都怎么对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就知道了。
为了李治,李诚必须搞长孙无忌。
李治好了,李诚和他的家才会好,这逻辑没毛病。
长孙无忌请示了一下李世民,拦住一支巡逻队,让人带路去找李道宗和李绩。
城内的战事还没完全结束,这也是两人没有及时去请李世民进城的原因。
李世民是自己主动提前来的,毕竟战事没彻底结束,局部还有抵抗者,万一伤到李世民算谁的?
这会李绩和李道宗都不会去请李世民进城,自然也不会去约束下面的士兵。
其实这事情在李诚看来就不算什么大事,这年月唐军的纪律算是很好的了。
李世民决定在原地等待,翻身下马步行走走看看,走了一段回头没看见李诚,到了嘴边的话也憋回去了。
往远处望一眼,看见李诚站在一处宅院前便转身走过去。
“自成怎么停下了?”
李世民走到身后才问话,李诚闻言回头施礼:“臣失礼了。”
李世民摆摆手:“自成停步,自有道理,说来朕听一听。”
说是这么说,李诚不说出一一二三来,李世民的小本本可不是摆设。
李诚指着眼前的宅子道:“臣观此宅与长安的宅子样式无异,不禁遥想当年在高昌,所居的宅院有类汉家格局。
汉武帝打压豪强,迁富户于长安,才有西域汉家铁骑纵横,泽延后汉。
光武帝与门阀世家妥协,终有黄巾之乱。”
都说刘秀的人生是开挂的人生,甚至有人觉得他是个穿越者。
在李诚看来,就算刘秀是个穿越者,也是个没文化的穿越者。
不然怎么理解他居然与门阀世家妥协呢?
西汉留下的基础其实不差,刘秀完全可以做到压制门阀,而不是妥协。
刘秀不是穿越者的最有力的证据,应该是印刷术。
不会活字印刷,雕版都不会?
雕版印刷的出现是在中晚唐,宋朝大发展,明清达到了巅峰。
这时候提两汉并不是李诚的真实目的,只不过他需要一个话题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勾起李世民的注意罢了。
提到两汉,提到高昌,李世民不禁微微一愣,看了一眼李诚,发现他的神态正常,真的是无心之语的有感而发。
李诚还在继续:“四夷仰慕中原锦绣而效仿之,中原强则跪舔,中原弱则撕咬。
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这个道理李诚反复强调,此刻不过是老调重弹,但是李世民却深有感触道:“自成所言善也,前汉之初有白登山之耻,我大唐也有渭水之辱。”
李诚听他这么说,转身正色长揖道:“陛下能牢记耻辱,励精图治,臣为大唐贺,为天下百姓贺。
今陛下被坚执锐,亲至辽东灭高句丽,此功绩犹胜前汉,臣请陛下登泰山。”
这话听着是一点毛病都没有,李世民亲征自然是灭国的首功。
李世民在开心之余,不免心存疑念。
暗道:自成所贺所请,可谓早有布局,才有今日水到渠成。
适才辅机所为……怎么说呢?
这一趟是李世民亲征,长孙无忌抓住军纪的问题大做文章,间接的往皇帝脸上抹黑了。
此其一也,李世民稍稍沉思后,联想到高昌灭国后侯君集等人的结果,不禁心里为刺疼了。
同样是功臣,上次侯君集被下狱,留下了后来谋反的祸根。
说的难听一点,已经逼反了一个了,还要再逼反李绩和李道宗么?
辅机就算是好心,就算是无心之过,似乎也有点操之过急了吧?
所以说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李诚不过是稍稍的提一嘴,主要话题还不是高昌之战,李世民就浮想联翩了。
这恰恰是李世民最大的弱点,或者说是君王共同的弱点——多疑。
长孙无忌利用的李世民多疑,借机打压李绩和李道宗,是为了今后在朝堂里的话语权。
只是没想到,他这个螳螂在前,后面还有李诚这个黄雀,同样的手段给他的腰眼捅了一刀,还是非常隐蔽的那种手法,李世民根本就没察觉到李诚的真实目的。
“唉,泰山行罢,朕也算是圆满了。
昔日老臣子凋零泰半,朕思之不免感叹。”
李世民被李诚引着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让李诚想起了一件事情。
“陛下念旧,不妨建一楼阁,竖名臣良将画像于其上。
以彰陛下之心。”
李诚说的是啥啊?
凌霄阁呗,这建筑按说今年就该建好的,不知道为何现在还没建成。
李世民听了惊喜道:“自成知我!”
连“朕”都不用了,直接上“我”。
可见李诚的话是说道心坎上了,李世民激动的发音都抖的。
“陛下,此事臣有一请。”
李诚正色行礼,李世民心情愉快,点头道:“讲!”
“入此阁者,当以浅邸旧臣为前提,才能达到陛下所想之目的。”
李诚很正式的表达后,李世民愣住了,这话先把自己给摘出来,真的让人意外的很。
“自成之功,足以入阁也。”
李世民就此做了态度,李诚却摇摇头:“陛下,不妥啊。
臣年岁太浅,入朝之时,大唐已经出现盛世的端倪。
有臣没臣,贞观盛世都会被记载史册。
臣知道陛下不肯亏待功臣,然则非要把臣列入其中,臣心难安啊。”
李世民还想说什么,看见长孙无忌、李道宗、李绩出现,点头叹息道:“朕知自成之心也。”
没有明说,但是李世民的态度还是给出了个答案,他觉得李诚是担心风头太盛。
huo药的事情已经很难隐瞒了,李诚再入凌霄阁,还不得被人买凶杀人啊。
第五百八十一章 皇帝身边不好呆()
三人上前来,长孙无忌冷笑着看两人一眼,朝李世民抱手道:“陛下,臣把他们带来了。”
李绩还是好的,不怎么慌忙,李道宗有前科的,这会态度非常恭敬,施礼道:“陛下,臣不能约束部下,坏了陛下的英明,臣有罪。”
李绩也称有罪。
长孙无忌见状,眼中得意更甚。
不等长孙无忌落井下石,李诚抱手道:“陛下,城初破,将士戾气未散,二位将军统筹全局,局部有所乱乃常态也,不应以罪论之。”
按说李绩和李道宗会表现出感激的神态,但是这二位听了李诚的话,却面无表情。
李道宗余光看过来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费解。
都是老成精的人物,当然不会不明白长孙无忌的做法背后的含义,既然如此,李诚的话就意味深长了。
李世民也是面不改色,淡淡道:“自成所言极是,是朕来的早了,二位爱卿无碍。”
一句话说的长孙无忌脸色微微一变,随即又恢复常态。
李诚倒是没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就开口给自己背书了,一下就把李诚变成了自己的代言人,官方认定的那种。
所以说,跟这些人打交道,真的心累啊。
这李二,真是够了!本来李诚的举动,很容易被人理解为说情,李世民沉默或者搁置都不是问题。
偏偏他立刻就认可了李诚的说法,这一下被误会成李诚在配合李世民演戏。
李诚面无表情的后退一步,心里暗暗盘算,这一拨不亏不赚的样子。
之所以这么判断,元音是长孙无忌被李世民误导之后,会对李诚产生一种“未来的威胁”的认知。
其实李诚也无所谓了,虱子多了不怕痒,也不差长孙无忌一个了。
说起来,也算是被李世民不大不小的坑了一下,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李诚现在也不关心了。
二李躬身谢恩,李诚站一边冷眼旁观,他们心里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这个也不重要了。
人心最简单,人心最复杂。
在朝中一贯不拉帮结派的李诚,还真的不在乎他们是怎么想的。
本来关系就没多好,说起来就是利益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李绩和李道宗肯定不会怨恨李诚,长孙无忌今后对李诚肯定有多猜忌。
未来的打压什么的,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长孙无忌老谋深算,可以说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臣子。
不然死后也不会让长孙无忌领衔辅政太子。
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李世民现在就开始考虑平衡的事情了,为太子登基做铺垫。
如果从这个可能性去看李世民的反应,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李世民因为刚才的事情,对长孙无忌心存芥蒂了。
要知道这次是李世民亲征!军纪出了问题,这笔账李世民也要连带责任的。
这个道理长孙无忌不是不懂,只不过他应该是习惯了过去那种与皇帝相处的模式,哪种模式呢?
就是长孙皇后还在那会!尽管长孙无忌一直在改变,但很多习惯是很难改掉的。
李世民已经进入了暮年期,这时候的皇帝往往最为多疑。
“走,四处去看看。”
李世民也没在继续废话的意思,一行人也不骑马,步行在往前。
长孙无忌劝了一句,“陛下安危重于泰山”,李世民很不给他面子的回一句,“平辽侯勇冠三军,有他在侧,朕自无忧。”
长孙无忌目瞪口呆,这是要给李诚封侯的意思。
李诚也呆住了,这“惊喜”来的有点突然,结合之前的事,有点惊吓的意思。
这爵位一封,李诚真的就是长安权贵之中最年轻的侯爷了。
这风头之盛,无人能出起左右。
看起来这是好事,但仔细一琢磨,多少眼珠子都红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