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有罪,事出有因。若论其罪根源,陛下有管教不当之嫌。”李诚一开口,惊的众人纷纷抬头,很久没见过这么敢作死的人了。这个时候你居然提陛下教育太子不当?
“李诚,住嘴!”长孙无忌猛然抬头,怒喝一声。说完了,飞快的看一眼李世民的反应。长孙无忌这个时候喝止李诚,其实是好心来着,担心李诚再乱说话,开罪了皇帝。李
世民没发怒的迹象,只是微微皱眉之后,看了一眼李诚道:“自成言朕之过,直臣也!”这
就是给李诚定性了,其实也是在说这些大臣们。都在那装哑巴,李诚敢说话就是忠臣。其实这个时候,李世民是非常的为难的,他需要臣子出来给建议。但是作为臣子的,趋利避害是本能啊。李世民的态度不明确时,谁敢开口?这
样一来,李诚敢于开口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不是忠心耿耿,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言君过?面
对李世民冷峻的目光,长孙无忌躬身行礼:“臣,惶恐!”
“为何惶恐?”心里有气的李世民不依不饶的追问,长孙无忌无言以对的时候,李诚开口解围:“陛下,大司空是好心。”李世民重重的哼了一声,错开这一节。李
世民怎么会不知道长孙无忌是好心的呢?但是这个节骨眼上开口喝止李诚,好心都变成坏事了。本来嘛,李世民需要一个人给出一个处置李承乾的意见,你不提意见还不让别人说么?毫无疑问,心里给长孙无忌打一个圆滑的标签。其
实长孙无忌这种举动,还可以用沉稳来形容滴。对李世民颇为了解的长孙无忌,这一刻其实已经看到了李世民的需求。所以才果断的低头,没有辩驳。李
诚先说李世民有责任,其实是有的放矢,因为李世民如果不承认自己有责任,那就会迁怒于人。接下来的背锅侠就是魏征,李世民借口没有教育好李承乾,把人家魏征的墓碑给刨咯。干这种事情,魏征才给李承乾当了几天的老师啊?
无非就是借这个事情发泄一下综合愤怒,主要还是看魏征不顺眼很久了,借机发作。
现在李诚先指出皇帝教育的责任,李世民捏着鼻子承认自己确实有责任之后,就不会情义去算人家魏征的后账。也不会干出推到墓碑的举动,更不会有三征高丽不胜之后重竖墓碑的事情发生。“
还是说承乾的事情吧。”李世民主动把话题又拽回来了。
“其罪不赦,罪不在死,贬为庶人即可。”李诚给出这么一个答案后,李世民多少显得有点诧异,因为李诚跟李承乾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李承乾敌视李诚。
这种情况下,李诚为李承乾说话,不是要弄死他,真是令人惊讶的很。
“谋逆乃死罪,自成不知乎?”站出来说话的是韦挺,李诚送他一个轻蔑的眼神,正准备怼过去的时候,房玄龄站出来说话了。“
此事,自有陛下决断,如无谏言,不必废话。”房玄龄一直都没说话,原因很简单,他也是太子的老师之一。这就看出来李世民为啥要推人家魏征墓碑的原因了,房玄龄没死呢,没收到牵连。其他老师一堆,除了杜正伦这个家伙,别的都放过了。房
玄龄的意思很明白,韦挺闭嘴,刚才让你说不说,现在找李诚的茬?你是不是傻?房
玄龄其实是在救韦挺,毕竟韦氏是地头蛇,结个善缘吧。加上高阳的事情,房玄龄心里还是挺膈应的。现在高阳跟房遗爱都没下个蛋出来。
第五百五十章 各取所需()
房玄龄的小刀子很隐蔽,这会算是把韦挺给救下来,老资格的宰相说了话,李诚准备好的刀枪剑戟只能收起来。不过这其实也暴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房玄龄支持的是李泰。你
不能说房玄龄就错了,就年龄而言,李泰是最合适的。
李世民看的很清楚,这会他其实也是很犹豫的。不过他是皇帝,最后必须要有个太子不是?眼下争执没意义,心里就算再厌恶韦挺和杨师道之流,只能是先压下去。矛盾留着,以后再看。不过李世民心里还是很重视李诚的意见就是了。
“朕乏了,自成留下,散了吧。”李世民露出疲倦的表情,起身就走。
众大臣眼神复杂的看着李诚,次第离开大殿。李诚面无表情,心里却非常苦涩,李二这个老流氓这就算是把自己给架在柴火堆上了。回头李诚要说自己没意见,谁信啊?
这种时候利益受损的一方肯定会是自由心证,要什么理由啊?就是你李诚说的坏话。李
世民出了大殿,交代一声:“把太……承乾叫来,朕有话要问,还有侯君集。”心
里憋着一股火,不能不发出来。看看李承乾这个名字,就知道李世民对太子的期望有多高。承乾,承乾,继承乾坤,这就是顾名思义。这里面不紧紧是蕴含了李世民的期望,还有逝去的长孙皇后的殷殷期望。看
见李承乾,李世民就会想起长孙皇后,心情复杂的难以言表,不把李承乾叫来骂一顿心里都不畅快。但是你留下人家李诚干啥的?看着你训儿子么?李
世民等到李诚跟上来,开口道:“朕悔矣,昔日当强迫自成入东宫为幕宾。”
李诚一听这话便露出冷笑,也没有回答的意思。李世民见状怒道:“竖子,朕……”
李诚开口很不客气的打断道:“臣君前失仪!”李世民没想到李诚是这个反应,点点头道:“说!”很明显李诚要说话,而且还是很不客气的话,不然不能打断皇帝吐槽不是?“
陛下,太子教育的问题,不是说教的问题。不识民间疾苦,不识人心善恶,读多少书,背多少道理,都是要出问题的。”李诚还算是含蓄的表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皇
室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啥?很简单,不接地气。别说是古代了,就算是现代社会,稍微有点条件的家庭,谁愿意让孩子受苦?何况李承乾是太子,从小就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这种生活环境长大的人,只能是飘在云端上。
“何谓知识?知者知道,在书本上能知道的道理,识为见识,生长深宫能见识到什么?”李诚这话是刻意埋下的伏笔,按照这个条件来看,附和李诚标准中太子身份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李治。为何是李治啊?因为李治没少往李庄跑啊。
李世民一听这番话,觉得有道理。为啥这么想呢?他李世民就是很有见识的人,从小读书,长大了从太原到长安,后来征战天下。读过书吃过苦,见过人间最悲惨的一幕。有
道理归有道理,但是执行起来是有难度的。
所以李世民沉吟一番才道:“东宫安危,朕不能不考虑吧?”李
诚呵呵一笑,没有再说什么。总不能拿康熙来举例子吧?康熙不也是过早的立太子,导致了很多风波,最后才决定改变储君的选拔方式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天下的继承人,在选择的问题上选择余地太小,导致了很难出一个好结果。这
是绝症,跟明白不明白道理没关系,你当李世民不明白么?他清楚的很那。别说皇帝了,你看看现代社会就知道了,老子打下的江山,儿子能守住就算不错了。太
子的事情对李世民来说打击沉重,李诚很清楚被留下来的目的,其实就是李世民需要一个说话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树洞,倾诉的目标。别的老臣子都不合适,李世民不希望被看见他挫败的一面,李诚就没这个顾忌了,当做子侄对待。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李诚的定位,为下一任皇帝服务。原因很简单,年龄能力都合适。远
远的看见李承乾走来时,李世民眼睛盯着他看。李诚见状便拱手:“臣告退!”“
不必了,就在这看着。”李世民开口留下李诚,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李诚就是下一任领头宰相的意思很明显,不怕他听不明白。李诚露出一脸为难之色,叹息一声退后两步。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背着手目光如刀,逼视走到近前的李承乾。负责押送的几个内侍,站在院子外候着。李承乾一瘸一拐的,表情惨淡,看见李世民一拱手:“见过陛下。”
这个称呼充分说明了李承乾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正常应该是叫“父皇”。李
世民面露痛苦之色道:“承乾,朕不失为慈父,汝何至于此?”
李承乾一脸的悲愤,看看站在李世民身后的李诚,低头缓缓道:“儿臣谨守本心,然李泰屡次挑衅,阴谋害我。儿臣问计于幕朋,受不臣之辈蛊惑,铤而走险。今儿臣被废,陛下如立李泰为储君,中计也。”李
世民听到这话没有立刻表态,先是回头看一眼李诚,结果看到一个面无表情的家伙。回头看看李承乾,长叹道:“朕也有过,今后你要好好的。”说
着话,李世民挥挥手,一肚子的怒火看见李承乾这样,也没什么好发泄的了。李
承乾被带下去,李世民回头问道:“自成,承乾所言,以为然否?”李
诚心里暗暗叫苦,这种问题怎么回答?这会还不能不回答,想了想抱手道:“天家私事,臣不敢置啄。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尽得天年,尽善矣!”
李诚直接换了个话题,表示皇帝还是有机会保存天家父子情分。李
世民听了点点头道:“自成知朕!”
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么一个答案,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李诚正好给了这么一个答案。
反之,李诚同样达到了目的,今天开始在朝堂上,只要李世民在一天,无人能撼动李诚的地位。除非李诚作死造反!
第五百五十一章 圣眷()
达到目的的李诚决定告辞,李世民这次没有挽留他,让人领着往外走。
才出院子就看见侯君集被五花大绑押送而来,李诚站在路边平静的拱手:“保重!”侯
君集看起来非常的憔悴,原本整齐黝黑的头发,现在花白散乱。“
自成,某求你一件事情。”侯君集噗通一下跪下了,李诚也不扶他,坦然承受道:“汝之血脉,李诚存之。”侯君集重重的一个磕头,李诚侧身躲开:“告辞!”
起居注官记录,“诚允君集之请,陛下叹息:朕不负自成,自成必不负朕。”
李世民很自信,李诚表示为啥要负呢?你可是唐太宗!如果可以做一条富贵的咸鱼,李诚真的一点都不介意。只不过这个时代,真的是不得不去折腾,不然就是别人的美餐。李
治大概是不想折腾的,所以他一直很安静。李治不傻,所以他深刻的“研究”《孝经》。《
孝经》里头的内容,很多都非常变态,完全是无耻文人yy的产物。但是《孝经》却成了李治的保命手段。太子和李泰之争,李治想躲的远远地 ,但是躲不开啊。
看见李泰的时候,李治停下等候,李泰肥胖的身躯滚过来,脸上似笑非笑:“李元昌被擒,你是来为他求情的么?”如
果不是李诚正好路过,李泰接下来一定会威胁李治,拿李元昌的事情逼迫李治就范。李治对于这个哥哥,也确实比较畏惧,此刻缩着脖子躲闪他的目光。眼角的余光看见了走来的李诚,顿时大喜过望:“师傅!”
李泰顿时身子一颤,抬头看过去,眼见李诚就在三步之外时,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关于李诚,李泰自认为很了解,如果被他知道自己欺负李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
李泰的心态很奇怪,明明他才是最接近太子位置的人,应该凌驾于李诚之上,但是他不知道为啥,对李诚始终存在一种畏惧之心。具体原因,李泰自己都说不清楚。
“见过二位殿下!”李诚笑嘻嘻的上前拱手,李泰匆匆回了一礼:“告辞!”说着便往里走了,丝毫没有停留的用意思。李
诚看着一脸喜悦的李治,笑道:“魏王吓唬你了,是么?”李
治顿时眼泪都下来了,低声道:“魏王说我与李元昌关系密切,还说我是来为他求情的。”李诚听了点点头,回头看一眼,身后没人,带路的太监跑前面看不到人影。这才笑道:“你在宫中,经常能遇见陛下,一旦陛下问起你为何愁眉不展,你就说魏王威胁你。”
李治顿时眼睛一亮,眉眼之间闪动喜色,连连点头道:“我记住了。对了师傅,兕子很想见你,但是最近事情太多,一直没机会。”原
本应该早夭的李明达,因为李诚的出现而活到现在。这次李诚回来,还真的没见过她的人呢。李治又道:“兕子在城外高阳姐姐的庄子里呢,陛下要给她说亲,兕子说自己身子不好,不合适家人,正在带发修行呢。”李
诚哦了一声,不免有点恍惚。李治看看周围没人,又低声道:“高阳和长公主也在。”李
诚明白了,这三姐妹都在高阳城外的农庄里呆着,看来高阳和李丽质的家庭生活都不怎么样啊。不然这两位公主,怎么会在城外农庄里呆着呢?
李诚不禁想到了房玄龄之前的举动,出面保住韦挺。唉,房玄龄老了,不免一时糊涂。很
遗憾,谁让房玄龄看好李泰呢?实际上李世民的备选里头,还有一个吴王李恪。李
恪是贤王,只要跟他合作的官员,基本上都是这个评价。怎么说呢,不给别人找麻烦。
李诚告辞李治,回到家中立刻写奏本,就说一个事情,“恳请陛下存侯氏血脉。”
说实话李诚并不喜欢侯君集,尤其是他自己作死之后。但是李诚知道自己必须有所表示,否则人设就有崩塌的危险。李诚上奏请求李世民保存侯君集的血脉,实际上李世民也没做斩斩草除根的事情。造
反是要杀头的,还要杀全家,严重一点还得诛九族。所以造反这种事情,风险极大。
李诚很好奇就是,为啥唐朝这帮人那么喜欢造反呢?稍微有点委屈,就造反。
奏本送上去,李诚就当没自己啥事情了,带着老婆孩子出城去了。
太子谋反的案子还在继续审理,侯君集面对李世民的责问选择了抵赖,表示没有造反。李世民怒斥:“朕不想让刀笔吏来羞辱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