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书剑盛唐- 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诚淡淡的看了一眼马周,谁能想到呢?贞观群相,出身不外四种。皇族,关陇集团,山东集团,江南文人集团,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大体上看,马周是帝党。但

    马周也是一个臣子,传统士大夫的节操左右他的思维,前朝急速崩溃,告诫他。君权,必须存在掣肘。所以,就算是帝党的马周,在某些时候,也有站在君权对立面的时候。随

    着贞观大治的格局形成,皇帝李世民的权威日渐高涨,正值年富力强的李世民,已经很难被臣权制衡的时候,马周频频的做出举动,告诫君王。废除世袭、提倡借鉴、约束藩王,这些思想都与李世民的想法是对立的。马

    周是一代名臣,对于贞观之治有着巨大的贡献。此时此刻,马周有他的担心,担心李诚用力过猛,导致稳定的朝局出现巨大的动荡。他相信,李诚有这个能力。很

    简单,揪住船舶司的事情不放,穷追猛打,就很符合李诚对利益诉求。以前李诚不站队,还算比价好拿捏的,现在李诚站队了,接着君权的威力,无疑是天下最锋利的钢刀。

    这把刀一旦出鞘,必将所向披靡,席卷天下。轻则登州一地血流成河,重则整个朝局的框架都将被动摇。马周不希望看见整个的局面,激动之下,身体本来就不好,剧烈咳嗽来了。“

    自成,继续奏事。”李世民当然不会停止今天的议事,把李诚叫来,又让大太监去谈条件,怎么可以如此轻易的罢手呢?李

    诚咳嗽一声,环视一周,在众人不安的眼神中,缓缓开口:“陛下,每年科举之时,多有寒士,居山中寺庙,居市井陋室,每日辛苦以求温饱。如此,哪来的时间读书?”

    嗯?这话题,好像风格不对啊。所有人都奇怪,也有人心里生出了不妙的感觉。马。。

    周也是感觉奇怪的人之一,但是他从李诚开口之后,突然心安了,露出微笑。

    魏征则不然,他的不安是真的很强烈。岑文本、杜淹之类出身好的宰相,心头也是不安。“

    臣请陛下设寒士馆,低价向来京科举的寒士提供住所,免费借阅书籍。如有必要,还可以向这些寒士提供一个工作谋生的机会。长安寒士馆,可以为试点,将来向天下推广。正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

    诚铿锵有力的话音刚落,马周已经激动的站了起来,抚掌赞叹:“善,大善!”

    李世民的眼睛亮了,魏征闭上了眼睛,长孙无忌的眼神阴晴不定,房玄龄则不断的用手指轻轻的敲击椅子的扶手。更多的人,则是露出了惊慌之色。

    很明显,此举一出,天下寒士之心,尽归陛下。

    君权为后盾,大义在手!李诚,果真是最锋利的钢刀。

第四百九十七章 旷古绝今() 
这一刀是奔着筋骨去的,这一刀,太狠了。追

    根溯源,这是教育的问题,这是话语权的问题。自

    古以来,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可谓极少数。为什么,资源极为有限。站

    在皇帝的角度看,总不能让一个文盲来做官,协助他的统治吧?

    把持教育资源的人都是那些人呢?结论很清楚了。回到统治者的问题,皇帝只能用的人出自哪里?绝大多数出自门阀、士族。还有站比例极小的寒士,比如马周。寒

    士,也是士,也是读书人。因为各种原因,家道中落,还有就是一些后起地主豪强,他们的子弟通过读书,获取政治上升的渠道。印

    刷术的出现,解决了后起地主豪强子弟接受教育的一些问题。这些人通过科举这个上升的通道,逐步的进入政坛。

    寒士的情况就更为糟糕了,他们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很艰难。

    李诚的奏本,就是要给这些寒士解决一定的问题,帮助他们加快前进的步伐,为陛下凝聚人心。可千万不敢小看这个建议,一旦以圣旨的形式昭告天下,李二的威望讲达到新的高度。能够到长安来参加科举的,可都是来自全国的精英。

    科举,给了他们上升的通道,生活上的自助,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外力的束缚。

    这么说吧,人才这种东西,皇帝需要,士族、新贵同样需要。那么,争夺吧。

    占据君臣大义的李世民,开了寒士馆,别的集团还怎么更他争?毫无悬念的事情。李

    世民笑了,满意的看着李诚:“朕准了!以内府之资助学帮困!”一

    心要做天可汗的李世民,这一刻发现距离真的不远了。如果是以前,李世民还会犹豫一下,毕竟口袋里没钱啊。内府的库房穷的能跑老鼠了,现在不一样了。有

    盐、糖之利,足够李世民做好这个事情。这时候李世民有个最强烈的感觉,有钱真好!

    做到这一步,李诚其实觉得还差的很远,现代社会的义务教育,才是李诚最终的追求。不过这一步估计李诚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了,太难了。天下太大了,人太多了。

    但是局部的义务教育,李诚还是有把握的,至少在长安,在登州,还是能做到的。

    现在不过是接着李世民的手,走出第一步。当然李世民不是这么想的,寒士不是贫民,寒士也是士,寒门之士。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

    “自成留一下,散朝吧。”李世民一言而决,小朝会结束了。

    李诚倒是想走,李世民发话,只能留下。跟着李世民到了甘露殿,没有外人的时候,李世民才露出笑容道:“竖子,今日做的不错。”

    李世民很开心,李诚今天的两件事情做的,李二赚大了。船舶司那边,别看内府没法伸手,但是李世民现在可以接着彻查的机会,把自己的人安插进去。毫无疑问的是,肯定是寒士。跟三大集团好无关系,如此以来,船舶司的收入就有保证了。李

    诚倒是很淡然,也没觉得有什么可高兴的,距离他的愿景,还差的很多。“

    陛下,船舶司提举,三年一任为妥。”李诚果断的建议,这个位置绝对不能长期在任。历史上的唐朝,也出现过市舶司,那是在唐玄宗士气的事情了。李

    诚的出现,导致了船舶司的提前出现,这个职务不仅仅关系到海贸,还关系到官营的造船业务。可以说烫手的很,不过当初设置职务的时候,李诚去了高昌,什么话都没说上。李

    世民秒懂,这位子太肥了,在这个位子上呆三年,稍微做点手脚,就是一辈子的享用。“

    可,还有呢?”李世民露出探究的眼神,希望从李诚这里得到更多的办法。

    “官员三年一调任,但是吏员不行。这个衙门,贪腐太容易了。怎么办?严刑峻法,加强监管,提高待遇。”李诚本想说退休金制度的,想想还是没提。这年月的平均寿命摆在那里的,退休金制度根本没有可行性。

    李世民听了面露为难之色,李诚淡淡的看他一眼:“陛下要做仁君,臣能理解。但是法律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就必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即便是陛下,也不应该干涉法律的执行。”“

    怎么?自成是法家?”李世民跑题了,反问了这么一句。李诚一头的黑线,摇摇头:“臣不是法家,也不是儒家。”这回答一下就把李世民的好奇心勾出来了,关于李诚的过去,一直是个谜,李世民真的很想知道。

    “究竟是什么家?”问题还是丢出来了,李诚看着李二,皱起了眉头。好奇心那么重干啥?我们在谈正事呢。“陛下,治国之道,不该拘束于哪一家的学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取的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李

    诚是真的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敏感且复杂。唐朝是尊儒的,所以李诚说完一番话之后,心里有点后悔了。说顺嘴了,忘记了面前站的人是皇帝。

    好在李世民听了微微一笑,抬手指了指李诚,笑了笑道:“朕不是量小之君。”李

    诚听了并没有信他的话,但这话必须圆回来,不然李世民心里可能就留下一根刺。任何学说都是为帝王服务的,但是有一门学问叫做帝王之术。

    “陛下,臣之所学,皆为实用之学。”李诚解释的不是很明确,李世民不以为然的笑了笑:“不必解释,朕明白自成无甚野心之人。”李

    诚听了这话,摇摇头道:“陛下,千万不要这样看待臣子们,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窃以为,千秋功罪,后人评述。”李

    世民听的傻眼了,瞪着李诚好一阵才摇头道:“自成之才,旷古绝今。”实在是找不到模板来形容李诚了,历史上就没这样的人物。文武双绝,说的就是李诚这种人啊。文可以出口成章,武可以冲锋陷阵。“

    陛下过誉了,臣所学皆小道也。陛下将一生所学融会贯通,才有气吞天下的天可汗啊。”不就是商业互吹么?我会啊!李诚这马屁拍的是一点都不手软,李世民果然龙颜大悦。

    “不提这些了,自成,还是说说船舶司的事情。”李世民把话题又兜回来了,李诚点点头道:“陛下,船舶司不妨更名为市舶司,专司海贸。另设海巡检,船厂拍卖民营。只有事关朝廷战略安全的物资,朝廷才介入。”李

    世民听明白了,点点头道:“善,然则哪些物资,关乎朝廷战略安全呢?”李

    诚打心里还是很佩服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真的不容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开元盛世比起贞观盛世,那差的多了。李隆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唐朝的问题,并且在晚年一手摧毁了自己构建的盛世。“

    盐、铁、粮食。其实就算臣不说,陛下心里也有数。只不过,有的事情,陛下也无能为力。”李诚笑了笑,表示他能理解李世民的苦衷。李二点点头:“自成知朕啊。”

    这话没毛病,不了解李世民,就不会在少府监努力的提高钢铁产量,也不会搞一个盐场出来。关中的盐,在此之前,多数来自解州的池盐。而解州的池盐,而解州池盐的控制权,因为没有专项管制,则多数掌握在地方豪强之手。

    唐睿宗的时候,左拾遗刘彤提出设置盐铁之官,就是想收盐铁之利为国用,而不是肥了地方士族豪强。解州(今山西运城)的盐,在唐朝一直占据了重大的市场份额。李

    诚以盐田晒盐,得到的盐就质量而言,远胜解州的池盐。加上价格的优势,可以说很轻松的就占领了辽东、黄河两岸的市场。这两年,海盐经黄河水道至洛阳上岸,走潼关入关中,对解州盐的传统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然也,朕有海盐在手,盐价不复昔日之高也。”李世民说到这里,不禁得意了起来。

    李诚听了却摇摇头:“陛下,还差的远呢。朝廷既然不能盐铁专卖,就该用市场经济的手法,冲击盐价、铁价。这就涉及到产量的问题,大规模的生产势在必行。”李

    世民听着点点头,感慨不已:“是啊,昔日长安盐价五百文一斗,而今不过三百文,此皆自成之功也。”李诚看见李世民得意的样子,忍不住吐槽:“陛下,一斗米不过五文钱,盐价合适能二倍于米价,大唐才是铁打的江山。”李

    世民听了这话,就像被人点穴一般,呆了好一阵才道:“自成,这怎么可能?”

    李诚淡淡道:“怎么不可能?盐以船运如大河(黄河),洛阳登岸,运至长安,沿途所耗不多也。朝廷再给予补贴,斗盐十文,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李诚说的很有底气,那是因为海盐的成本太低了,无非就是人力成本。主要的消耗,还是在运费上。但是船运的费用很低,运到洛阳的话,一斗盐的本钱也就是十文。剩下的一段路,朝廷补贴就是了。实在不行,一斗盐卖五十也好过现在很多。

第四百九十八章 深可见骨的伤口() 
李世民最欣赏李诚的就是这点,明明只是一个船舶司的事情,就事论事的话,也就是那么回事。但是李诚的思维太过敏捷了,而且伸展性很强。而且思维及其跳跃,视野开阔,学识渊博。似乎任何问题,在他那里都能找到不同寻常但却很实际的答案。还

    有一个问题就是屁股的问题,李世民的那些宰相们,屁股坐的很歪。各有各的代言,在遇见任何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利益的平衡。也就是说,他们的态度不客观。

    相比之下,李诚则总是能站在帝王的角度,客观公正的做出判断,找出应对的办法。

    皇帝不是万能的,李世民需要臣子,需要智囊。李诚现在就是个很称职的智囊。

    “这的要把盐价降下来,区区一个盐山,怕是不够啊。能影响的地方,不过是大河两岸。朝廷可没那么多钱来补贴,就算朕同意,群臣也是要反对的。”李世民说的都是现实。“

    盐铁收归国有专卖是最佳的方案,既然不能做到,那就只能用市场的手段来冲击对手。还有就是安全问题,盐山的盐场,现在可是眼中钉一般的。”李诚表情肃然,语气凝重。

    李世民点点头,一脸的郑重:“然也,程知节奏报,今年有三次事故,其中两次是人为的纵火。还有一次是集体中毒事件。利益太大了,有的人铤而走险了。”“

    臣明白了,陛下不是不想查,而是无从查起。按说程大总管,总会有办法找回来的。”李诚想到程咬金这老流氓气急败坏的嘴脸,忍不住笑了笑。

    “程知节搞了几次针对西突厥的操演,弄出边境气氛紧张的态势,禁制商队出关口。拖了有一个多月,搞的那些商队今年就算再顺利,冬天之前也无法赶回来了。只能在草原上过冬,非要赶回来的话,运气不好遇见暴风雪,商队都得死绝。”李

    世民说着笑了笑,程咬金的报复手段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一点都不讲究。李诚忍不住笑了笑,老程也是衰啊,为了盐场的那点利益,给皇帝当了挡箭牌。损失肯定不小,要不也不能如此凶残的报复。

    “陛下,他们是拿您没法子,才冲着称总管和臣去了。”李诚把话说穿,李世民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