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忙着接任,熟悉情况,忙的打跌。李诚没住在衙门,而是租了个院子住下。
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唐朝的登州建设,自然比不了后来的明朝。简陋的城墙不高,水寨也是简单的用木栅栏围上,内有五六条大小不一的沙船,还有十几条小船。
贞观元年曾废登州,崔成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重设登州,下领文登、观阳两县。唐
朝不重视水师建设,登州所谓水师,属于地方府兵的一部分,主要是隋末乱时,多有百姓下海为匪。至今海上还有海匪活动,打劫来往商船和使节。
如今的海贸并不发达,主要是新罗、百济,时不时的有胆子大的商人来往。为了巨大的利润,这些商人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在玩走钢丝。“
当今初,海匪还偶尔上岸,劫掠地方,后来渐渐的少了。去年只有一回。”随行的府兵都尉,给李诚做介绍。站在水寨边上的山头上,俯瞰整个水寨,觉得很可怜。
“吴都尉,海船哪里打造得来?”李诚装着随意的样子问一句,随行的吴都尉很客气,微微欠身道:“沿海有些民间造船的,不过都是些小船,近海捕鱼之用。本地百姓耕地贫瘠,靠海的百姓,家家户户都煮盐补贴日子。”
登州一带并没有合适的盐场,倒是北面的长芦一带,有合适的地方晒盐。其
实盐场不过是李诚丢出来的一个香饵,真实的目的,还是在造船上面。
登州不大,万余人口,真正的穷乡僻壤。百姓的日子过的也苦,就算是打鱼的,不说捕鱼的产量少,鱼在这里也不值钱,加上地方的恶吏搜刮,收入就更少了。所
以,敢于下海捕鱼的百姓,倒是越来越少了。登州这个小规模的水师,倒是经常下海捕鱼。目的自然是改善生活。“
水师一共有多少人?”李诚继续闻讯,信步往山下走。没什么好看的,登州城依山傍海,地势险要。但是因为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贞观元年登州直接给废了。
“三百不足,多了也养不起。平时下海打鱼,需要时上岸。”吴都尉的回答有点苦涩,府兵制度败坏的很快,尤其是登州这地方,太穷了。唐初地方不靖,府兵还算整齐。随着太平年景的来临,府兵日渐废弛。
李诚打着巡察御史的旗号出现,他自然要小心对待。别说是他了,就算是河南道刺史,李诚要弹劾一本,也是要倒霉的。吴都尉就一个心思,把这位突然出现的御史伺候好了,免得他搞事,回头大家一起倒霉。
登州府兵,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六个团,也就是一千二百人的规模,现在能拉起五百人,那都是侥幸,还有不少充数的。其中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自然没能力继续做府兵了。
府兵是自带武器和干粮,战时为兵,平时为民。
李诚在登州转了三天,吴都尉就陪了三天。这年代的造船业,李诚根本不敢奢求。因为运河的关系,造船业主要击中在内河。海船方面,李诚是想都不敢想的。什
么都没有,一切都要重头来过。现状太残酷了!“
朝廷欲设水师,吴都尉,你的好日子要来了。”李诚总算是说了一句好听的话,吴都尉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在这个鬼地方当一个果毅都尉,真不如在长安当一个队正滋润。“
果真?”吴都尉难忍窃喜,失声惊问。李诚点点头:“本御史就是来了解情况的,不过现在看来,此事很难办。水师没船,还叫什么水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造海船。”吴
都尉之前说话是有保留的,他怕李诚搞事。现在一听这话,便立刻笑道:“朝廷要造海船,倒也不难。只要有钱,民间有善于造船的匠人。可造二三百料的大船。”
料是什么概念呢?一料等于十立方尺,五百料大概是四十六顿。这么算下来,三百料也就是三十吨不到的样子。好吧,三十吨不到的船,都是大船了。多
亏这是北海( 渤海),海上风浪不大。
来到水寨,李诚更是失望,破败的辕门,低矮的草房,看不到士兵在走动。木制栈桥边上,停靠十几条大大小小的船。找一条看起来最大的船,仔细看了起来。
“此船乃水师最大的沙船,二百料。就是日子久了,时不时需要修缮。”吴都尉赶紧介绍,关系到他的前途和命运。朝廷不设水师,他就没将来。朝
廷是否要设水师,李诚的意见很重要。你说吴都尉上心不上心?
李诚虽然不是在海边长大的,但是学历史的人,肯定会对帆船时代的海船有点兴趣,自然也会去了解一些。海船最大的敌人,就是腐蚀和附着在船底的贝类。这东西一般都要定期处理,船坞里把船架起来,清除船底的附着物。
水寨里仔细的看了一圈,李诚的失望更明显了,脸上都藏不住了。搞的吴都尉紧张不已,万一这个李御史回去上奏,说登州不具备设水师的条件,那真是哭都没有眼泪啊。
“李御史,朝廷要设水师,可从民间征能工巧匠,五百料的海船,也不是造不出来。”李
诚听了微微皱眉,开什么玩笑,五百料就是大船了么?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那回都是两千料的海船为主力啊。好吧,那是明朝。要求不能太高了。
“吴都尉,朝廷设水师一事,容李某再仔细斟酌。”李诚多坏的人啊,心里盘算着,能不能抓住这厮的心理,榨出一点有价值的信息。
李诚没有多转悠,离开水寨回到临时居所。郑、白二女出迎,这等颜色的女子,登州自然难得一见。吴都尉不免偷看了一眼,内心暗暗羡慕,这李御史身边的通房都是这等颜色,还带着两个小丫鬟,好大的架子。事
关前途命运,吴都尉不敢怠慢,告辞李诚后,匆匆回到家中。等在这里的两个校尉,上前来迎他。“哥哥,那御史没有挑事吧?”
“挑事?自然是有的,不过不是坏事,乃是好事。”吴校尉脸上露出喜色,随即又露出担忧之色道:“朝廷要设水师了,正是你我大用之时,只是看他李御史,对海船不满意。”
“如何不满意,周边州县,就登州一个水寨,还能上哪去找满意的?”一个校尉不解道。
他们倒是不太担心,反正要设水师,就只能用他们,没别人可用啊。吴
都尉叹息道:“朝廷只是有设水师的提议,不是一定要设水师。李御史的意思,要是他觉得不行,这水师怕是弄不起来。”
啊……两个校尉也是傻眼了?一人道:“这御史可有什么喜欢的?”“
别惦记你家里的几个妹妹了,你们是没看见,李御史身边跟着两个通房,品貌上佳,便是登州城里,也找不到一个能比的。”吴都尉一盆凉水浇过来。
送女人没戏,那就只能在钱财上做文章了,问题是这帮人要是有钱,还能在这混?希
望就像肥皂泡,看着很美,破起来也快啊!
第二百四十一章 先后缓急()
夜,登州这地方除了鱼之外,别的在唐朝也没啥可说的。两文钱买了一堆新鲜海鱼回来,还都是大家伙,油锅煎的两面焦黄,放点姜葱,加点酱油,加点水,加点辣椒。
香喷喷的大黄鱼在这年月根本不值钱,李诚吃的很嗨。两个女人却不喜欢,另外弄了些菜来。可惜的是没有酒,本地的酒水就是一般的米酒,说的难听点,喝嘴里还带着点酸。李
诚一点都喝不下去,就着海鱼吃了几块煎饼,一盘大黄鱼都进了李诚的肚子。。。
关中人吃不惯这个,程处弼等人,那是一口都没吃,就着羊汤吃煎饼。说
来也奇怪,他们能承受羊汤的膻味,却无法享受海鲜的腥味。吃
饱喝足,放下筷子,程处弼低声道:“哥哥,这地方也看不出什么好来?何苦特意走一趟?”李诚吃完了,端起茶杯道:“你这是没见识,这大海里面全是宝贝。”
程处弼被说了也不生气,李诚说他没见识,那就一定是对的。“
等两天,宫里来人了,我们去一趟长芦。那是幽州的地界,你去跟你家大人说一声,想要发财,就派够人手,算他一份。”李诚觉得这事情还是算上老程吧,晒盐的事情,还是先搞起来。见了好处,接下来的事情都好办了。事
情很多,时间很紧,只能一步一步的来。别看李世民说的好听,没见着盐你看他怎么说。这人啊,跟驴子没啥区别,就得鼻子前面绑一根胡萝卜。程
处弼连连点头,老流氓是新任的幽州总管,非要把程处弼塞过来的目的,不就是这个么?生怕有啥好处,没他的事情。“
登州这边的猪肉,一股骚味道,闻着就没胃口。”程处弼叹息一声,非常怀念李家的红烧肉。李诚撇了撇嘴:“你家大人在幽州,可以养猪嘛。煽了养,很难么?”“
现养哪里来得及啊?”程处弼还是不满,李诚懒得理他,起身道:“你明日就走,带着人在长芦等着,人少了不行,怎么也要五六百号的。”“
就依着哥哥的意思。”程处弼点头答应下来,李诚道:“不早了,回去休息吧。”这
人呢,就是不经念叨,李诚早早睡下,一早起来在院子里活动筋骨的时候,院子门口出现一个看着肥头大耳的家伙。李
诚停下来,这人拱手笑道:“可是自成先生当面?”“
你是哪个?”李诚笑着问一句,来人道:“程宏,做买卖的。我家叔叔让我来登州拜见自成先生。”李诚皱着眉头看着他,这人赶紧又补一句:“家叔是陛下跟前的人。”哦
,李诚明白了,这是大太监的侄子,仔细想想,大太监确实姓程来着。
“进来说话吧。”李诚点点头,表示明白了。程宏这才进了院子门,表情恭敬的站在一边。李诚示意他坐下,也没敢坐,只是笑道:“自成先生当面,哪有小的位子。”“
好吧,说说,都怎么给你说的?”李诚笑着问,随他去好了。“
家叔信上交代,此事不宜声张,待做出点样子来,再汇报家叔。”程宏恭敬的回答,李诚听了很不爽的歪歪嘴,淡淡道:“陛下这就是信不过我,当我在骗他呢。”
程宏差点要跪了,这位也真敢说。李诚见他惶恐,笑道:“没你的事情,你别担心。既然如此,你先回去安顿一番,明日一早我们启程去长芦,估计要吃一段时间的苦。”
“不碍,不碍,小时候家里饭都吃不上的,如何吃不得苦。”程宏赶紧保证没事。告
辞出来,程宏擦了擦头上的冷汗,心道:叔叔信里果然没骗自己,这李自成真是什么话都敢说。陛下也干埋怨,是侍宠自娇呢?还是恃才傲物?就看他能不能轻松的搞出盐来。
煮盐不是什么高科技,登州沿海百姓,煮盐的人多了。就是用一口大瓮,装了海水慢慢的烧干。这种盐不好吃,甚至有点苦。但是对于百姓来说,醋布都能用,何况是有点苦的盐。
有的地方海水煮出来的盐还不能吃,有毒。海水里头各种物质混杂,盐不是简单的事情。李
诚其实也不懂太多盐的事情,不过他知道长芦那边的有盐场,都是直接晒盐。相比是吃不死人的。所以去那边晒盐没错,至于精盐该怎么做,不会是多过滤几次么。
现在制盐的流程其实很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现代的标准高,海水里的杂质必须取出,还要加碘之类的。唐朝的制盐,肯定没那么复杂了。李
诚倒是知道一些,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具体到操作的时候,终归还是简单粗暴。稍微沉淀一次饱和的卤水就行了,除非是自己吃的盐,才会仔细的去摆弄。知道原理,剩下的就是反复试验了。
李诚北上,就带着两个老卒,留下稳重的牛大贵照顾两个女的。不是李诚矫情,实在是晒盐不是个勾当,太辛苦了。这钱不好挣的,就算不用自己亲自去弄盐田,也要到现场吧?
李诚这一走就是半个月,一点音信都没有,两女的在登州有点扛不住了。她们是带了家里的任务来的,现在都过去那么久了,连个边都没沾上,在登州干等着算什么?一
番商量,两女决定去找李诚。于是便央求牛大贵,表示不放心李诚,想去看看。
牛大贵也憋屈的不行,在登州这破地方呆着,也没个熟人,还有两个女的安全需要保证。
于是牛大贵去找崔成,表示要去找李诚,让他安排一下车马。
崔成这半个月也是忙的一塌糊涂,初步把登州的各级的架子搭起来了。听了这话,就算再忙也要出点力气,派个小吏带着十几个不良人,护送她们北上找男人。
其实最惨的还是吴都尉,李诚这边准信都没一个呢,人却不见了。打听之下,也没人告诉他。问崔成的时候,还被数落了一句:御史的去向也好打听的?
没招了,只好盯着两个女人,发现她们收拾行礼,赶紧来讨好牛大贵。这些日子,吴都尉也没少找牛大贵喝花酒,交情倒是有一些。牛大贵也没防备吴都尉,就说李诚去了长芦。听
说这俩女的也要去,吴都尉干脆主动请缨,带着一百个士卒,护送她们北上。牛大贵一琢磨,行啊,不过你们得自带干粮。吴都尉现在就想见李诚,别说自带干粮了,把家里几个没嫁人的妹妹全都塞给李诚都行啊。
一路风尘仆仆的,走了五天才找到李诚所在的地方。见到住的地方,心里就已经凉了半截,住的居然是草棚子。李诚还不在这里呆着,说是去了海边盐田监督去了。
两女只好接着找,跟着带路的下人,走了一个时辰,才算到了地方。李诚的时候,两个女人都傻眼了。这还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自成先生么?
一身短打,光着脚,脚上都是泥巴,头发乱糟糟的,衣服都馊了,不知道多少天没洗澡了。李诚这边正在督造盐田呢,这地方太荒凉了,连个路都没有了。
开始几天还讲究点,后来直接去特么的,大家怎么样他就怎么样。加上这东西以前没弄过,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