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天有我的信吗?”姚爱军趁着午休,溜溜达达的来传达室晃悠,顺便消消食。
“有呢!两封挂号信,一件包裹。拿好了啊。”传达室大爷现在已经能把姚爱军的东西单独列出来放了。
“谢谢您啦!”
边走边拆的抱着东西回了教室。
“哇,姚爱军你又有这么多啊,拿来我看看。”张阳上蹿下跳的跑了过来,自从寒假一起做海报以来,张阳对这个小了一岁的好基友格外服气,且不说寒假那次海报让张阳第一次上了学校橱窗,就这开学以来,姚爱军收的那些书啊杂志的,他可一本都看不懂!
“你又看不懂,让让。”熟悉后,陈雯这位文气彬彬的小美女可一点不淑女了。虽然举手投足还是透露着良好的家教传统,可说起话来就随意多了。而姚爱军也发现了这位小美女,好奇心不是一般的强,每次自己杂志到了,也不管能不能看得懂,都要跑来观摩一番。
“咦,姚爱军,这封信不是杂志的呀,怎么署名是消防支队?”检阅了一番后,陈雯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函。
姚爱军拆开一看,竟然是一份邀请函。
……
“来来来,这边坐。你就是姚爱军姚同学是吧?”
此时,姚爱军坐在市消防局的接待室里。对面的消防局干事笑的一团和气,姚爱军心下纳闷,如果是市三防活动相关,怎么他吴叔叔没给他知会一声呢?
“姚同学,是这样的。我们局想要拍摄一组防灾预警的安全短片,主要会放在全市各大中小学校的人防课中使用。你是咱们市的明星冠军,又拍过广告片,我们综合下来,希望你能协助做我们的短片模特。希望姚同学能帮我们这么一个忙。”
对方说的客气,对自己也是有利无弊。姚爱军当下便没有推辞,只少许谦让了两句还要回家问问家长,稍后答复。
随后,姚爱军特意打了个电话给吴洋,吴洋在电话那头笑道:“这是好事,你答应就是了。”
挂了电话,吴洋轻笑,想来人防这儿也有能人,给市文教、消防那边都通了气。防灾宣传还能有什么比学校更好的地方呢?学生学了,自然会回去和家里人说。哪怕十个学生回去有一个说了,都比市政府这儿的推广效果好。
况且,这么一个宣传片下到学校,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效果,指不定就做为固定的教学片使用了,对未来的防灾意识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得了准信的姚爱军,跟对方敲定好,安排了一个周末的白天去录制短片。姚爱军体格标准,动作干净利落又漂亮。因为拍摄需要,一遍遍的前前后后跟在示范的消防队员身后演练,一点不叫苦,毫不示弱。
直让消防局那位跟进项目的干事拍手称赞,揽着姚爱军的肩膀笑道:“小同学身体素质真好,不愧是运动员,咱们真没找错人!等叔叔给你申请奖励去!”
过了几日,姚爱军便收到了一封证书。感谢姚爱军的热情协助,颁发荣誉好市民称号云云。姚爱军拿着红彤彤的证书哭笑不得,他可把这事儿忘了!这年头给公家拍短片,那可是只有荣誉没钱收啊!
既然知道了今年雨季将有大灾,有心推动的人总要准备起来。吴洋那边紧赶慢赶,联络了文教部门、人防部门、宣传部门等,一起将这部用于中小学宣传的安全短片加急送审,下发到各中小学进行学习。再配合市里的三防活动,务必让全市民众间培养起高度的防灾意识。
在旁人看来,姚爱军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上课没落下,训练没落下,还有精力再研读各种专业杂志,甚至“不务正业”的参加社会活动……
就在这样紧锣密鼓的日子中,姚爱军收到了一封退稿信。正是之前姚爱军看好的一个运动学杂志,提出对姚爱军研究的质疑,而质疑的最大原因是——请提供您所在的学术单位。
第七十三章 最大的美德是无畏()
之前姚爱军为了避免过于惊世骇俗,他用南城姚的笔名在大众医学那样的科普性为主的杂志上,陆续以热心读者及科学爱好者等的角度,铺垫了几次自己的观点。以为在与专栏专家的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就不会引发什么不必要的猜测。
然而他太不了解一个正经的学术期刊编审团队,是不会去关注大众医学那样的大众科普刊物的。在他意图用专业论文引出自己将要用作专利的理论结构时,他被退稿了?
坐在台灯下,姚爱军仔细翻阅了白天收到的回函。医学研究通讯创刊于1972年,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具有很高的的学术因子。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学术性刊物。姚爱军自己遴选出这个刊物,就是看中了它的权威和前沿时效。但他忘记了,这样一个期刊,怎么会接受一个论文格式错误,投稿来源不明晰的稿件呢?
要不是因为姚爱军投过去的论文价值的确很高,恐怕他连这封回函都不会收到。
回函里,对方十分诚恳的表达了对来稿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关于论文格式的问题以及希望备注好学术通讯的单位信息。这也是一种背书,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猜测都能被叫做猜想,牛顿如果不是就职于皇家学会,也不会做到对莱布尼茨造成长达三十年的封杀。
医学研究通讯这样一家权威的学术期刊,它必须通过来稿人的单位机构,来判断稿件的真实性。这点姚爱军也明白,但他不能曝光自己的真实情况,曝光了作为一名小六的学生,就更没有可信度了!
他屈起手指,无意识的一下下叩击着桌面,琢磨着要怎样才能顺利的将论文发出去。
最后,他决定将“运动肌群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扩展成一个长篇阐述报告。包含了他提出的“运动肌群评估工具”概念模型、这套评估工具在实际运动训练及训练伤病预防和护理中产生的数据资料、以及在后期护理分析中产生的临床价值。
是的,期刊要求提供学术单位的理由就是要确保论文研究的真实性。没有学术单位帮他背书,他就用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来论证这套模型概念的价值!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姚爱军整理出了一个整整十万余字的长篇报告阐述他之前的论文。然后小心翼翼的封好信封,再次投了出去。
几日后,医学研究通讯编辑部。
“啊!又是这位“南城姚”的来稿。”一位带着眼睛的中年编辑轻声叫道。
杂志社整理稿件的人员将来稿人的信息写在便签上,用别针或订书钉贴在展开的稿子上,一封封压好,便于编审人员。
一般来稿人都恨不得将自己的信息写的越丰富越好,但姚爱军没的可写。他的稿子上方别着的便签上,只有姚爱军和他的通讯地址。在一大堆的来稿中,显得格外醒目。
中年编辑之所以记住姚爱军的名字,并一眼就发现了他,是因为之前姚爱军的投稿也在他们编审团队内部造成了一场不小的争论。此时他颇有兴致的将姚爱军的稿子拣了出来。
“呵,这稿子分量很足啊!”他先浏览了下论文摘要,又往后翻到实验数据部分仔细看了看,再往前翻论文中提出的模型架构。
近十万字的稿件,在这个还没什么电子档的时代,姚爱军写到手软才写出这么厚厚一沓近两本稿纸的长篇报告。编审看起来自然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儿。
随着中年编辑往下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被姚爱军的报告深深吸引住了。
“汪老师,大中午了,一起下去吃饭?”编审室的同事们叫他。
汪铭无意识的朝来人挥了挥手,他完全沉浸在了姚爱军的报告阐述中。国内的运动医学还在草创成型期,尚未成为外科学中的单独门类。虽然他们做学术期刊的人会接触到大量国外前沿研究成果,但在国内能如此明晰阐述形成自己理论的研究报告实在是少之又少。汪铭食髓知味般的一页页往下翻看,时不时勾勒出报告中的重点部分。
直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汪铭才抬起头来,兴奋的双眼因为激动染上了几分红丝。
他抬头问道:“你们谁今天看见主任了没,他在办公室吗?”
“哦,在的。刚我还去那边打过报告。”手下的小孩儿赶紧反馈了消息。
汪铭拿起手中的稿子,就往主任编辑室快步走去。
“牛主任,你看!”
“咦?又是这个姚爱军?”
“是的!真不知道他何许人也。南城市没听说有什么很厉害的研究单位,但您看他这报告。完整、有理、论据充分。刚好和去年芬兰人的那个研究报告不谋而合啊!”汪铭激动的说。
牛主任接过稿子,和汪铭之前一样,浏览了概要和后期数据后,又从他手边的一叠文件中抽出一份稿子,正是前几个月姚爱军被退稿的那篇!
两厢对比下,理论部分毫无破绽,新收到的来稿更为扎实有料。牛主任笑了笑,道:“这位同志也是很有意思,怎么就藏着掖着不报家门的。你让小许他们把这两个都复印下,我先看看,后天刚好是周三的碰头会,让外科那边的老王他们都论证一下。真的稿子没问题,我们也不能因为人家不肯报家门就埋没了。”
“好的!”汪铭又带着稿子一阵风似的出去了。
不出意外的,周三碰头会上,姚爱军的这份长篇论述又一次的引发了大家的争议。
“主任,我不建议发。咱们刊一直是老牌期刊,分量很重的。这个发出去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讨论和来函,没有具体对接单位,如何让人信服!”
“嗯,我也这么认为。汪老师这边说的也很对,这份报告价值很大。但这个发出去就要我们杂志的信誉帮他背书了!这个风险有点大啊!”
“老王,你怎么看?这块可是你们外科方向的,你可别不出声儿啊?”牛主任转头看了过去。
王向志手里夹着根烟,自己被点名也不紧不慢的,翻了手里的报告复印件一会儿,才抬头说:“这位“南城姚”,上次那篇稿子过来后,我找人打听了下。杜学梅,大众医学的小杜,她那边从半年前就开始收到这位的稿子,有的时候是通信咨询,有的时候是交流,根据小杜的说法,这位在“运动学”上有很特殊的造诣。说特殊,是他对很多前沿理论的切入点非常犀利,往往一针见血的点出小杜引入报告的关键点。但有些时候的来信咨询又显得很粗糙。”
“杜学梅,是最近那个“科学的运动”的小杜吗?”有人问道。
“就是她,她是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她去加州大学深造,回来后就一直从事运动学理论的翻译引入和研究。据她判断,她认为这位作者的研究恐怕就他一个人,是个自主型的研究员。”然后他顿了一下,看了眼牛主任,笑道:“高手在民间啊,主任。风险是挺大的,但我还是建议发吧。咱们杂志创办的时候,可不就是真理第一嘛。主任您还记得咱们说过的那句话,科学的勇士,最大的美德是”
“无畏!”
第七十四章 再遇张毅戈()
姚爱军的“运动肌群评估工具”模型在医学研究通讯上顺利发表,因为原稿件过长,医学研究通讯甚至不惜花费三期的容量,把稿件拆成三部分进行连载。
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曝光获得的关注度非同一般,逐层深入的分析逻辑严密,数据详实,一下便引发了业内大范围的讨论。
“杜老师,您看!这不是长期和咱们杂志通讯的那位南城姚吗?他上医学研究通讯啦!”
杜学梅手里拿着杯清茶,桌上摊开的正是姚爱军发表在医学研究通讯上的那篇文章。“我就知道这位不是池中物啊!”
和大众医学相比,从科普杂志跨入专业级学术期刊,这是质的飞跃。如果半年前,杜学梅还在将姚爱军当做是一名普通的科学爱好者,那么现在,姚爱军已然是作为一个科研人的身份跨入了这个行业。
杜学梅从案头抽出一封杂志抬头的信纸,忙碌了起来。
有杜学梅这样一路看着姚爱军成长的人,更多的关注者却是对姚爱军一无所知,茫茫然的看着“南城姚”这个笔名异军突起的。
“南城姚!这是何许人?!”
“导师!这篇文章和我们的方向好像!”
“啊,原来这个现象可以这么分析!”
一时间,无数国内关注着运动学研究的眼光投向了“南城姚”这个名字,医学研究通讯的编辑部更是收到了大量来函,几乎都是奔着“南城姚”来的,人家找不到具体的通讯单位,自然只能将问题都抛向了杂志社。
“牛主任,您看看,咱们社多少年没收到这么多信了。收发室的箱子都要塞不下啦!”总编办的小许笑呵呵的捧着各方来函跟自家大主任汇报。
“都是关注“南城姚”的?”
“十有**都是他的!”小许把信件筛检到不同科室的大篮子里。以往他们这种学术期刊,大部分来稿都是靠约稿,能爆炸式的收到如此多的信件,真的十分罕见。
分好信件后,小许问道:“主任,“南城姚”的这些信件,给他发过去吗?”
牛主任笑眯眯的望过来:“你问问你们汪老师,你要是不给人发回去,小心小汪把你灭喽!”
小许吐了吐舌头,抱着一摞篮子跑去分发了。
为何这么多来函都寄往编辑部?因为作者通讯地址只有杂志社有!
作为一手发表单位,医学研究通讯算是成为这位南城姚的处女秀场了!这位“南城姚”的研究方向刚好是国内缺失的一块,往后只要对方能不断有成果产生并在自家杂志上发表,医学研究通讯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运动学研究成果曝光的集中地。学术期刊和研究员发展相辅相成,这对杂志对个人都是极好的,牛主任仿佛看到了未来几年后,医学研究通讯上的繁花似锦。
而此时正在南城二附小的姚爱军对此番学术圈的风暴还茫然无知,在杂志社寄来的样刊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转成铅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