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天,火车停在了承天门外的站台边,朱瞻基带着自己的后妃和一帮孩子,兴致冲冲地登上了火车。

    四节车厢,可以坐两百多人,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和一帮内侍也随着登上了火车。

    当火车汽笛“呜、呜、呜、”地响了起来,路边看热闹的百姓跪了一地,不知道是跪朱瞻基这个太孙,还是跪这个“怪物”。

    虽然现在的火车最高时速能跑四十公里,但是在应天府内,确定了最高不能超过三十公里的标准。

    要给百姓一段时间的接受和教育,朱瞻基可不想每天看到火车出车祸的新闻。

    有了气刹,火车的重量也不重,不超过三十公里的时候,基本上有二三十米的刹车距离,火车就能刹住。

    坐在车里,沿途的百姓,特别是士子和老人,哪怕没有看到朱瞻基,依旧在跪拜。

    朱瞻基忍不住问身边的解缙:“解师,如今可否认为孤是天命所归之人?”

    解缙笑道:“殿下生来就是天命所归,只不过,如今的百姓跪拜的不一定是你啊!”

    朱瞻基知道解缙这是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不过他这么耿直,难免有些煞风景。

    从窗口看到一群士子行礼,朱瞻基向他们招了招手,回头问道:“胡学士,这春闱往来半个月有余,如今你年事已高,可否还能承受?”

    胡俨笑道:“殿下,老臣如今六十有二,这是你主持的第一届春闱,却是老臣主持的最后一届,自然义不容辞。”

    朱瞻基吩咐刘万说道:“将朝鲜进贡的百年野山参赏胡学士一株……”

    如今李亮跟着王彦学习处理政务,他身边跟着的人就变成了刘万。

    刘万应是,胡俨紧紧抓着前排椅背,站起身来行礼道:“老臣多谢殿下厚爱。”

    如今的主考官可不是后世的监考,出题之前一周,他们就要去坐监。监考是一套人马,阅卷是一套人马,两方人马还不能相见。

    士子考试完毕,监考人员封印试卷后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內帘官们就需要开始阅卷,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没有自由。

    胡俨身为主考官,他的任务最重,如今定下了三月初九开考,他从三月初一就要进贡院闭监,要要四月初才能自由。

    所以朱瞻基有些担心他的身体,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胡俨虽然跟朱棣同岁,但是却活了八十四。

    历史上的朱瞻基死了,他都还活的好好的。

    朱瞻基看他战战兢兢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胡学士无需紧张,这火车跑的虽然快,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胡俨刚要坐下,又要起身,被朱瞻基拦住。他这才拘谨地笑道:“老臣少见多怪,倒是让殿下看了笑话。”

    “无妨,且看顾尚书……”

    朱瞻基的话音未落,顾佐已经忍不住了,张开了袖子,低头呕吐起来。

    虽然不见呕吐物,但是一股酸腐味传了过来。

    一些没有晕车的大臣忍不住笑了起来,顾佐擦了擦嘴,向朱瞻基告罪道:“殿下恕罪,臣实在忍受不了这样快的速度,头晕的厉害。”

    黄福年纪虽然大,但是这个时候去表现的很正常,他忍不住叹道:“殿下,若是我大明将铁轨铺遍大江南北,今后这天涯海角,也不过是几日之间就能抵达,不管何处兵患,都不用担忧。”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如今还只是试运行,等以后技术更成熟了,铺设钢轨,火车马力更大,拉的更多,数千兵马也能一日两千里。”

    众人嗟叹不已,这种科技的力量展现在他们的面前,即使是胡俨这样的老古董,也在现实面前低头。

    他就忍不住说道:“这格物之力,当真深不可测。”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不,这不是格物的力量,这是科技的力量。”

    胡俨又问:“这两者有何区别?”

    “格物是现实事物事物的应用。而科技这是寻找这种力量的发展规律。对孤来说,格物犹如是夹江工业区,科技犹如是下马桥农庄的研究院,一个研究的是表,一个研究的是里。”

    不管他们有没有听懂,但是朱瞻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向他们灌输这种观念。

第一二二章 春闱() 
永乐十九年二月的应天府,几乎全民都陷入了火车试运行带来的震撼之中。

    只需要两个,最多四个铜板,就能上车享受一番。导致了这一列四节的火车,从投入试运营开始,就火爆异常。

    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是为了出行,只是为了享受一番坐车的乐趣,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乘坐。

    以至于半个多月过去了,这列火车还没有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职能。

    这不像是一列城市火车,而仿佛是游乐场的过山车。

    工部也在加班加点地制造更多的车头,更多的车厢,想要早日把其他几条线路的火车也运营起来。

    不过在全国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三月将要举行的春闱。

    作为封建时代唯一改变自身命运的渠道,科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后世的许多人将科举与高考相比,其实大谬。

    考上大学,虽然能改变自身的命运,但是跟科举相比,远远不如。因为科举改变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命运,更是在这个以出身定位的僵硬阶层向上的台阶。

    后世的万民平等,如今却是士农工商阶级分明。

    考上大学只是给了你一个平台,但是科举却是将一个底层人变成上等人。

    如今的科举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四书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经义释注。

    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

    且不谈他私德如何,仅凭此书来讲,他的确算得上是一代大家。

    在朱瞻基看来,他的很多思想其实非常落后,但是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谁能像他一样,在儒家经义里面将整个社会层次和关系分析的如此清楚。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教的灭欲观和道家的哲学与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

    这也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并且还要主动靠拢。

    南宋以后,蒙元一直到明朝这几十年,三教合一的趋势,实际上就是他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宋以后一直到现代的几百年间,《近思录》、《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一直被奉为正统。

    这就充分说明了朱熹的观念不仅与当权者,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更与整个社会的架构相辅相成。

    朱瞻基要打破的是儒家的垄断,却不是要颠覆儒家的思想。

    实际上,坐在皇储这个位置上,享受着万民爱戴,享受着既得利益,他又怎么可能会去拆自己的台。

    所以,要变的是儒家,不是儒家思想。

    只有儒家思想,才能支撑一个大一统,共同文化圈的庞大帝国的文化底蕴。

    道家和佛教,虽然有着不少深刻的哲学思想,但是因为不具备凝聚的体系,所以指望不了。

    朱瞻基现在就希望一清子他们,能搞出一个更有效率和凝聚性的真理教义出来。

    他不奢望能搞一个马克斯主义出来,那也不切实际。

    但是只要能为大明所用,打破儒家禁锢思想,符合大明发展利益的教义,就足够了。

    三月初八,空置了大半年的应天府贡院在被好好清理了一番之后,开门迎客。

    将近两万来自大明各地,包括交趾和朝鲜,东瀛的举人们,纷纷背着行囊,住进了号房。

    三年一度的春闱正式拉开了序幕。

    三月十五,贡院进行最后一场考试的时候,在大朝会上,朱瞻基正式颁布了《勋贵子弟义务服役令》。

    这个太孙令的颁布并不容易,因为从正月里开始提起,就遭到了不少勋贵的反对。

    就连张辅,也觉得朱瞻基有些太激进了。

    虽然从朱元璋开始,几任皇帝都对武将防范甚严。但是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他们都是打压一拨,拉拢一拨,扶持一拨。

    只有这样,兵权才能稳定。

    但是朱瞻基现在这样颁布这个《勋贵子弟义务服役令》却是针对所有的勋贵,武将。

    哪怕就是现在朱瞻基最亲信的勋贵,武将们,对此也是大有意见。

    但是朱瞻基早有准备,拿出了南洲,东洲,西洲三地开发作为诱饵。

    如今的这三地早就被勋贵们视作黄金宝地,只等朱棣班师回朝,就要进行大开发。

    谁去开发?当然是这些勋贵,武将们了。

    但是能把这些事交给这些纨绔子弟吗?只是这样一分析,反对的意见就减弱了不少。

    同时,从北明山回来的郑能被朱瞻基任命为羽林卫指挥佥事,专门负责肃清京城治安。

    对这个得罪人的活,郑能是不想接的。但是,朱瞻基却不许他推脱,而且又拿了撒马尔罕总督一职来吊着郑能。

    郑亨想要当撒马尔罕总督,不付出一点代价怎么可能。

    他们成为了孤臣,朱瞻基才能放心让他担任撒马尔罕总督一职。

    郑能也知道自己无可选择,只能充当了朱瞻基手里的这把刀。

    在他雷厉风行的行动之下,十余天的时间,就抓了一百多个在京城仗势欺人的纨绔子弟。一些原本可大可小的事情,现在都往重了判。

    该打板子打板子,该服劳役服劳役,该坐牢坐牢。

    而且这一次,任何人说情都不管用。不管是总兵的儿子,还是国公的孙子,全部依法处置。

    虽然没有杀人,却也让那些纨绔子弟胆战心惊。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京城的风气登时好了许多。

    这一下,那些勋贵家族再宠子弟,也知道朱瞻基是当真了。

    何况,他们虽然宠一些家族子弟,也未必没有望子成才的想法。反正不过是扔军营里训练一两年,这一次再没有人反对了。

    处理好了这件事,朱瞻基暂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面。

    过了正月十五,朱瞻基的十四个已经五岁的孩子,就全部被安排到了羽林卫学靠近孝陵的京城外钟山下进学。

    这里是祖陵,其他人等都不能靠近,也不能随便动土。

    当初朱瞻基要给自己的孩子建学堂,还遭到了吕震的反对。

    不过下马桥这里在大开工,光是一座理工学院,占地面积就超过了两平方公里。

    而且內监也在给朱棣修建陵寝,到处都在开工。动这么大干戈,只是建一座园林式的小学堂,当时丝毫不起眼。

    等吕震发现的时候,这里已经把房子都建好了。他对此也无可奈何,已经动工了,总不能把房子拆了,何况拆了也是动工。

    这个园林的面积不算大,只有三亩地,位于山脚下前湖与羽林卫学之间。除此之外,湖边预留了几十亩的地。现在直系未成年孩子还少,等以后有了孙子辈,数量可就多了。

    何况,现在只有小学,以后还会设置中学,大学,不预留足够的土地可不行。

    外人一开始对朱瞻基不在宫中授课还有些不解,不过看到东瀛王储明仁也被安排到这里进学,心里似乎有些明白了。

    除了安排明仁在前湖学堂就学,朱瞻基还在南方不远的月牙湖畔,给秋子安排了一个别院。

    明仁他们都是连续上三天课,玩一天。这三天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离开学堂,吃住都在里面。

    当母亲的要是舍不得,每日中午,傍晚可以去探望一会儿。

    这样安排没有别的意思,也不是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童年,关键就是有个借口让秋子经常出门,送上门来。

    这个皇家蒙学的山长,朱瞻基让蓝烟担任,因为只有她,才更了解后世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这个学校有哪些不足。

    因为孩子们还小,十五个孩子分成了一个班,没有要大儒来教,而是由后妃们开始教他们拼音字母。

    这个蒙学的孩子只有十五个,但是不代表只有十五个学生,实际上,这里的学生数量超过了两百个。

    只不过,其他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她们是宫里的宫女。

    在朱瞻基的要求下,所有超过三十岁却没有被放出去的识字宫女,都必须接受拼音教育。

    今后的几年,朱瞻基将会在应天府开设多家新式小学,她们这些无依无靠的宫女,将会是今后的学堂老师。

    只要学会拼音,以后不用等先皇去世或者大赦才能放回家,这让内宫里的三千多宫女大部分都趋之若鹜。

    除了能在贵人们面前挂上号的宫女,整个皇宫里面,宫女是比太监还要更低等级的存在。

    她们的地位卑下,毫无人权,不要说贵人们,就是太监们也能欺负,每年打死的不知道有多少。

    而且,她们入宫的时候少不经事,大部分因为了解后宫隐晦,终生不得出宫。

    即便是年老色衰了被放出宫,爹娘早已过世,有些兄弟子侄怜悯的,还能供奉到死,更多的却是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自己了。

    许多宫女就是被放出宫,自己不能生活,不得已,又自求进宫,到内库那边做工为生。

    但是内库那边基本上是没有入宫的年轻宫女,人家干活利索,自然受待见,他们这些手脚不便的,也就是求一口吃食活命。

    朱瞻基再不尊重女人,但是有着后世的男女平等想法,自然是看不下去的。

    但是他现在还不是皇帝,也不能当了朱棣的家,所以先换一种方式,给这些宫女找一个出路。

    那些儒生一开始不可能接受汉语拼音,但是她们能接受。除了她们,还有那些老太监,只要识字,朱瞻基都愿意打发他们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