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高燧却欺朱瞻基没有开府,不懂民间疾苦,好好地诉了一番苦。

    直到看到朱瞻基已经听的有些厌烦了,才小心翼翼地试探问道:“瞻基既然有来钱的渠道,王叔今日也想跟瞻基讨教一二。我省吃俭用,也凑了五万两银子,希望瞻基能顾念叔侄之情,给我指点一番门道,看看这些银钱,做什么好。”

    朱瞻基楞了一下,才明白过来,这个时代的人还有些单纯。他们虽然想要赚钱,但是首先还在考虑做什么事,怎么做。

    而不是像某个时代一样,只是依靠自己的身份,就能做空手套白狼的勾当。

    朱高燧虽然是皇子,是亲王,但是现在想到的还是做什么生意能赚钱。

    当然,这种单纯只是因为他不懂,也许当他看到有更快,更简单的赚钱方法,他会变得比任何人都贪婪,但是最起码现在,他的心里想的是踏踏实实做生意。

    朱瞻基也不隐瞒,将他跟高丽和东瀛做的生意介绍了一番,当然,中间的银钱兑换这道程序,朱瞻基不会说。

    不仅仅是朱高燧,包括任何人,以后想要做海贸,只要老老实实缴税,都可以。但是银钱兑换这个业务,绝对要被皇帝本人控制。

第六十二章 控制() 
作为一个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文明,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家历朝历代最重视的就是农业生产。

    在经历了短暂的百花齐放时期之后,儒家学术因为符合统治者们的利益,成为了文明的主要思想路线。

    儒家一个简单的士农工商分级制度,就把人粗暴地分成了几个阶级,从而导致了工商的衰落。

    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大行其道,百工各行其事,文明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

    但是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东方文明就进入了封建时代的巩固期,或者干脆能说成是倒退期。

    这一千五百年来,虽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造就了民族的向心力,但是社会再也没有进步过。

    反而相比一千五百年前,许多思想还倒退了。

    就以商人阶级为例,在春秋时期就有许多把生意做到各国之间的大商人,许多大臣也都以商人的身份,挣到了如山的财富。

    但是商人阶级流通性大,见多识广,不符合儒家的愚民政策,人都变聪明了,不利于管理。

    所以商人阶级受到了严重的打压,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除了在宋代短暂兴盛过,几乎一直是在走下坡路。

    来自于后世的朱瞻基却很清楚,商业和工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的巨大作用。

    农业发展是有局限的,春播秋收受制于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并且发展的余地很小。

    即使是后世的杂交品种出现,花费的出现,农业的回报率也永远不会超过百倍。

    这种收获连量变的可能都永远不可能达到。

    但是工业和商业却不同,工业是直接超过农业,直接以质变来改变世界。

    而商业的流通,却能直接有效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如果人类连肚子都填不饱,其他的追求当然只是一个笑话。

    但是当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想要跨越式发展,只能依靠商业和工业,靠农业是永远不可能的。

    工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人类共同努力,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最多也就只能在一个行业内达到巅峰。

    一个人不可能会把织布工艺推进的极致,然后还会生物制药。

    牛顿,爱因斯坦是几千年来的人类精英,他们也只是在自己的行业内走到巅峰。你让他们研究一个汽车发动机来看看,哪怕他们掌握了原理,也不可能换一个行业也能推进行业发展。

    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生命也就短短三万天左右,真正用在研究上的时间,不超过一万天。

    想在一万天的时间内,变成一个全才,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工业发展的局限。

    虽然工业发展能够直接从量变到质变,但是对人的要求也提高了,术业需要专精。

    但是商业不一样,因为商业的核心是流通,而流通的渠道,却是可以控制的。

    而控制流通渠道的核心则是金融。

    商业的交换需要一个标准,这是货币诞生的根本原因。

    只要人人都认可,贝壳也能成为货币,铜成为货币,金银成为货币,布料丝绸也能成为货币。

    到了后世,印刷出来的纸也能成为货币,甚至只是一串电子数字也能成为货币。

    控制了货币,也就等于控制了金融,控制了经济,同时,也等于控制了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

    虽然控制货币不代表控制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但是这个杠杆却能撬动整个社会。

    朱瞻基很清楚,这是他比这个时代的人了解的更透彻的优越的地方。

    而且,他现在还有很好的条件,那就是他是皇孙,未来的皇帝,具有先天的优势。

    所以,他这个未来的皇帝可以不去控制任何行业,但是货币的控制权一定要牢牢抓紧。

    就像朱高燧,他想去做生意,由他去做。他去做生意了,也能带动如今的几十家皇亲国戚不往寄生虫的道路上发展,以后能自力更生。

    他作为未来的皇帝也没有必要去跟任何人竞争,因为皇帝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垄断。

    皇帝真正需要控制的是什么呢?

    在朱瞻基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就足够了。

    一个是货币发行权,也就是经济控制权。

    一个是信息流通权,也就是人心控制权。

    还有是政治管理权,也就是暴力统治权。

    只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不论这个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脱离皇帝的控制。

    当然,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控制,是整个社会最复杂的技能。

    朱高燧原本以为自己会受到朱瞻基的推脱,因为他也想要参与海贸,就等于是从朱瞻基的碗里抢食。

    但是他没有想到,朱瞻基似乎对这能赚几百万白银的生意毫不在意。一点推脱没有,就跟他详细说了去高丽和东瀛做生意的一些诀窍。

    以至于出了别院,他都还有些心神不定,猜不透朱瞻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如果说朱瞻基愚蠢,他是绝对不相信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赵时春也猜不透朱瞻基的想法,不过现在人多嘴杂,他强忍着疑问,一直跟朱高燧回到了赵王府,才忍不住叹道:“老朽活了四十多年,今日却看不懂太孙的心思。他还承诺可以让人去宁波市舶司联络余先,介绍门路,这跟我们开始所想的,完全不同。”

    朱高燧本就是个武人,不善谋划,也不善阴谋诡计。听了赵时春的话,他苦笑道:“我这个侄儿真不简单,让人摸不透深浅啊。不过他既然答应了帮我开拓商路,应该不会有变。只是这出一成,进三成的税,要的可一点也不少。”

    “有赚才有税,即使交了三成,我们还能赚的更多。只是这么多银子,难道太孙真的一点也不在乎吗?猜不透啊……”

    朱高燧这个时候笑道:“他既然舍得给我们一条商路,先把银子赚到手才是正理。既然猜不透,就不猜了,我不相信他敢蒙骗我。你安排一下,让赵全跟着大军回应天府,争取早日把这件事给确定下来。”

    赵权是赵时春的侄儿,替赵王府管着不少的商铺,也算是赵王面前的红人。

    不过开拓商路事关重大,赵王能把这件事交给赵全,也是看了赵时春的面子。

    赵时春谢过之后,才又问道:“那汉王那边……”

    “该怎么应付还是怎么应付,不过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我们还是不参与的好。在没有摸清我这个侄儿的底细之前,还是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

    行在所里,朱棣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

    这次的北征,也让他真实体会到,自己已经老了。靖难之役之时,连续行军,恶战,他都从来没有感觉到累,但是这次只是行军,就已经让他觉得力不从心。

    不过,这次的大胜还是让他精神焕发,昨日回到北平,还跟随军北行的昭懿贵妃大战了三百回合。

    见朱棣醒来,偎依在他身边的昭懿贵妃才坐起身来,招呼了旁边值守的宫女和太监们来伺候起床。

    王彦抱着一叠奏章进来。“陛下,今日一早,随驾的大臣们就已经恭候在行在所大殿,恭候陛下大驾。”

    朱棣摇了摇头说道:“昨日迎驾时,朕不是已经讲过。今日中秋,先欢庆佳节,有什么话,明日大朝会上再说。去,让他们散了,朕也是人,也想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这些都是借口,只有朱棣自己心里清楚,他的身体疲惫不堪,需要好好静养一天,才能应付明日的大朝会。

    徐皇后大行之后,朱棣再也没有立皇后,昭懿贵妃虽然是张玉的女儿,但是朱棣也只是立了一个贵妃,让她以贵妃的身份管理后宫。

    张氏家教甚严,虽然出身名门,却并不娇纵,是个省心的人,也备受朱棣宠爱。

    伺候了朱棣吃过早饭,她不让朱棣躺回床上,而是娇缠着朱棣到行在所里走了一会儿。

    行在所也就是后世的紫禁城,只是因为没有迁都,所以规模远不如后世规模宏大。

    而且现在这里绕山环水,绿树成荫,可以说是北平景色最秀美的地方。

    在树荫里走上一小会儿,朱棣也觉得精神活泛了许多,这才问起了张贵妃。“最近北平可有什么趣事?”

    张贵妃想了想笑道:“大军北征,行在所整日都是为大军服务,有一些趣闻也都是跟北征相关。妾身身处深宫,你问妾身,岂不是问道于盲?”

    朱棣也笑道:“正式因为你身处深宫,所以你知道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

    见朱棣这样说,张贵妃止笑说道:“陛下这样说,妾身倒是觉得有一件事比较蹊跷。最近一段时间,太孙在草原连斩四十三人,已经传遍了北平,甚至大明各地。太孙是陛下最器重的后辈,连斩四十三人,虽然勇武过人,但是如今传播太广,于名声有碍啊!”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基儿肖我,岂会在意这些风言风语。只是背后推波助澜之人,其心可诛。”

    (中断了一周,状态一直没有调整回来,现在终于写出来了,希望下一章更顺一点。)

第六十三章 选妃()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棣很清楚,这件事绝对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方的推波助澜。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全都是背后的推手。

    武将宣传朱瞻基,目的是为了标榜朱瞻基的尚武之心,拉近他们跟太孙之间的关系。

    文臣宣传朱瞻基,目的则是为了提醒所有的读书人,对朱瞻基要警惕。

    一个敢直接冲上战场,杀死四十三人的太孙,可不是一个文臣理想中的皇帝。

    跟他的父亲朱高炽相比,这个皇位的继承人有些太能干了。

    但是,即便是知道这些,朱棣也不能因此治任何人的罪,因为那些文臣也能迅速地转变立场,标榜自己是因为崇尚朱瞻基才宣传他的。

    他扭头问道:“太孙今日在做甚?”

    李谦躬身说道:“太孙今日倒也起的不早,醒来就吩咐李少监为侍女准备避孕药,想必是因为内力小成,肾水已固。”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此事甚好,太孙也到了该娶妻的时候了。诏……”

    听闻此言,李谦并一众随行太监立即跪拜下来。

    朱棣想了想说道:“如今大胜归来,且给民间四月庆祝时间。着内宫监,印绶监,都知监,以李谦为首,组建选妃仪仗,分赴各地为太孙选妃。自明岁一月起,全国停止婚娶,为太孙选妃五千,准予发放来回路费,着其父母护送入京。”

    “是!”

    朱棣又扭头跟张贵妃说道:“如今后宫以你为尊,这件事你也要操心一二,与太子妃把好关,为太孙选一门好亲事。”

    张贵妃笑道:“太子妃这几年就一直在操心此事,妾身会帮她打好下手,拾遗补缺。”

    “选妃以温顺敦厚为优,不过太孙主见分明,你们也多问一下他的喜好。”

    张贵妃忍不住笑道:“陛下胸怀天下,这种屋内事还是让我们这些女人来操心吧。”

    朱棣拍了拍她的手,又问李谦:“可曾有太孙今日行程安排?”

    李谦回禀道:“今日休整,太孙却闲不下来,准备前往煤山考察烧炭一事。都知监已经协同李少监做好了安排。不过,今日一早,赵王殿下就去见了太孙殿下……”

    他回头看了一个小太监,对方立即递过来了一份报告,他看了看,又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来一看,纸上面记录了今日朱高燧与朱瞻基的谈话重点,让朱棣一看就明白了朱高燧的意思。。。

    不过他可不像朱高燧,摸不清朱瞻基的心思。只是想了想,他就明白了朱瞻基为什么会不在乎手里控制的商路,愿意转让给朱高燧一部分商路。

    因为朱瞻基根本不在乎这份产业,他在乎的是整个大明,整个天下。

    一个胸怀广阔的朱瞻基,是极其符合朱棣的期望的。同时,他也对小家子气的三儿子,更看不上眼了。

    “这件事你们不要管了,让太孙自己处理。待王彦回来,让他过来见我。”

    王彦是司礼监大太监,在他之前,司礼监也只是十二监中一个稍微重要的部门,真正的权力最大的部门是内宫监。

    内宫监除了负责所有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掌宫室、陵墓营造及铜锡妆奁、器用与冰窖等工作。

    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所有太监,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内宫监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署”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

    但是内宫监大太监郑和一直四海扬威,不屑于管理这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