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世周游在东南亚发展,而东南亚的华人,对郑和的尊敬可以说超过了大部分帝王。

    朱瞻基对他的事迹了解最多,此时能够见到真人,内心也油然生起一种见证历史的激昂之情。

    这位也是他在皇宫里面最重视的人,因为以后的许多计划,他都需要郑和来帮他实现。

    朱瞻基到处闲逛,最喜欢的就是听人讲故事。宫中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的经历,都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被他了解。

    马和原本是云南人,回族,沐英征伐云南之时,十岁的马和被净身送入宫中,后来被派到燕王府。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从小跟王彦他们一起被朱棣亲自教育,授予兵法。

    他聪明伶俐,有谋略,英勇善战,跟着朱棣南征北战,也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靖难之役时,屡次荣立大功,从此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太监,掌管神宫监。

    此时的马和还没有改名郑和,朱棣刚刚登基,忙着清理朝廷内外的对手,这些太监们,也都还没有被委以重任。

    才三十二岁的他看起来还是一个年轻人,对朱瞻基这个世子也是尊崇有加。

    朱瞻基并没有贸然跟他拉关系,他今年才六岁,还不到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如果因为自己的举动,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七下西洋,朱瞻基也不会原谅自己。

    除了太监,宫中另一股大势力就是宫女。不过宫女系统虽然也庞大无比,却不像太监能贯通内外,只是被局限在宫中,所以对朱瞻基这个皇孙来说,没有利用之处。

    将自己所在的环境了解清楚以后,他也跟宫中各界人士混了脸熟,收了一大批礼物。

    他也每天把郑和送他的一柄小木刀挂在腰间,一是代表他对郑和的礼物很喜欢,也是向朱棣表达他的尚武之心。

    接下来,就到了增强自己本身实力的时候。

    外界的力量再强大,能被自己用才是自己的力量,不能被自己所用,就不是自己的力量。

    前世的周游就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他真正信任的,永远是自己的力量。

    他在前世所学混杂,瑜伽,泰拳,柔道,自由搏击,军队的一招制敌术,然后还被他将跑酷也融入了自己的武学里面。

    后来,他跟蔡阿九学了内家拳铁线拳,并且学了蔡阿九偶然得到的松溪派大鹏顺气功。

    因为练习大鹏顺气功,蔡阿九肺脉受伤,困扰他几十年。

    导致了周南后来对大鹏顺气功一直有些畏惧,只学了皮毛,没有敢深入研究。

    但是现在,周南却决定从大鹏顺气功开始练习。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鹏顺气功属于是真正的导引术,二是内家炼气术,现在不用在乎身体的弱小。

    他今年刚满五周岁,身体的骨头都还没有长硬,泰拳,自由搏击这些当然不能练。

    而昆达利尼瑜伽他已经练了两辈子,极限在哪里他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这一世,他准备以大鹏顺气功为主,昆达利尼瑜伽为辅,想要看看这两种炼气术,能不能融合在一起。

    待到十五六岁,身体发育成熟了,其他的技巧术再练习也不晚。

    不过,想要练功,可不是他想练就能练的。

    他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无数的目光盯着,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由头。

    所以,他首先缠着张氏要习武,张氏不敢做主,又告知了朱高炽和徐皇后,最后这件事被朱棣知道。

    朱高炽是体弱多病,对习武没有兴趣,他更想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学儒。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决定权。

    朱棣获知朱瞻基想要习武,乐的抱着他连说了几声“吾孙肖吾。”然后说他:“你年岁还小,骨头还没长成,现在习武尚早,不过你也到了该识字的年纪,我会给你找一个好老师。”

    朱瞻基反驳说道:“孙儿闻听道家有炼气术,能增进体质,孙儿想学。”

    最近一段时间,他在宫中逮着人就让对方给他讲故事,其中不少是神话故事和战争故事,所以他说道家炼气术,并没有让朱棣疑心。

    朱棣尚武,一身功夫都是从小打杀出来的,虽然知道道家有炼气术,却也没有练习过。

    不过想想炼气术只是呼吸法门,不像外家功夫需要磨练身体,所以朱瞻基虽然才五周岁,想学倒也不算早。

    而且据说炼气术都是越早修炼越好,所以朱棣也就应允了。“回头我就安排纪纲为你请回道家高人,教你练功。不过,你也要先学会认字……”

    “孙儿已经习得数千字,能帮皇爷爷看公文了。”

    朱棣却是不信。“你才六岁,如何识得数千字?”

    朱瞻基立即反驳说道:“孙儿已经学了三百千,岂能没有数千字?”

    “此言当真?”这句话朱棣却不是问的朱瞻基,而是望向了一直跟在朱瞻基身边的付典衣。

    付典衣立即跪下俯首答道:“世子殿下聪慧,三百千除少数生僻字,基本都能识得。只是还没有开始练字,所以目前还不能写。”

    即便是这样,朱棣也是大喜,立即让人拿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让朱瞻基读。

    朱瞻基不要说中文了,就是英文,西班牙文也能读会写。不过他现在才六岁,不能表现的太妖孽了,所以故意认错了几个字。

    朱棣乐的哈哈大笑:“吾孙真乃神童也,明天我就给你安排老师,以后不仅要识字,更要明白书中大义。”

    朱瞻基倒不反对学习,他在现代能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但是毛笔字却一直差劲。而且现在许多公文都是文言文,对他这个半文盲来说,给他一篇文章,他也只能连蒙带猜才能知道大概意思。

    所以,学习文言文,练习毛笔字,是这个时代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他点了点头说道:“孙儿以后只上午学儒可好?”

    朱棣对这个孙子喜欢到了极点,并没有认为他是畏难。闻言问道:“为何只是上午学儒?”

    “因为早上孙儿要习武,下午要陪皇祖母,母妃,还要出去玩,不能变成书呆子。”

    “书呆子。说的好。”朱棣大手在他头顶摩挲着说道:“基儿以后是当皇帝的人,岂能为一家之言所迷惑。你以后可不要像你父王一样,变成一个书呆子。”

    (新的一周到来了,老妖求一下推荐,收藏,新书期间,这些很重要啊)

第六章 学文(求推荐票)() 
在朱棣看来,自己的孙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个神童当老师。

    虽然是蒙师,但是朱瞻基是皇孙,所以内阁首辅解缙,这个曾经的著名神童成为了朱瞻基的老师。

    当然,这个时候的内阁首辅可不是什么高官,没有半分实权,只是皇帝的参谋,内阁首辅也才三品。

    到了后来,内阁才逐渐操持了朝政,并且兼任六部官员,才变成了一品。

    朱瞻基对解缙的大名还是有些了解的,因为他是《永乐大典》的总编辑,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过这个人虽然博学多才,却是个情商极其低下的二愣子,口无遮拦,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后埋进雪堆冻死的。

    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他当老师的好处是他擅长书法,博学多才。坏处当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强,以后说不得要帮他这个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后为了他要跟朱高煦,纪纲这样的狠人打擂台,朱瞻基就觉得头疼。

    永乐元年,朱棣忙着清除建文帝余孽。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显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读书人,并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时期没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帮他吹嘘扬名。

    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气节的文人世家几乎被清除一空。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应声虫而已。

    朱棣夺取了侄儿的江山,也唯有一个清流方孝孺刚正不阿。

    何谓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办不了半点实事,于国于民没有半点贡献。

    天下太平之时,清流可以作为平衡朝堂的工具,乱世之时,清流就是拖后腿的废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却没有半点能耐,干脆地一杀了之。

    对文人,他虽然利用,却从来没把他们当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实干之才之人,嘴炮在他这里是没有市场的。

    他虽然不重视文人,对于实干之人却非常重视。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无不是当世之大才。

    永乐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组建文渊阁内阁。再加上后来的杨溥、蹇义、夏原吉,于谦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兴时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虽然后世他的名声不算好,但是纵观五千年历史,在当皇帝这个职业上,能够与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过三五人。

    至于被后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风云变化,这些跟现在才六岁的朱瞻基都没有关系。为了让朱瞻基蒙学,朱棣亲自下令,在金陵给他的两个叔叔修建王府,腾出了文渊阁。

    朱高煦本来就不喜欢皇宫,他性喜渔色,在皇宫规矩大,不仅约束多,也失去了腾挪的空间。

    要知道,皇宫可算是朱高炽的主场,他的目标是跟自己的哥哥争夺皇位,在皇宫里,他没有半点优势。

    只有离开皇宫,以退为进,在皇宫外发展自己的势力,才能有机会跟自己的哥哥来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愿了,把文渊阁腾出来组建内阁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为了让朱瞻基学习方便,就让他搬出皇宫,这就未免太对不起他这个儿子了。

    一个黄毛小儿,半点功劳未建,现在却一下子越过了他们这两个在战场上屡建大功的儿子,如何让人心服。

    不过他为人本就阴鸷,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暗地里却加快了与两个哥哥相争的步伐。

    文渊阁也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如今解缙身为首辅,却也只是个三品官员。

    他们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朝堂大事每日一汇总,他们这些秘书要针对每一奏折给出处理意见,然后把奏折和初步处理意见汇总到朱棣那里去。

    除了这些公务,解缙每天早上还要负责给六岁的朱瞻基讲一个时辰的课,然后布置课堂任务才去上班。

    到中午时分,他会检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课,并且告知朱瞻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等朱瞻基彻底明白,这一天的功课才算结束。

    经历过后世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对朱瞻基来说,根本没有半点压力。

    后世的小学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轮番交替,语文的广博,数学的精深,彻底开发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

    而这种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精英教育,学的还只有语文一科,所以这些对朱瞻基来说,学的非常轻松。

    唯一不算轻松的,就是每日一百个大字了。

    朱瞻基算是领略到了这个时代的人对于书法的重视了。在后世的人看来,写字只是工具,只是途径,但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把书法看的比文采还要重要。

    他年龄还小,每天只需要写一百个大字,但是这每个字都必须工工整整,一点错误不能出,哪怕字上面多了一个墨点,都需要重写。

    前世的周游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但是每天写这一百个毛笔字,真的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

    不过他也没有半点抱怨,而是把写字当做了磨练心境的方法。

    他却不知道,解缙虽然每天只是简单地赞赏两句,但是他的字早已在内阁以及朱棣那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能够用毛笔把字工工整整写出来就很不错了。这个时候,只是临摹,根本没有书法可言。

    但是朱瞻基不仅仅是朱瞻基,他还是周游。

    周游在现代社会中小学是个落后生,二流子。这样的学生在上学期间为了出风头,往往会写一手好字。

    周游的硬笔书法就写的很不错,楷书仿了几年庞中华,拥有了一点基础之后又向行书方向发展,再到草书阶段,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他现在虽然只有六岁,刚开始练字,但是前世的风格却影响到了现在。

    所以他的毛笔书法虽然基础差,但是整体的框架结构与风格都在,让他的书法一开始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并且他的书法风格不是那种华美优雅,自带一种冷峻与凌厉,非常具有气势。

    这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解缙在他面前不会无底线地夸他,但是在内阁的一帮同仁,包括皇帝面前,只差把他夸成圣人了。

    这也让一帮同仁无不羡慕异常,能为世子师。并且还是一个未来极有可能当皇帝的老师,这可是解家三代兴旺之势啊!

    朱棣也从朱瞻基的书法中看出了杀伐果断之气势,对这个肖己的孙子越发中意。

    严令世子书法绝不可出文渊阁,对于一个才六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书法风格实在有些太超前了。

    朱瞻基对此一无所知,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放在熟悉环境方面,外面的风风雨雨,跟他现在还无关。

    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参政,竟然来的如此之快。

    永乐元年五月初一,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议论纷纷。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此举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对朝堂的一次试探。

    朱棣迁都之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谓是世界第一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