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父王,不喝了,你说过要教我唱曲的。”

    胡善祥轻轻拉着朱雪的小手,闻言劝道:“今日你父王开心,让他多喝两杯。你是一国郡主,怎可像戏子一样学唱曲。”

    朱雪装作可怜巴巴地望着朱瞻基,这种无声的力量却最是打动人心。

    朱瞻基哈哈笑道:“无妨,不以此谋生,仅以此作为陶冶情操的享受,那就不为无德。连唐明皇当初不也是痴爱音律。”

    朱雪拍手笑道:“父王英明。我也想像蓝妃一样精通才艺。”

    胡善祥笑着在她小屁股上打了一巴掌。“你就是个小马屁精。”

    朱瞻基将朱雪抱着,放在了自己的腿上,想了一下歌词,开口唱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今日朱瞻基兴致颇佳,来到胡善祥这里晚饭的时候,忍不住轻哼着这首《我的祖国》,让他的大女儿朱雪听见。

    他的嗓音其实一点也不是适合唱这首歌,不过这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仅仅是哼唱,倒也不算难听。

    胡善祥也是才女,听了朱瞻基唱完,笑着问道:“殿下这是从哪里听到的俚曲,虽然有失古雅,却别有一番情趣。”

    朱雪抱着朱瞻基的手臂,笑着说道:“父王,好听。”

    这也幸亏是韵味十足,又大气磅礴的《我的祖国》,要是来一曲周杰伦的双节棍,怕不是要被人认为他疯了。

    朱瞻基捏了捏她的小脸跟胡善祥说道:“琴棋书画,以后每个孩子都要学。不需要她们全部都学,掌握一两门就好了,我也不奢望他们能成为大家,但是最少,可以陶冶情操。”

    胡善祥温柔说道:“殿下轻重不分,不让他们学写字,却让他们学这些没用的。”

    朱瞻基同样捏了捏她的脸,摇头笑道:“你不懂啊……他们如今不过四五岁的年龄,过早的学字,容易让他们大脑僵化,琴棋书画却有开发智力之用。”

    “什么是大脑?什么是智力?”

    跟古人说话真的有点累,朱瞻基又跟她解释了一番,她却还有些不信。“殿下又是从哪里学的这些歪理,妾身不信。”

    朱瞻基恨不得给她按倒,在她屁股上打几巴掌。不过怀里抱着聪慧的朱雪,朱瞻基并没有付诸行动。又问:“你们现在给汉字注音,做的怎么样了?”

    “问题很多呢,以前没有规范,旧例可循,每个字母对应不同的音,都能让人头昏脑涨。”

    这一点朱瞻基早就考虑到了,因为这个时代,并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拼音音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光是确定音准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

    朱瞻基虽然将字母的基础音准根据后世的拼音进行了基础注音,比如a对啊,b对波。

    但是给每个字确定音准,就是主动会产生争执和矛盾的。

    除了这些,还有那些多音字,多意字的区别,加上每个人都要从头开始学习拼音,这个进度绝对快不了。

    这件事朱瞻基也不急,反正他的孩子,最大的朱雪也不到四周岁,耽搁一两年也没关系。

    让人撤下了席面,朱瞻基抱着朱雪,与胡善祥来到了东宫的游乐园。今日天气不错,不冷不热,一帮孩子在游乐园里玩的不亦乐乎。

    打发了朱雪去跟弟弟妹妹们玩,朱瞻基看到蓝烟带着宫女,看着朱霜在那里玩耍。

    从入宫以后,朱瞻基明显可以感觉到蓝烟的变化,以前那个单纯的有点傻的女孩子,变的沉默寡言多了。

    有些时候,她甚至是在躲着自己。朱瞻基不明白这种变化由何而来,也无心探听。

    他的女人太多了,多的他根本不可能一一照应过来。

    不过在这里遇到她,她还是静静地走过来,跟朱瞻基行礼。“见过殿下。”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看了看朱霜,笑着说道:“你把霜儿养的很不错,辛苦了。”

    “妾身不苦,能得殿下照拂,妾身别无所求。只希望能在霜儿还小的时候,多给她一些欢乐。”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身为我的女儿,难道还有谁敢欺负她不成?”

    蓝烟叹了口气,幽幽说道:“这个时代,身为女孩子,本就活的憋屈。”

    朱瞻基看了一眼蓝烟,她不敢与朱瞻基对视,将目光又转向了正在溜滑梯的朱霜。

    朱瞻基还欲再问,只见一个小太监提着灯笼飞快地跑了过来。“殿下,殿下,马良媛要生了。”

    马欣是在苏伊士的时候断了药,回大明的时候,怀上了孩子。

    她的预产期就是三月底,所以她要生孩子,并不让人意外。

    虽然已经有了十四个孩子,但是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朱瞻基是在身边的。

    如今朱瞻基在宫内,自然要过去探视一番。

    不过,等朱瞻基来到永福宫,马欣已经发作。这个时代没有陪生一说,生孩子被视为污秽,男人是不能进产房的。

    听着马欣的惨叫,呻,吟,一声声响起。朱瞻基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坐立不安。

    其他孩子生的时候,他没有在也就算了,但是现在在,他忍不住有些紧张。

    前世他有七个孩子,但是那个时候科技发达,生孩子的危险并不大。

    如今这个时代,生孩子不亚于在鬼门关前走一遭。

    马欣是典型的江南少女,体态娇小婀娜,她身体那么小,能受得了吗?

    太孙妃孙娴也得到了消息,带着一群随从进了院子。“殿下,你还是坐一会儿吧,稍安勿躁。女人哪个不要走这一遭。马良媛吉人天相,沾了殿下的福分,会逢凶化吉的。”

    朱瞻基挤出了一丝笑容,说道:“是我着相了,关心则乱。你又怀了身孕,不要劳累了,回去歇着吧。”

    孙娴笑道:“妾身在这里,总比殿下有用吧。你身份娇贵,不要在这里沾了腌臜气。”

    “说的什么话,里面是我的妃子,要生的是我的孩子,哪里腌臜了。”

    两人刚说了几句,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宫女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看见朱瞻基,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殿下……是难产……马良媛血崩了。”

    朱瞻基心里一紧,连忙说道:“你们好生照应,以大人优先,我立即让人召太医。”

    前宫那里有两个值夜的太医,其中一个就是妇科圣手。不过这个时代,只要不是严重的症状,是不会让男太医近了妃子的身的。

    如今马欣危急,朱瞻基也顾不了这么多了,立即大声说道:“刘万,速召太医进宫,为马良媛诊治。”

    刘万匆忙去了,不一会儿,就带进来了一个背着药箱的太医。见他还要行礼,朱瞻基一摆手:“先去救马良媛……”

    天色刚黑,马欣就开始发作,开始还能听见她的惨叫,到后来已经完全听不到她的声音。

    朱瞻基在院中看到宫女们更换着一盆盆的血水,心里充满了悲观。

    马欣今年也才十八岁,搁后世还是一个上高中的学生,加上她身体娇小,这次怕是真的危险了。

    看着朱瞻基阴郁的脸,没有人敢过来劝。孙娴刚又有了身孕,朱瞻基让她先回去休息,一直留在了院中。

    直到午夜过后,朱瞻基听到了房内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这才紧张问道:“马良媛如何了?”

    太医从房内出来,双手还沾满了血水,微微发颤。“关系殿下,马良媛生了一个小王爷。”

    “我是问马良媛如何了?”

    “马良媛初学过多,如今在昏迷之中。臣立刻回去准备补血之药,为马良媛调理。”

    朱瞻基这才放下心来,问道:“她没事?”

    “若马良媛明日能醒来,问题就不大,只是受创过重,以后怕是难以生产。”

    朱瞻基叹了口气。“人没事就好。”

    一帮宫女搬着染血的被褥出来,里面已经清理干净了。

    朱瞻基这才进了屋子,几个宫女抱着一个脸上皱巴巴的小家伙跪了下来。“恭喜殿下。”

    朱瞻基摆了摆手,看到床上的马良媛小脸煞白,昏睡在那里。

    他收回了目光,看着这个小猫一样,一点也不好看的孩子,内心却柔软无比。

    这就是新生,这就是希望。纵使历尽艰险,但是没有人会因为畏惧,就放弃传承的责任。

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 
在应天府,大明朝廷的各个衙门,几乎都集中在皇宫之南到长安坊之间的那一片区域。

    但是,有两个衙门不再其中,一个是刑部,一个是大理寺。

    这两个衙门因为负责刑罚和审案,大理寺位于皇城西侧,靠近应天府城中心的区域。而刑部则位于内城朝阳门和朝阳门之间,位置更是偏僻。

    这主要是刑部还有一座重要的附属建筑,那就是天牢。

    这一个多月来,朝廷因为陛下御驾亲征,太孙监国而沸沸扬扬,刑部同样因为关押了大批山东官员和六大粮商的家眷,引发了众人关注。

    除了朱元璋时代,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天牢里面会一次性关押数十名七品以上官员。因为关押的人太多,天牢甚至不够用,只能将六大粮商以及他们的家人关押到大理寺的监狱里面。

    刑部天牢虽然名声响,但是条件相对较好,许多官员都能享受一人一间的待遇,而且还能享受放风的时间。

    除了这些,只要家里有银子疏通,他们还能读书,写书,甚至于其他官员一起下棋喝茶。

    许多大臣甚至是以天牢为家,写出来不少巨著。

    当然,这只是官员们能享受的待遇,像那些江洋大盗,土匪,马贼,他们就只能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甚至是水牢里,等待生命的结束。

    从正月山东案件爆发,二月这些官员被关进了大牢,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组织起来的三司会审,已经进行了超过十次审讯。

    大部分官员都对他们犯下的过错供认不讳,但是仍然有不少官员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错。

    明朝的官员考核,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和税收。

    移民政策会让老百姓们背井离乡,低廉的粮价也会伤害到老百姓种粮食的积极性。

    朝廷一边要求官员们提升政绩,一边却又鼓励百姓迁移,打压粮价,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矛盾关系。

    在这种矛盾的背景下,一些官员们不服,也就能够理解了。

    所以,即便是三司会审,大部分负责审讯的官员也会同情他们,因为这的确是一种悖论现象,不能全部怪这些官员们。

    但是在皇权时代,是不会管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听话,那就是最大的错误。

    所以,现在矛盾不是这些官员做的对还是错,而是应该如何量罪。

    错是肯定错了,但是到底是重判还是轻判,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才是最困难的。

    大明不是不讲法律的地方,一切都要依法行事。只要不是叛逆,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因为不符合法律的命令会被大臣拒绝执行,皇帝总不能亲自拎着刀,去砍了犯人的人头吧!

    皇上与大臣,是管理与被管理,但是有时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然,大臣们要执行皇上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不敢挑战法律的底线和皇上的耐心的。

    审判山东大案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任何要替犯人脱罪的行为,都被视为同谋。

    大臣们难免又唇亡齿寒的感觉,倾向于轻判,但是轻判也必须要找到轻判的理由,不是谁说轻就能轻的。

    拖了一个多月,所有的案情环节也都在三司会审的过程中,被调查的一清二楚。

    没有一个官员被判死刑,有二十余位降职调任,戴罪立功。有十余个被去官除职,发配三千里。

    还有十余个不轻不重的,只是丢官,连发配都不用,甚至依旧保留文勋级别。

    像这样的情况,今后只要风头过去,就还有可能重新起任。

    但是,对六大粮商,官员们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关于他们的处置,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朱瞻基定调,那就是抄没家产,发配境外。

    因为这是一开始朱瞻基就已经表现出态度的,所以这些官员们一切审判,都是根据这个基调在来。

    他们不是要找出这些商人犯的过错有多大,而是要让审判的过程,符合朱瞻基当初的话。

    这也是所有官员们,给这位监国太孙的面子。

    朱瞻基当初盛怒之下,说出了要把这些跟朝廷作对的粮商们都发配塞外和南洋,他们自然不会让朱瞻基的话掉在地上。

    对于这样的结果,大部分人都是满意的。但是,对孔家来说,绝对不满意。

    六大粮商,他们一家就占了两家,孔家几百年来都是山东的大地主。这些年,更是将家族控制的土地,扩充到万顷。

    他们家族也有两个分支在负责粮食的售卖,一个负责北方,一个负责南方。

    但是现在,两个分支的一百多人不仅被抄没了家产,孔家的店铺也都被查封,现在全部都还要发配北海。

    这个处置在文官们看来,已经是手下留情了,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是赶尽杀绝。

    三月二十八日,是判决下来的前一天,官员们就是卡在朱棣出海的时间,在他离开之后,才拿出了结果。

    但是朱棣三月二十六走,你三月二十七拿出审判结果,也就太显眼了,所以他们推到了三月二十九,只要在四月一日大朝会之前,拿出审判结果就好了。

    孔乐南有着刑部和大理寺的关系,提前一日就知道了这个结果,这让他如丧考妣。

    孔家如今是屋漏偏遇连阴雨,两家粮铺的查抄,数十万石粮食被罚没就已经让他们大伤元气,现在连族人都保不下来,这怎么行。

    当天下午,他就又坐上了马车,匆忙出城,前往温泉别院。

    温泉别院距离京城也就六十里地,如今修了水泥路,马车一个时辰就能直接抵达,比骑马也不慢多少。

    抵达别院还不到申时,他像往常一样,准备将马车停在别院外的一处空地,却遭到了卫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