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到其他人被皇上毫不留情地抓进了监狱,杨士奇并不奇怪,朱棣这个皇上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皇上,任何人想要阻拦在他的面前,只会被他碾压粉碎。

    他心寒的是朝中的文臣们,竟然一个个也都无动于衷,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太子监国,甚至是不在乎他的死活。

    这也让他看清楚了朝中的局势,他原本以为的太子天命所归,不过是一场笑话。

    他们支持太子,不过是因为太子是长子,是太子。他们支持的仅仅是伦常!

    太子体弱,让太孙监国,这是天经地义,所以根本没有大臣愿意跟皇上对着来。

    但是他们也不好好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太子吐血病重的。

    不过他一个五品大学士,又没有职司,太子病重,他的面子就没有人给了。

    短短三日,他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如果太子能够监国,想必他现在已经门庭若市了吧!

    相比他的失落,他的儿子杨道倒是显得颇为自得。

    连杨溥都因为其他人蛊惑监生闹事,被抓了起来,只有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劝阻没有参与其中,这怎么能不让他开心呢?

    即便太子不病危,他也没有希望执掌朝政,现在他又病危,只不过是让太孙监国变的更理所当然一些。

    如今,他已经被擢升海军第一舰队新江口水寨实印千户,下辖千人,一艘一级战舰,四艘二级战舰,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不过,他遗憾的是这次皇上抽调的兵力大多是其他三支舰队的老兵,他这次是没有机会去西征的了。

    有人失势,自然就有人得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彭城伯张昶就是这场风波中最大的受益者。

    他虽然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不过却没有领兵权,只能在京城当一个富贵闲人。

    相比之下,他的弟弟张升,因为官至金吾卫指挥使,手里的实权比他还要大一些。

    但是,从二月初一的大朝会上,太子要被打发到西北,然后又吐血,他这个太孙的亲舅舅,家里就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一代天子一朝臣,虽然现在朱棣还没有死,但是他要西征,这一去就是两三年。

    而他的年纪已经六十,又还能当几年皇上?以他对太孙的宠爱,现在就要开始给太孙铺路了。

    张昶身为太孙的亲舅舅,待太孙执掌大权,肯定是要被重用的,别的不说,只要把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职司变成实职,就已经登上了大明最显赫勋贵的级别。

    不过张氏一门都是本分人,他们不仅没有嘚瑟,反而因为太子重病,干脆闭门谢客,不敢有任何张扬。

    所有这一切,都被朱棣和朱瞻基看在眼里,谁在折腾,谁在高兴,谁又在高一些小动作,他们都一一记了下来。

    谨身殿内,朱棣在一张白纸上面写下了密密麻麻的字,丢下了笔。“将这份清单给内阁杨荣他们,让他们重新拟一份旨意。”

    李谦小心翼翼地将整张纸揭了起来,不敢细看,只等墨迹干了,将纸卷了起来。

    ……

    ……

    这里是二月的漠北,在南方大地已经逐渐回春的时候,这里依旧冰雪覆盖,寒冷刺骨。

    一串马车夹在长长的运送粮食的队伍中,在宽阔的水泥路上平稳的行驶。

    这几年来,北明山铜矿的开发逐渐进入了旺盛期,每一天,都有大批的铜矿石从北明山运到开平前屯卫。

    这些矿石在开平前屯卫提炼出金铜,然后又运到大明。

    而这些运输矿石的马车都是特制的,结实异常,它们能运矿石,自然也能装大量的粮食。

    向南运送矿石,向北运送粮食,就成为了这条几千里长的水泥路上最耀眼的风景。

    每隔百里,大明都设置了维修点,防卫点,这些车队在路上也根本不怕遇到有些不长眼的来抢劫。

    实际上,这几年,土匪,马盗已经越来越少,他们也不敢对官道上的车队下手。

    武安侯郑亨虽然是个和气的人,但是打击马盗不遗余力,并且把责任划分到了每个超过千人的小部落。

    不论有哪个部落参与劫掠,都会遭遇最残酷的打击,绝不留情。

    与此同时,大明也大量让利给了这些部落,比如开平前屯卫那里的煤矿,就全部交给了兀良哈部落。

    而北明山这里的矿石运输,也让鞑靼部落参与了进来,大明给他们的人提供马车,让他们也能通过运输矿石赚取利润。

    而瓦剌部落在马哈木父子被鞑靼部落擒获,送给了大明以后,他们大部分也都逐渐归顺。

    郑亨让他们参与进来了矿山的挖掘,如今的北明山矿山,所有的矿工都几乎是异族人。

    当然,他们也不是瓦剌人和鞑靼人,而是两个部落从北地擒获的色目人,西夷人,女真人。

    这些人被他们灭族,擒获之后,全部运到了北明山开矿,他们根本不需要工钱,只需要喂饱就可以了。

    大明给他们的工钱,让他们全部都自己收了起来,赚的盆满钵满,这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兴趣到处杀戮和抢人。

    传旨特使,御马监少监海寿坐在马车中,看着越来越多的车队,饶有兴致。一下午的时间,他都遇到了两起“车祸”,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很是稀奇。

    “距离北明山还有多远?”

    “还有四十余里,以现在的速度,一个多时辰,天黑之前就能抵达。”

    海寿是朝鲜人,早年是司礼监大太监黄俨的弟子,多年之前,他就荣升少监,但是随着黄俨的失势,他这些年的日子也不算好过。

    黄俨是最早跟随朱棣的太监,早年间备受宠信,比如今的七大太监势力还要更早。

    但是他跟世子朱高炽在靖难之前,关系就不睦。而与次子朱高煦、幼子朱高燧过从甚密,尤其是朱高燧,黄俨是他的死党。

    燕王朱棣决定起兵的时候,黄俨与朱高炽就势同水火,并且多次陷害朱高炽。

    在永乐初年,黄俨的势力大的惊人,朱高炽一直处处被压制。

    但是,他生了一个好儿子。

    他什么事都不用干,随着太孙受宠,原本势力滔天的黄俨因为跟他作对,影响到了太孙,皇上就疏远了黄俨,将他调到了中都守墓。

    黄俨失势之后,王彦,李谦,郑和他们迅速崛起。

    而海寿因为与黄俨的关系,一直被排挤,十几年了,至今依旧还是一个少监。

    像在北明山驻守的监军亦失哈,曾经都还是他的下级。

    一个骑马的小太监策马跑到了海寿的马车前,隔着马车说道:“大人,前面武安侯与亦失哈大人都派了使节来迎接大人。”

    “来者何人?”

    “以武安侯世子郑能和总兵曹义为首,在前面两里的关卡等候大人。”

    海寿点了点头,吩咐说道:“替我更衣,准备见客。”

    马车来到一处关卡,这里是骑兵设立的验证勘合的关卡,向这样的关卡,每隔百里就有一个,怕那些车队没有缴税,私下运矿。

    海寿虽然是少监,但是这次是钦差太监,见官大一级。

    郑能和曹义不敢怠慢,热情迎接了海寿一行,随后被海寿迎接进了自己的马车。

    他的四轮马车是工部最新研发的马车,不仅有轴承传动,还有软硬两种弹簧,坐在里面非常舒适。

    只是车轮依旧是木制的,限制了速度,要不然,这样的马车可以跑的飞快。

    天黑之前,车队终于抵达了矿山西南五里外的北明山大营,这里有一处小河,能提供水源,沿着小河两边兴建了大片军营和住所。

    郑亨这些年虽然一直驻守北明山,但是在这里他挥斥方遒,志得意满。加上北明山铜矿产出惊人,他在这里收益众多,所以不仅没有消沉,反而更加有了上位者气度。

    亦失哈是原本是奴儿干都司镇守太监,因为北明山铜矿利益巨大,所以奉命将驻跸改到北明山,担任了大军的监军。

    郑亨是个八面玲珑之人,亦失哈也不是强势之人,两人虽然有一些矛盾,也只是因为两人本来就是相互克制,相处还算不错。

    海寿抵达之后,两人率领百官,焚香点炉,沐浴更衣,迎接了圣旨。

    在圣旨中,朱棣命令郑亨与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协商,让他们抽出精兵,与郑亨一起明年过年后,沿北路出兵。

    从北明山到西北,足有上万里,出兵的最佳时间是开春。

    只有春季以后,草势生长,大量的军马才不用额外准备粮草。

    至于明年才出兵,当然是因为朱棣要到夏天才能抵达帖木儿国南方,而且这次出行,主要也是以南路战场为主。

    他们明年出兵,才符合将帖木儿国势力压缩然后一举拿下的战略。

    而且,没有几个月的联络,郑亨这边也不一定能够跟各部谈好条件。

    郑亨当然知道这次的西征,只是没有想到,皇上竟然会命令他率领北路军,反倒人原本一直呼声比较高的柳升来接替他的职位。

    不过,他很快就想通了,他的优势相比柳升,就是他跟瓦剌和鞑靼之间关系密切,能够更好控制他们。

    控制了他们,前往西北各国,那些部落更不会有造反心理。

    从这个安排,也能知道皇上派他去西北,不是为了杀人,因为杀人柳升比他更在行。

    派他去是为了笼络,为大明以后向西北开疆拓土做准备。

    而且,从这个安排,他也知道,自己在北明山不可能再待下去了。

    这些年,他在北明山赚的盆满钵满,也该满足了。

    宣读了圣旨之后,就是郑亨他们特意准备的丰盛晚宴。这个时候,海寿才将朱瞻基让他带过来的两封信交给了郑亨和亦失哈。

    郑亨一直耐着性子,等待晚宴结束,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才拆开了朱瞻基的信。

    果然跟他想的一样,让他去西北,不是为了杀多少人,而是为了拉拢和震慑。

    在信里面,朱瞻基还交代他到了西北,一应粮草补给都可以直接找黄福,只要能拉拢西北各部落

    ,不惜成本也要先把他们帮上大明的战车。

    郑亨有些奇怪,难道殿下就不怕那些异族欲壑难填吗?

    除非,殿下还有后续手段,否则,不会说出不惜成本这样的话。

    单独面对亦失哈,海寿就显得更加开诚布公了。他等亦失哈看完了朱瞻基的信,才说道:“如今陛下西征,十二监四局八司,內监一共二十四个衙门,绝大多数人已经向太孙殿下投诚,如今咱家也就等你的准信了。”

    亦失哈沉默了半晌才说道:“陛下如今还没有大行,现在就投向太孙殿下,是不是太心急了一些?”

    海寿摇了摇头说道:“哪怕陛下让太子监国,也是不信任他的。太子殿下重新文臣,我们如果不抱团聚在太孙殿下周围,如何能抵抗文臣的施压?”

    亦失哈当然知道这些,也不再矫情,直接向南方拜道:“咱家也是內监,自然跟着太孙殿下走。请告知殿下,咱家在这北明山,一定替殿下看好家。”

    (昨天喝醉,状态不佳,今天就只有六千字了。)

第四十二章 试探的本意() 
太平坊,蹇宅。

    顾佐被蹇宅管家孙绪领进正院,看到倒座房的屋檐下,还坐了一满排的等待接见的官员。

    他忍不住问道:“尚书大人这每日真是日理万机啊!”

    蹇府的管家孙绪不以为然地说道:“自永乐初年,我家老爷升任吏部尚书,这家中就没有片刻安宁。”

    那些人看到刚被晋升为刑部尚书的顾佐,纷纷起身行礼。

    顾佐长揖一圈作为回礼,然后才又跟着孙绪的后面,走向了蹇宅的书房。

    中国古式的揖礼,是最优雅的礼仪。只是手掌的动作,鞠躬的角度,再配上头部的动作,就能衍生出无数的意义。

    任何礼节都不可能像揖礼一样,既能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又能多人对单人,单人对多人。

    只是简单的一礼,就能一下子面向几十个人行礼,这是什么礼节都做不到的。

    而且,还干净,卫生。

    书房门口,蹇义长揖到底,轻声笑道:“礼卿大驾光临,瑢喜不自禁。”

    蹇义原名蹇瑢,字宜之,义这个名字是朱元璋所起。

    顾佐虽然现在级别跟蹇义一样,都是正印尚书,但是蹇义从永乐初年就是吏部尚书,统帅百官。

    他不过是前些时日才从应天府尹晋升为刑部尚书,刑部比不上吏部,他年纪更是比蹇义小了二十岁,哪里敢托大。

    他连忙全礼回应道:“宜之兄客气了。佐乃后进之辈,不敢当宜之兄之礼。”

    蹇义对顾佐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他又回了一个半礼,才将顾佐引进了书房。

    这几日,应天府风云叵测,从皇上透露出要让太子去嘉峪关,这仿佛一滴清水掉进了沸腾的油锅,引发了文臣之中巨大的反应。

    虽然大部分文臣并没有任何动作,不过是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在皇上面前绝对讨不了好。

    何况,他们如今都有职司在身,不论是谁监国,对他们的影响都不大。

    真正跳的欢的,也就只有那些没有正式职司在身的学士们。

    像杨士奇和杨溥这样的东宫属官,他们的命运都系在太子的身上,受影响最大的,也就是他们这一帮人。

    但是蹇义本来就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还有夏元吉,吕震他们这些人,本就位极人臣了,反而并不在意谁监国。

    太子监国也好,太孙监国也好,总还是需要他们来做事。

    而从前几日顾佐才被火速提拔为刑部尚书,蹇义就知道,这个顾佐绝对算得上是太孙的人。

    傍上了太孙不稀奇,他蹇义要是想要投靠太孙,太孙绝对倒履相迎。顾佐能看清自己的位置,不以此自傲,也就不枉他在调令上面签名了。

    两人在书房里坐下,顾佐知道蹇义事务繁忙,在家还要接待这么多的官员,也就长话短说。“佐蒙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