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人想要造反,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在朱棣年迈以后,为权力过渡做的准备。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并不关心。

    但是朱棣更加老辣,他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把朱高炽调到嘉峪关去,让朱瞻基监国,所有的阴谋诡计就一下子全部失去了作用。

    因为一切的核心在朱高炽的身上,朱高炽都不在应天府了,这些阴谋就没有了根基。

    朱瞻基这个时候真的是口服心服了,他一直对古人有一种优越感,自认为聪明,但是在权谋方面,他还是有些稚嫩啊。

    他诚心诚意地向朱棣长揖鞠躬道:“孙儿受教了。”

    看到朱瞻基是真的想明白了,朱棣笑着说道:“你父亲有些自己的想法倒也是可以理解,他一直以来受儒教学说影响太深。

    这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儒家思想治国,但是儒家治国,这每个朝代都不过短短几百年就烟消云散。

    由此可见这儒家是有局限的。但是你父王看不到这一点,只认为离了儒家,国将不国。

    朕也不认为大明能离了儒家思想,这儒家还是可用的。但一个皇上,如果没有自己的立场,完全依靠儒家,这国到底是我朱家的,还是儒家的呢?”

    朱瞻基点头说道:“所以孙儿以后将会把孔子和孔家分开,孔子要大力弘扬,但是孔家绝不能跟着后面沾光,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掌握了这个分寸,这个案子朕也能放心地交给你来办。既然一切都是因粮食而起,就从这方面着手。凡是牵涉其中之人,决不轻饶。但是不要扩大,给山东留一份元气。”

    “孙儿明白!”

    朱棣今日让这个心高气傲的孙子服服帖帖,心里格外开心。他摆了摆手说道:“今日已晚,回去歇息了吧。你以太孙令下传旨意,名不正言不顺,明日朕会让内阁传达圣旨!”

    “是!”

    从后宫出来,看到沉重的大门重新被关上,朱瞻基的心中满是豪情。

    这大明,从此以后将会变成我的大明。

    来到了常奉仪的别殿,众人自然是小心伺候着,朱瞻基毫无睡意,让常奉仪拿来了纸笔,将朝中的大臣名字一个个写了下来。

    他印象里朱棣是当了二十二年皇帝,今年已经是第十八年。也就是说,朱棣也就还有三年多好活。

    他这次西征,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等到朱棣回来,也当不了太久的皇帝了。

    从现在开始,他可以随意在大明这个画卷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涂抹了。

    不过想到朱棣要是宣布让朱高炽去嘉峪关,肯定会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也要做好准备。

    还有辅佐的文臣……

    朱瞻基突然想到,朱棣这次西征,随员还没有完全确定。除了六部堂官,他会留下谁来辅佐自己呢?

    解缙、黄淮、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

    这一个个大臣的名字被朱瞻基写在了纸上,朱瞻基决定不能继续被动等待,应该主动向朱棣要求符合自己心意的大臣来辅佐自己。

    解缙不用说了,这位自己的老师肯定要进内阁,虽然他的性格不适合当官,只适合做学问,但是他是文臣的招牌。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个时候不适合让他继续编书,让他直接入内阁,担任首辅。

    另外,杨荣是朱瞻基真正想要重用之人,可是他这次要跟朱棣一起出征……

    朱瞻基突然想到,杨荣的特长是军事谋划,这样的职责其他人也能担任,

    比如黄渊,这是个真正的专业人才,只论为军队总管后勤,他这方面的能力还要超过杨荣。

    但是杨荣在朝中的声望,在处理政事方面的能力,是年轻的黄渊比不上的。

    如果将两人互换一个位置,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将杨荣的名字做了一个记号,记了下来。

    至于杨士奇,一开始就被朱瞻基给排除了。

    他是詹士府左春坊大学士,是朱高炽的头号辅臣,这个时候,自然是要跟朱高炽一起去嘉峪关的。

    朱瞻基也忍不住替他遗憾,如果朱高炽不能像历史中那样登基,他恐怕这辈子都很难登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了。

    在原本的历史中,他能以五品的左春坊大学士跟蹇义,夏元吉这样的二品大臣平等相交,依靠的就是朱高炽。

    他成为内阁首辅以后,内阁也是在他的手中,从一个秘书机构,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权力中枢。

    但是这辈子,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了。他永远不可能让内阁学士们的职权,变的比六部堂官还要大,决策权和行政权,也永远不可能控制在一个大臣的手中。

    但是在这些人里面,他找不出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大臣,不是人品信不过,而是能力信不过。

    不管是蹇义,夏元吉,他们都是一世能臣。

    但是他们的思想偏老化,让他们担任堂官,稳定朝廷可以,想要进行大的改革不可能。

    想要有自己能值得信赖的大臣,恐怕还要等黄渊,解祯期他们新一代成长起来才行。

    李亮的声音轻声说道“殿下,该安歇了。”

    朱瞻基抬起头来,看到旁边伺候的常奉仪已经困倦不堪,却还坚持着。

    朱瞻基一两个月才能到他这里来一次,她相当珍惜今夜的机会。但是朱瞻基不去睡,她也不敢催促。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将纸条烧了,这就安歇。”

    看着李亮用火盆将他写的纸条全部烧了,他才站起身来,向常奉仪伸出了手。“这几日事务繁忙,疏忽爱妃,还请勿怪。”

    常奉仪连忙说道:“殿下忙着国家大事,妾身怎会因小事相扰,更受不起殿下的道歉。”

    朱瞻基哈哈笑道:“我的道歉就是给你种下一颗种子,爱妃要不要?”

    常奉仪大羞,垂下眼睑,不敢看朱瞻基,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嗯!”

第三十六章 质问() 
正月二十四,在朱棣接见了来自西洋学者们之后,一个消息就在应天府传播开来。

    皇上打开内库,以二十万枚银币的造价,将会在清凉山下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竞技场。

    这个竞技场不仅以后会成为大明阅兵,出征的聚集地,而且还会举办高水平的蹴鞠大赛。

    朱瞻基一开始本来是不准备选址在清凉山的,应天府这些年随着大发展,内城已经人满为患。

    夹江工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居民向城外迁徙,在清凉门外建立了大量的居民点。

    朱瞻基虽然想把竞技场选址在城外,成为新的商业区,但是如今的建筑结构比不上后世,即便有了水泥,也需要坚固的根基。

    在土地上挖根基虽然容易,但是怕以后会倒塌。经过跟一帮西洋建筑师的商议,还是决定将这个竞技场建在石头地基上。

    罗马竞技场,同样是建在石头根基上面的。

    选址在清凉山,是因为这里是西城的清凉门内,秦淮河从附近出了内城,阅兵将会更加方便。

    不管什么时候,这种大型的建筑建造,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在有了水泥之后,这种体育馆的建设,安全性其实问题不大。

    后世的大部分体育馆都不到十万人,不是因为技术因素,而是因为利用率问题。

    这个竞技场的建设,最困难的不是设计结构,朱瞻基并没有想要建一座异常另类的别出心裁的体育馆,第一座体育馆,还是要以安全为主。

    最困难的是扩音装置的设计。

    罗马竞技场的扩音设计是利用回声室来进行扩音,这种扩音失真的厉害,根本听不清放大的话说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虽然在声学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共振和放大。

    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利用铜管来监听他人对话的设施,利用的就是声音的共振性。

    而这个体育馆的建设,也将会耗费数量众多的铜管,铺设一个覆盖整个体育馆的铜管扩音装置。

    当然,这种扩音依旧失真的厉害,但是最少,能让远处的人也能听清说的话。

    一时之间,有无数的百姓就向清凉山那里跑,竞技场还没有建成,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跟竞技场相比,朱瞻基要建设一座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消息,根本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首先,朱瞻基并没有公布造价,其次,他在下马桥的十家研究院,其实跟一个初级工程学校差不多了。

    许多在这里工作的工匠们,都把自己的子侄带了过来,跟着他们一起研究学习,做一些辅助工作。

    他们也将是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现在并没有想过更改目前的大明户籍政策。

    工匠的子弟们,暂时已经够把学校的架子搭建起来,必须要等到大明的殖民政策铺开以后,再取消目前的户籍限制,万民平等。

    也因为目前有学生招收对象,朱瞻基并没有展开招生计划,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听说他要建一所综合学校。

    只有一些大臣们看到了在孝陵卫的东侧,灵谷寺的下方那里,在兴建新的建筑,猜到了朱瞻基想要扩建研究院。

    这个被朱瞻基寄以厚望的学校并没有遭遇到儒家的反对,因为现在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清楚朱瞻基在想什么。

    一家专门培养工匠的学校,并不会让儒家如临大敌。

    正月二十六,是解家与杨家定亲的日子,杨士奇为自己的独子求聘解缙之兄长解纶的长女解氏祯芳。

    杨士奇是五品大学士,解纶虽然只是八品五经博士,但是文苑地位并不比杨士奇低。

    甚至因为杨道自己只是个秀才,解纶当初还不想同意。

    解缙与解祯期解桢亮两人都见过杨道,虽然其兄杨稷的名声不好,但是他本人看起来倒是个靠谱的。

    而且解祯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很清楚解家的清名是足够了,在文坛方面的底蕴也够,但是家族势力弱小。

    解氏一门三进士,但是自己的父亲解纶,叔父解缙都是书呆子,叔父当初要不是太孙殿下搭救,恐怕早就被锦衣卫给害死了。

    太孙重视武功,反倒对文臣不大感冒,为了迎合太孙的喜好,解祯期与解桢亮两人都在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想要从五经释义,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不管当初的字母,标点符号,还有几何,解祯期两兄弟都在积极学习和研究,并且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推广。

    所以,他们知道,如今五经学的再好,也不管用,因为太孙根本不会用这样的书呆子。

    姑父黄金华也是在翰林院任编撰,两个表兄弟同样在学文,整个家族都没有从军之人。

    解祯期接触过杨道,知道他沉稳有度,而且一心向军中发展。

    在得知杨家求亲之后,还专门带了妹妹,假装偶遇了杨道一次,让妹妹亲眼看一眼杨道。

    解祯芳自小见的父亲和叔父都博学之人,其母欧阳婉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女人,而其兄解祯期英俊潇洒,更是在如今的大明文名远扬。

    要是比文采,杨道拍马都及不上,但是杨道在幼军熏陶近四年。其兄的的恶名让他时时刻刻都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刻苦训练,一心出头。

    在解祯芳的眼里,杨道固然是及不上自己的哥哥,却跟解家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所以解祯芳看了杨道黑黑壮壮,像是个莽夫,却也一表人才,就应下了这门亲事。

    至于杨道,看到了解祯芳的长相和气质,更是觉得是意外之喜,对这门亲事满意无比。

    因为怕事有反复,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加上解家今年有三门亲事,所以没出正月就定下了亲事,只等解祯期和解桢亮大婚之后就让他们成亲。

    解缙是朱瞻基在文臣里面立下的典范,解家结亲,他当然要亲自上门祝贺。

    见到杨道,他也忍不住点了点头。相由心生,这杨道一脸正气,又是幼军出身,身体健壮,不失为一个好男儿。

    相比他那个一看上去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哥哥,他要强的多了。

    朱瞻基问了几句,得知他不考功名,一心想往海军发展,对他心生好感,又拿羽林卫学的一些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包括如何巩固占领区的问题问了一番。

    杨道的回答也是条理清晰,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路。

    朱瞻基觉得自己又挖了一个人才,当场摘下了自己腰间的横刀,赠送给他。

    “此百炼宝刀非军功不得授,但今日孤特意赏你。望你今后不辜负孤的期望,成为孤的百炼宝刀,无往不利。”

    杨道单膝跪拜,接下宝刀“臣今后定当为殿下扬威四海,传我大明威名。”

    这个插曲也让本来对自己儿子的选择还有些心结的杨士奇也释怀了,既然儿子一心从军,父子俩一文一武,也是一桩美谈。

    而那些原本对解家找了个武夫女婿,还有些看不过眼的亲朋。

    见了朱瞻基对杨道的重视,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缘分,这殿下如此重视武夫,恐怕他们这些文臣,今后还要难出头喽。

    朱瞻基这个太孙并没久待,两家完成了礼聘,交换了生辰八字,朱瞻基一顿饭没吃,就准备离开。

    众人一起欢送了朱瞻基离开,让他原本还想找解缙商议一下内阁人选,也没有机会开口。

    而关于解祯期的安排,他也想征求一下解缙的意见。

    解祯期如今只是举人,要参加明春举行的春闱,才会任官。

    朱瞻基知道他的文采足够,能在士林成为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文采是不用怀疑的。

    所以他也不想他今年的时间白白浪费,想要将他安排进自己的工程学院的组建。

    因为接触到朱瞻基带来的新思想,解祯期以后是不会变成腐儒的。但是朱瞻基希望他能在大学组建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不同学科带来的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