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朱棣大怒,认为丢了大明的脸,把他降职,到兵部担任侍郎。
赵羾擅长的也是兵事,但是因为朱瞻基把黄福塞进了兵部当右尚书,还有一个资格也很老的方宾任左尚书,没有了位置,所以赵羾一直担任侍郎。
永乐十五年,其母去世,他回乡丁忧,也算去年冬季才回到京城。
这样一个资格够老。为人方正的人担任应天府尹,朱瞻基还可以接受。
但是不管是顾佐在刑部,还是赵羾在应天府尹的位置上,暂时都指望不上。
光靠锦衣卫想把山东的案子查清楚,难度不会小。
而且朱瞻基不想耽搁,想趁着朱棣还没有离京,就把这件事给办成铁案。
朱棣要是走了,他想处理哪个大臣,可就不容易了。
这个案子其实很容易查清楚,那么多的粮食总不会长腿跑了,不管是粮食交接,还是粮食的处理,都有迹可循。
而且,朱瞻基不打算走寻常路,他要把目标对准一个他早就看不过眼的人,那就是负责粮食调配的中官马琪。
第二十五章 大案()
宦官在大明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在征战异族的过程中,凡是抓获了异族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阉割了送进宫当太监。
所以在明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明的太监数量众多,还大半是异族。
在土木堡之前,宦官势力因为跟皇族唇齿相依的关系,他们的势力比文官阶层,比武将阶层还要大。
因为他们的手里掌握了大明的财政大权。
明朝的內监,清朝取代內监经济大权的内务府,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机构。
清朝之后,因为太监数量不足,康熙成立了内务府,职官就有三千多人,管辖人员超十万。
但是他们的权力还远远小于大明初期的宦官势力。
因为内务府还只是管辖旗人经济事务,而如今的大明太监们管辖着整个大明的几乎所有经济事务。
大明的朝廷除了纳粮,缴税,其他任何经济事务都把持在太监的手里,包括上交皇家内库的赋。
除此之外,手工作坊,商业行为,大到开发矿山,小到种茶养蚕,全部都是內监管辖。
开矿是內监管,织布是內监管,丝绸是內监管,海关是内监管,陶瓷是内监管,茶叶是內监管,几乎没有內监不管的。
而除了这些,还有大量的內监被安插在各个军营里面,从上到下对每个军队进行监管。
然后还有皇宫的内库,各地的采买使,税监,各个王府的下人等等……
十二监,四局,八司,总共究竟有多少太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他们这个庞大的群体之中不乏英明人物,比如王彦,不论行军打仗,还是皇宫总管,都干的无可挑剔。
还有郑和,候显,王景弘等,这可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但是相对大明数量众多的內监,优秀的人才终归是少数的,大部分人因为成为了残疾,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极端心态。
或者说,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变。态。
有身体不行,依旧好色如命的。
有因为身体不行,喜欢折磨人的。
更多的却是通过对金钱的控制,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的。
他们贪财跟官员,跟普通人不一样。
因为官员和普通人除了为满足自己享受之外,更多的金钱是为亲人们留着。
而他们却更多是自己享受,并且在内侍阶层里面毫无顾忌地攀比,炫耀。
朱棣知道这件事吗?当然知道。
但是他不在乎。
因为太监的圈子不大,他们贪的这些钱大部分依旧是在这个圈子里面流通。可以说,皇室想要拿回来,连手都不用伸,一张嘴,他们自己就送上来了。
所以在朱棣看来,天下的钱都是自己的,內监们贪一点比在百姓手里更好。毕竟內监们跟自己更亲近,这贪污的钱,跟自己的没有区别。
所以,皇室不怕太监贪,只怕他干事不行。只要能干,你贪再多我都不在乎。
而马琪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为了金钱可以毫无底线,那些金银就是他炫耀自己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但是他很会做人,他对百姓苛刻,转过来对皇室更忠心,甚至贪污的金银,在是在他手里转了一圈,后面又进了皇家的内库。
他在乎的不是金银,只是在金银掠夺过程中带给他的满足感。
朱棣能忍这样的人,但是朱瞻基最厌恶的就是毫无底线的欺压百姓的行为。
在交趾,就是因为他丝毫不顾交趾百姓的难处,逼着百姓卖儿卖女也要凑够他要的金银,导致了永乐十三年的造反。
也因为他的没有底线,他跟当时的承宣布政使黄福结下了大仇,双方都恨不得对方死。
也因为他这种没有底线,当初他想要担任大阪的镇守使,被朱瞻基否决,但是后来他成为了从南洋向大明运粮的转运使。。。
他虽然是皇室的家奴,但是属于是朱棣的直系家奴。
他没有直接得罪朱瞻基这个还没接管家业的继承人,朱瞻基也不能因为他的过错来惩罚他。
但是这件事,如果说没有马琪的手脚,朱瞻基是绝对不相信的。
而且,哪怕他没有动手脚,朱瞻基也需要一个对象来立威。
所以,这次就算他倒霉吧!
只有处置了一个拿得出手的內监中官,那些敢对百姓活命粮动手的官员,也才能按律追究其责。
房间里面只剩下了朱瞻基,金阔,李亮,还有一个杨章德。
朱瞻基叹了口气,沉默了半晌才说道:“林三这些人的事你不必插手太深,你的精力给我主要放在调查粮食到底是被谁贪没了,倒卖了,买家又是谁?”
杨章德轻声说道:“殿下,如果涉及到三品以上官员呢?”
锦衣卫虽然负责监督百官,但是对三品和三品以上官员是没有调查权的。当然,这也不是一定,关键还看是谁在主事。
纪纲担任指挥使的时候,连那些超品勋贵见了他都怕,一品的都督都被他打的半死。
“不管是谁,都给我一查到底。”朱瞻基冷笑了一下,说道:“皇爷爷要出征,把父王都给我支走了,我要是不大闹一场,又如何能让人怕我?”
杨章德彻底明白了过来,这个案子刚好给了殿下杀鸡骇猴的机会,他现在要监国,自然要形成威慑力,这就是个好机会。
有了这样的目的,他查起案子来也就没有了顾虑。
“那微臣明日就送这林三几人回山东……”
“不,你不能离开应天府,我需要你在京城帮我亮刀。这个案子并不复杂,你派几个查案的好手去就好了。一会我就会安排李亮去跟顾佐联络,让他明日派人跟你们一起去。”
金阔提醒道:“殿下要不要派人去联络一下青州卫都指挥使刘忠,让他保护一下查案人员?”
他被朱瞻基安排在家里主持大局,现在出了贪腐案,朱瞻基虽然没有怪罪于他,但是难免会质疑他的能力。
他想表现积极一点,却也知道自己也脱不了嫌疑,心里恨死了马琪。
“你又如何知道刘忠没有参与?”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我会安排第一舰队派一艘快船送调查人员到胶州,然后由第二舰队派一支一千人的火枪手队伍保护调查人员。”
胶州也就是后世的青岛,那里是接收南洋运粮的一个重要港口,虽然运到青州的粮食大部分都是在莱州湾装上河船,通过弥河,白浪河这样的支流进入内陆,但是抛开嫌疑最大的莱州水师,从胶州着手才是正确的。
朱瞻基不怕內监与当地官员勾结,他最怕的是自己的莱州水师也被拖下水。
如果是这样,朱瞻基绝对会先清理军队中的蛀虫。
他事务繁忙,既然已经见了唐赛儿她们,他们也受了自己的蛊惑,准备拉一帮人马去乌拉尔山,那么今天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还要让顾佐安排人手去山东,也就没有在锦衣卫这里久待。
临出门时,他想起了林三等人一穷二白,现在什么都没有去乌拉尔山,家里就是有粮了,也放心不下老弱病残。
他又交待李亮:“你一会儿亲自送五百块银元给林三,不要让人讹诈了去。让他们用这些银子安顿家人,准备各种工具。”
走出了锦衣卫,朱瞻基上了马,才又问金阔:“那马琪如今在何处?”
“他将转运司设在了繁华的宁波,目前人应该也在宁波。”
“给余先传旨,将马琪给我押回京城,我要亲自审他。”
回到皇宫,已经见过朱棣的陈诚在咨情司会客室等着朱瞻基。见到了朱棣,他自然也就拿到了任命和与各国联络的国书,只等內监和京卫这里组成使团,就会出发。
他要出发,事务也繁忙,只是跟朱瞻基简单地汇报了一下朱棣的态度和安排,朱瞻基叮嘱了他几句,就起身离开。
而这个时候,一脸颓然的孙林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奴婢用人不明,请殿下责罚。”
“把事给我说清楚,而不是动不动就请罪。起来说话。”
孙林拿出了一叠来往公函说道:“这熊度也是宫中的老人,咨情司刚组建的时候就加入了进来。他是去年三月被奴婢调到莱州水师去任监军的,而莱州的粮食调度,也是从那以后才有出入。”
“一个小小的水寨监军,是主持不了这么大的窝案的,这些粮食的调度哪里有问题,问题出在哪?有什么人参与?”
“奴婢正在查粮库的进出账,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问题。”
朱瞻基脸色一沉,疑惑道:“那你又如何知道是从去年三月粮食调度出问题了?”
孙林连忙解释:“因为在此之前,运粮船都会从山东当地运一些当地的特产到南方,既能赚些运费,也能压舱。但是,从去年三月之后,足有一半的船只虽然在莱州登记卸船,却没有装船的记录。”
朱瞻基这才释疑,孙林能通过旁证来验证这件事,说明还是有头脑的。“可有这些船返回后的装卸货记录?”
“这个恐怕只有转运司有详细登记,属下正准备派人去宁波查……”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此多的粮食,恐怕也只有大商户才能吃的下。而这些商户基本不是在泉州,就是在宁波。
金阔,你去一趟司礼监,让王彦派人去宁波,泉州,查验那里的市舶司,海关账目,不仅要查內监的账目,更要给我查一下朝廷那边的都转运使司,我还不信,几十万石粮食能查不出来。
传令给刘江,让他除第三舰队朱真外,召第一舰队孟瑛,第二舰队易信,第四舰队顾兴祖进京。”
金阔楞了一下,连忙劝道:“殿下,万万不可。事也不至如此啊!何况那易信如今在筹备勘测北洋,顾兴祖不受陛下喜爱,贸然招进京,会遭群臣上书的。”
朱真随朱瞻基出使西洋,可以排除怀疑。
易信掌管第二舰队,负责大明北部海域,莱州正是他的管辖范围。
而第四舰队驻地广州湾,也就是后世的湛江,管辖着从广东到南洋的大片海域。
內监的运粮船,从南洋拉粮,需要经过第四舰队的手,到山东卸粮,需要经过第二舰队的手。
而结算又在第三舰队所在的宁波,这让朱瞻基很是担心,自己的几大舰队都会深陷其中。
但是想想又不可能,因为人越多,利益越难分配,利益变少了,再去冒险就不划算了。
在后世,朱瞻基见过太多的利益分配矛盾,也了解许多经济犯罪的类型。
基本上,再大的窝案也主要是关键位置人物的贪腐,其他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采用瞒天过海之计来欺骗,隐瞒。
一方面是利益的分配难以平衡,人越多,回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密,越多的人知道,越是容易露馅。
他们要真的能把三大舰队全部拉下水,这几十万石粮食,最多十几万两银子,根本不够分了。
金阔劝阻,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将领在拿到领兵权之后,基本上不得皇上召见,是不能回京的。
如果因为查案就把他们召回京,会让文臣以为朱瞻基是不是要阴谋“逼宫”了。
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他也知道自己在愤怒的时候,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干脆把精力放在了安排人去与顾佐沟通上。
昨天顾佐才坐上尚书的位置,今天还忙着搬家和会客呢。他连刑部的人事恐怕都没有了解清楚,现在就要让他费心派人去山东,也是够难为他了。
司礼监中官谢匡来到了咨情司。“殿下,陛下刚下午朝,招呼殿下与他在谨身殿共进午膳。”
“知道了。”
看了看谢匡,朱瞻基问道:“谢中官与马琪可熟?”
谢匡躬身道:“奴婢是在师父在辽东的时候在身边伺候的,那个时候,马琪就已经是蜀州采买使。奴婢随师父回京,马琪担任了苏州织造府织造。后来他又任交趾采买使,南洋转运使,基本都在外地任职。除了隔三差五有些联络,他每次回到宫中有些礼物赠送,奴婢与他并无多大私交。”
朱瞻基也知道內监系统太大了,二十四个衙门,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部,分管各行各业,虽然都是內监,但是不是已经混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不认识。
当然,这些藤蔓都是附生在皇室身上,出自一个系统,哪怕就是不认识的人,相互之间也能攀附上关系。
相比其他大臣来说,太监们都很齐心,哪怕内斗的再厉害,针对武将和文官的时候,他们都能摒弃隔阂,抱成一团。
见朱瞻基没有了后话,谢匡反倒是有些急了。“殿下,奴婢方才在师父处,知道了殿下想要惩治马琪,清查账目。奴婢早年就分管账目,一般账目漏洞,都瞒不过奴婢的眼睛。”
朱瞻基这才点了点头说道:“一会儿我会跟你师傅说,将你派到宁波。”
“谢殿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