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父子的贡献,朱瞻基内心对他们还是比较欣赏的。这个时候听到朱有炖这样说,立即正容回道:“六叔请讲,侄儿责无旁贷。”
朱有炖在第三代嫡子里面排行第六,只比曾经的建文帝,朱高炽少数几人稍小。但是此人属于那种比较敏感,多愁善感的曹雪芹一样的人,所以在第三代里面并不太受尊重。
听到朱瞻基称他六叔,朱有炖笑了笑,显得非常欣慰。“祖宗面前提起此事太过轻浮,待你出来我们再谈。”
这话应该是不好在众人面前说,朱瞻基点了点头。他回了一笑,先出了门。
等第三代都走出了太庙,朱瞻基这才转身带着第四代出了门。
朱有炖站在一棵柏树旁边,看到朱瞻基出来,向他点了点头。其他人见他们并不想旁人听到,本来想跟朱瞻基拉拉关系的,这个时候也只能先离开。
朱瞻基来到了他身边,先作揖说道:“六叔有话请讲,侄儿能做到,定当帮忙。”
朱有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这才说道:“润香楼有位琴师名曰少红,原是舞阳县令邵疆之女,因父罪入籍,在润香楼当了琴师。这邵疆与我……”
朱瞻基问道:“六叔可是想为少红脱籍?”
朱有炖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脱籍一事,我卖出老脸,倒也能在礼部糊弄过去。但是据说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章德,也看上了此女,你也知道……我……我……”
朱瞻基皱了一下眉头,说道:“把事情说清楚,那杨章德可有强迫之举?”
“这倒没有,不过润香楼却是宁愿得罪我这个无权的世子,却也不敢得罪锦衣卫。”
朱瞻基的眉头舒展了开来,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侄儿承诺了。今日刚好与六叔亲近,倒也有件事想请六叔帮忙。”
第二二八章 舆论宣传()
如果说来到这个时代,有什么事情是朱瞻基无能为力的,其实有许多。
不管是改变人的思想,还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积累,还是想改变社会风气,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
但是许多事情他都知道该如何着手,慢慢奠定基础。
但是只有舆论宣传,他安全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从哪里下手。
后世的宣传部位地位被提到非常高的位置,在这个时代,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萌芽资产阶级的大明了,就是在三皇五帝时期,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朝廷了,就是反贼们,想要造反,也要喊几个口号,阐述自己的造反理念。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舆论宣传虽然很受重视,但是效果却差的可怜。
朝廷的统治基本上只能到县一级,再往下面去,就只能依靠乡老和宗族了。
每一个读书人在这个时代都是这一区域的喉舌,所以,儒家掌握了舆论权。
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儒家,特别是在明初这个时代,乱世刚过,读书人还处理朦胧的理想主义时代。
如今朝中的大部分文臣,其实都是实用主义者。
这似乎自相矛盾,却又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理想主义说的是读书人为国为民的情怀是真,实用主义是说读书人不管任何方法,都会不断尝试。
宋代开始兴起的理学,不谈义理,只谈形式的话,就是将整个社会划分成为了不同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部分各司其职。
这种划分是非常适合帝王的统治的,所以理学兴起。
而且,朱元璋的八股文原本是因为元末明初的读书人太少,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形式主义,其实这也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但是他不知道,当整个社会开始用条条框框限制住了以后,就等于开始阉割读书人的思想。
朱瞻基自己本身不学无术,他对太深奥的道理并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
但是有历史的经验,他很清楚这种思想的阉割,僵化的社会划分,会逐渐让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向上的动力。
比如士农工商兵的划分,导致了人人都想成为士,没人愿意做工,没人愿意种地,没人愿意从商。
当然,整个社会不会缺少其他阶级,但是这些阶级是在如今就已经划分好的。
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做工的,还是经商的,你不努力变成士,就永远只能被剥削。
而向上变成士的道路很狭小……
这就导致了下面的阶级根本无心从事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
整个历史的社会发展一直是呈螺旋状向上发展,但是到了明代以后,直接开始萎缩,到了清代,更是往后倒退。
而在明代还领先世界的东方古国,就是因为这种萎缩和倒退,最终被后进者超越,一直被打的头破血流,伤痕累累,最终才清醒过来。
工人无心研究加工工艺,因为研究的成果也会被掠夺,对自己的处境改善根本无用。
农民无心研究增加粮食产量,因为土地都根本不是自己的。
至于商人,除了那些士子阶级附带的商业垄断,整个东方哪有只是依靠商业积累发展起来的商业家族?
朱瞻基想要改变这些,第一步就是要把舆论宣传出来。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皇帝哪怕就是颁布了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也根本不能让底层的老百姓们知道。
当社会稳定以后,读书人就开始垄断了上下的联络渠道。接受了阉割教育的这些人们,最终只会变成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只会让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让人知道。
最终,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即便是皇权也很难打破。
朱瞻基庆幸的是如今这个时代,这个利益团体还没有形成。要是等到土木堡之后,皇权都根本没有话语权。
但是,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在这个时代将舆论宣传铺开。
这个靠行政命令也最多只能宣传到县一级,至于办报纸,那些基层的老百姓可不识字啊!何况,解释权还是在读书人手里。
更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他现在能做的。他今天敢这样做,朱棣明天恐怕就要直接剥夺了他太孙的位置,给他一块封地,圈禁在王府里自生自灭。
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就窝窝囊囊,敢插手政事就是一巴掌。朱棣再喜欢他这个太孙,也不愿见到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就跟他抢权。
当然,也是因为这件事不急,晚几年,早几年改变相差不大,所以朱瞻基等的起。
相对于这方面的改变,开拓海外疆域,趁着军队没有腐化,将人们的目光引向海外,这更重要。
但是,事情还是要做,准备还是要做。
他能想到的,就是通过戏剧和戏曲来进行宣传。
这就像后世的爱国歌曲,或者是电影的文化输出一样,虽然看似不重要,却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所以,他盯上了如今是大明顶级戏剧家的朱有炖。
虽然接触不多,但是朱有炖对这位备受宠爱的太孙可谓知之甚多。如今的大明,或许有人对太子还不太在意,却没有人敢疏忽太孙。
太子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身体却不好。如今皇上春秋鼎盛,太孙却已长成。
太子夹在中间,上面压着皇上,尚无实权,下面的太孙却已经超过了他,掌五十万水军大权。
除此之外,太孙在武将,勋贵之中的声誉,都要超过太子。
哪怕是对太子期望满满的文臣们,也不敢确保,太子能比皇上活的更久。
而皇上让太孙掌军权,也是防着这一点。
上有太祖直接传位建文,恐怕如今又要重蹈覆辙。但是当今皇上高瞻远瞩,所以才一开始就让太孙掌握军权,防止有藩王学他,不让如今太孙走了建文的路。
这些年皇上打压各地藩王,恐怕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甚至为了太孙,连当初最宠爱的儿子汉王都废了。
朱有炖虽然远离政治,但是身为一个政治人物,一个王府的继承人,在这方面看的也是比较清楚的。
太孙有什么嗜好,性格怎样,都早已被他们调查的一清二楚。
他想不到,什么都不缺的太孙,有什么地方会需要自己帮忙。
所以他楞了一下才说道:“我能帮你什么?”
朱瞻基哈哈笑道:“六叔谦虚了,对侄儿来说,六叔一支笔胜过千军万马,侄儿恐怕以后还要麻烦六叔。这里不是说话的地……走,去我兴庆宫,我那宫里有几个粤菜御厨,手艺相当不错。”
朱有炖当然愿意跟这位以后的皇上拉近关系,也不客气,笑着说道:“那就叨扰了。”
皇宫的规矩多,朱瞻基与朱有炖虽然见过几次,但是这还是朱有炖第一次来兴庆宫。
朱高炽去了北平,张氏几乎就一直待在兴庆宫这边,帮着孙娴管理后宫。
朱瞻基也将孙娴她们介绍了朱有炖认识,然后就打发了她们下去,只有张氏年岁大了,没有太多避讳,陪着朱有炖契阔了一番。
饭后的时间,就属于朱瞻基和朱有炖的了。两个人在偏殿的书房里坐下,朱有炖的眼睛就被那个地球仪和占了一面墙的地图给吸引住了。
“这些地方真的就没有人住?”
“大部分地区空无一人,有也只是一些小部落,比我们三皇五帝时期还要落后,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
“如此大好河山啊……”
朱瞻基指着北美的东部和南美的东部说道:“看这里,数万里的良田和森林,比我大明的面积还要大,却荒芜在那里,如果能将这里开发出来,子子孙孙都将不会饿肚子。”
他对世界各地都比较好奇,朱瞻基也好生给他讲解了一番,将那些地方描绘的物华天宝。
等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两个人的话题才回归了正题。
“我一直在心里想,你到底有什么事是想让我办的?”
朱瞻基笑道:“其实很简单,我就想六叔能够多写一点弘扬我大明士兵,弘扬我朱明的戏剧。”
“就这么简单?”他楞了一下,才又反应了过来。“不,不算简单……”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说简单,可以说很简单,如今六叔基本上都是写的《曲江池》、《团圆梦》、《蟠桃会》这样的戏剧,这种无所谓。《黑旋风仗义疏财》这样的戏剧,今后还是不要写的好。”
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重视意识形态这样的影响,朱有炖有些想不通了。“为什么?”
《黑旋风仗义疏财》讲述了一个赵都巡催逼李古交纳官粮,并欲强娶其女。李逵、燕青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
因为朱有炖本身就是皇族,所以后面加上了张叔夜挂榜招安,李逵、燕青因李古规劝,翻然悔悟,立即返回梁山劝说宋江,接受招安,并随官军征剿,擒了方腊。
剧作揭露了贪官污吏横行无忌、欺凌百姓的恶迹,并肯定了梁山好汉为民除害、见义勇为的侠义行为。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朱瞻基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五蠧”。五蠧就是五种社会蛀虫,在这五蠧里头一种社会蛀虫就是“儒生”!
基本意思是:儒家利用文章扰乱法纪,狡辩颠倒黑白,游侠使用武力欺人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
朱有炖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却又似乎有些不明白。看着脸上只有黯淡胡茬的朱瞻基,那张神采飞扬的脸,怎么也不能跟一个老奸巨猾之辈联系在一起。
他斟酌了一下,连瞻基也不敢叫了,问道:“太孙可是想要通过戏剧引人向善?”
“引人向善非我所欲,我汉家儿郎已经被那些儒生和和尚阉割了太多的血性,泯灭了尚武精神。如今我大明得此宝物,这世界还有无数大好河山等我汉家儿郎去占领,只是向善怎能够?”
朱瞻基不等朱有炖说话,又说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朝廷更应该有目的性地引导百姓发展,而不是任由儒家愚民。戏剧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倍受百姓喜爱,乡村唱大戏,往往十里八乡的乡亲父老结伴共赏。若我大明每个县城都设置一家官办戏坊,除了县城戏台表演,还送戏下乡,六叔以为可行否?”
“这……这……”朱有炖有点跟不上朱瞻基的节奏了,只能说道:“耗费太大,耗费太大啊!”
“即便不全部官办,那些民间戏团数量也是不少,各地官府也可以扶持民间戏坊,送戏下乡嘛!”
朱有炖越发迷糊了,问道:“太孙此举何意?”
朱瞻基笑道:“这就需要六叔来费心了,那些戏坊既然我朝廷花了银子,当然要演我们安排的戏剧。这些戏剧要弘扬将士勇猛杀敌,有仇必报;或弘扬我朱家大明一心为民,尽心尽责;或宣扬海外遍地金银,物华天宝,总之你写什么,他们就要演什么!甚至六叔只需有个思路,即可安排其他人来写曲目。若六叔能做到此事,日后我当允六叔出仕,掌管天下青楼,戏院。”
朱有炖远离政治,实乃因为少年时期连续遭遇数次起伏,但是绝不代表他就愿意被当猪一样在开封王府养一辈子。
但是此事非同小可,他也不敢一口答应。
朱瞻基也不逼他,轻声说道:“五祖呕心沥血,编撰《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我欲着內监刊印天下,让我朱氏五祖名垂千古。此事你当回去与五祖商议,我明春出海,这一去就要一两年,待回来时给我答复即可。”
他期期艾艾地说道:“若是随你出海,恐无闲暇写曲目。”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六叔尽可留在京城或者开封,有祥符郡王随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