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让这些不落都非常的高兴,但是秦桧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在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之前,他们所有的上百部落,必须要结成同盟。
所谓的同盟,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称呼,没有特别多的实质约束力,不过在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前,确实还是要好好考虑的。
同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各个部落在得到了技术传授的许诺之后,互相之间,不允许再继续敌对,互相进攻,这点所有人都同意,毕竟不打仗,就代表能够少死人,就可以提供更多的人上战场。
第二就是由大宋牵头,在离各个部落相对比较中心的虔州和潭州,设置了两个粮仓,大宋先充实了各三千石。
听说大宋出了六千石的粮食,这些部落都有些眼红,要知道这些粮食足够养活六千人,甚至是更多人一年所需要的粮食。
秦桧说了,这些粮食的性质是属于互助基金,这个从来没有听过的词汇,让所有人摸不着头脑。
他解释道,所有的部落都不能够保证,自己的部落不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自然灾害出现之后,必然会影响农业生产,有的甚至会导致绝收,这个时候就不能够保证各个部落之间,不会出现袭击别的部落这样的事情。
为了能够使得各个部落和平发展,秦桧建议每个部落将每年粮食收入的百分之一,归入府库之中,之后一旦有部落出现自然灾害,收成受到了影响,就会由各个部落组成一个观察组前去查看,没有问题,就由府库之中,划拨出必要的粮食,进行救济。
如果说储备粮食没有使用,就会留存到下一年,也算是给各个部落的保障。
所有的部落头领,听说只用缴纳百分之一的粮食,就能够享受这样的保证,他们都非常乐意加入这个同盟。
第一百七十三章大宋的真实目的()
提出这样的互助基金的方式,实际上还只是一个幌子,因为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颁布,那就是希望这些部落,能够慢慢的去接受大宋的统治。。
当然从目前来说,这种统治只是名义上的,对他们的要求也基本上没有,只要在名义上能够承认,大宋对他们的统治地位就行了。
在对外的时候,他们将以大宋马首是瞻,如果他们想继续保留在大宋内,得到的一切的利益,就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代价,而对于各个部落来说,这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代价,真的就只不过是一个名义而已。
大宋会给每个部落的首领,颁发一定的官职,当然这都只是虚职,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们仍然还做着他们的部落首领,管着他们自己的部落,能够在部落里享受最大的权利。
这样看似对部落而言,没有任何损失,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至少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容易。
比如说这部落里面主要的精壮年男性都走了,部落的安全就必须要依靠部落联盟的方式来实现,之后部落之间的联系,会因为之前对立关系的缓和,慢慢的变得缓和起来,之后什么会出现部落见自然合并的现象,这本来就是一种连环套,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部落大部分的人走了之后,虽说粮食的压力小了,但是部落的人口不可避免的下降了,在人口少了之后,就算是有某些人居心叵测,对于大宋依然充满敌意,那又怎么样,他们手里没有足够的人马,难道想要用几十人来进攻大宋吗?傻子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有人可以发动叛乱,但是他们的部落之中,有很多人就在大宋手里,而且还是部落最为精锐的一批人,这些人就是大宋的人质,而且是最为釜底抽薪的人质。
叛乱的人如果不是傻子,就一定会想到这些,部落里面主要的人物的家人,相当于都在大宋的手里,谁会和他们一起对大宋不利,那不就是代表把自己的亲人往火坑里推。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大宋征兵之后,对于大宋本身的安全都是好事情,不但能够消除内部的隐患,还能够用这些力量来面对外敌入侵,一石二鸟,美滋滋。
除此之外,部落人口数变少了,确实是减小了部落里面的粮食压力,而且从表面上来看,大宋还做好人,帮助各个部落发展农业技术。
但是刚刚说过,第一这种技术只不过是对,他们现在原始的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一种补充,是一种非常低端的农业改进,而不是变革。
其次因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不足,可以限制这些不落的发展。
就算是他们得到了相对比较先进的技术之后,真的就像他们想的那样,可以不断的去开垦新的土地,之后获得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不断的壮大自己的部落了吗?
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劳动力不足已经限制了一切,没有人来耕作,就算是他们拿着袁农平的最先进的种子和种植技术,也一样歇菜,绝对达不到他们的想法。
大宋这边有很多人,甚至有翰林院的学子联名上书,反对将农业技术交给周围的各个部落势力,但是朝堂之上的大部分的官员们,却对此事表示默许,或许他们都看懂了这一层意思,又或许只是看到别人不说话,自己也应该闭嘴。
所有这次前来蓝古部落的部落首领,他们所在的部落,在地域上相对比较分散,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
将这些部落所在的地方联系在一起,这一地域几乎涵盖了现在大部分的湖南、两广、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地区。
诸位看官试想一下,这一地区是什么地方?
湖南杨幺起义,加上一个不懂事的孔彦舟跟着瞎参合,朝廷已经是头痛不已了。
两广稍微好一些,因为这里现在依然还算是朝廷不重视的穷山恶水,标准的流放之地。
江西和福建那可是之前叛乱不断的地方,已经因为战乱,民不聊生,如果不是因为各种经济恢复计划和政策,将会和历史上一样,不断地出现各种大小叛乱,拖住大宋的后腿。
正是因为这一带的局势,对于大宋来说是紧张的,所以这些部落对于大宋各个地方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说这些部落能够在大宋的统治之下不闹事,做一个听话的乖宝宝,大宋真的就可以烧高香,并且只注意北面的各种情况了。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这么个道理,要知道在面对一个强大敌人的时候,背后有人掣肘是非常难受的。
金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强势面对大宋的时候,忽然背后被蒙古诸部落所牵制,如果不去镇压,自己的地盘就会丢失殆尽,如果前去征讨,去的人少了会被对方包了饺子,如果去得多,又会严重影响和大宋之间的交战,甚至国内的经济环境也极为糟糕,这就是现在金国面临的困境。
大宋每年会向金国提供十万两白影和五万匹绢作为岁贡,对于大宋经济来说,这算不上什么,是绝对可以接受的,就算是翻一倍,也只是九年之一毛,但是金国却急需这笔财富。
就比如说上一年的时候,金国三次派遣使臣,而且态度极为卑微,就是为了让大宋在十二月之前,将岁贡送到金国,以缓解金国的燃眉之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当时赵构强硬了一把,准备说拖到一月份再给,最后作为使者之一的韩常,这是完颜宗弼身边的爱将,同时也是一个对大宋极为了解的人,他对赵构说,如果不将岁贡送给金国,金国就把二圣给送回来。
一听韩常这么说,赵构立刻怂了,马上同意提前一个月送出了岁贡,不过反正也是要给的,早一个月对于大宋损失不大。
第一百七十四章两件大事()
毫无疑问,在军事上,就算是有秦桧的多般谋划,并且召集起来了一批精兵强将,甚至将主意打到了溪洞族的身上,但是和金国相比,始终是稍微差了一些,至少现在还是这样。
但是因为一个蒙古诸部落的存在,使得金国如此狼狈不堪,确实是指的大宋这边思考,应该如何处理和周边的关系。
就在秦桧刚刚平安回到建康城的时候,已经发生了两件大事,不过已经和他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首先是伪齐五万人马在大将孟邦雄的带领下,进攻大宋河南地伊阳山寨,河南地现在的守卫之人,乃是抗金名将翟进,翟进因为之前抗金有功,已经于绍兴元年(公元111年)九月,亲自赴建康,由赵构当面宣布,进三官,为武功大夫,河南留守,加忠州团练使。
翟进屯军伊阳山寨,这个地方连接伪齐的东西两部分领地,正好位于中心的关键通道,成为伪齐傀儡政权的心头大患,使伪齐与陕西的交通不能畅达。
刘豫每遣人往陕西,都只能绕道更北面的金国的领地,翻越太行,好在梁青的人马已经不在了,之前可是要从燕云一带过去。
历史上的绍兴二年(公元112年),伪齐阜昌三年,刘豫计划迁都开封,遣使诱降翟进,许以王爵厚禄,遭拒绝,刘豫乃收买翟其部将杨伟。三月二十二日,杨伟刺杀翟进,携其首投奔刘豫。翟进时年六十,兴子翟琮收余众保山寨。
次年山寨被伪齐军队攻陷。八月,义军残部乃突围南下。
不过这是历史的情况,现在翟进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听闻伪齐五万人马,前来进攻大宋河南地,立刻向驻守伊阳山寨的儿子翟琮发出了预警,伊阳山寨此时有翟琮手下的五千人把手,翟进立刻亲自带着两万人前来,以为掎角之势。
孟邦雄乃是伪齐大将,本来是山贼出身,但是在之前宗泽招募义士的时候,前去应征,初步得到了一些认可,当然不可能达到岳飞这样的程度,但是也绝对是一个人物,带兵打仗,冲锋陷阵绝对不含糊。
但是杜充上台之后,一味打压有能力的手下,尤其是山贼出身之人,这其中就自然包括孟邦雄在内。
不过这个孟邦雄可不是傻子,他和其他被连续打压的张用等人不同,他有自己的想法,既然大宋不接纳自己,那自己就先做个逍遥快活的山大王好了,于是他就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山里打家劫舍,日子好不舒坦。
就在伪齐成立之后,他觉得伪齐好歹算是汉人政权,而且看样子有金国人支持,至少短时间之内,自己绝对可以过上好日子,于是果断的投靠到了伪齐的麾下,因为他的能力,也在历次的进攻之中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所以矮子之中拔高个,他成为了伪齐刘豫手下的重要将领。
这次孟邦雄带着五万大军前来,也是一路上威风凛凛,气势高昂,但是在伊阳山寨面前,接连攻击了三天,因为地形实在是过于险要,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时候,孟邦雄就想起了历史上出镜过的小人物杨伟,此人和孟邦雄认识,他们以前是旧相识,都是绿林上的人物,所以有些往来。
孟邦雄见到正面进攻没有什么希望取胜,作为山贼的他就想起了歪门邪道,想要联系这个杨伟,由他刺杀翟进,历史似乎就要回归到当时的轨道上面。
当时历史毕竟已经变化了,孟邦雄和杨伟两个人之间传信的人,被翟琮的手下拦截了,杨伟当时就在翟进的大帐之中,立刻就被护卫逮捕了,面对被查获的书信,本来还准备狡辩的杨伟,也只能够认栽了。
孟邦雄看到收买内应没有起到作用,只能够继续强攻,但是伊阳山寨可是已经经营了三年的大山寨,几乎可以被称为是一座城市了,里面各种防御机制极为完备,防御器械和物资也非常的齐全,经过了半个月的进攻之后,孟邦雄无奈的返回了伪齐境内。
另一件大事,就是秦桧等了许久的曹成终于发动叛乱了,诸位如果感兴趣的时候查百度,会发现有一个忠勇的铁匠曹成,乃是汝阴人,但是此人乃是政和年间生人,现在不过二十出头,并不是这里要说的曹成。
这个曹成是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因杀人投军,最后也是因为颇有勇力,聚集在了开封宗泽的麾下,与张用等为结义兄弟。
这个曹成在杜充上台之后,同样因为有能力而被打压(杜充真不是个东西),之后聚众山林之间。
绍兴六年(公元111年)初,曹成率部入汉阳军,受宋政府招安(当时秦桧去了虔州,完全不知道此事),任荣州团练使,知郢州(湖北钟祥)。
曹成拥兵自重,只是因为大宋这边显得比历史上更加的强大,所以才一直按兵不动。
今年初,曹成引兵数万,趁着杨幺和孔彦舟开战之机,自鄂(今湖北武汉)、岳(今湖南岳阳)进扰湖南,屯兵潭州攸县(今湖南),受荆湖东路安抚使向于湮招安,为都统制。不久复叛,还抓了向子湮这个书呆子。
曹成进占道州(今湖南道县),宋廷命潭州统制使张宪,付金字牌、黄旗招安曹成。
曹成手下有数万大军,张宪的手中只有数千人的队伍,曹成欺负张宪人少,于是想着自己精兵良将,无人能敌,带着队伍直奔潭州而来,一路无话。
四月,曹成主动攻击潭州,张宪不慌不忙,他知道曹晨迟早是要过来进攻的,早就已经在外围做好了坚壁清野的准备。
潭州外围的城镇全部选择放弃,所有的郡县百姓,都已经提前有序的,撤到了安全的地方,免受对方贼兵的屠戮,张宪自己带着麾下的六千人马,已经关闭了城池,依据潭州城池死守。
第一百七十五章猛将杨再兴()
可以说张宪已经提前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只等着曹成大军前来了。
曹成的大军来到城下,立刻对潭州城展开了进攻,但是现在的潭州城可不是他原来印象中的那个,没有什么防御力的潭州城。
张宪到潭州作为统制使,已经来了快两年的时间,这两年的时间内,除了第一年几乎处于蛰伏的状态,到了第二年,因为薛弼的到来,处境完全不同,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仅仅只是一年的时间,就将潭州城经营得是固若金汤。
曹成的队伍虽说主要是由山贼组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