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铁卫-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尔衮说完后眯起了眼睛,很好地隐藏了眼神中的得意。

    他将使者割舌,手段狠厉,并非平时处事的风格,而是故意为之。对于议和之事,他内心深处是反对的,如果让崇祯和皇太极一拍即合,那么皇太极肯定会腾出手来打压他和弟弟多铎,想法设法削减两白旗的牛录,扩充两黄旗的实力,进一步巩固皇权,维护自己的权柄和威严。假作莽撞破坏和谈,对他们兄弟俩是最好的选择,事后就算皇太极知道了,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次日,宫城金銮殿上。

    “什么?多尔衮居然如此羞辱我大明的使者?”因为愤怒和激动,崇祯的手忍不住微微颤抖。

    杨嗣昌站在文臣队列中,没有站出来,也不敢吭声。他的脸上满是疑惑,内心实在不明白多尔衮为什么要这么做,分明议和对两边都有好处啊?好不容易压制了内部的争议,没想到却在对方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唐世济趁机站了出来,大义凛然地说:“蛮夷终究是蛮夷,不懂礼义廉耻,与茹毛饮血之禽兽没有多大区别。将使者割舌这样野蛮残忍的事情,也就鞑子干得出来。陛下,鞑子提出那样荒谬的条件,还残害使者肢体,足以证明根本不想议和。与其忍气吞声、丧权辱国,还不如跟他们拼了,免得堕了大明数百年来的威名!”

    许多大臣纷纷嚷嚷起来:“鞑子欺人太甚,跟他们拼了!”其中,武将勋贵叫得最起劲,各人心中都有扬眉吐气之感:平时被文官压了一头,早就积了一肚子气,现在终于到了用刀子说话的时候,心里别提多畅快了。

第四百七十章 永定门之战() 
多尔衮借使者事件羞辱明朝,让崇祯与杨嗣昌议和的计划泡了汤。面对同仇敌忾、群情激昂的场面,杨嗣昌一改之前的镇定自若,连站出来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崇祯也不敢再提“议和”二字。

    嘈杂声中,唐世济大声说:“陛下,鞑子这般羞辱大明,和谈已无可能,唯有一战!请陛下下旨,传召文登营入京勤王,驱逐鞑子,解京师之围。”

    崇祯打起精神,询问:“众爱卿觉得如何?”

    杨嗣昌思虑再三,硬着头皮出列说道:“陛下,勤王兵马又何必舍近求远?广渠门外有宣大、山西两镇精兵,加上已经返回的关宁军和大同镇兵马,只要派一得力大臣督师,赶走多尔衮并非难事。”

    崇祯望了望文武百官,迟疑地问:“你要留在京城替朕出谋划策,陈爱卿身为本兵也要坐镇兵部统筹调度,那么还有谁能担任督师呢?”

    武臣勋贵的队列里忽然有一人出列,朗声说:“臣愿为陛下分忧!”

    众人定睛一看,却是襄城伯李国桢。

    李国桢是永乐年间大将李濬的后人,世袭襄城伯的爵位,现在是京营总督。当年永乐皇帝朱棣还是燕王时,李濬就是其麾下得力干将,跟随朱棣起兵靖难,转战南北,累升都指挥使,封襄城伯,禄千石,永乐元年,出镇江西,名声虽不及张玉、朱能、丘福等人,却也是靖难之役时期的名将。到了李国桢,已经是十一代襄城伯。

    崇祯想了想,李国桢虽然没有经历过多少实战,但平时谈论兵事,颇有见地,能言善辩,而且身为勋贵,忠心也不必担心,在没人可用的情况下,倒是可以一试,总好过让清军堵在家门口耀武扬威却不发一兵。

    他点点头:“爱卿愿勇挑重担,朕心甚慰。那就命你任大军统帅,统领京城外各路勤王兵马,驱逐奴酋多尔衮。”

    李国桢大喜,信誓旦旦地保证:“请陛下放心,臣誓必击败多尔衮,解京师之围!”

    李国桢虽然身为勋贵,而且担任京营总督,看着地位显赫,但在朝堂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人物。土木堡之变后,勋贵的地位一落千丈,权力都在文臣手中,而且京营也只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重要性远不及关宁军等边军。这些年来他一直想找机会上位,恢复祖上荣光,这次正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至于能不能打胜仗,李国桢并不是太担心,有三大边镇加关宁铁骑,而且背靠京城,主场作战,后勤保障有极大优势,就算不能正面击垮多尔衮,拖也能拖垮对方吧?清军毕竟是深入大明境内,粮秣全靠劫掠,总不能无止境地耗下去。所以主动请缨时,李国桢玩了个小小的心机,只说要赶跑多尔衮,却没定期限,到底是三五天,还是两三个月,谁也说不准,总之能耗到清军撤兵就行。

    杨嗣昌却担忧地望着李国桢,欲言又止。他不相信这个纸上谈兵的勋贵有能力打败多尔衮,但皇帝开了口,眼下又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自己亲自撸袖子上吧?

    至于其他大臣,也没有人站出来质疑。人家襄城伯忠君爱国,总不能打击积极性吧?反正又不是自己上,左右没有损失。

    没人反对,事情就这么决定了。崇祯当即拍板,命李国桢率领京营从广渠门出城,会合宣府、山西两镇,与南面返回的关宁军、大同镇夹击安定门外多尔衮统率的左翼大军。

    大军出城的那天,锣鼓喧天,百姓夹道欢送。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内幕,只知道襄城伯愿意出城赶走鞑子,这是大好事,要不然整日当惊受怕,害怕鞑子攻入城内杀人放火,日子也是难熬。

    李国桢坐在高头大马上,身披闪亮华丽的盔甲,左顾右盼,踌躇满志。他身后的京营官兵也是衣甲鲜明,身材高大,清一色鲜衣怒马,神机营的红夷大炮更是气势十足——京营的军官和兵士大多是勋贵子弟,光论外表,可比饭都吃不饱的普通明军强多了——看着这些身高马大的“精锐”,百姓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觉得赶走鞑子指日可待。

    在全城百姓的欢送下,李国桢率军出城,在广渠门外召集虎大威和杨国柱训话,然后集结人马,向永定门进发,同时派人传令正在返程途中的关宁军,勒令他们配合自己,两路夹击多尔衮。

    李国桢的计划很简单,先聚集大军,跟多尔衮试探性地打一场,最好能捞些首级交差,向崇祯初步证明自己的能力,然后扎营与清军对峙,倚仗背靠京城后勤保障的优势,慢慢和多尔衮耗,等到对方粮秣不足撤兵,就算完成任务。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行军途中的高起潜收到命令之后,毫不犹豫地丢到一旁,嗤之以鼻:“一个纸上谈兵的勋贵,不过是赵括之流罢了,居然夸下海口要击败多尔衮数万大军,真是不自量力。他要送死随他去,咱家可不会巴巴地赶去陪葬。”

    监军不愿蹚浑水,祖宽等将领自然乐得清闲,于是关宁军过了固安之后,滞留在大兴县,不愿再往前一步。

    古代战场的消息传递滞后,李国桢并不知道关宁军的动向,仍然领着大军按原定计划赶到了安定门外,摆出架势,与清军对峙。

    多尔衮早就知道了明军到来的消息,也摸清了李国桢的底细,在对方抵达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战斗部署。他派阿巴泰在南面戒备关宁军,然后领着主力朝李国桢的队伍迎了上去,大战一触即发。

    数万大军在安定门外广阔的平原展开,清军这边是清一色的骑兵,明军则是五花八门,步兵、骑兵、炮兵,各式各样的兵种都有。

    多尔衮在中军眺望,只见对面明军阵营泾渭分明,中间衣甲鲜明、打出“李”字大旗的是京营,两边穿着相对朴素的应该就是宣府、山西的边军了,京营还摆出了十余门硕大的红夷大炮,架势十足。

    “呵呵,这位襄城伯花架子倒是摆得不错,今日就要试试他的斤两。”多尔衮微笑着下达了命令,“命鳌拜带二十个牛录直接冲击李国桢的中军,左右两翼各派八旗蒙古五千人拖住杨国柱和虎大威,只要京营溃败,明军就散了。”

    苍凉悠长的牛角声在战场上空响起,两万清军在隆隆的蹄声中分成三股奔向对面,战斗打响了。除了预备兵力,多尔衮没有留力,从一开始就投入重兵,打算一举击溃对手。

第四百七十一章 得意的多尔衮() 
清军骑兵呼啸着奔向明军,隆隆的蹄声响彻战场,整个战场的大地都在颤抖,浓浓的烟尘遮蔽了天空。从上空俯视下去,密密麻麻的清军铺满了大片平原,如同涨潮的潮水一般,汹涌地扑向了对手。

    坊间素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从满清的祖宗完颜阿骨打时期就开始流传,随着建州女真的崛起和明军的日益衰败,这种说法愈演愈烈,甚嚣尘上。

    明军看着两万多清军铁骑气势汹汹朝着自己扑来,说不害怕是假的。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大大小小的战役,明军负多胜少,早就被打怕了,对清军的畏惧已经深入骨髓,很难消除。长矛手、刀斧手们死死握住兵器,紧张地手心冒汗;骑兵们下意识地握住缰绳,摆出了随时可以调头的姿势,就连战马也感受到了主人的紧张,不安地扭动着躯体,不时打着响鼻。

    李国桢和麾下的京营将士虽然也有些忐忑,但毕竟没有真刀真枪和清军干过仗,对于对手的实力认知都停留在纸面上,反倒比两旁的友军镇定。看着清军前锋离自己只有两里远了,李国桢大声下令:“神机营开炮!”

    神机营的统领得到指令后,大声呼喊,让炮手们开炮。炮手们纷纷忙碌起来,略微调整炮口角度,然后点燃了引火线。十余门红夷大炮先后被点燃,火焰在炮尾窜动,照亮了炮手紧张中夹杂着兴奋的面孔。

    引线燃烧完后,火焰消失在引火孔内,接下来就是一两秒钟的沉寂。

    “轰轰轰……”

    震耳欲聋的炮声响起,一枚枚炮弹钻出了炮口,粗壮硕大的炮身在后坐力的作用下猛地往后退,整个炮架都移了位。

    呼啸的炮弹飞向了冲在最前方的清军骑兵,只要被铁球砸中,不管是人是马,都如同纸片一样脆弱,在飞溅的血花中轰然倒下。

    但是对于数以万计的骑兵而言,区区十几门炮造成的伤害实在掀不起什么波澜,倒下的清军很快就被潮水一般涌上来的同伴覆盖,冲击的势头丝毫不减。

    双方的距离越拉越近,很快从三里变成了两里,而红夷大炮的炮手们还在忙碌着让移动的炮身复位,再重新装填炮弹、火药,眼看着是无法在敌人的马刀落下来之前再开第二炮了。

    神机营的炮手何曾这么近距离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骑兵,哪里承受得住这样的心理压力?很多人的手都在发抖,不是火药洒在炮管外,就是炮弹掉下砸了脚。

    李国桢没想到炮击对阻击清军没有丁点用处,对方的速度不仅没有减慢,反而随着冲刺越来越快,对于死伤在炮火下的同伴,甚至都没有看一眼,就这么直接踏了上去,毫无顾忌。看着清军被自己同伙踩得脑浆迸裂的场景,李国桢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手脚都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真真是茹毛饮血的蛮子……”李国桢哆嗦着说,“关宁军呢,高起潜呢,他们现在何处?为什么没有出现,一同夹击鞑子,让我们独力承担压力?”

    有头脑清醒的部将提醒:“伯爷,关宁军靠不住,就甭指望他们了,还是赶紧让神机营撤下去,五军营、神枢营顶上吧,让鞑子冲进来咱们就完了!”

    “对对对,赶紧传令,炮手下,刀斧手护住鸟铳手挡住鞑子骑兵,不能被冲乱了阵脚。”李国桢回过神来,惊慌失措地下令,“还有,让虎大威和杨国柱顶上去,掩护京营!”

    命令下达后,神机营的炮手如蒙大赦,抛下工具和火药、炮子,头也不回地往后方跑了。而鸟铳手们则战战兢兢地站到了红夷大炮前方,端起了火铳。指挥铳兵的把总大声喊话:“不要慌,等鞑子近一点再放,听我号令……”

    “呯呯”几声,已经有人忍不住打响了鸟铳,而此时清军还在几百步之外,根本打不中。把总气急败坏地骂道:“你大爷的,谁让你们……”

    “呯呯呯……”铳声密密麻麻响起,如同过年燃放的鞭炮一般,热闹得很,把总的话被淹没在铳声之中,再也听不到了。在来势汹汹的清军面前,鸟铳手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忍耐到对手进入射程之内,仿佛打响手中的火器,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只要有人率先开火,其余人像是被传染了,接二连三开火,再也停不下来。

    一眨眼的功夫,将近两千鸟铳手的火器全部变成了烧火棍,而以火绳枪的击发速度,他们是很难在对方靠近前射击第二轮的,与红夷大炮也没什么区别。

    远处的多尔衮鄙夷地撇了撇嘴,京营和其他明军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还是那么孱弱无能,毕竟天雄军那样的硬骨头不多见。看来这一战没有什么悬念了。

    火器失去了作用,战场上暂时平稳了片刻,除了隆隆的蹄声,再也没有其他嘈杂声。随着清军进入了弓箭射程,马甲们纷纷取下骑弓,在快速奔跑中张弓搭箭,斜斜指向半空。

    “嗡嗡嗡……”,密集的弓弦声响起,无数轻箭飞上了天空,像是一群蝗虫遮蔽了天空,然后雨点般落了下来。

    惨叫声此起彼伏,明军的阵列被箭雨覆盖,立刻就动摇了,开始有人四下散开逃跑,军官们挥舞腰刀,试图维持军纪,但是效果并不好。

    很快,“轰”的一声,汹涌的清军骑兵一头冲进了不知所措的明军阵中,挥舞马刀劈砍,肉搏开始了。

    来不及逃跑的鸟铳手们被砍成了肉泥,毫无还手之力,刀斧手们勉强格挡,却也不是强壮的马甲对手,两三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战斗刚开始,整个京营的阵列就出现了全面崩溃的现象。

    两侧的宣大、山西两镇倒是不怂,与清军两翼的蒙古骑兵开始交手,箭来刀往,互有死伤,但是支援李国桢却是有心无力了。

    双方纠缠在一起一刻钟之后,京营毫无悬念地崩盘了,穿着光鲜的勋贵子弟们被凶狠的清兵杀的哭爹喊娘,斗志全无,兵士们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溃散,把后背留给了对手,清兵轻松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