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此位面提前了一年的霸王行动计划仍然以诺曼底登陆为目标。登陆的兵力也从最初计划首波六个师增加到了首波八个师、还配备了大量专门用于火力支持的火力支援舰与战术轰炸机。几乎与此同时,盟军对德战略轰炸的重点也开始放在了交通线方面。同时,大规模的情报欺骗也开始施展开来。

    当然,这些并没有迷惑头脑很清醒的此时身为那位穿越者的希特勒,除了在要不要做出正确判断、还是让德国尽快失败方面有过一丝犹豫外:德国统帅部还是做出了看似正确的选择:加强诺曼底的防御,但是不能把那里防守到盟军连滩头登陆都无法进行的地步。

    (本章完)

第526章 “诺曼底绞肉机”() 
同历史上二战时期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相比,此时的盟国内部关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第二战场前的德黑兰会议并没有如期举行。关于在战后问题的安排上,苏联未经讨论就已经在公开的新闻报道宣传上定调了:德意志民族虽然也有战争罪行,但苏联战争的目标则是纳粹集团和整个欧洲的纳粹势力,德国部分领土需要偿还,基本完整框架却必须保证。不能让德国回到资本主义制度下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当然也反对西方提出的瓜分德国和分区占领的原则。言外之意:不仅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成为苏联人的势力范围不容讨论,就是整个德国绝大部分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也不容讨论、芬兰乃至整个巴尔干地区就更是如此。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乃至修改国歌以展示苏联为一个民族国家而非意识形态国家的决定就更没有必要了。

    鉴于盟国内部的分歧,张伟控制的斯大林没有参加与盟国领导人的任何会晤,最多是莫洛托夫负责参与一些外交级别的会晤和通报。

    不过还是承认了以下一些原则:如果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苏军也将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对日作战,苏联也将在对德作战结束后最迟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内展开。然而这些态度当然不会被视为任何妥协,仅仅是毫无原则的争取自己的势力范围罢了。

    为此,美英在加紧准备第二战场的同时也以日军和德国海上封锁为由减少了租借物资援助,为东西方在战后的全面决裂埋下了阴影。

    一九四三年上半年的东线虽然交战仍然无处不在,但总体上并不是特别激烈,只是双方谁都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罢了。如果德军从东线整集团军甚至集团军群级别的撤军,苏军一定会立即展开大规模进攻,攻入罗马尼亚甚至波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阻力甚至不介意攻入德国本土。

    是否要牵制德国东线兵力方面张伟并没有太多犹豫:如果西方盟国能够成功开辟第二战场,它的选择当然是独自击败乃至占领德国。就算东线苏军不进攻也是一样。而如果开辟第二战场的举动遭受挫折,或者德军的战斗力因为战略轰炸的效果还不理想乃至德国战争动员更充分而遭受挫折,那美英则不是没有单独与德国停战的可能性。即便拉不下脸直接站在德国一边,也会以强硬的态度要求苏联从占领区撤军。

    此时的身为穿越者的希特勒也已经下定了决心:还是要在诺曼底尽全力打一打,如果能够给盟军不小的损失或足够的严重挫折,争取有条件投降的可能性虽然也不大,但却是存在的。尤其是此时的苏联比历史上更为强大的情况下。

    一九四三年六月中旬,进入夏季的英吉利海峡如往常一样进入了多阴雨的季节,而盟军军级别的大规模空降行动在登陆舰队起航之前就已经在机场上集结出发了。强大的空中运力保证了即便是盟军空降师,实际上也有苏军陆军部队平均水平左右的半摩托化程度,并能得到一定空投物资支持。

    只是很显然:在德军于东线的对手面前学到了不少东西,自身也变得更为强大的时候,这种空降行动的前景显然如同市场花园一样是暗淡。二战时代的空降作战大多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张伟其实也明白这点,原因在于如果不是软实力特别强悍的国家,轻型陆军实际上是很难在对方机动部队有效反应之前完成集结的,时代已经不是一战那个时代了。

    在德国有所防备的情况下,盟军在诺曼底的所有滩头几乎都遭遇到了比奥马哈更有甚之的抵抗,导致首批登陆部队都遭到了严重伤亡。

    不过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盟军在火力准备上则使用了比历史更为有效的二十五英寸635毫米口径舰载臼炮进行火力支持。以护卫舰或轻型驱逐舰左右的重量就能把两吨重以上的炮弹抛射到数公里的滩头纵深打击一些坚固目标。而大量一百三十毫米口径火箭船则进行覆盖性的火力打击。支持的效用和强度都比历史上更多依靠高不成低不就的406毫米舰炮好,或是在试射的时候就容易被提前知晓的一百二十七毫米舰炮强上不少。加上大量远程攻击飞机在探头的加盟事实更精确的火力支持和协同。八个师的盟军登陆部队还是依靠远非历史上的诺曼底登陆可以相提并论的专业火力支援舰登上了滩头,并最终建立了纵深五公里左右的探头阵地。在登陆日的第一天就付出了三万人左右的代价。至少在滩头乃至当日增援过来的十六个德国师在凶猛的支援火力下击退。

    登陆日的第二个夜晚,早就在诺曼底附近准备好的新成立的装甲教导军配合效仿苏联射击军集训出来的德国精锐空降军对诺曼底地区登陆的盟军展开了大规模反攻。在进攻之前早就准备好的诸多炮兵阵地也在标定了射击诸元的情况下对登陆的盟军展开了大规模射击。上千门早就准备好的一百五十毫米加农炮在第一个夜晚就把超过二十万发炮弹倾斜在盟军探头阵地上,仅仅是大规模的炮击就给八个师的盟军早成了两万人左右的伤亡。

    随后德军精锐部队展开的大规模反击则至少在攻击中杀伤了三万盟军并摧毁了大量刚刚登陆装备及物资。

    至此,登陆的八个师群二十左右盟军在战斗中伤亡损失近半,至少有两个师在德军的反击之下遭到到了歼灭性的打击。

    登陆的不顺给盟军方面巨大的震动,但是行动最终还是按计划行动,没有从滩头大规模撤军的打算。毫无疑问:如果承认这次诺曼底登陆行动的失败无疑就是很有可能承认了苏联人在战后欧陆地区的主导权了。

    因此当诺曼底首批登陆的盟军伤亡三分之二,至少三个师级登陆场在精锐德军的反击下丢失的时候。第二波登陆力量很快增援上来巩固了滩头,避免了大规模崩溃的可能性,整个诺曼底地区的盟军兵力也增加到了折合十个师左右的作战力量。当然,这依旧改变不了此时的盟军面临的濒临局面。因为在盟军完成了第二波登陆之后,整个西线早就有所准备的德军精锐轻型力量也迅速集结过来了。

    (本章完)

第527章 最后攻势() 
诺曼底附近的交战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八个登陆场百公里左右作战区域内盟军在一个月内累计投入了四十个师、德军则投入了包括大量精锐部队在内的累计九十个师。

    此时的德军虽然在东线遭受很大打击,兵源成分也有所下降,不过各种针对性和技战术乃至装备开发方面的优势还是给拥有海空优势下的盟军以严重杀伤,登陆的盟军仅仅在一个月内就有十八万人战死,七万多人被俘,二十人万左右负伤,死伤四五十万。损失了超过四千辆以上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德军虽然投入大量精锐部队,也遭受了三十多万人的伤亡损失,部署在西线的九十个师进攻能量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然而似乎是看到了德国西线力量的有限,盟军似乎并没有放弃在“诺曼底绞肉机”中持续赌下去的打算。第六波登陆部队上岸外加上起初的不少伤兵们也开始重建及恢复战斗力的时候,整个战线才真正稳定下来。德军也终究放弃了赶盟军下海的企图,而是在盟军海军重型攻坚火力有效射程的边缘开始构筑防线,准备把诺曼底变成一个大号的安齐奥。

    提前近一年展开的诺曼底登陆的同时,苏联红军也在东线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虽然这种攻势是德军有所预料的,可还是没有预料到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苏军坦克装甲力量型号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ISU152一级的突击炮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竟然增加了五千辆之多,不仅仅是专门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东线二百个比较完整的步兵师也普遍配备了至少十八辆ISU152做为火力支援,还有至少二十多个ISU152突击炮旅配属在军或集团军以内的范围。整个东线苏军投入的坦克装甲力量达到了两万辆左右规模、同时装甲车和步兵战车的配属规模也达到了接近坦克总数的上万辆左右。

    对于苏联坦克装甲力量的产能,德国统帅部门结合前线的分析也有大致的估计:因为盟军减少了对苏联租借物资的支持还有坦克装甲力量升级等缘故,苏联平均每年的坦克自行火炮产能大概折合在每月两千左右中型水平坦克装甲力量方面,而不是历史上一九四四年的每月接近三千辆。如果升级为能够同德国匹敌的中型与重型相结合的程度,每月最多一千五百辆左右。因为在战役低谷期双方仍有规模不小的装甲战,包括非战斗损失和型号淘汰在内,苏联每个月最多积累五百辆左右型号结构的中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力量。

    可是德国方面却没有预料到,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苏联方面开始将每月至少千架规模的IL2攻击机与低空战斗机方面的产能投入到坦克自行火炮乃至装甲力量的产能方面,这让苏军坦克装甲力量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发生了质变。

    削弱航空力量而加强重型突击炮也是张伟很早就深思熟虑下的选择:伊尔2其实并不是一种实战效果很好的攻击机,至少与斯图卡的对地攻击效率相差悬殊,就算承受相当规模的损失率也是如此,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充足的火炸药资源让其在野战防空领域也处于明显的强势,防空机炮弹的产量历史上就十倍于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从中低空攻击对手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费比是如此。至少SU152是如此。

    在历史上,苏军中型装甲力量的作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二到八成左右的比例之间。能够比较远距离的打击对手同时也具备不错防护力的ISU152是唯一一种战争结束之前实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例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强的装甲兵器,体现出了比较高的效费比。此时代,德国坦克装甲力量相比历史有很大升级,在苏联改善了装甲力量结构的情况下,提前投入实战的ISU152累计作战损失率也达到半数以上,但这并不否定其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火力支援武器。

    当然,因为比较充分的提前动员,德军坦克装甲力量在东线的规模也恢复到接近满编的八千辆左右的规模,这还是为了备战盟军在西线的登陆抽调了不少兵力的情况下。

    可在一九四三年夏季大规模攻势中,苏军的指导思想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大量的歼灭德国装甲力量或进行装甲会战。哪怕面对对手的反攻,也尽可能的利用装备了大量无后坐力炮的步兵的去应付的对方的攻势。坦克和突击炮的主要目标反而是支持步兵作战并最大限度的杀伤对手有生力量。很显然,结合二战中的普遍战例。在装甲战中,普遍居于防御的一方拥有更明显的选择权和战术优势,没有足够空优的情况下企图进行机械化会战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举动。而苏联相比德国最大的比较优势不在重兵器而在有生力量损失的承受力。

    这样,在整个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大规模攻势中,ISU152为核心的装甲力量更频繁的参与前线作战,六千辆左右的前线配属数在整个夏季行动中战斗损失搞达三分之二的比例。整个苏联装甲力量在不到三个月左右的战役行动中就遭遇到了上万辆的作战损失。德国方面的装甲力量损失仅为五千辆左右,有很多还都是战役形态不好而不得不放弃的坦克装甲车辆。可是德军步兵炮兵仅仅伤亡损失于装甲力量的规模就高达五十万人之多,加上在大规模压制炮兵之下损失的一百五十万和轻武器战斗中损失五十万人,包括大量被俘在内损失接近三百万人,再一次在全线行动中明显超过了苏军。

    经过这一波战争能量的释放,虽然德军没有遭遇到集团军群甚至是集团军规模的成建制损失,但是累计投入到战场上的整个东线的二百个师群其中三分之一遭到歼灭性打击,其余也大多残破不全损失严重。

    苏军从战役前大概一九三九年线左右的战线附近向前推进了五百公里以上,越过了奥得河与维斯瓦河,在北线濒临德国边境,而在南方则占据了罗马尼亚并推进到匈牙利边境。一九四三年夏季比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夏季更大规模的大溃败彻底锁定了德国战败的命运。

    (本章完)

第528章 远东战役() 
一九四三年夏季东线全线规模比历史上的二战任何一个季度都要严重的打击之后,东线德军的脊梁终于被打垮了,整个战线陷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崩盘部队。不得不用质量结构比苏军更为低、训练时间也更为短暂的部队来凑数。尽管燃料和工业物资状况比历史上好的多,然而训练水平的低下让这些部队也只能承担防守任务。唯一还算靠谱的德国航空力量以极限的可能全线出动,也无法再抵挡苏军的前进。

    之后的几个月,苏军没有再经历东普鲁士战役或春醒攻势那样比较激烈的抵抗,双方作战素质已经决定性的发生了反转,苏军也没有花费大多兵力去争夺一些关键城市,而是尽可能快的向西推进,大概在一九四三年十月左右占据了德国的绝大多数区域逼近莱茵河。西线集结足够兵力的盟军则在这时间内尽全力的向法国增兵,并接纳了大量向西逃亡的德军。包括很多不良兵源在内,仍然有接近五百万左右的兵源向西方盟国投降、二百万左右的德军被苏军俘虏或投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