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苏军动员武装力量提高了十倍,达到或接近了朝战初期志愿军的效率水平。
同历史上中朝军队不同的是,苏联做为一个工业国,当然有历史上的苏联和朝鲜不具备的一些可行的后勤手段。尤其是大幅度的强化了射击军专业技术人员的训练水平之后。
在刚刚占据VT防线之后,“射击军”迅速以闪电般的行动对VKT防线的芬兰军队发起了决定性突击。在德军增援的空降力量抵达之前一直攻占到伊汉塔拉的一系列要地才算结束。
同历史上的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相比,这一阶段苏军伤亡损失与历史上最终类似,也达到两万人左右的规模,而芬兰军队及增援过来的德军先头部队伤亡损失则达到七万五千人。在攻克了这条重要地理通道的关键要道和防御地带之后。精锐的“射击军”没有继续进攻,而是由新增援上来不那么变态的近卫部队骨干承担继续进攻的任务。而射击军在协同常规部队攻克了一些战略要地之后也开始以少则营群最大为师的方式配合更多的苏军作战以尽量避免过大消耗的同时取得更多战果。
(本章完)
第517章 “极光作战”()
苏联精锐“射击军”给芬军带来的震慑与压力如同闪电一般迅猛,但就在芬军感觉到巨大压力的时候却消失了。新增援并轮换上来的苏军部队很快遭到了芬军的有力阻击。
虽然这些新上来的苏联红军作战素质比起两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顽强且多少有一定战术能力的作战作风使得芬军在德军技术兵器支持下也要在防御中承受相当于对手至少一半左右的伤亡损失,但这已经是动员到二十多个师又获得十个德国师加强的芬德联军来说还算勉强可以应付。
这样回归正常的作战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在短短三天之后,苏军凌厉的攻势迅速在整个苏芬战场战线上重新展开了。
北方的空勤条件并不算太好,但不超过一吨重的波2之类飞机在山区开辟百米左右范围的临时野战机场却问题并不大。尤其是燃料和其他方面的消耗也仅仅为其他战斗机不到十分之一的时候。在这种情况,即便是集结两千架左右规模的此类飞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相当程度上的隐蔽性。一架波尔在配备专门体重比较轻的女性驾驶员的情况下至少可以携带两名没有携带武装的士兵和满负荷的油料执行任务而且这种飞机的油料训练消耗明显不大。对于苏军来说,显然是在整个战线上秘密调动兵力的一种最有效选择。尤其是这种能够在五十年代初的朝鲜战场上都能有效执行进攻袭扰作战的飞机不太容易被敌方航空侦查和雷达轻易发现的情况下。
几天的时间内两千架部署在野战机场内的波2飞机虽然平均每天只能运送四千人左右的精锐航空力量,几天时间内也只能完成的一万两千人左右的运输部署,但这些人员基本是从射击军前一轮的作战中挑选出来的表现突出的作战营或作战班组,当与大量的一般部队配合作战,主要从事侦查、确定目标后的突击、狙击、测距等方面的任务的时候,带来的加成也远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
五十个师左右的苏联红军再次展开了如同上一次苏芬战争规模一般暴风骤雨般的作战行动。有了大量射击军精锐的加成之后,往往面对不弱的对手和复杂条件下的进攻作战都能获得与守方类似的损失比,这还是苏军对作战时间和进攻强度明显有很大程度上要求的情况下。
短短不过半个月左右的高强度进攻作战,投入攻击作战的七十万苏军作战部队承受了伤亡损失三十二万、其中战死近十万的代价。这样的进攻强度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芬兰军队面前可以承受的,可是当芬兰军队再次遭受三十万左右的伤亡损失,其中因为对手较强的突破能力四分之三左右是死亡、被俘、重伤等不可恢复损失的时候。加上之前的南部攻势还有两年前的苏芬战争,在并不算太长的两年多时间内芬兰军队就遭受了四五十万左右伤亡损失、其中战死和被俘超过二十万人。对于四百万人口左右的国家来说,相当于德军在一两年内的时间内就遭受了四百万以上不可恢复损失。虽然因为对苏联的空军和仇视带来的意志还没有完全消耗殆尽,可是有战斗力的作战力量却几乎消耗一空。
当大量苏联新锐力量在射击军中脱颖而出的精锐的配合作战之下继续展开进攻作战的时候,整个苏芬前线的芬军再也支撑不住了,损失比也从之前防御作战中的一比一左右扩大到了类似柏林市区作战的三比一左右。而且大量动员起来的平民和妇女武装也开始在战争中不断被俘。
一个月左右的高强度作战,当芬兰人在战争中的损失达到七十万以上,其中大部分还是纯损失的情况下,除了少数地方还残存的一些游击队之外。芬兰主要农业区和城市、通向瑞典与挪威的不少战略要道几乎都在春季的“极光”作战中被占领。
几乎在占领芬兰主要地区的同一天,斯大林在莫斯科发表了长篇通信:《受骗上当的成年人也有罪责、政治没有无辜者》明确的指出:政治的较量没有无辜者,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现顽固而坚决的选择,尽管这可能是因为上层势力利用陈旧观念的鼓动,也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苏联不主张德国纳粹那样的民族清洗和民族灭绝或极端复仇主义,也无意吞并整个芬兰俄罗斯民族的殖民地,反而会在战后贸易和驻军中让德国人、芬兰人都了解到左翼政权同纳粹的不同,但必要的政治改造乃至社会改造则是必要的。。。
同时:苏联方面还明确发表了:“告中立国人民书”,指出苏联理解个别中立国在面临纳粹重围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些不当选择。可是当曙光来临的时候,如果还坚持顽固的亲纳粹反苏政策、为纳粹提供资源和交通上的便利反而拒绝对反法西斯盟国给与同样的补偿和待遇,那么毫无疑问的会被视为自动放弃自己的中立原则。。。
就这样:一九四二年春季的极光作战,苏军以代价巨大、却有效而迅猛的作战彻底瓦解了整个轴心国的北欧战线,兵锋直指瑞典乃至挪威。在德军大规模增兵行动之前就控制了整个芬兰主要地区。
在苏联巨大的压力下,尽管此时的瑞典在意识形态上更倾向于轴心国。或者说:那个年代的社民党人还不是后世的“圣母萌文青白左”形象,可是也不得不选择关闭同德国的一切交通乃至贸易,同时国内全面备战,备战的方向也不是苏联,而是德国可能的入侵。。。
历史上的瑞典不仅仅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富铁矿和一些稀有金属,还是重要的滚珠轴承加工来源地和一定工业资源来源地。对德国虽然谈不上生死攸关,可也是失去会严重失去丧失战斗力的地方。
此时的德国也仅仅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对工业潜力发挥和更高昂的开采冶炼成本乃至装甲钢方面的问题置之不理,忍受这个损失。要么调动更多兵力与苏联在北欧展开寒地消耗战。当然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从苏联的手中夺取另一个欧洲最重要的富铁矿、同时比邻最重要煤矿地带的地区:库尔斯克。
(本章完)
第518章 德军王牌()
同历史上德国投入很大力量去北非驱逐英国人不同,此时的德国元首对打到耶鲁撒冷控制苏伊士甚至更西的地区没有什么信心。因此北非军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在于进攻到足够远的地方。而是把那些进攻到阿拉曼地区所消耗的汽油乃至其他军事资源完全用于突尼斯等港口附近地区的防御,并建立大量巩固的防御据点和后勤物资囤积据点用于准备用于应对盟军的进攻。
对此,隆美尔也多少有所抱怨,并认为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消灭对手,则根本无力阻挡美英力量在北非的集结,德军有可能陷入更大困境并最终不保北非。
而此时身为穿越者的希特勒则十分明确的告诉他:德国最终将无力同盟军争夺战略制海权,北非终将是不保的。能够拖延一些时间并在情况不利的情况下及时撤退到意大利就算不错了。至于什么拿下整个中东,那就更是德国力所不能及的事。
同曾经年轻的时候不同,在对二战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之后,这位元首已经不是当初异想天开的黄纳青年。不再期望那些保卫自己都没有表现出多高意志的“东方国家”或者“非日尔曼人”都能效仿人均资源充裕社会矛盾较少的芬兰。欧洲不仅缺乏重要战略资源潜力,多数国民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大萧条的影响之后都已经变得不那么堪用的。改变这一切即便有可能,那也是需要时间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来说德国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时间。
早在苏军列宁格勒方向的精锐突击作战之后,德国则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提前从北非撤军,不论是地面力量还是航空力量。不在为保卫意大利人的地盘负责了。
德国和德军都不是无所不能的,这就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之后这位元首同一般第三帝国类小说架空主角的不同。
同时:原本受到基辅之战的启发就开始重新加强和进行换装训练的德国精锐力量开始进行更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普通士兵的子弹训练量也强化到平均每天一百到二百发左右,并计划进行人均近万发的补充性训练,还进行模拟实战的大量针对性训练。
更充足的军事准备和相对更好的条件让德国方面的“特别精锐化换装训练”变得比历史上顺利了许多。经过换装升级:维京师、帝国师、阿道夫希特勒师共同组建了“铁十字”装甲军。作战师的编制结合了国防军第130装甲教导师、1955年苏联向新中国移交的那个二战版机械化师、还有一些战后军队的共同经验,平均每个师都拥有一百五十五辆坦克、三十六辆一百零五毫米突击炮、十八辆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突击炮还有不到十辆突击虎共二百多辆坦克与自行火炮,还配备有新开发出来的半履带步兵战车四百辆。整个装甲军的坦克与自行火炮数达到了六百到七百辆、装甲车及步兵战车达到了一千二百辆。更有创造性的结合朝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给每个机械化师都配备了专门的航空联队伴随机械化部队作战。包括马塞尔尤等一匹王牌也都编组到了军属王牌航空联队之中。
以师为规模合同度如此之大的军队或许对此时的苏军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而对于此时的德军来说则完全算不上什么挑战了。
如果说苏军快速重建的精锐部队是一种合同化的轻型精锐部队,而此时德军升级版本的精锐部队则是结合了精锐轻型部队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兵种合成机械化陆军。它的目标也是不言而喻的:相比原有的装甲集群更有效的集中一切力量到军级单位,在战争中能够实现更为有效的突破作战,能够随时而有效的突破并瓦解苏军战线。
起初的时候,德军想到过继续在整个战线的“敌左肋”也就是南线的斯大林格勒一线展开有效的进攻,但沿着重要河流,苏军至少在当初抓紧时间完善了两条比较完善的沿河防线。虽然渡河强攻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但对于进攻能力比较强的装甲突击力量则无疑是一种挑战。即便能够依靠精锐的力量实现有效的突破,历史的教训也不得不得到重视。
因此,德军选择进行“新城堡作战”的方向从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考虑,也就不得不集中到了哈尔科夫西南、库尔斯克地域以南的地方。这样就能够对整个库尔斯克地带的苏军实施更为直接的侧翼包围打击,瓦解“苏军战线上既没有不利地形也没有河流阻挡的最薄弱区域”
航空兵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德军的新城堡作战在东线战争一周年之际的一九四二年五月下旬就开始了。此时的航空工业乃至整个相关的燃料产业也成为苏德双方差距最大的一个领域。
不同于以往的是,自一九四零年开始德国通过对苏作战前的要挟所获得的零式战斗机相关资料为基础,一种新的对地作战攻击飞机被生产了出来。这种飞机在德国参谋们的眼中,零式为基础的攻击机并不是一架理想的对地飞机,虽然它也可以从事对地攻击任务。可是载弹量和俯冲轰炸能力相比斯图卡太差了,而防护上的问题却很大。直到战争初期受到苏军启发,开始在飞机上可以安装无后坐力炮用于反坦克打击之后才被勉强接受。不过其好处也表现了出来:中低空作战能力优秀以外,续航时间和航程非常长,可以在整个战场上侦查和捕捉苏联航空力量乃至装甲力量集结方面的相关动向,终于在以往战术飞机很难有效侦查到的战线后方一百五十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察觉到了苏军集结的大量装甲力量。
很显然,苏军也意识到这个区域的关键性并部署了针对性的坦克和机械化军
(本章完)
第519章 轻重精锐的对撞()
那位穿越者元首新组建的精锐的“铁十字”装甲军与一个大概由两个半机械化军组成的装甲集群协同作战,形成了整个苏军在卫国战争中都不曾经形成的西方意义上集团军范围规模的装甲机械化作战,空地协同作战也进一步有所发展。从二战配属陆军的前线引导员提升到了朝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师一级地空协同攻击和师以内战术越野车辆机动灵活引导能力的水平,显示出了德军在多兵种协同和装甲力量运用方面更强于苏军的能力。
猛烈的空袭和大规模炮击乃至突击炮和精锐步兵协同作战,以一比四左右的伤亡损失比在仅仅付出两万人左右伤亡损失的情况下就杀伤苏军八万人、俘虏三万人。在整整两个集团军的方向上获得了突破、并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就瓦解了苏军在库尔斯克南翼方向上的防线。其中在武装人员特训化的铁十字装甲军在进攻中的损失比达到了一比八。几乎比历史上一九四二年德军所拥有的优势还要大。在历史上苏军最为低谷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