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一来,平均每个工作月所能布置的建筑从一平米或者一点五平米增加到了十五平米以上,五千名专门工匠比例并不算多的劳动力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二三百万平米使用面积的住宅区建设,还没有消耗太多的木材资源。新来的孩子们除了少数接近成婚年纪的被安排在城内从一起居住。平均每人都有六平米左右居住和工作面积了。加上不少过道和空地也大概不过七八平方公里后世小镇规模大小的城区内就安排了四十万左右左右的外来的孩子们。

    这样的环境,并没有让这些明末中上之家过来的人觉得条件多么恶劣。大多数人还都觉得这样的地方还算足够宽敞明亮。就像对私密没有什么要求的学生宿舍和校园,如果按平均居住和工作学习面积那么算,很可能平均每人也不过数平米左右,可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宽敞明亮。

    整个学城被划分为一百个左右的校区、五百个左右的年级、六千个班。平均每个班的人数不是上百人而是降低到了六七十人。

    建筑虽然可以在并不算太长的时间内完成,可桌椅板凳黑板什么的却依然奇缺,不得不让这些平日里根本没有接触过木工行业的孩子们在几千名谈不上能够出师但还有一定木工工作经验的人们的指导下补充完成很多工作。

    当然,因为水力和机械动力的推广乃至棉纺织业还算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虽然住宿条件算不上很好,但是水源的洁净程度却明显比明末位面不知道强了多少。整个学城的排水沟渠也算比较完善,衣被方面的条件也算充足。造纸业是这几年来的夏地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虽然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标准来看,笔墨纸张书籍往往也是质量谈不上多好,可却在最低限度上保证了现代教育秩序勉强能够展开,几十万人每人都能够有一本薄薄的教材,这是所有人在来之前都不曾想到过的。通常在仅仅为了选拔苗子的那些私塾中,很多孩子们也只能通过跟着先生朗读背诵,在教育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去学习。通常只有智商或背景比较突出的极少数人有能力去到还算有一些文具条件的书院去读书了。

    旧时,至少在中上阶层出身的家庭中男孩的开蒙教育普及还算可以。大多数成年人不认的几个字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经常不用和私塾教育的教育效果并不巩固的缘故而遗忘了所学的东西。

    可是女孩中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就算在小康阶层以上比例也不是很多。更不要说传统的文化教育同夏地这种完全实用主义至上的文理教育完全是两回事。

    持续五天左右卫生劳动方面的准备工作之后,开蒙的课程很快就展开了。

    在这样规模庞大的学成和管理人员拥有比较大权力的情况下,张伟也十分担心在一开始的时候会出什么乱子。不论是矫枉过正的学生们不服从管理还是过于严重的体罚依赖乃至人身权力侵害等。

    因为当庞大的数量集中起来的时候,一些学校环境下不常见到或听说过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很快形成传闻并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比如自杀、犯罪等事在一两千人左右的学校里可能是不常见的。然而要到了万人左右规模的环境下,那每两年或几年都必然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是几十万人在一个范围并不算大的环境下,问题可能就更大。

    不过当张伟在学城内住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从上到下做了不少明察暗访的工作才最终把心放了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些出身并不算差的封建时代女性群体的服从性与纪律性,也低估了之前不久数百人遭到公审处决所带来的威慑力。

    在现代社会,的确有一些奇芭偏门的私人学校或私人训练中心之类广泛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那些学校人员管理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省事儿和赚钱,而且往往是一些在社会上混过不少时间,各方面都看的很开的人。而在人力资源暂时还十分匮乏的夏地,负责这四十万人六千多个班学生管管理的是两万名夏地少女。

    切实负责教育方面的工作之后张伟才体会到了为什么教师这个行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女性比较偏多。且不说性格上更合适教师工作的女性比例比较大,广是一个暴力向犯罪向恶劣人员少,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少麻烦。一个客观随时是女性中虽然也有不少烂人,但这些烂人造成大的危害的可能性要比男性低多了。

    (本章完)

第360章 没有“鬼稻”的填鸭教育() 
在现代的大多数国家,甚至包括后来的中国,都没有分班教育。最一开始的时候张伟以为原因在于****在东西方长期主导教育界,乃至民众对教育的过度公平性情怀需求。可后来又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学校和班级的差别都非常明显,就像社会主义余温时代的八九十年代一样,一些高官贵胄势力群体出生的子女们只要没有达到一定的级别,大多还是和普通孩子们一样接受教育,甚至分到比较差的班级或学校都不是没有可能,这当然是有些人难以接受的。当中上层精英阶层的能量和教育需求越来越大的时候,出国、私立等学校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张伟从需求可理性的角度出发当然觉得按照成绩来分班是合理的,因材施教是当年的孔子都明白的道理。因此按照年级为区别,通常每个年级的十二个班也基本上按照试学阶段的摸底和考核把学生分成了十二个班。

    负责那些比较差的班的夏地少女教员们往往根本没有别的办法来迫使孩子们更努力的学习。虽然据说苏联时代的差生教育很有一套,但实际上大部分充分经验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人员能够有效运用的教育办法也只有布置作业、考核、体罚或者变相的体罚文罚之类。这也是一种最省事的教育办法了。

    因此在度过了最初的试学阶段之后,整个夏地的教育体系很快就进入到了这样一种状态:那些学习好的班级往往学习任务还算轻松。当然,也不存在放羊的情况,那些成绩表现特别突出的孩子们会被送到中研院附属学校,因此最好的班级往往也不过是寻常优等生加一些中上等生为主。要出一些真正的奥数级别的难题来难住这方面的人,整个夏地教育部门还真缺乏这样的条件。更别说讲解难题同样是对教师素质的一个巨大考验,那些根本没有多少教育经验的少男少女能够按照教材来讲课就已经很勉强了,如果在充分的备课下负责太难题目的讲解不用问十有八九会影响教育效率。

    而那些比较差的班级,则被专门集中到了特定的校区进行“惩戒性教学”

    在不严重侵害人身权力造成永久性伤残或重伤害的前提下,张伟也亲自给负责这些偏下学生们的教师打气:“你们所看材料的那个年代,的确有不少SB家长干扰学校正常教育秩序毒化教育风气。可是我们这里则根本不用担心这些,就算那些孩子们的家人们移民到这里,只要不搞出致残致死也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默许你们使用体罚的权力来保证教育效果,这也是他们所来的那个位面习以为常的手段。”

    就这样,那些本来性格上就不太勤奋的孩子们在特殊的校区开始遭遇到了比现代一些“监狱中学”更恶劣的命运。

    应该说现代中国的一些“监狱中学”“高考工厂”师资人才水平还是不差的,体罚现象反而未必如20世纪中国内地的一些学校那个多。可是这个时代夏地那些外行少年少女们要想打算提高整个班级的成绩几乎除了变相体罚和考试之外却找不到多少有效的手段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惩戒学区”开始传来女孩们的阵阵哭声。这让张伟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姐姐。张伟的一位姐姐是个聪明小时候成绩很好的孩子,可即便如此也不是没有遭受过来自家长的严重教育压力甚至是家庭暴力。只不过张伟姐姐的父亲并不像很多低文化群体的家长们一样在不能树立自身表率和形象的基础上只懂得暴力和高压罢了。中考甚至高考的时候,张伟的姐姐也曾经被逼的不得不通过“伪营啸”来抒发自己的压力。培养起来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三观还让张伟的姐姐终身受益并最终改变了自身的阶层和命运。

    想起这些事情,张伟其实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填鸭教育”的一些偏见。过去张伟曾经葬同一位苏联历史专业网友的看法:过度的填鸭教育会“淘汰很多七十分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浪费。另外,太多的头悬梁锥刺股植被往往会让人才选拔变得十分困难。这些都是填鸭教育的严重害处。

    可张伟在实践中缺发现:管理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国家,同管理只有几十万最多不过百万人口的地方还是相当不同的。在一个大型社会往往要考虑制度的冗余问题,而在夏地,真正高智商的人才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选拔,并不会产生中国大陆那样“头悬梁锥刺股的鬼稻学生”挤占优质潜力学生大学机会之类的事情。而现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学太紧而大学太松。这在夏地当然也并不是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夏地面临的客观情况不是劳动力剩余,而是劳动力根本不够,从管理到就业都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浪费成本。这样,填鸭教育的种种明显弊端就被削弱了,而其好处和利益却逐步增加起来。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意外还是终于发生了。在“无楼可跳”“无刀可用”的夏地学区,虽然不会出现《一个女中学生的死亡》仅仅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还是发生了多起自伤事件。还有很多集体逃亡事件。

    整个夏地都十分缺乏人力的情况下,整个学城的安保执勤人员并不是很多。四十万人的学区城只有千余名负责安全的“警卫”包括勤务也不过三千多人。

    不过张伟的威信还是终于没有让这类事带来太大的危害。在自习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逐步确立起来的教育秩序也并没有大的调整和变动。

    人当然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有的人自控能力强而有的人自控能力弱,可是张伟并不希望这些孩子们会有太多的人成为“无用阶层”在劳动力严重剩余的二十一世纪同劳动力严重稀缺的此时夏地终究是不同的。

    (本章完)

第361章 广撒网() 
起初的时候,张伟还觉得能够靠抓一抓教育和科研就能如以前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毕竟之前夏地的变化太过迅速了。给人一种“只要大干快上就能跑步进入现代社会”的感觉。可是连续四五年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则是让整个夏地更早的进入到了一个瓶颈:城镇化与劳动力使用到了极限,矿产与化工方面的短板也导致进一步提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即便是通过通道带来了大量容易管束和教育,还有利于以后快速增加人口的新一代,整个社会面貌的再次变化似乎不论如何也要等上少则十年多则一代人左右的时间了。

    彩珠等人重新开始负责的中研院依靠对不少外来资料的学习和翻译当然带来了不少的成果。甚至一些简单的实验和科研器具也逐步在试制中成熟起来,然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整个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上,实际上难度跨度小于需要在管理和制度上有众多突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然而在化工体系和矿产体系全面性要求上却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张伟似乎想起不少的事情:自己的外祖父当年出身军伍,在东北军体系中也算多少有些地位,可最终的选择却是地质地理工作。或者说在近代甚至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间内,地理方面的中学教师本身就离不开地质局系统。更早一辈的李四光等人的选择也是一开始专攻实业,可后来发现:当时实业的问题在于矿产,而矿产在当时的根本在于地质。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缓慢,固然有人均经济匮乏积累能力不足乃至当时社会体制机制上的诸多顽疾,然而很多资源矿产的匮乏乃至早期技术开采难度过大也是其中重要一个原因。

    在旧工业时代,甚至可以说直到21世纪很长一端时间里:矿产资源的全面性和深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国际地位。就算是产业体系同大国差距巨大的伊朗、委内瑞拉等第三世界小强都算不上、油都未必能炼好的国家,因为具备接近大国级别的天然气或者石油潜力就拥有不在中俄身边都能同美国使脸色的地位。而跟俄罗斯中国地缘上不太远的,直接就是中东重要的马前卒了。与近代以来中国国力变化相对应的,是中国从一个贫油且煤炭资源开采也算不上丰富的国家,变成能源潜力占世界六分之一,资源潜力占世界七分之一的国家。即便在技术领域很多方面的补课还都有所不足,也因为地理上的天赋而在21世纪初成为至少二战结束后的英国或巴巴罗萨之后遭到巨大打击和破坏后的苏联那种相对实力地位的国家。

    “我们不能总局限在这几点一线上的发展了,应该重新具备探索者的精神。”其实这一点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最终还是张伟在移居与秋收工作之后的年会上直接讲了出来。

    探索者做为特定指代并不是夏地的人们所陌生的,在定居文明之前的时候,很多氏族或部落都有这样的人。没有人知道一个地方还算丰富的猎物和宽裕能够持续多少年的时间,必须有足够的候选。

    不过或许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思维和图方便思维的释然,大部分探索实际上也往往是沿着河流或水运体系。对于遥远而辽阔的大海,很多人都有天然畏惧,而对于森林广袤的内陆,人们下意识的就认为遥远而耗费巨大。即便是张伟多年来也不免受这种意识影响。

    自己太过只争朝夕了,因此往往也贪图距离和基建上的省事。可是即便如此,很多问题也不是能够图省事的。别的不说延长油田距离夏地的距离也在四五百公里左右的距离,而玉门就更远。

    在21世纪,延长油田发展成为一个千万吨级产量的大油田,在一定程度上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