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飞奔着投入了死神的怀抱,要几个甚至被钉在地上。后面的马想要停下来,却和更后面的马撞在一起。等所有剩下的匈奴士兵,连同单于的马车一起,聚集在高阙石门外半里处的时候,这区区几百步的距离里已经留下了数千具匈奴人的尸体。
到处是哀鸣的受了伤的战马。此时匈奴人才看清,原来高阙的石门、石墙和石头堡垒废墟上站满了弓箭手。那些人默不作声,一箭箭收割着匈奴士兵的生命。
“雁门关守将白起在此,敢靠近高阙石门者,杀!”
雁门关三个字像是一下重锤砸在伊稚斜单于的心口。在决定逃跑路线的时候,他第一个就否决了雁门关这条路,因为他没有勇气去挑战这座打不下来的孤城。然而命运却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为什么雁门关的守将会出现在这里?那雁门关岂不是未必坚如磐石?
后方是追兵的马蹄声,前面是无情的弓箭。
伊稚斜单于不记得到底下令士兵来来回回冲了几次,他只知道没有一次成功了,他的部下越来越少,鲜血把大地都染红了。匈奴的勇士再也回不去了,他们注定葬送在这次远征之中。
在结局到来的时候,他望向天空,天空中连一只鸟都没有,更加没有代表天神的金雕。
他的神竟连最后一眼都不施舍给他。
他仿佛听到了胡笳声声,那是伴随他童年的乐曲。
“伊稚斜,你愿不愿意长大后协助你的哥哥,守护你的弟弟?”
“父王,我愿意!”
敌人的枪太快,快到令他无法回忆完这一生,好在他已经记起了最快乐的那段时光……
第68章 万里长城今犹在()
高阙一役,大焉军毙敌八万,杀死包括匈奴单于在内的匈奴将领两百余人,缴获战马无数。因为匈奴人最后在绝望中的顽强反扑,义勇军将士也折损了近万人,伤三万余人,轻伤不计。
这一战结束了嘉禾三年初异常凶险的匈奴入侵事件,致使匈奴在今后十年都没有足够的青壮人口可以对大焉构成威胁,同时也大大威慑了大焉周围的其他国家。不少原本保持中立的国家在战后纷纷派出使臣,恭贺大焉皇帝取得了这次伟大的胜利。
刘曦作为大焉百年内唯一在对外战争中获胜的皇帝,带着御驾亲征凯旋的光环回到长安,威望一下升到了他登基以来的最高点。从前以他年轻为理由轻视他的人不得不承认,皇帝起码在知人善用和军事方面有着十分过人的能力。
比如白马将军赵云,从前不过是未央宫的小小侍卫。他初次率领上林卫崭露头角的时候没有人能想到,两年之内他竟能带着这支部队成为颠覆大焉与匈奴战局的关键。手刃匈奴单于,这是连祖皇帝都没能做到过的事,却被这位官衔只有从三品的年轻将军轻易拔得头筹,也使他成了长安城中无数闺阁女子心仪的对象。
又比如户部尚书鲁肃,初入官场的时候只是个小小的鸿胪寺卿,属于一个不受重视的部门。但皇帝却异常信任他,不但把私下的产业交给他打理,后来还任命他为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尚书。鲁肃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说没有他的积极调配,大焉根本不可能战胜强敌。尤其是在战争最困难的拉锯阶段,他始终没有让战线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物资短缺,给了大焉守军强有力的支持。
还有未央宫廷尉龙阳君,原本是个江湖豪侠,由吏部尚书王巨臣举荐给了皇帝。人人都认为他是个靠脸吃饭的男人,甚至有人觉得举荐他是王巨臣清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然而恰恰是龙阳君,在最危险的时候冒死潜入敌后,与雁门关上的守将取得了联系。他于万军之中取敌酋首级,以一人之力抗拒强敌,胆量武功全天下无人不敬。
更加传奇的是目前身份仍旧是随军御医的周瑜。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救过皇帝一命的神医竟然是位深藏不露的高人,不但长久以来充当着皇帝的私人顾问,更是位厉害到可以预测战局的天才谋士。他现在虽然官职不显,但谁都知道,很快皇帝就会借着封赏抗击匈奴将士的机会,赐予他一个崭新的身份。
此外还有在雁门关和高阙石门上大放异彩的白起。他孤军奋战,以数百人对数万人,力保雁门关不失,这份气魄本领纵观整个大焉朝都找不出第二人。有趣的是,皇帝在知道是白起镇守雁门关的时候曾亲口说,有白起在就无需担心。这句话表明,皇帝是知道白起这个人的。更有传言说,白起当初投军时带着的那匹劣马上有御马监的标记,说不定白起当初之所以会去边关投军,就是出于皇帝的授意。
除了这几个人,还有留守长安的包拯和高力士,这两个人也是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贤能之士,在皇帝北上期间替皇帝坐镇长安。皇帝能在这些人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发现他们,将他们放在对大焉最有利的位置上,慧眼独具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皇帝既然已经被证明眼光独到,那被皇帝鄙弃的人自然就是本身能力不足了。皇帝凯旋后,原本活跃在长安文坛的曹子真等人瞬时偃旗息鼓,几乎不再有人听他们的鼓吹。人人都以获得皇帝的表彰为荣,期望皇帝下一个发掘的人是自己。
刘曦的威望上去了,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烦恼,他一回到长安就面临着三件麻烦事。
战争过去了,原本不怎么出声的文官集团突然开始跳出来争夺自己的利益了。其实文武之争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究其原因就是在战争和和平状态下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员不同。就目前看,大焉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都不太可能再发生大战,因此管理统治天下就成了主流需求。文官们巧舌如簧,举着公理道义的旗帜,试图窃取功劳,武将们则拥有百姓的支持,一个个吹胡子瞪眼,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双方矛盾的焦点在于到底谁才是战胜匈奴的主要功臣,而文官尤其擅长抹黑对手。
于是乎,曾一度屡战屡败后撤一千余里的司马承被拿出来当了反例。文官们可不管什么战略后撤,将军就应当战死沙场,一面打一面退算什么意思?皇帝被处罚他的过错,还要嘉奖他,这像什么话?司马承此人最多算是功过相抵吧?在双方和谈期间偷袭敌军的义勇军统率赵云也被点了名。皇帝都已经答应了要和谈,他一个将军怎么可以让皇帝背上不遵守信用的骂名?更有甚者,交战中身陷敌营的龙阳君被指责没能以身殉国,靠着谄媚匈奴苟且偷生,是大焉的国耻。
这些奏折让刘曦出离愤怒,将士们尸骨未寒,就有人在质疑他们的忠诚,如果做皇帝的都不站出来说话,这不是让人心寒吗?
在沉寂了七天之后,皇帝颁布了对此次战争中表现卓越的将士的封赏。此次封赏采取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形式,内容十分透明,每一个有功之人首先将获得朝廷的一份证明,证明他在战争中做出的具体贡献。然后根据贡献的等级不同,他和他的家人、后代可以领取到相应的奖赏。因为国库空虚,这些奖赏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期的是荣誉上的,等于是国家对于这些人的一份承诺。和封赏同时宣布的还有纪念祠堂的修建,以及对某些在战争中出卖国家之人的处罚。刘曦希望通过这次的事为今后的赏罚定下基调,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至于那些个恶意指责,皇帝直接下了一份罪己诏,把一切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文官们再大胆也不敢追究皇帝的过错。皇帝在朝堂上不痛不痒地自嘲了几句,然后又找了其他理由把带头攻击武将的文官收拾了一番,顿时堵住了那些成天冒坏水的嘴。
刘曦面临的第二件麻烦事是匈奴大王子希望大焉能尽快履行承诺,将公主下嫁给他。大王子可以说是在这场战争中获利最多的一方。他在朔方抢了一票就走,如今单于身亡,草原上以他的实力最强,是新单于强有力的角逐者。这个时候要是再有大焉的支持,获得单于之位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刘曦倒是想扶持四王子上位,但是这个四王子的德性他亲眼见过,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敌得过大王子的,就是推出去迟早也会被大王子干掉。现在曾经雪中送炭的债主找上门了,他总不能说大焉的公主还没出生,把人家打发走吧?他这头还没动静,听到了风声的王公贵戚们已经开始悄悄托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平原君向他求情了,都希望皇帝不要头脑发热把自家的女儿认做干妹妹、干女儿。毕竟嫁到匈奴去可不是闹着玩的,那个鬼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就要被弟弟或儿子继承,哪是皇家千金可以去的地方。
刘曦还在考虑该怎么办,范蠡却突然托人给他带来了一封书信。刘曦打开信,发现信不是范蠡写的,而是出自西施的手笔。这位四大美人之一主动请愿,希望能嫁给大王子,为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做贡献。
刘曦一惊非小,当天就出宫去了范蠡府上。他一问之下才知道,西施的确是心甘情愿的,范蠡虽然吃惊且痛苦,却尊重西施的选择。西施可不仅仅是一个舞姬,她更是一个出色的间谍,她的政治眼光比寻常男子都要高出许多。
“我也是皇上抽到的神牌,难道就不可以为皇上效命吗?”月下美人目光决绝地问。
“这……”刘曦有些为难。
“皇上可是在为我惋惜?我却不觉得有哪里值得惋惜。能和陶朱公厮守一年,这在从前我想都不曾想过。要不是因为有皇上,我不可能有这样一段幸福的时光。爱过、活过,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难道皇上认为,我个人的情爱得失要重于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死吗?我心意已决,甘愿用余生为皇上守护这片天下,请皇上不要因为我是女子就拒绝我的一片心意。”
刘曦将目光投向范蠡,希望他能劝劝西施,后者却叹了口气道:“既然是我种下的因,就不能后悔。你去吧!范某此生不会娶妻。”
嘉禾三年五月,西施被封长公主,赐国姓,以皇帝长姐的身份下嫁匈奴大王子。十里红妆,震惊天下。后来大王子顺利当上单于,对西施宠爱有加,虽然有野心,却终其一生不曾进犯大焉边境,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战后刘曦面对的最后一件麻烦事——王巨臣上书三千字,建议重建长城,以长城烽火抵御外敌。
在现代刘曦去过长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也曾想象过在千年之前,古代人民是怀着怎样心情一点点修建起这样一道屏障。
然并卵!
皇帝一巴掌把重建长城的呼声拍进尘埃里,冷冷地举出了一系列例子,证明长城根本阻挡不了入侵者的脚步。
“大焉能够战胜匈奴,依靠的是不怕死的将士,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靠着一道城墙把自己围起来,在城墙里做千秋万世的白日梦,只能让大焉亡国!朕不建长城,朕的后世子孙也不建长城,朕要让大焉之外的国家看到大焉的强大,不敢来侵扰我们,主动来依附于我们。朕要让千千万万的子民看到,如果自身不强大,有的是豺狼虎豹要来吞噬我们。长城长城,爱国之心方为大焉之长城!”
就因为元帝的这句话,大焉一朝再也没有人提出过修建长城。数年后元帝封匈奴四王子为顺义王,命他在北方吸引匈奴人归附大焉,成功分化了匈奴,也使得大焉的国土得以北扩。渐渐的,原本古长城的地方成了大焉腹地,人们登长城观赏景致,却不再慨叹长城内外之别……
第69章 花自飘零水自流()
五月初五万寿节——
和以往两年相比,嘉禾三年的万寿节办得尤为隆重。一来皇帝过了这个生日就年满十六了,虽然还没进行过冠礼,却已经可以被视作是成年。二来大焉才刚刚取得一场大胜,举国上下都想要好好庆祝一番,皇帝的生日自然是最好的时机。
因为刘曦不喜欢“祥瑞”,万寿节各地献上来的祥瑞比以往少了一半,剩下那些大多也被刘曦亲自主持《走进科学》给破除了。万寿节当天,民间纵情欢歌,皇宫里也是笑声不断。皇帝办了整整一百桌宴席,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长寿老者,都在受邀者之列,那场面当真是热闹非凡。
平原君曹氏因为是皇帝的亲祖母,坐了比较高的位置,一整晚耳朵里都是赞美之声,有些得意洋洋。
另一个在酒宴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是新任内阁首辅周瑜。周瑜凭借着战功,一跃成为百官之首,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意外。不过皇帝目前的威望正隆,皇帝的知人善用也是有目共睹,没有人敢跳出来说皇帝的不是,只好让周瑜坐上了这个令人眼红的位置。
内阁首辅虽然不管任何一部,却可以统领六部尚书,向皇帝提出全局上的建议,其权利之大,堪比从前的丞相。只不过首辅没有独断权,他必须会同六部尚书,和皇帝委任的内相高力士一起,才能代替皇帝在一定范围内处理国事。
对周瑜百官不是不眼红的。武将那边还好,毕竟连同兵部尚书韩仪在内,大焉重要的武将都对周瑜有所了解,对他的才能十分佩服,还不至于做出当面驳他面子的事来。文臣这边就不同了,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周瑜被传得再厉害从前不过是一个小小太医,一下升了十七八级,这是蛊惑了皇帝呢,还是蛊惑了皇帝呢,还是蛊惑了皇帝呢?
因此巴结奉承周瑜的人不少,明里暗里讽刺中伤他的人就更多了。
对此周瑜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都督何许人也?年纪轻轻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经历他上辈子就有过一回,哪里还在乎这些人的嘴脸?他倒是对皇帝偷偷让米团塞给赵云的字条很感兴趣,可惜左右围绕着他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一时间竟也抽不出身去查看。
包大人的婚期因为战争的缘故延后了,前不久才刚刚成完亲,因此成了一干同僚调侃的对象。饶是他摆出一副黑脸,都没能阻挡群众心中八卦的火焰。最后还是皇帝给他解了围,赐了块“持家有道”的匾额给新娘子才算作罢。
这么一来那些原本有些看不上包拯娶寡妇为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