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0当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1980当学霸-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菜名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林景兰一眼扫过,发现都是家常菜,价钱也平易近人,对洪泽说道,“你想吃什么?你来点吧。”

    洪泽笑道,“一人一道。”等林景兰点了一道糖醋小排后,洪泽点了一道木须肉,林景兰随手又加了一道西红柿鸡蛋汤,然后向洪泽问道,“米饭?”见洪泽点头,林景兰对老板说道,“再来两碗米饭。”

    早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小饭店里只有林景兰与洪泽两人,他们点好菜后厨立刻就做起来,很快就端上桌来。林景兰与洪泽都不是吃饭时爱说话的人,一顿饭吃得安安静静。

    糖醋小排的比林景兰想象的分量要大很多,满满一大盘,味道意外地不错,林景兰一口咬下去,甚至有些惊喜,排骨肉质酥软,糖醋汁调得恰到好处。木须肉与西红柿蛋汤的味道无功无过,但分量也都很足。

    林景兰一边吃饭一边想到,几十年后的清华食堂是出了名的不错,但是不知道现在清华食堂里的饭菜如何,万一难以下咽的话,她倒是可以经常来这家小店吃饭。

    “咦?你是左撇子?”林景兰突然发现洪泽是用左手拿筷子的。

    “半个左撇子。我拿笔写字也好画画也好,都用右手,小时候被爸妈打着改过来的,”洪泽笑,“不过吃饭上倒是一直没改过来。”

    洪泽则是左手拿着汤匙喝汤,动作斯文优雅。林景兰诧异地看了洪泽两眼,毕竟目前为止她身边的人,吃饭狼吞哭咽的居多。林景兰也可以理解,八十年代物质匮乏,平常百姓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基本上每到吃饭的时间都已经饥肠辘辘了,在这种情况下,狼吞虎咽再正常不过。洪泽吃饭时的姿势仪态却比几十年后的大多数人还好。林景兰看得汗颜,她自己都不如洪泽许多。

    林景兰右手执筷,左手随意地搭在桌上。洪泽坐在林景兰对面,因为右手拿着汤匙,则是左手放在桌上。桌子很小,两人指尖相对,相距不过两寸。

    林景兰夹菜时,看到洪泽的右手在不停地微微颤抖,诧异地问道,“你右手这是怎么了?”

    洪泽连忙将右手收到桌子底下,放在腿上,对林景兰笑道,“没事。”

    林景兰追问道,“你画了大半天的画,累着了吧?”林景兰想到洪泽正好是用右手拿刷子的,愈发肯定自己的猜测,“怪我没想到,你高举着刷子上上下下地画了这么久,胳膊肯定酸得不行了吧。”林景兰虽然不会画画,但经历过打羽毛球打得连胳膊带手都累得不停地抖的情况,估摸着洪泽现在也是如此。

    洪泽笑着摇头,“不是,画半天而已,不至于累得发抖。”

    林景兰不肯相信洪泽的说辞,但看到洪泽表情诚恳,望着她的目光又分外真挚,心中也疑惑起来,“那你的手是怎么回事?”

    洪泽又将右手平放到桌上,“没什么事,你看。”

    林景兰再看过去,发现洪泽的手纹丝不动地放在桌面上,手指修长,骨节分明,真的一丝颤抖也没有了。

    林景兰脑中蓦地冒出一种猜测,顿时停止追问,盛上一碗汤低下头喝。

    她脑中的猜测是——方才洪泽的手距离她的手那么近,洪泽想牵她的手,却又拼命忍耐,忍得右手颤抖。

    林景兰抬头打量洪泽,从他不由自主微蹙的眉头和紧抿的嘴角,都能看出来他是故作轻松随意,其实内心十分紧张。

    意外地是,林景兰心中竟然没有浮现出反感之类的情绪,而是又生出刚才的感慨——

    青春真好。心无旁骛地喜欢一个人真好。

    一阵凉风从小饭店里穿堂而过,林景兰觉得浑身舒畅。

    她不由自主地忽略掉洪泽喜欢的人就是她自己,单纯地觉得洪泽青涩透明的心思,就如同炎炎夏日里吹过的一阵凉风。

    。

    高驰只看了林景兰论文的前两页,心中就掀起巨大的波澜。他原本以为林景兰的论文只会写一些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分析,一个连大学都还没有开始读的刚刚高考完的学生,能做到这一步,高驰已经惊讶万分了。要知道很多大学生,大学四年毕业后都未必能发表论文。

    不过清华毕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顶尖大学,说是卧虎藏龙一点都不为过,高驰本科到研究生在清华里呆了这么多年,见过不少天赋过人的学生,甚至他自己也十分优秀。因此高驰之前虽然对林景兰感到惊讶,但尚且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但现在高驰拿着林景兰论文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他一目十行地看下去,林景兰论文的架构,比他想象的要宏达太多……

    开头的导论里,林景兰就分析了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二十个城市的冬季平均温度、夏季平均温度、冬夏时长,以及各个城市采暖和热水用能占能源总消耗的百分比,并且点明绝大部分是由小型烧煤锅炉和小火炉供应,不但能源利用效率很低,而且冬季大气污染严重。

    林景兰尤其强调了京津地区的情况,“京津市区有丰富的低温地热水资源。如北京市区已探明的地热异常区达50平方公里,埋深约1000米,热水温度为35…69c。天津市区已探明的地热异常区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埋深600…1500米,水温为35…96c。市区有这类低温地热水是很好的采暖和生活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得当对改变京津市区低温用热的能源构成,减少市区固体燃料和煤灰的运输,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防止环境污染有良好的前景……”

    高驰看着林景兰在论文中罗列出的如此多的数据,甚至还单独列了一个表格,不禁诧异林景兰在短短的时间内,怎么能做到如此细致的调研?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林景兰论文中的数据既详实又一目了然,高驰还没有比对,就知道这些数据应该是准确的。

    这还不算什么,接下来的论文里,林景兰又分析了带附加装置的地热采暖系统的四种基本型式,进行了打量的计算,绘制了各种图,什么热泵的平均致热系数、热泵的供热比例、一次燃料节约率、热泵额定容量利用率……

    高驰看得瞠目结舌,他都想扒开林景兰的脑袋看一看,这些东西她都是怎么想到的?

    很多东西连他这个研究热泵研究了好几年的人都不知道!

    而且林景兰论文里这些他之前从未见过的内容,高驰都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实在是十分有价值。

    高驰迫不及待的将林景兰的论文翻看完一遍,又盯着封面那一页发呆。

    他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了三作的位置上,原本他觉得他陪林景兰熬夜做了那么多次的实验,林景兰将他写成三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高驰现在觉得手中的论文变得烫手,这样的一篇论文,即使只是一个三作,高驰也觉得自己其实够不上资格。

第60章() 
第二天,高驰拿着论文问林景兰,“你的论文准备发表到哪里?”

    昨天晚上,高驰将林景兰的论文翻来覆去地看了一整夜。他原本想着的是随便找一家国内的期刊,让林景兰投稿试一试,毕竟林景兰才刚高中毕业,写出来的论文很有可能被拒绝,投稿到哪里差别都不大。但如今高驰觉得,林景兰的论文完全可以发表在国内最顶级的期刊上,发表到哪里就是一件值得好好商讨的事情了。

    林景兰对这个问题自然早已在心中有了打算,她直接对高驰说道,“我想先投给energypolicy试试看。”

    高驰停到林景兰说出的是外国的期刊名,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他看懂了林景兰这篇论文的价值,但也只是想到可以将这篇论文发表在最顶级的国内期刊上,没想到林景兰比他更敢想,竟然直接想发表到国外的期刊上!

    虽然高驰不是那么愿意承认,但事实上,如今绝大多数国外期刊的影响力,比国内期刊大的不是一点半点。要知道英文期刊可是各个国家的研究者都会读,也都会投稿的,发表论文的竞争激烈程度比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虽说林景兰的回答令高驰十分意外,但是他沉吟片刻,也没有立即否定林景兰的想法。林景兰的这篇论文,发表到英文期刊上,高驰自认为也是够格的。但高驰也知道,论文能不能被录用,也不仅仅取决于论文质量这一点,还要看论文符不符合期刊的定位,符不符合审稿人的偏好。高驰已经认可了林景兰投稿给英文期刊的想法,但是他并不觉得林景兰选择的energypolicy就会适合。英文期刊多如牛毛,林景兰一个还没迈进大学校门的人,就算再聪明、在科研上再有天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准发表论文的期刊,毕竟这要靠大量的经验和阅历来支撑。

    高驰如今对这个天赋过人的小师妹内心十分钦佩,他自然是愿意帮她一把的。其实高驰还有另一层的心思在,他觉得他作为一个师兄,却处处都连小师妹都比不过,要是能在选期刊上帮到她,高驰就能证明自己总还是有比她厉害的地方的,也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否则他本科还有研究生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却连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小丫头都比不上,这简直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笑话。

    “想投到英文期刊里是吧?”高驰笑着点头,“行,师兄知道了。师兄回去帮你看看energypolicy合不合适,如果不合适的话,再帮你挑几个合适的期刊,回头再和教授商量一下,看看投到哪家去。”

    高驰虽然这么说着,但其实心中已经认定energypolicy是不合适的。只听名字就知道——《能源政策》——一定是偏重政策方面的,应该都不算是工科类的期刊,倒更像是社会科学那边的。

    林景兰当然不知道高驰的想法,笑着感谢道,“那就麻烦师兄啦。”

    高驰回去后,用尽全力地为林景兰挑选期刊,把他熟知的期刊一个一个地列出来,再一个一个地排除,最终为林景兰挑选了五个他自认为最合适的,准备拿给张教授看。

    。

    张教授看到林景兰的论文,心中也是惊叹不已。他一口气将林景兰的论文从头到尾地读了好几遍,看完中文版的又看英文版的。张教授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双手捧着林景兰的论文在屋里来回踱步。

    “这次可真是捡到宝了……”张教授喃喃自语。

    他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在科研上极有天分,又极肯钻研的人了。但是他扪心自问,他在林景兰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万万没有达到林景兰的水平与高度的。甚至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水平也未必有林景兰如今才刚刚高中毕业的水平高。单论林景兰这篇论文的架构、逻辑与遣词造句,他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才达到这个水平。至于更深一步的,林景兰论文选题的眼光——张教授长叹一口气——恐怕他现在都及不上林景兰。

    很多学者的论文写出来,其他人看到会纷纷惊叹,为什么他的论文设计地如此好?实验步步推进、理论层层深入,全都是一环扣一环?

    但只要是有经验的研究者,全都明白,完美的论文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砍出来的,就像砍树一样,无论是实验还是理论研究,总会走许多弯路,做很多无用功。在写论文的时候,把那些无用的枝枝桠桠砍掉,剩下的没有跑偏的主干看起来就会是一篇设计精巧的论文。

    虽然砍掉的那些枝枝桠桠里也全部都是科研者的时间与心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科研本身就是一件失败多于成功的事,十条路里能走通一条,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可是张教授对着林景兰的论文,突然不确定起来。林景兰的论文结构也真的精巧,没有一处是多余的,但是林景兰进实验室的时间这么短,能将她论文中提及到的工作做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张教授确定林景兰没有再做什么无用的尝试。

    张教授不敢置信,林景兰竟然能做到这种地步?

    似乎她始终清楚,自己做的每一步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下一步又该做些什么。

    这种水平,简直称得上可怕了。张教授或许会相信,有些做了一辈子科研的学究能够有时能够做到,但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小女孩?

    张教授笑着摇摇头,觉得自己想多了。林景兰一定是这次运气格外好,才碰巧得到这么好的成果的。

    张教授正想着,办公室的们就被敲响了。张教授回过神来,“请进。”

    高驰推门进来,将手中的一张纸递给张教授,“教授,林景兰想把她的论文投到英文期刊上,我帮着筛选出几家比较合适的期刊,您再看看投到哪里比较合适?”

    张教授笑着接过高驰手中的纸,“我还想对景兰说呢,让她把论文往国外投。这么好的论文,投到国内,确实是太浪费了。”张教授说到这里,长叹一口气,“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的差距,还是太远啊。”

    张教授目光缓缓下移,将高驰写在纸上的几家期刊看了一个遍,神色却越来越凝重,直到最后,张教授将纸收起来,“感觉这些期刊都不太合适啊……回头我再找找有没有更合适的……”

    高驰满脸意外之色,这些期刊都是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挑出来的,难道竟然全都不合适?

    但张教授的权威摆在这里,高驰自然也不好反驳,只好答应下来,然后退了出去。

    。

    “师兄,张教授怎么说?我的论文投到哪家,定下来了吗?”林景兰问道。

    高驰摇头,“没有,教授说,感觉我们想出来的期刊都不太合适,他要再找找更合适的。”

    林景兰闻言有些意外,“都不合适?张教授觉得energypolicy不行吗?”

    高驰一愣,他根本没有将energypolicy这家期刊写在呈给张教授的纸上,这家早就被他排除掉了。但是为了避免尴尬,高驰没有对林景兰实话实说,只是含糊着应了一句。

    林景兰依旧想不明白energypolicy到底哪里不合适,正想着的时候,就见到张教授走进研究生们的学习室,朝着她和高驰大步走来。

    “景兰,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