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重生之武宗记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重生之武宗记事-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节扣一节,一点差错都不能出,一旦出了差错就前功尽弃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终于找到一个西洋传教士的消息了,这个西洋传教士中文名叫罗志坚,是他做瓷器生意的中国朋友给他取的。他的中国朋友虽然并不信基督教,却对他十分友好,还为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鼓励他继续传教,坚持自己的梦想。

    海禁的开放加快了西洋传教士的来华历程,这个时候的西洋传教士还没有以后那样能够和皇家接触。他们还是来华人士中的异类,搭乘商人们的船来到这里,并不做生意,反而到处宣传什么耶稣,上帝之类的。他们不会说中文,又雇不起翻译,只能在港口附近漂泊,靠着别人的接济过日子。

    这个罗志坚前年搭乘商人的船回了自己的国家,今年急着带一批瓷器回欧洲的商船为罗志坚的老朋友带来了他的消息。他将于四月份搭乘商船来到泉州,希望到时候他的老朋友提前为他租一间小屋,方便他居住。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人的消息,可是朱厚照马上就要出发了,哪里能等他到四月。想着自己四月应该还在杭州,朱厚照给瓷器行老板留下了一笔钱,让他给罗志坚来杭州找自己,这笔钱就给他雇船和请一个翻译。恰好老板四月要上南京一趟,许诺到时候帮朱厚照将罗志坚带到杭州来。朱厚照就给他留下了刑武的地址。

    雇的浆洗的、厨房的人辞退的辞退,打发的打发了。朱厚照他们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回杭州了。买来的丫头们虽然是人牙子那里买来的,底子比宫中的差了许多,但是有高凤这个会调教人的老人在,不到一个月,四个姑娘慢慢的就褪去了青涩,成长起来。

    贴身伺候了这么久,即使没有明说,丫头们也猜出了朱厚照他们身份不一般。这么一个小小的院子,吃穿用度,事理规矩竟是比人牙子教她们的还好了不知多少。单单那五十来个护卫就将她们吓着了。

    哪家主人对待护卫是那样大方的,鱼肉不少,细米白面任吃。朱厚照在泉州是全程藏匿身份,唯一知道的只有当地的镇守太监,为了不流露出风声,朱厚照甚至没和他见一面。如今要到杭州却是每个人都知道朱厚照的身份的,这样却不能瞒着四个丫头了,反正到时候都会知道的。

    四个丫头知道了,都是震惊不已的,她们多半是家里过不下去了被家里卖出来的,谁没有幻想过被哪个高门大户买回家,纵使做个粗使丫头,只要不朝打暮骂,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可是如今不仅是脱离了虎口,她们伺候的两个人一个是太子爷,一个是国公爷,都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人物。况且过得日子,比人牙子的女儿还好,当下一个个都争着给高凤表忠心,只求他不把自己踢出去。

    往泉州来容易,如今逆流而上却难。朱厚照他们一直在路上耽搁到二月才到了杭州。

    刑武的那处宅院是不能住了,大家都知道这里是太子下榻过得地方,忽然这里的地价就贵了几分,周围也陆续动土了好几处院子,这里是住不得了。

    高凤是想让朱厚照住织造府的,但是朱厚照以不想住别人住过的地方的理由拒绝了。高凤当然知道织造府的猫腻,这里还不知道徘徊者多少冤魂呢,都是不干净的,因此朱厚照坚持他也就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其他的也没有合适的地方,朱厚照不想住深宅大院,想要住一栋小小的院子,更有生活气息些。这样让张敷华他们又为难了,这样的宅子是有,而且是一抓一大把。但是这样的宅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防御系数不高。要现买下一座好的,又怕触了这位爷的霉头。谁不知道朱佑樘父子两人最憎恨的就是公器私用,要是知道他们拿官中的钱给他买宅子,少不了要吃挂落。

    张敷华在那里着急,他哪里知道朱厚照已经找好了宅子,就是徐贝娘家的老宅。

第九十章 弘治十六年() 
徐贝娘家的老宅也算是个一个好地方,前面就是西湖,隔着的不过是一块滩涂,这边孤零零的几座宅子在这里。但是这里也不是长住的地方,太偏僻,多是人家用来暂住玩耍的地方,这几年徐贝娘陆陆续续的又将周围的宅子都买过来现在团成了一团,竟然是一处绝好的又安全又清净的地方。

    织造府前几日就有人来安排宅院。徐贝娘早就带了徐三郎搬出去了,蓝师傅如今在杭州驻军里供职,给这里的火铳队做火铳。虽然不能和他的族兄蓝立成相比,不能做的他那般有成,也算是为杭州的军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了。徐三郎拜他为师这几年一直跟着他,住在这里不方便,徐贝娘就在离蓝立成比较近的地方置办了,房舍一直住在那里。

    魏老伯一家还住在原来的宅子里,他们一家不过四个人并几个仆从,也没什么可防备的。其他几个院子都被打通了,方便安排伺候的人住。也方便有什么访客好留宿。

    知道朱厚照的习惯,房子也没大整,不过是重新换了更加透亮的窗户,将那些矮矮的围墙又加高了一些。既然是凭杜若的人情寻到的宅子,朱厚照也就安安心心的住了下来。这里景色也好,出门就是西湖,虽然现在还是初春不见荷花水草,但是杨柳新绿,也别有一番美丽。

    为了这一次改稻为桑,杨正罡说动了许多上了规模的桑园为改稻为桑的桑农们提供两年生的健壮桑枝。到时候按提供桑枝数和质量补贴银钱。虽然补贴的钱很少,但是蚂蚁再小,也是肉,桑园园主们果然对此更加尽心些。

    朱厚照到时许多桑枝已经埋下去了,吸取了前世先进户带后进户的经验,朱厚照请了那些种桑有经验的人来教那些没有种过这个的人,这样做桑枝的生存率果然很高。

    钱如流水的花了出去,桑枝也如下雨一般洒遍浙江的大地。这是第一年的桑树,产的桑少,在蚕种方面现在还没问题,但是明年产桑的量上来了,蚕种的压力就上来了。所以现在朱厚照也将培养蚕种提上了日程。

    农村工作的经验朱厚照是没有的,但是朱家有一个从政的大哥,刚开始时他就是在一个地方做个小镇长。这些什么先进带后进,全村抱团这样的办法都是朱厚照从朱大哥那里听来的。当年听这个只当是故事听,哪里想到这辈子就派上的用场。

    到了三月除了几个反悔实在不听劝的,原来计划的地方都由稻田换成了桑园。为了储水泄洪,朱厚照还鼓励在桑园里挖水塘蚕粪养鱼,这样既多了一份产出,还能抗旱、防洪,实在是一件好事。

    这些朱厚照都是用粮食吊着他们做的,补贴是粮食,给的酬劳也是粮食。要是直接发银钱,不知道又要被他们贪了多少去。而且银钱突然大量涌入民间,最后粮价飙升是难免的事,这样由朱厚照出面买粮再分发,既可以平抑粮价,又不让银钱从官吏们手里过,免得克扣贪污。

    这些粮食一些是从浙江各粮仓里放出来的,朱厚照去泉州给张敷华一个月的时间将粮仓亏空的时间解决,如今看起来效果很好,至少实物和账面上都看不出问题来。二是和粮商们预定好的,将从东南亚各地进口。如此朱佑樘给的银子了出了五十万两,浙江自己出了五十万两,凑了一百万两来买粮食。

    这就是朱厚照的策略了,要是以前的他一定会彻查到底,但是现在的他才不管这些,他只要粮仓是满的就好,管你曾经贪污了多少,自然以后算总账。何必在现在这么忙的时候跟他们扯皮,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只要他们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想在朝廷里做官,何愁以后收拾不了这一帮硕鼠。

    粮商们现在出海,等到了五月季风吹起就将粮食送回来。到了五月罗志坚就该到了,这样朱厚照就可以回京了。出来了一年,朱厚照实在想念朱佑樘他们,不知道朱厚炜长高没,艾草有没有改掉她傲娇的脾气。

    问了种地的老把式们,都说今年是顺风顺水的样子,朱厚照先放下了一半的心。事情完结了一大半,就等粮食送到,朱厚照便和杜若在魏老伯的儿子魏嘉的带领下逛杭州,逛西湖,看遍这江南美景。

    魏老伯从少年起就开始混江湖,如今魏嘉虽然也读书识礼,但是父辈的英雄气也没有丢下来。朱厚照看他倒是个好的,问他在做什么。答说还在读书,只是不好,准备以后出海去闯荡闯荡。

    这倒是奇了,中国人最注重安稳,还有自己想要出海的。朱厚照又问为什么,却听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如今海晏河清,正是往海上去闯荡的的好时候。此时不作出一番事业来又待何时?”

    听了这番话,朱厚照对他的印象更好了,听他说自己在书院读书,又问他能放下读书人的风骨去经商吗?他倒说:“什么是风骨,不过是些虚名罢了。我上顺父母,下友弟妹,交好友人。纵是没有那劳什子风骨,谁还能说我一句半句不成。”

    “你这样可是把天下人都骂进去了。”杜若笑着看他,这个孩子他倒喜欢得很。

    “天下人都骂进去了?这样大的名头我可消受不起。我不过是发些牢骚罢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读书明理在多少人眼里不过就是一个当官发财的捷径而已,且他们爱钻研会世故,往往比那些真正有才的人爬的高走得远,这就叫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譬如岳飞和秦桧,屈原和楚怀王。我确是没那么大的志向了,只要拿到我想要的就好,至于那些高义的东西还是交给其他人吧。”

    这些话放在其他人那里该是大不敬了,放在朱厚照他们这两个现代人的芯子里却是正好的。回去朱厚照就想讨了他去从军队里发展,京营一直乱糟糟的,看能不能将魏嘉培养出来,杜若却不愿意。

    “他这样的脾气,又没有根基还不知道能不能在那群豺狼虎豹里活下来呢。他想要出去闯荡这些家底肯定是不够的,难道他还要找徐贝娘帮忙?不如我投些钱,我六他四让他就去闯荡一番,说不定还能有一番造化。”

    杜若这样说,朱厚照想起一团乱的京营大军心里也觉得憋屈了魏嘉,心想这也是一个办法。只是放走了一个人才给杜若,朱厚照到底不忿,一直别扭了好几天,杜若才把他哄好了。

    天气渐热,门前的西湖小荷叶渐渐探出了头来,四周的春花渐次开放,一派好风光。就在这样的景色中,罗志坚见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东方贵族,大明王朝的皇太子殿下和杜若公爵殿下。

    罗志坚虽然不只踏上明朝疆域一次,但是他的活动范围不过就是广州港和泉州的刺桐港。所见的不过是南方港口城市的繁华富庶,像这样的近距离观察内陆的机会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一位善人资助自己到大明的一个大城市杭州去,罗志坚是很高兴的。开开心心的雇了一个翻译,罗志坚就跟着自己的老朋友往杭州而来。

    他们走的是水路,一路上正是山花烂漫的时候,和他祖国一望无垠的草原和见过的热带截然不同。这一路航行半个月,罗志坚不吝啬于用最美好的语言,盛赞这个美丽的国家。这一切记录在他的游记里,在未来几百年吸引着无数的欧洲人往这片土地上来淘金。

    瓷器行的老板要往南京赶,他只在杭州呆了一宿,将罗志坚交给刑武就离开了。刑武知道有一个夷人要来,却没有见过这样的夷人。竟然是黄头发蓝眼睛,他见过的夷人都是阿拉伯人,占婆,安南这些国家的人,像罗志坚这样的欧洲人还没见过呢。

    罗志坚和刑武一路到朱厚照这里来,走到哪里哪里就引发围观,看的罗志坚很不好意思。但是同样的,杭州的丰饶富裕也超乎了他的想象。他们的房子修的那样的整齐,大街上干干净净,在刑武的厂里,他们的丝绸堆得如山一般高。

    路上,刑武给罗志坚的翻译解释了朱厚照的身份,翻译顿时就惊呆了,他起初以为是刑武骗他,可是当他看见门口居然停着那么多的轿子,还站着那么多捕快,当时不再疑惑。罗志坚也惊喜不已,他以为资助自己的只是一位普通的商人,哪里想到居然是尊贵的太子殿下和公爵殿下。

    里面朱厚照正在接见浙江海防的各级官员,高凤也没想到这个什么传教士现在就到了,将他们堵在了门外。两个人在船上半个月没有洗澡,穿的衣服也跟咸菜一样,高凤闻着实在不雅,就让小丫头们带着他们两去洗澡。

    翻译给罗志坚解释了,罗志坚乖乖的洗了澡换了明朝的服饰。令罗志坚惊奇的是,这间房子里连洗澡的地方都修的如此豪华,连给自己穿的衣服,都是千金难买的东方上等丝绸。再看自己暂坐的地方,连窗帘都是纱制的,比自己见过男爵大人的房舍还要不知精致华丽多少倍。

    朱厚照看刘瑾把几个官员都送出了府,忽然看高凤过来跟自己禀报那个夷人罗志坚来了。

第九十一章 弘治十六年() 
朱厚照对这个罗志坚还是很好奇的,他一直想找的就是一个从新航线来的西洋传教士,以前朱厚照在北京也接触传教士,但是那些人都是从西北过来的,是从罗刹国也就是以后的俄罗斯过来。像罗志坚这样直接从欧洲乘船过来的还是第一个。

    虽然很想现在就见到他,但是朱厚照并不想给他大明贵族都是那么容易就能见到的印象,更何况杜若是一位公爵,自己还是一国太子。朱厚照想着还要晾一晾他们才是。这些人若是不压制他们,倘若以后觉得大明软弱可欺,就不好了,朱厚照可不想给自己的海防增添压力。

    高凤听了朱厚照的吩咐转身出去安排罗志坚,朱厚照不喜欢奢华,这府里比一般的富商家里过得还不如。既然是为了震慑罗志坚,高凤干脆将他和他的翻译一起带到了织造府,让他住在了当年韩义住的屋子。

    梁裕上位不过数月就犯了事被解送进京,韩义的屋子他还没有大动,如今给罗志坚住最好。对于高凤来说,这间屋子只有暴发户的金光闪闪,无时无刻在炫耀着主人的富裕。这种屋子高凤自己也是万万不会住的,如今空着给罗志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