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5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边镐竟信以为真,不但不对朗州采取行动,连必要的防备都没有去做,结果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的十月,刘言果然在朗州起兵。派部下王逵、周行逢等率兵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仅十余天就打到了潭州城下。

    边镐对此毫无防备,只得弃城而逃。他这一走。南唐在湖南的各城守将也纷纷逃走,结果湖南全境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被刘言全部夺了回去。这个时候,距南唐灭楚不过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南唐在短短的几年间,分别向南方两个邻国闽和楚先后开战,机会都非常好,可是战果却一团糟。

    不但没能占到便宜,反而是损兵折将,同时因为连年用兵,把李昪留下的那点家底败得一干二净。不得已只得向国内百姓增加税赋,又有大量官员趁机大搞贪污*。

    李璟为人宽厚。反腐的力度也不强,官员们对他没有顾忌。便开始相互勾结,上下其手,大肆贪墨,把李昪留下的那股清廉之风彻底断送。

    国内百姓对此也是极度不满,各方面的矛盾都因这两次战事的失利而激化起来。

    到这个时候,李璟才想起来父亲临终时对他说过的话,叫他要“善交邻邦,保住社稷,千万不要去学隋炀帝,自恃强大而擅动兵戈,最终自取灭亡。”

    李璟回想起来十分懊悔,这时有人劝他:“愿陛下今后数十年不要再动兵戈,或许国家可以小康。”李璟立刻就说道:“岂止数十年?

    朕这一辈子都不想用兵了。”然而,就在湖南事件结束一年多后,后周太祖郭威就去世了,雄心勃勃地周世宗柴荣当上了皇帝,这样就是李璟想不动兵,也是不可能做到了。

    南唐和后周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当年郭威率兵赴关中讨伐三镇之叛时(详见五代风云卷),李璟就曾经派兵干涉过。

    后来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李璟又派兵在南线策应。这两次南唐出兵的规模虽小,但都属于那种趁火打劫型的,性质还是比较恶劣,所以也让后周方面觉得十分反感。

    但这两次交恶,还不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真正造成两国间必有一战的根本原因,是缘于他们在当时政治版图中的特殊地位。

    后周做为中原大国,一向以中原正朔自居,有一统天下的主观意愿。

    而南唐做为南方第一大国、天下第二强国,同时又一向是以李唐的正统传人自居,也有恢复本朝宗社的强烈愿望。

    这两国辖境紧紧相连,东西相接边界长达两千余里,几乎又是一个南北朝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交战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王朴在《平边策》中,也是把南唐定为了首要的敌人,并指出了战胜南唐的具体手段。

    他认为,南唐地域辽阔,在长江的南北两岸,以及淮河的南岸都占有大量的国土,而且这个国家又比较富庶,很难将其一次性地彻底消灭掉,所以应该利用两国拥有大段边界这一特点,不段发兵对其骚扰。

    南人柔弱,只要周军一出动,南唐必定要派出大量兵力救援,那么国力自然就会得到消耗,这样反复多次,等南唐的国力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派出大军,一举把它彻底消灭掉。

    看得出来,王朴提出得这个战略构想确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在这个时候,周军的作战能力要明显强于唐军,所以后周只要是派兵进入南唐。南唐就必须要全力以赴地进行防御,不然就无法对抗周军的进攻。但这样一来,又会大量消耗本国的国力。怎么都是被动。这对于后周来说,确实是个用力少而收功多的绝佳策略。所以它也成为了柴荣对南唐用兵的基本策略。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初一,柴荣正式任命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并以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为副部署,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位将领,出兵攻打南唐。

    柴荣此次出兵,把第一个攻击目标定在了寿州(今安徽寿县)。寿州地处江淮平原中部,控扼淮、淝两河流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从地图上看去,如果将后周的都城大梁和南唐的都城金陵连成一条直线的话,寿州几乎就在这条直线之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尽管寿州的位置如此重要,但南唐仍然没有对其给与足够得重视。当时因为淮河每到冬天的枯水期,水位就会大幅下降,最浅的时候,两岸居民可以趟水而过。南唐为了防止中原趁枯水期对其进犯,就常年在淮河南岸驻军,称为“把浅”。

    可是到了南唐在楚国失利之后。国家经费捉襟见肘,寿州监军吴廷绍就上表对李璟称:“国家连年用兵,经费不足。“把浅”的军队放在那里,常年不打一仗,没有用处不说,还要空费国家钱粮,干脆撤掉算了。”

    李璟此时正为自己连年劳师无功而懊悔不已,听完后立即批准,竟然把这支军队撤了回去。这一举动,等于是自动拆毁了对后周的第一道防线,性质无异于自掘坟墓。

    十二月初。李谷率领后周的南征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淮河一线。在正阳(淮河渡口,今安徽颍上县东南)建造浮桥。非常从容地渡过淮河,略做休整后,继续向南推进。在这期间,竟然没有受到唐军的半点阻碍。

    十二月十日,周军就已进抵寿州城下,并在此击败唐军两千余人,随后便开始攻城。南唐因为在此之前,对来自中原的威胁估计严重不足,防备就更加不足。所以等周军真正入境之后,举国上下,都被吓得惊慌失措,一片混乱。

    幸亏当时坐镇在寿州的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可称得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率领唐军,积极防守,这才挡住了周军的攻势。

    刘仁赡,字守惠,他的父亲刘金,原是从杨行密起事的三十六英雄之一,属于淮南老一辈的造反阶级战斗家,所以刘仁赡也算是将门虎子了。刘仁赡生于大唐的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本人在淮南也是老资历,在吴国时,就曾历任过多州刺史,因有政绩颇为世人所称道。李昪篡国后,刘仁赡被调入禁军工作,后迁升至鄂州(今武汉)节度使,不久后又转任为寿州节度使,从此后就一直留在寿州工作。

    刘仁赡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精通儒术,又熟识兵书战策,是典型的全面型人才。早些时候,寿州监军吴廷绍上表请求撤回“把浅”部队时,

    刘仁赡就极力上书表示不可,认为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临战经验来判断,后周和南唐之间必有一战,如果现在将“把浅”部队撤回的话,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这个意见无疑是非常正确,但是李璟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作起诗来妙言不断,办起事却是昏招迭出,天生就对正确的意见有免疫能力,所以不予采纳。等到后周军队真正攻来之时,南唐君臣因毫无防备,被惊得慌作一团。

    而此时刘仁赡却又变得不慌不忙,若无其事地组织部队对外防御,一派大将风度。

    不过南唐光靠刘仁赡这一个明白人,也只能管得住寿州城里,城外的形势仍然是很不乐观。

    十二月十五日,后周的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在寿州城东的山口镇击溃了唐军一千多人。

    紧跟着周军又在次年(956年)的正月初三,于上窑(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上窑镇)再次击败唐军一千多人。

    仅三天之后,后周皇帝柴荣就在这接二连三的胜利鼓舞下,下诏尽提马步三军,御驾亲征淮南。(未完待续。)

第105章【大周王朝】()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正月初八,柴荣率领侍卫亲军都指挥、归德节度使李重进,殿前军都指挥使张永德、殿前军都虞候赵匡胤等大将,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寿州杀去。但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南唐朝廷所派的援军已经提前一步,逼近了寿州。

    南唐虽说此时是主暗臣佞,但国力还是很强的。李璟在得知周军攻入国境后,便委派大将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另以奉化(治在江州)节度使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共率四万大军,分为两路来援救寿州。就在柴荣率大军出征的这一天,刘彦贞所率的南唐援军主力已经到了来远镇(今安徽寿县西南,位于淮河东岸),然后换乘巨型战舰数百艘,浩浩荡荡地向寿州杀了过来。

    这个情况让后周的前军主帅李谷大吃一惊,因为来远镇这个地方距周军在正阳所建的浮桥非常近,如果刘彦贞分出一支兵马去攻打浮桥的话,这座浮桥势必不保。

    李谷是文人出身,胆子非常小,闻讯之后立即将众将召来说道:“刘彦贞率援军过来,肯定要派兵去夺浮桥,如果浮桥被他们毁掉,我军的后路就要被他们切断。咱们都是北方人,难道还要跟他们打水战吗?赶紧撤军。”

    说完也不与诸将商议,直接传令撤军,沿旱路退回了正阳浮桥,并马上派人向柴荣禀明了此事。

    两日后,柴荣在圉镇遇到了回来禀报的使者,这才知道李谷已从寿州撤军了,顿时大失所望。因为李谷所说的理由实际上不成立,就算是浮桥被唐军夺回去。仍然可以再建,根本就不存在后路被断的问题,所以柴荣在接到禀报之后。又急忙遣使去前线传令叫李谷不要撤军。但这个时候,李谷早就带兵撤回了正阳。柴荣的这道旨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正月十三日,柴荣带着大军抵达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他料定李谷既然已从寿州撤军,身后必然会有追兵,所以立即派李重进率军急行直扑淮河,去与李谷会师。这个时候,南唐刘彦贞已由水路进了寿州城,听说李谷已经毁营撤军。顿时大喜,连早饭都不肯去吃,立即就换成陆路随后追赶。

    前面说过,李璟这个人没有识人之明,被重重地草包饭桶包围着,这个刘彦贞也不例外。刘彦贞出身于寿州富豪之家,本人没有什么才干,就是善于敛财。通过敛财去贿赂当朝权要升官,等升完官后再去敛财,而敛完财后再去行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并最终当上了大官,曾在多个藩镇当过节度使,此时已是南唐的神武统军(禁军第五、第六军)。可谓位高权重,但他本身并没有军事才能。

    刘仁赡跟他共事多年,知道他光会搂钱,不会打仗,急忙对他劝阻,说道:“老刘,你的大军还没到,敌人就被吓跑了,这不就是因为你的招牌大。名头响嘛!你的军事才能我是清楚地,你想为国立功的心情我也是能够理解地。可是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嘛!俗话说‘兔子急了蹬鹰。狗不急都咬人’,你又何必非要把他们逼上绝路呢!”

    他这番话本来也是好意。但刘彦贞因为听说李谷撤军时非常慌乱,大批的粮草都没有来得及带走,只好一把火烧掉,觉得对付这种敌人完

    全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对刘仁赡的建议完全不肯接受,像打了鸡血一样,执意要追。刘仁赡屡劝无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带着大批援军前去送死。等刘延贞的大军开拔后,刘仁赡万般无奈地长叹一声道:“刘彦贞此战必败,赶紧备防吧!”

    正月十七日,刘彦贞带着大军来到正阳,有意去夺取周军的浮桥。这时他手上握有数万大军,一路旌旗招展,声势十分浩大。可是此时后周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已先于他抵达了正阳,见刘彦贞带兵来攻,便就地排开阵势,要与唐军一决雌雄。

    这一来,又把刘彦贞给吓住了,他手中的兵力,本来并不比周军少,但是也不敢进攻,只是仓促下令唐军将阵势排好,又在阵前撒满铁蒺藜,并于两侧拉上铁索,上面悬上利刃,用以防备后周马军冲锋。

    李重进也是当世名将之一,一眼就看出这是刘彦贞临阵胆怯了,便手指敌阵对手下哈哈大笑道:“刘彦贞这般布置,莫不是想要在此唱戏吧!”说罢也不等敌军开锣,立即挥军掩杀过去。结果一战斩杀唐军逾万,刘彦贞当场战死,生擒其大将咸师朗以下数千人,缴获器械、兵甲达三十万件,大获全胜。

    南唐因为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太平盛世,本土已经多年以来没有打过大仗。所以唐军在正阳这一战的失利,引起了举国惊慌,寿州一带的百姓纷纷吓得入城逃避,还未赶到的应援使皇甫晖和应援都监姚凤不敢再往前走,退守清流关(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而临近的滁州刺史王绍颜更是被吓得魂飞魄散,直接就弃城而逃。

    第二日,李重进在正阳大破唐军的消息传到了柴荣那里。此时柴荣已经走到了永宁镇(今安徽阜阳市东南),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很显示出其做为一代明君的风范,并没有因为这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欣喜若狂,反而非常平静地对左右人说道:“我听说李谷从寿州撤军时,很多逃难到城里的百姓都回到了村庄。可这次唐军既然战败了,那这些百姓岂不是又要逃回城里吗?

    如果咱们长期围城,这些进城逃难的百姓只有饿死,我很替他们难过,所以应该先派出使者对他们进行安抚,以减少这些不幸地发生。”于是便派出大量的使者,先于大军到达寿州城外,对当地百姓进行安抚。为稳定当地的社会环境,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月二十二日,柴荣抵达寿州城下。在淝水以北扎下营寨,传令各部从四面将寿州围住。并于次日传出旨意,从宋、毫、陈、颖、徐、宿、许、蔡等州召集民夫达数十万人之多,配合后周大军,对寿州城发起不分昼夜地疯狂猛攻。

    在这个时候,周军已在寿州城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但是寿州毕竟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军事重镇,城防非常坚固,城内的守将刘仁赡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面对强敌。毫无畏惧,每日不避矢石,亲临城头,组织军民悉力防守,所以柴荣一时间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而在此时,在临近寿州的一些州县内,仍有一些唐军驻守,随时都有可能对周军造成威胁。所以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