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将步兵布置在南原,结成环行阵势,“攒槊外向”,自己亲领骑兵列阵于北原。西突厥军队向唐军步兵发起三次冲锋,也无法打破环形大阵的铜墙铁壁。唐军骑兵乘机出击,
杀得西突厥军队一败涂地,奔逃三十里,斩首数万人,第二天,继续追击,西突厥军队风声鹤戾、胆战心惊,纷纷举部投降,
有的部落赶去归附了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贺鲁向西逃窜,这时天降大雪,雪深两尺,有人建议暂停追击,苏定方不肯同意,
“敌人以为大雪天我们会停止进攻,我们偏要乘胜前进,如果现在放跑了他们,以后想抓他们可就难了”。大军昼夜兼程,长驱几百里,直抵阿史那贺鲁的老巢。
阿史那贺鲁万万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这样一招,他正与手下出外打猎,却被唐军四面合围,唐军杀获敌人数万,阿史那贺鲁和儿子、女婿逃到石国,却被石国派兵捕获,献给了唐军。
显庆三年,大唐的都城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引得万人空巷,百姓注目,军队铠甲鲜明,乐队高奏凯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西域思结部酋长都曼胁迫疏勒、硃俱般、葱岭三国反叛大唐,苏定方被任命为安抚大使。
苏定方亲自挑选精兵一万、精骑三千,即刻出发,电闪雷鸣般地扑向都曼驻地,这种长途奔袭的战法再次得逞,都曼阵脚大乱,很快败走马保城。
唐军将马保城四面围住,布置攻城器械,准备来个瓮中捉鳖。都曼黔驴技穷,无奈之下,叫手下将自己捆绑,出城向苏定方投降,“葱岭以西悉定”。
班师还朝时,有司依法论罪,都曼应该斩首示众,苏定方请求唐高宗对都曼进行赦免,“我曾经向他宣读过陛下的旨意,只要他肯投降,
就免其死罪,请陛下饶恕他的性命”,唐高宗为臣子的言而有信十分感动,
他告诉苏定方,“我一定为你保全信用”,当即赦免了思结部酋长都曼。
苏定方升为左武卫大将军,“以功加食邢州钜鹿真邑五百户”。
显庆年间,高句丽、百济、新罗在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高句丽、百济与日本关系密切,新罗则与大唐结成盟友,希望借助大唐的势力,独霸朝鲜半岛。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新罗向大唐再次乞援,
它在高句丽和百济的夹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苏定方被任命为熊津道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十万余人,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进攻百济。
百济军队据守熊津口(今锦江入海口)进行顽抗,被斩杀数千,工事失守。唐军船队浩浩荡荡,直抵百济都城。
百济以倾国之兵与唐军决战,被斩杀上万人,百济军队想退回城中固守,但为时已晚,唐军破门而入,进入真都城,百济王义慈和太子隆逃到了北境。
百济王的次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嫡孙文思却另有计较,“现在国王与太子虽然出奔在外,但名义仍在,叔叔自立为王,统领兵马,假使唐军撤退,
我父子都要死于非命”,于是带领左右投奔唐军,百姓也纷纷出城,泰不能止。苏定方命令士兵登上城墙,树起大唐的旗帜,泰只得弃械投降。
百济灭亡了,它被分成六个州,并入了大唐的版图,百济王义慈和其子隆、泰被苏定方献俘于东都。
高宗嘉奖苏定方的功绩,赏赐珍宝无数,其子苏庆节跟随父亲征战有功,被封为尚辇奉御。
苏定方又成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后转为凉州安抚大使,对抗吐蕃和吐谷浑。吐蕃文书中言道,
苏定方以唐军八千破吐蕃十万,大战之后,吐蕃十万大军仅仅只剩八千,极大地挫伤了吐蕃的元气和国力。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苏定方病死于西北边陲,时年七十六岁。
高宗深为痛惜,责备左右大臣,“苏定方对国家有很大的功劳,理应褒奖,都是你们不为他说话,才使哀荣未能显扬”,下诏赠苏定方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庄”,其子苏庆节在咸享年间的身份是章武郡公。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朝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苏定方榜上有名,“所食实封,并依旧给”。
唐代宗大历年间,朝廷评定前代功臣,苏定方排在第二等功臣之列,显示了官方对苏定方的一贯看法和评价。(未完待续)
第317章 【大唐将帅9】()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对一个将军来说,并不希奇,难得的是一个军人仁者无敌的信念,他在强敌面前是猛虎,他在弱者面前决不是豺狼,仁慈和勇敢如此和谐地统一在他的身上。【首发】
他不会为了抢劫财物而杀害降敌,他不会为了自己邀功而骗人投降,正义伴随着理性,情感伴随着良知,如同一位外国牧师的言语,
“当我们反击的时候,让我们不要成为我们所憎恶的魔鬼”,守护自己的原则,战胜人类的弱点,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物,大唐才成为大唐,大唐才成为普天之下人人向往的地方。
王忠嗣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他是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他是位出身显赫的名门士族,他是大唐百战百胜的骄子,他是世间最完美无缺的男人,王忠嗣,他是大唐的人格,他是大唐的典范,他是大唐最绚丽的青春。
娶了县主的薛元超曾坦言一生最大的遗憾,其中一条就是没有娶到五姓家的女子为妻,这五姓中就包括太原王氏。在唐代,
娶五姓之女,如同今天一个男人娶了世界船王的女儿,会赢得全世界的艳羡,这是一个男人晋身上流社会的标志,而王忠嗣就出身于太原王氏,在注重郡望门弟的大唐社会,太原王氏是货真价实的第一等高门。
但王忠嗣能够在十八岁的年纪就脱颖而出,主要缘自他的父亲王海宾在对吐蕃作战中的惨烈牺牲,开元二年那一战,唐军大破吐蕃军,斩首一万七千级,
缴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作为丰安军使的王海宾因为孤军深入,众将嫉妒他的功劳不肯及时予以援手。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唐玄宗“闻而怜之”,追赠左金吾大将军。
年九岁的王训被唐玄宗赐名王忠嗣,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养在宫中。与皇子们一起接受最好的教育。唐玄宗属鸡,一向喜欢仪表俊美的人物,
他见到王忠嗣时说道,“这个孩子有冠军侯的相貌”,预言王忠嗣长大后必然会有出息。虽然史书上没有详述王忠嗣的身材相貌,但从唐玄宗的表现来看,
王忠嗣成人之后必然是高大英武的男人,不仅唐玄宗没有掩饰自己的喜爱(后来让他兼任四镇节度使是大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就是后来成为唐肃宗的李亨也与他私交极好。txt小说下载
有唐一代对外貌是相当看重的,皇太子李瑛被唐玄宗处死以后,唐玄宗的皇长子却没有获得皇储的封号,因为皇长子打猎的时候让野兽抓破了脸,容貌受损,所以皇太子的封号才落到了皇三子李亨的头上。
王忠嗣在宫中有如此丰富的人脉。加上他本人雄毅厚重、谦虚谨慎,又精通武略,前途自然不可限量,十八岁的王忠嗣从军了,等待他的是青云直上的前程。
以前在宫中的时候,唐玄宗曾考校他的兵法,王忠嗣“应对纵横,皆出意表”,唐玄宗高兴地说,“以后一定是位英勇善战的将军”。事实正如唐玄宗所期待的那样,王忠嗣凭着军功步步高升,直至成为大唐的第一名将。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王忠嗣被任命为兵马使。参加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恶战,他侦察到吐蕃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就独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兵,乘着夜色发动突然袭击,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头,吐蕃赞普仓皇逃命。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谋攻新城,有人向他推荐王忠嗣,
认为非此人不能成功。杜希望上奏唐玄宗,调王忠嗣赴河西。新城很快攻下了,唐朝在当地留下了驻军,并迅速攻占了黄河大桥,在黄河岸边筑起了盐泉城。
吐蕃发动了反扑,三万大军来势汹汹,盐泉城中的唐军人少,处境十分危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王忠嗣一马当先,
所向披靡,转眼间就杀敌数百,吐蕃军崩溃了,唐军势不可挡,大获全胜。战后论功,王忠嗣升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因为军功日盛,
他随后升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大唐的文治武功也达到了鼎盛时期的巅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忠嗣率领十万大唐雄师北击奚族和契丹联军,双方在桑乾河展开决战,唐军雷霆出击,三战三捷,
奚族和契丹联军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契丹可汗被走投无路的自己人杀害,
契丹三十六部被迫向唐军投降,王忠嗣“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从此,骠悍的契丹人老实了数十年。
王忠嗣治军有方,战则必胜。他沿着边境筑了不少军事城堡,大大巩固了大唐的边防。
他精通兵法,委派间谍潜伏刺探,将敌情摸的一清二楚,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勤练士卒,
让他们在每一支羽箭上刻上各自的名字,大大减少了武器的浪费,养成了士卒爱惜兵器的习惯,使唐军的军械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他善于培养和提拔人才,唐诗有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诗中赞颂的哥舒翰就是他提拔的部将,他器重的另一位勇将李光弼,后来因为平定“安史之乱”而名垂青史,郭子仪和李晟更是再造大唐的功臣和元勋。
由于长期与吐蕃作战,他清醒地认识到吐蕃骑兵的威胁,决心把天下的良马都汇集到大唐的军营中来。在边境贸易中,他故意高估马价,重金采购,引得各地胡人纷纷将良马卖给唐军,
此长彼消,卖给吐蕃的良马自然就少多了,这些良马经过唐军严格的训练,极大提高了唐军骑兵的战斗力,大唐雄师因此无敌于天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奋击吐蕃的青海湖战役打响了。
自从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邑割让给吐蕃以后,河西、陇右地区就处在吐蕃的严重威胁之下,王忠嗣指挥的几次战役摧毁了青海、甘肃边境上吐蕃的全部堡垒,
基本解除了吐蕃对河西、陇右地区的威慑。吐蕃伤亡达到数万。几个王子战死沙场,扈从吐蕃的八千吐谷浑军尽数降唐,吐蕃元气大伤,被迫采取了守势。
王忠嗣马不停蹄,千里奔驰。协助小勃律击退了吐蕃和大食的联军,大唐天可汗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即位,唐玄宗要求乌苏米
施可汗内附大唐,乌苏米施不肯答应,王忠嗣就陈兵碛口,给后突厥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乌苏米施惧而请降,
却迁延不至。王忠嗣成竹在胸。从容布置,《平戎十八策》中记述了他的作战计划。
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落联合唐军,进攻后突厥,后突厥寡不敌众,很快战败,唐军“取其右厢而归”,后突厥汗国有千余帐归附了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军,“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突厥九姓拔悉密进攻后突厥,斩杀乌苏米施可汗,传首京师。
后突厥又立乌苏米施可汗的弟弟白眉特勒为可汗,号称白眉可汗。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边患。按照唐玄宗的旨意,王忠嗣北伐后突厥,回纥几万大军也配合唐军两边夹击,
唐军在萨河内山大破突厥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后突厥汗国被唐军摧枯拉朽,摇摇欲坠。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回纥骨力裴罗斩杀了后突厥最后一位君主白眉可汗,传首长安,在这之前,回纥和葛逻禄联手杀掉了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后突厥汗国灭亡了,从此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名词,回纥的势力兴起了,逐渐成为北方土地的新主人。
这一年,由于军功显赫,王忠嗣进封清源县公,登上了唐代男人梦寐以求的顶峰,史书上这样褒扬他,“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害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
北塞之人,复罢战矣”,王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皇帝的荣宠也达到了顶峰,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连王忠嗣的一个儿子都被授予五品官,但王忠嗣依旧为人谨慎,充满了一种处世的从容大气,决没有那种小人得志的嘴脸。
在这种情况下,凭借王忠嗣战必胜、攻必克的才能,凭着他和唐玄宗在宫中培养起来的父子般的感情,只要他顺从唐玄宗开疆拓土的愿望,富贵对他而言几乎是坚如磐石。
但王忠嗣沉默了,他与当时的诗人杜甫有了相同的感触和心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年少的时候以勇敢自负,经常轻骑出塞,孤身对敌,皇帝怕他阵亡,
还曾将他召回京城,现在他成为手握重兵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节度使,就“以持重安边为务”,处处从国家大局着眼,不再轻启战端。
但是,利益当前,边庭却难有几日的平安,吐蕃屡屡与唐军在青海、积石激战,唐军每战皆捷,吐蕃没有丝毫可乘之机。在王忠嗣的率领下,唐军讨伐吐谷浑于墨离,“虏其全国而归”,大唐帝国此时正如正午的太阳,光芒万丈。
唐玄宗为了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希望王忠嗣能攻占唐军得而复失的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