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第一次全部统一青海就是隋炀帝实现的。要知道玉门关可是连汉武帝都没有突破过去的地方呀,杨广做到了,自汉武帝以来,还没有人立过如此辉煌的武功,隋朝疆域扩大到极点。

    但是这些杨广还是不满足,决定干一件凌家秦皇汉武的事情,那就是出兵高句丽。不过,虽然怨声载道,在高丽战争开始前,却没有人扯起造反的大旗。全国臣民对高丽战争的胜利从来没有过怀疑。

    这个精力充沛的皇帝登基以来,所做诸件大事,还没有失手过。所有人都认为,以大隋今日之强盛,平高丽将像平陈战争那样顺利,甚至比平陈还要轻松许多。

    等到杨广凯旋,他们就会迎来期盼已久的休息。可惜,杨广最后就失败在这三征高句丽,使国家资本极大缩水。

    这些是杨广是军事上取得的成绩,厉害吗?太厉害了,穷汉武帝一生,才取得杨广五年的军事成绩,李世民一辈子也没有达到杨广的高度,单单这些还不够。杨广在文治和政绩方面也足以媲美秦皇汉武。

    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华而不实,长城是越修越长,但是缺没有抵挡住长城外的敌人,而隋炀帝的大运河我在上面介绍了,太了不起了,时至今日南北沟通还靠的是大运河,因为大运河南北再也没有分裂,也使得苏杭一带繁盛起来,这些之外,杨广第二大工程,洛阳宫!隋炀帝修建东都的理由在他的诏书中说得已经很充分了。

    这篇全文载于《隋书》的诏书论证充分、言辞得体,十分明确地从地理、经济角度说明了迁都的必要性。可是千余年来,这篇诏书都被视而不见,隋炀帝的高瞻远瞩被后世史家解读为神志昏乱。

    比如《资治通鉴》即采用野史的说法,认为隋炀帝修建东都是因为听信了一个术士的一句胡言乱语:隋炀帝刚刚即位,术士章仇太翼对他说:“陛下是木命,居住在西方不祥。

    谶隋炀帝深以为然。……下诏于伊洛建东京。然而杨广为什么修建洛阳宫,简单来说,因为当时文帝修建的大兴城固然不错,不过太靠北方,一旦南方有变动无法及时抽兵平叛,其实文帝期间不就有南方再起叛乱事件嘛。而且大兴城在地图上不算是中心点,在地理上无法和洛阳媲美,属于南北中心处,这样既可以稳定北方的关陇集团,也起到震慑南方的作用。

    而且就在杨广洛阳城超快速度1o个月建造好,慢慢取代了大兴城,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城市,以至于唐朝武则天直接将都城建立在洛阳。

    太了不起了这构思,然而杨广功劳还不仅仅如此,还有,除了开疆拓土,开凿运河,建造洛阳宫。

    还建立了天朝体质,直到满清的第一次**战争才被打破。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

    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这是举世创举。

    大业三年,启民可汗来朝入贡,尊隋天子圣人可汗大业四年,倭国主多利思比孤第三次遣使入贡大业五年,吐谷浑等西域诸邦向隋帝国称臣进贡从此影响中原王朝一千五百余年的天朝体系就此开始。

    直至清廷甲午战争的失败除了这些,杨广还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科举制,还有杨广个人诗词造诣也是很高,大气磅礴,“修建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等可以概括隋炀帝杨广一生所为。

    杨广脚步太快,可是百姓跟不上,慢慢的,原本大隋盛世随着三征高句丽而动乱,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引发了一些列的背叛,外族乱了一些野心家乱了自己最亲信的军队乱了,这个伟大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前面提到的萧贵妃)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仅仅四块木板偷偷葬在雷塘,后来有个诗人叫做罗隐做了一首诗: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杨广毁誉半残的帝王,但是不可否认,他无论文治武功,个人政绩还是后世贡献都可以算是皇帝里面佼佼者,但是很可惜,就这样一位帝王由于后人不断乱写,加上李世民不知道出于那么想法给个“炀”的谥号,就这样被人看成中国历史最荒淫昏庸帝王的表率。

    如果有喜欢隋炀帝的可以看看《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蒙曼说隋》。杨广悲剧也是现在课本化历史,太过诋毁,想起中学历史课,到隋朝时候,基本就几章概况过去了。杨广雄才大略,杨坚和杨广都是很有能力的君王,遗憾的是杨广在摆脱他老子的影响之后,立刻急于表现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个人能力了。

    征辽东从长远战略上来说不可谓不高明,和他老子杨坚一样,看透了朝鲜半岛上那些人的狼子野心以及对中原的威胁性,一句“但使子孙无忧”就确定了征乏辽东的必要性。

    开凿大运河则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庶人寒门中有才有能的学子开启仕途之路,让中原王朝的人才录用机制变得更加开明和科学。

    兴建东都坐镇中原,利用地理中心的便利使朝廷对天下的控制极大改善,因交通和路程的缘故导致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度削弱的情况得以改善,同时也加强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交流。

    这些都需要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王朝继承者,而不是杨勇这样一个守成之人。以杨坚的雄才大略,他肯定不甘心自己建立的隋朝只是以他留下的模样维持下去,肯定希望在他之后,他的继承者可以让隋朝更加强大,版图更加壮阔。

    毕竟是他分化了突厥,给继承者留下了和汉武一样击溃北方游牧民族的机会;也是他和巴蜀少数民族建立了友好局面,让隋朝西部无战火之忧。正是在他手下,张镇周率水军威震琉球。

    可以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杨坚把他能为隋朝做的都做到了,做好了。这样一个开国之君,从心理上自然要更倾向于崇尚开拓而不是安于现状只想守成的继承者。

    杨广另外,楼上有位朋友说的到位,假如杨广肯耐下心多花些时间慢慢做那些大事,让天下有一个休养的过程,而不是急于求成的话,杨广绝对可以与秦皇汉武比肩,获得千古一帝的提名奖。甚至于哪怕他一生只做成其中一件,都可以流芳百世成为明君典范。

    手机: 电脑:

第三十一章【文治武功】() 
唐朝那些事儿;第三十一章【文治武功】

    让他和杨坚父子两个一起,站在汉朝文景武三帝一样的高度,给我们留下一个时代传颂的“文炀盛世”。濠奿榛尚

    可惜杨广太急太任性也太好强了,终于踩过了天下百姓的心理底线,令隋朝二世而崩,让李渊白白摘了个水嫩鲜甜的大桃子。有隋朝之时杨坚和杨广父子两代分化瓦解突厥,唐初李靖有那么容易大败**吗?但终唐一代也没有解体突厥的威胁,在68o年前后,突厥再度强大起来,并开始重构其草原霸主地位。

    唐试图征服高丽的行动以惨败告终,在东北东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震(后改称渤海)。”

    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强大崛起强大,“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取赵、定所掠(唐朝)男女**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唐)诸将皆顾望不敢战。”

    唐中宗时“中宗始即位,(突厥)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突厥)遂入原、会,多取牧马。”

    李渊父子为了夺取天下而甘愿成为突厥的儿皇帝:李渊却向突厥称臣,趁机攻取长安。李渊在给突厥信中写道:“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旧唐书》明确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突厥),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赏赐”不符理,下级给上级为进贡,上级给下级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也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剑桥中国隋唐史》说:“他(李渊)幸运地继承了隋王朝这一份大家业。

    李渊新王朝的制度便是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坚实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从一定的程度上讲:李渊就是大一号的石敬瑭,李渊当年从太原起兵时向突厥借兵。区别就在于唐朝是一个大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久。

    我个人倒认为,正是隋炀帝的无能才造成了突厥在大业年间的发展壮大。

    虽然都说隋导致突厥分为东西两部,隋征服了突厥,但是实际上,隋不曾彻底征服突厥,甚至到了隋炀帝年间,杨广还被始毕可汗围困达一个月之久,直到勤王兵的到来才解围,由此可见突厥当时的实力和对待中原王朝的态度,(你的皇帝人家都敢派兵打)离臣服十万八千里。

    李渊起兵时为了稳定后方,像突厥称臣,不管说了什么,这也是政治姿态罢了,整个李渊时代从造反到立国,突厥都没从李渊那里得到过什么具体的好处(除了起兵是送的那些财宝),以至于突厥还突袭并攻下了晋阳。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中原王庭跟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说白了就四个字--此消彼长。中原王庭如果稳定,自己政权内部没有问题,国力强盛,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再怎么强大,也是中原王庭的一道菜。

    但是如果中原王庭自己政治黑暗,吏治**,军队战斗力就差,自然无法抵挡游牧民族的军事入侵,老百姓就遭殃。而唐初时期,突厥成为中原王庭的严重威胁,这个根本就不是唐的过错,如非隋炀帝的错误,突厥不会发展壮大得如此迅速。

    即使是这样,突厥也没能张扬多久,贞观四年,**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

    显庆二年,西突厥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即使是这样,战争也还没完全停止,一直到了李隆基时代,745年唐军再次打败突厥人,这次胜利真正征服了突厥人,而在唐军和唐仆从军的打击下,突厥人并入了他族,在中原王庭的北方,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了。

    从此唐帝国再也没有受到突厥的威胁。但是还有不少突厥人向西迁徙避开唐军打击,西迁的突厥人倒是在阿富汗阿拉伯一带又建立了国家,这是后话了。

    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来,李渊根本就不是石敬瑭,起兵时候向突厥称臣不过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罢了,而从起兵到立国后执政,李渊从未出卖过中原民族的利益。

    隋虽然胜过突厥,但从未给突厥毁灭性打击,而在隋炀帝年间,突厥甚至壮大到成为中原王庭的巨大危险,连隋的皇帝都他们围困一个月,而给突厥毁灭性打击的是唐,几代皇帝,长达12o年的战争,最终导致了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中国的北方。

    杨广有过人的文武才能:平江南、完善科举制、开京杭运河、击败吐谷浑、开发西域、攻突厥、征高丽。至于杨广杀父,在正史当中没有记载。

    何况唐朝李世民开创了皇帝亲自过问编写历史事宜,可想而知唐人编写的历史是不会给杨广戴了高帽子的。

    隋炀帝在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残害手足兄弟。

    但杨广的文武才能不次于李世民。可惜历史是由胜利者所编写的:李世民在文人的笔中成为千古名君,而杨广却成为历史反面人物的典型。

    空有雄才,京杭运河和征高丽这两件事同时办了,超越了那个时代百姓的承受能力,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他自己也变成了独夫民贼,死于非命。

    这点汉武帝比他高明一点,双方都有老子留下的巨大国力,汉武帝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但晚年却能改变国策,与民休息,所以汉国延续下去,隋二世而亡,奈何。

    杨广与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推行和完善科举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功勋,二者都曾经大败过突厥;在对付吐谷浑和开发西域方面也各有千秋;唐太宗时期也没有降服高丽、杨广也因为征高丽而引进国内农民起义。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杨广留下了名留青史的京杭大运河。两者充其量是各有千秋,李世民与杨广相比在历史上留下的功勋高不到哪里去。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另外一个却是失败者的面孔。

    有人认为,李世民比杨广高明太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说吧。首先,两个都是皇帝,都是官二代,但是杨广从老子手上得到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政治清明,军队善战,国库充盈,人口46oo,而李世民从他老子手上得到的国家怎么样呢?

    一个打了2o年仗的国家,满目苍夷,政治上国家刚立,民心未付,军队也还善战,国库就不说了,一个打了2o年仗的国家,能剩下什么,人口15oo。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第二,对内,隋炀帝执政14年,河北有窦建德,江淮有杜伏威、辅公祏河南有瓦岗军,甘肃有薛举,北方还有刘武周,李渊从晋阳打到大兴城。

    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其他小股就不说了,而隋的人口从46oo锐减到了15oo。

    到了李世民,对内能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招抚各种流亡,使他们安定下来得以生产生存,年关时候放死刑犯回家过年,来年了死刑犯都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